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螳螂捕蟬》優秀教學設計(附反思)

《螳螂捕蟬》優秀教學設計(附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教學要求:

《螳螂捕蟬》優秀教學設計(附反思)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聯繫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4. 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資源開發:

從生活周圍尋找如螳螂一樣的人,分析因顧眼前利益而帶來的禍患。

 媒體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應的圖片,配套教材課件。

  設計理念:

生活處處皆語文,借用生活中的語言材料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進行學習。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 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 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繫句子聯繫詞義。

(2)指名說,集體討論。

3. 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 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過、結果。

2. 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 集體交流,討論。

4. 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讀。

3. 師生評價。

4. 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

  1. 完成習字冊描紅。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 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 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爲吳王應該出兵嗎?爲什麼?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麼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複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爲什麼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爲什麼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你認爲這兩句話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聯繫?

3. 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複述練習。指名複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複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 講述故事。

2. 練習說話。

3. 蒐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書設計

23 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後)

螳螂―――蟬(黃雀在後)

只顧眼前利益身後隱伏禍患

  附《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到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第二段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第三段寫吳王終於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最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的是課文的第二段——“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教學時,我把重點也放在了這部分。爲了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少年的聰明和智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課文中的一些細節描寫,去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充分地理解,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細節(一)當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時,大臣們勸阻的理由是“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但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讀這句話,指導學生讀出吳王的“固執”,讀出吳王的王權。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吳王爲什麼如此固執?他說出了這樣的話,還有誰敢冒死凡諫呢?通過朗讀,討論使學生明白,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爲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覺得勝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這樣當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諫了。

而這正是故事的起因。弄明白了這一點,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故事的經過。

細節(二)“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指名讀這段話,然後提醒學生注意,朗讀這段話,要注意讀好那些詞語?爲什麼?引導學生抓住“轉來轉去”、“毫不在意”、“三個”等詞語反覆朗讀,從這些細節描寫中,你讀懂了什麼?從而使學生明白,少年在王宮花園裏,不是爲了打鳥,而是爲了引起吳王的注意。那麼,爲什麼要讓吳王注意他呢?一此問題爲契機,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有利於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理解課文內容。

細節(三)“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裏來幹什麼?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溼啦!’”

讀這一段話的時候,引導學生注意“終於”這個詞語,通過與句子“吳王終於發現了少年。”進行比較,進一步感知,少年在皇宮花園裏的轉來轉去的目的,就是爲了引起吳王的注意。在讀吳王的問話時,通過引導正確學生朗讀,體會吳王當時的好奇心理――這爲少年用故事說服吳王,奠定了基礎。

細節(四)少年繪聲繪色的講述的那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通過反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讀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既虎視眈眈,又緊張刺激的氣氛,然後引導學生理解少年的良苦用心——他只是在講故事給吳王聽嗎?他的真正用心是什麼呢?在討論的基礎上導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感悟這裏的“它們”不就是吳王嗎?

通過這一細節描寫的反覆品讀,同學們不但理解了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的故事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從心地裏佩服少年的機智勇敢。


1.六下語文《學弈》教學設計精選

2.六年級下冊語文《神奇的絲瓜》教學設計

3.六年級下冊語文《爲學》優秀教案

4.六年級下冊語文《空城計》教學設計

5.浙教版六下語文《請求》教學設計

6.六年級下冊語文《一千張糖紙》教學設計

7.六年級下冊語文《燈光》精品教學設計

8.長春版六年級下冊語文《不留餘地的狼》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