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1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書後面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1、少年講的故事巧妙,發人深思。

抓:“知了 螳螂 黃雀 少年”之間的厲害關係來理解,以及他們與吳國、楚國、其它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來理解。

2、少年勸阻的方法間接巧妙,使人容易接受。

抓少年和大臣們不同的勸阻方式來理解。

“吳王爲什麼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問題理解了,隨而理解“一個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就不難了。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2

故事離不開人物,文本中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可以做文章,都值得琢磨。如何幫助學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螳螂捕蟬》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在學生學完螳螂捕蟬的情景後,引領着學生在文本中又走了一個來回,跳出來後換了一個角度感受文中少年的形象。教者始終以巧妙的設計把握着全局,宛若那隻守候在螳螂身後的黃雀,令人眼前一亮。

1、 作品感受法。

學完課文最後一小節,多次朗讀後質疑:吳王悟出了什麼?請你幫他擬一道聖旨。

昨日,有個少年向寡人講述了( )的故事,故事中的( ),它們( ),結果( )。聽了故事,寡人深受啓發:( ),故寡人決定( )並( )。

欽此

【學完文章,如果問學生吳王明白了什麼,一定能夠對答如流:用書上的話,用大道理,課堂上少不了出現空話、套話,會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形成重複,既刻板又機械。以這樣口頭練習的形式出現,妙處至少有三:其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皇帝”“女皇帝”們紛紛躍躍欲試,都要求過一把帝王癮;其二,較完整地概括了文章內容,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處,有機地組織語言;其三,在概括中點明瞭故事的結局,表明了吳王對少年的態度:故寡人決定( )並( ),自然流暢又簡潔明瞭】

2、人物命名法。

吳王很想見見這位少年,但他還沒有名字呢!咱們給他起個名字吧。既是吳國人,姑且姓吳。

【每一個響亮悅耳的名字後面都孕育着一份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面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實則處處險象環生的故事,面對這樣一位少年,稍加思考後,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吳聰:因爲他實在太聰明瞭!吳思:非常善於思考。吳少鳴:年少時就一鳴驚人,長大後肯定能有所成就。吳智和:他用自己的智慧維護了和平。不可謂學生想得不深,不可謂學生想得不遠,給少年命名這樣一個看似不經意的設計,有力地幫助學生用最簡潔的語言提煉了少年的形象。】

3、 想象對話法。

爲什麼這位少年能成功地說服吳王?大臣們一定想知道,請你替大臣們想好一個問題,待會兒問問他。讀讀文章的2-8小節,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問。

【少年的過人之處絕不僅僅在於他講了這個故事,螳螂捕蟬的情景與當時吳國的相似之處;連續三天在花園裏出現,打溼了衣服引起吳王的注意;選擇有露水的早晨,爲了使吳王親眼目睹螳螂身處險境卻渾然不覺……“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問”,在一次次圍繞少年言行展開的問答中,讓學生感受到:小小智者的形象透過細節盡在不言中。】

《魂斷廊橋》中費雯麗那迎上前去的堅定的雙眸,《新龍門客棧》裏張曼玉坐在龍門客棧屋頂上罵街時嬌小的身姿,都是導演在表現人物時選擇的一個視角,雖小卻經目難忘。在我們的課堂裏也多一些這樣獨特的視角吧,會讓我們銘記住一個個跳躍的生命!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3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時,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快。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學本課時並沒有“循規蹈矩”地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課就那麼幾個教學環節,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直接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內容,理解吳王聽後“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疑後討論一個問題:少年跟大臣們的勸有什麼不同?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是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爲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二、訓練思維,培育智慧。

我在上《螳螂捕蟬》時,不是簡單地讀、讀、讀,不是機械地記課文語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整節課,我提出了幾個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故事的結尾說吳王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麼?” “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則稱得上是——”只有讀書,沒有問題,這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當中暴露出的一個大問題。矯枉難免過正,凡事過了頭就會走向反面。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早有告誡:“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纔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當然,這節課,這節課由於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在討論少年的智勸時,積極性不是很高,教學機智是一個教師經驗和智慧的積累,這以後有等努力。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4

薛法根老師是江蘇省特級教師。他在上《螳螂捕蟬》第二課時,大氣而不失精細,輕鬆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頗多啓迪。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塊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筆者以爲,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薛法根老師教《螳螂捕蟬》並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課就那麼幾個教學環節,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落實解決:(1)默寫四組詞語(分別是:①蟬

悠閒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③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着彈弓瞄準),然後聽老師講“螳螂捕蟬”的故事並進行復述,最好能用上默寫的幾組詞語;③)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疑後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3)課文表演,先練讀對話,再每個人就當時情境寫臺詞,兩位學生上臺做“吳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導演。整個課堂教學環節安排新穎獨特,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爲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訓練思維,培育智慧

薛法根老師一向重視思維訓練,他認爲現在的語文教學有一個問題就是“讓學生記憶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運用知識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視了學生質疑問題的探究精神的培養,問號的消失標誌着智慧火花的熄滅”。的確,不但是語文教學,現在的中小學教學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智慧培育的問題。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一個人可能學富五車,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爲他完全可能千萬次地重複人家的思想,自己卻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會發明創造。在今天的背景下談發展學生思維的問題,首先要考慮讓誰提問,這牽涉到誰是教學的主體,第二考慮的是問題的多少和價值。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着學生疲於應付,就意味着學生仍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如果一堂課就只有那麼幾個問題,而且都有思考價值,我們認爲,即使由教師提出,也完全可以使學生活躍起來。

薛老師在上《螳螂捕蟬》時,不是簡單地讀、讀、讀,不是機械地記課文語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整節課,薛老師只提了一個半問題。一個問題是在學生創造性地複述“螳螂捕蟬”的故事,接着又熟讀課文後,薛老師問:故事的結尾說吳王恍然大悟,這“恍然大悟”怎麼理解?顯然,這個問題需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方能解決。請看學生的交流情況:

生:吳王從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國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蟬和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

師:(鼓勵地)這裏用逗號,請講下去。

生:如果其他諸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師:(接話)國破家亡啊!

生:吳王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心裏一定很後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覺得吳王還是一個明君。

師:明白事理、改正錯誤的大王還是個好大王嘛!(衆笑)

接下去就是那半個問題,爲什麼說是半個問題呢?因爲是薛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質疑,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也不算容易,但都指向吳王,薛老師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提出了一個更有價值的問題,引學生走進那位少年的世界,這樣的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顯然在挑戰學生的智慧。請看實錄:

師:學到這兒,你還有什麼問題?

生:少年所講的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吳王怎麼就相信了呢?

生:吳王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爲什麼會聽那個少年的話?

師:這兩個問題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隻要認真讀讀課文的第三小節和最後兩段話,你就會明白的。老師現在想到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生: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再勸說就殺誰。少年在大庭廣衆之下講這個故事,用意就是勸說吳王,吳王一定不會聽的。

生:那樣做會使吳王覺得很沒面子,一生氣反而會把少年殺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們面前講這個故事,吳王一定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以爲是少年編出來的,就不會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園裏一連站了三天,爲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鋪蟬)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這樣,少年就可以通過講這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一

生: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生: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動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

生:(紛紛搶答)智勸、巧勸。

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

只有讀書,沒有問題,這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當中暴露出的一大問題。矯枉難免過正,凡事過了頭就會走向反面。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早有告誡:“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纔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發展語言,注重創造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言,讀熟是前提,離開這個,勿談語言的發展。所以薛老師是很重視學生把課文讀熟、讀好的。讀熟還只是學習語言的第一層次,準確來講還不到位。薛老師在以下兩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一是依據課本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當然也是學習語言的例子。完全跳開書本去學習語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在自然而然間能複述這個故事,藉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只不過薛老師做得了無痕跡,鋪設的臺階很適合學生走上去,而且還能別出新意,有所創造。他先通過默寫四組詞語,“暗暗”幫助學生記“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然後聯繫這四組詞語,教師邊示範講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要求學生邊聽邊記。學生再根據四組詞語和掛圖複述故事,最後纔是指名複述故事。實踐證明,幾位學生的複述不但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如把“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說成了“蟬趴在高高的枝幹上,悠閒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顯得更爲生動。

二是讓學生創造性地彌補課文空白。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比如課文寫這位少年爲了勸說吳王,拿着彈弓一連在王宮花園裏轉了三個早晨才覓得機會,碰到吳王。花園裏此時是怎樣一番景象呢?薛老師就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結果學生寫有目的,十分成功。這裏不妨抄錄一位學生的練筆: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鬱鬱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隻黃雀躲在樹叢裏歡快地鳴叫着。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麼人,卻又裝出一副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四、用語活潑,充滿歡樂

教師的課堂用語非常重要,它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效果等都緊密聯繫。在共性之外,特級教師在課堂用語上又有個性,薛老師的教學用語輕鬆幽默,他的語文課充滿笑聲,所以有人曾以“教得輕鬆,學得紮實”來形容他的教學藝術。

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下他的某些課堂用語:

在學生默寫完四組詞語後,薛老師說:“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此時,學生都開心地笑了。其實第五組詞語:“不堪設想、隱伏着禍患、恍然大悟”本來也要默寫,只是薛老師這麼一強調,學生緊張的情緒馬上得以緩解。本該默寫,現在成了“獎勵”,獎勵是虛的,實是體現薛老師的育人之道:“聽寫得認真”,纔有獎勵,才能多默寫一些。

在學生複述“螳螂捕蟬”的故事時,薛老師表揚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學生,說:“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多麼形象有活力的評價!多麼有激勵作用的評價!當第二位學生髮生口誤“黃雀伸長脖子……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後……”時,薛老師沒有否定和生硬批評,而是以“能站在黃雀背後的是超人”這樣兒童化的語言巧妙地啓迪學生。

在學生成功表演後,薛老師又真誠地說:“看了你們的表演,我想中國電影拿奧斯卡金獎的日子真的不遠了!”既是在肯定學生正確理解了課文,準確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又飽含真情,寄予厚望,頗爲“煽情”,輕鬆的話語,實在又很深刻!

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爲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5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並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故事形象生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容易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對於我自身而言,每一次做課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收穫。無論是從自信心的樹立上,還是從課堂藝術的感悟上,或是從挑戰優質課堂的決心上來說,都是一次激進。課後反思的準確、透徹不分課堂的成與敗,能給學生帶來快樂又能給學生足夠參與和表現時間的課堂,是我目前不斷努力的方向。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清晰、環環相扣,步步爲營,將學生的思維層層引向深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談話入手,給學生以鼓勵和提醒;接下來讀寫生字“螳螂”,繼續加強生字詞的教學;並以螳螂、蟬、黃雀三個小動物的圖片展示再次吸引學生興趣,以次引出文章中“螳螂捕蟬”的故事,要求學生反覆讀並能夠複述;整節課中,我只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吳王究竟突然間明白了什麼?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縱觀全文來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故事整體情節的把握,同時又能使學生完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這一教學重點。另一個問題是:少年所講的故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吳王爲什麼就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反而就相信了少年的話呢?也可以問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向吳王講述這個故事?這個問題牽扯到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學生思維發散的最佳時空,更是所有學生在各自不同能力的基礎上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是老師賞識學生、給予學生課堂體驗之快樂的機會。給學生極少的且有思考深度的問題,學生纔不至於感到思考的勞累與無效,反而會頗具挑戰性,會上心勁兒。可以看出,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並沒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寫作順序進行教學,我覺得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更容易給學生以明晰的知識框架。我用這個班的學生已經兩次了,而這次學生積極的發言以及對課堂的悉心關注是我意料不到的,尤其是一位學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當我提問說:“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向吳王講述這個故事呢?”這位學生答道:“少年只是一個侍衛官,根本就沒有向君王提建議的權力……”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課堂,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給學生以有效的指引,學生將有活躍的思維,將有成功的體驗,將有積極的思考,將有不同於其他學生的發現,將有創新幼芽的萌動……。

熟能生巧,對教材的熟知、對重難點的熟知、對教學環節的熟知、對三維目標的熟知、對每一個舉措目的的熟知等等,對一節課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關注的內容方方面面,面面都很重要,哪怕是一句小小的評語,都有可能關乎到學生的學習態度等。只有熟知課堂中的一些“必備”,才能夠隨心所欲,使課堂遊刃有餘,有所聲色。而我,在課件播放時,一句總結性的話語竟忘記了出示,對課堂雖說影響不大,但卻能反映出我在此方面的不足。也有時候,我會一心想着下一步的環節,從而忽視了學生的表現情況或者板書等環節,在這兒,我給自己提個醒,課堂中,“熟”字難得。還有,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一部分,我面向了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鍛鍊,但學生個體展示的機會少了,我還看見很多學生都高高地舉着手,那種踊躍積極的勁頭兒讓我心裏倍感溫暖,最起碼孩子們願意,可我卻沒有爲孩子們創造更多的表現自我的機會,實在愧疚。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有一點,那就是給學生清晰的課堂指令,會讓學生“有所適從”,而不在模棱兩可。

對於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我會不斷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彌補。一次,我克服不了自己所有的缺點,但我能夠在多次的嚴格要求下克服一個缺點,並使自身的優點和從書中、從優秀老師身上學到的經驗點點滴滴滴“常態化”,使它們不再難得一見,而是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