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有關《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

有關《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並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故事形象生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容易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對於我自身而言,每一次做課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收穫。無論是從自信心的樹立上,還是從課堂藝術的感悟上,或是從挑戰優質課堂的決心上來說,都是一次激進。課後反思的準確、透徹不分課堂的成與敗,能給學生帶來快樂又能給學生足夠參與和表現時間的課堂,是我目前不斷努力的方向。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清晰、環環相扣,步步爲營,將學生的思維層層引向深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談話入手,給學生以鼓勵和提醒;接下來讀寫生字“螳螂”,繼續加強生字詞的教學;並以螳螂、蟬、黃雀三個小動物的圖片展示再次吸引學生興趣,以次引出文章中“螳螂捕蟬”的故事,要求學生反覆讀並能夠複述;整節課中,我只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吳王究竟突然間明白了什麼?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縱觀全文來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故事整體情節的把握,同時又能使學生完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這一教學重點。另一個問題是:少年所講的故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吳王爲什麼就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反而就相信了少年的話呢?也可以問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向吳王講述這個故事?這個問題牽扯到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學生思維發散的最佳時空,更是所有學生在各自不同能力的基礎上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是老師賞識學生、給予學生課堂體驗之快樂的機會。給學生極少的且有思考深度的問題,學生纔不至於感到思考的勞累與無效,反而會頗具挑戰性,會上心勁兒。可以看出,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並沒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寫作順序進行教學,我覺得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更容易給學生以明晰的知識框架。我用這個班的學生已經兩次了,而這次學生積極的發言以及對課堂的悉心關注是我意料不到的,尤其是一位學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當我提問說:“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向吳王講述這個故事呢?”這位學生答道:“少年只是一個侍衛官,根本就沒有向君王提建議的權力……”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課堂,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給學生以有效的指引,學生將有活躍的.思維,將有成功的體驗,將有積極的思考,將有不同於其他學生的發現,將有創新幼芽的萌動……。

熟能生巧,對教材的熟知、對重難點的熟知、對教學環節的熟知、對三維目標的熟知、對每一個舉措目的的熟知等等,對一節課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關注的內容方方面面,面面都很重要,哪怕是一句小小的評語,都有可能關乎到學生的學習態度等。只有熟知課堂中的一些“必備”,才能夠隨心所欲,使課堂遊刃有餘,有所聲色。而我,在課件播放時,一句總結性的話語竟忘記了出示,對課堂雖說影響不大,但卻能反映出我在此方面的不足。也有時候,我會一心想着下一步的環節,從而忽視了學生的表現情況或者板書等環節,在這兒,我給自己提個醒,課堂中,“熟”字難得。還有,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一部分,我面向了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鍛鍊,但學生個體展示的機會少了,我還看見很多學生都高高地舉着手,那種踊躍積極的勁頭兒讓我心裏倍感溫暖,最起碼孩子們願意,可我卻沒有爲孩子們創造更多的表現自我的機會,實在愧疚。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有一點,那就是給學生清晰的課堂指令,會讓學生“有所適從”,而不在模棱兩可。

對於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我會不斷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彌補。一次,我克服不了自己所有的缺點,但我能夠在多次的嚴格要求下克服一個缺點,並使自身的優點和從書中、從優秀老師身上學到的經驗點點滴滴滴“常態化”,使它們不再難得一見,而是隨處可見。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下面是我對這一課的一點感悟: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塊

我個人以爲,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蟬》這一課時,並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課就那麼幾個教學環節,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1、直接由課題入手,直奔“螳螂捕蟬”的故事並進行復述;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疑後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3、課文表演,先練讀對話,再每個人就當時情境寫臺詞,兩位學生上臺做“吳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導演。

整個課堂教學環節安排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爲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所以我特被重視讓學生創造性地補充課文空白。比如課文寫這位少年爲了勸說吳王,拿着彈弓一連在王宮花園裏轉了三個早晨才覓得機會,碰到吳王。花園裏此時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就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結果學生寫得十分成功。這是一位學生的練筆: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鬱鬱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隻黃雀躲在樹叢裏歡快地鳴叫着。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麼人,卻又裝出一副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三、自主質疑、訓練思維

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着學生疲於應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爲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這一節課下來,留個我許多的思考……。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雖然說語文課程中主要任務是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但挖掘文字背後深藏的人文思想,歷來都是非常重要的。試想,誰能撇開人文不談,進行單獨的工具性的訓練呢?

精讀本文時,我讓學生首先明白一個問題:文章中分別有哪兩組人來勸說吳王?吳王的態度怎樣?用文章中的一個詞語分別概括。學生經過閱讀思考,立即說出了大臣和少年的勸說結果,分別是“固執”和“打消”,我將這組詞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尋根究底,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呢,進而引起了全篇課文的教學。

文章中少年的勸說段落,幾乎都是對話描寫,沒有多少品讀的價值,在指導朗讀課文時,就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讓學生明白意思即可。對少年的描寫,能體現其智勇雙全的,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毫不介意”和“一連轉了三個早晨”,教學中,我在此處略花時間,在朗讀和述說中讓學生明白了少年的堅持和聰慧。

教學本篇文章,我們沒有必要斟酌其真實性,目的是透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品評其背後隱藏的現實的教育意義,這纔是最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後蘊含的東西,讓學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禮,在將文字讀薄又讀厚的過程中,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爲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1、教學目標明確,設計合理,環節緊湊。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於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着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後,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說的話爲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後的複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着。

2、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課文,把握教材。如:將“恍然大悟”作爲第二板塊教學的着眼點,理解詞義後,這時候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說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爲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請學生品讀,加深鞏固。

3、重視朗讀。“三分文章七分念”。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朗讀教學的指導,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我請學生多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還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繫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感悟文本。

4、善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並且滲透複述故事。怎樣讓複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複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複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說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什麼?(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麼說?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是昨日,本王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啓發: 故本王決定。

5、以聽寫詞語、聽故事和複述故事入手,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本節課很多方面做得較好,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複述故事時,時間還是用的較多了;學生的全面參與性還不夠,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完整表達。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教完了《螳螂捕蟬》這課,我心裏喜滋滋的,因爲在這節語文課上,我發現孩子們變了很多,課堂上一雙雙舉起的手就是他們最大的改變。

一、充分預習,端正態度

前一天,我告訴孩子們,這節課可能會有老師們來聽課,請大家充分預習,讀通課文。我看到早讀課上,孩子們一遍一遍地讀着課文:全班齊讀、自己朗讀、同桌互讀。讀書的氣氛比以往任何一天都濃厚。我知道,他們是想有個好的表現呢。到了上課的時候我告訴孩子們,雖然老師們不來聽課,可我還是希望大家能把你們最好的表現拿出來。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情緒高漲。

二、紮根於生活

在教學中結尾,我安排了拓展環節。經過課堂實踐,我發現孩子對“只顧眼前的利益,不顧身後的禍患”這句話有許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讓學生爲吳王寫發言稿。問題一出來,同學們忙得熱火朝天,爭先恐後發言……聽着孩子們的發言我知道他們是真正懂得了做事要三思而後行的道理。教學到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老師再做過多的引導了。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我覺得這一課講述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說它是個特殊的故事,是因爲它是以一個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現。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講故事的方法巧勸吳王,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那個《螳螂捕蟬》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怎麼處理這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呢?我想,首先這兩個故事是相對獨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從大故事中脫離而成爲一個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寫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潛伏在身後的禍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義“直勸不如巧勸”。其次這兩個故事的教學是相互關聯的,教學小故事是進一步教學大故事的前提條件,教學大故事是教學小故事的必然歸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學是大故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又不能脫離大故事的教學單獨進行,必須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學中,我從小故事突破,通過這樣三個問題串起全課:

1、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麼,身後隱伏的禍患是什麼?吳國明白了什麼?

2、爲什麼大臣們都沒能勸住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做到了?少年的勸妙在哪?

3、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