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思路指導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思路指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綜合性學習,旨在改變過去那種學生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單純學習方式,爲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以語文學科爲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繫。它以問題爲中心內容,以活動爲主要形式,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和教學評價來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思路指導

一、教學目標的綜合設計

1、“三維”目標的綜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不是孤立的三塊內容,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是產生於知識的發生與能力的形成過程當中的,既不能機械地分開,也不能去分步實現,比如先去達成知識和能力的目標,然後實現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最後再去達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機結合、綜合考慮。在《烏鴉喝水》一課最後一個自然段是這樣的: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着水了。實現這一自然段的三維目標時可以以實驗爲手段,把這些教學目標揉合在一個教學環節中。實驗前出示瓶子,讓學生觀察水的位置,用筆做好記號。讓學生說說爲什麼烏鴉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烏鴉放石子時還會遇到什麼困難?他是怎麼辦的?結果怎樣?接着請一位學生上臺實驗。這位同學抓起一把石子,怎麼也放不進,又拿了一顆石子,因爲石子大了些,也放不進。遇到這些困難,這位同學動腦筋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個又一個”、“漸漸”的意思。同時我用感染性的語言來描述:“瞧,烏鴉不怕困難,肯動腦筋,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學生很快明白了寓意,也對烏鴉說了許多讚美的話,情不自禁地爲烏鴉鼓掌。在此基礎上,不用老師指導,學生就有聲有色地把課文朗讀到位了。實驗中還滲透了自然知識,有的學生回家去做實驗,這就把語文教學遷移到課外。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參與性強,省去了繁瑣的分析,把多個教學目標綜合在一起,起到了“師逸而功倍”式的“善學”效果。

2、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結合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目標。教學是一項複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詳盡的計劃,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一切就是預設目標,這種目標是極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學活動及其活動程序的每個環節都是預設的,這就漠視了學生生命體的主動性、豐富性、整體性和個體間的差異性,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個體,開發學生的潛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與主動發展。生成性目標是教師在教學活動前沒有預設的、是在教學活動展開過程中生成的目標。雖然在基於教師爲中心的傳統課堂中,單向傳授式的教學活動總能毫不費力地沿着教學活動的預設程序進行,但在基於新型師生關係,倡導師生、生生間多向互動,激發智慧涌動的課堂裏,卻總是在突破着活動的預設,一些更有價值的課堂生成資源被開發成預設外的“生成性目標”。正是這類活動適度而有序的不斷生成,讓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學活動教師要記教案,但上課時教師就不能背教案,而應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生成。在《陽光》一課的教學中,老師讓學生搶讀生字,讀的又對又快的同學可以得到五角星。結果讀“晨”時有位同學讀成“cen”,老師沒注意到,說:“獎你一顆五角星。”這時,下面同學議論紛紛,老師發現不對勁,便問道:“你讀什麼音?”這位同學猶豫了一下,回答道:“平舌音。”這時,老師向全班小朋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陳迪能不能拿五角星?並說說理由。”同學們議論紛紛,最後一致同意獎給陳迪。就這樣一個小小的生成環節,小朋友們都得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

二、教學內容的綜合設計

1、學科內部的綜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應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儘可能加強字、詞、句、篇的綜合運用,加強各方面能力的整體發展。在口語課“我會拼圖”中,可以讓學生欣賞收集到的各種拼圖,讓學生在美的感染中產生自己動手拼一拼的願望,這時可以創設“誇一誇自己的拼圖”,“比一比誰的字最端正”等情境,讓學生寫下讚美拼圖的話語,拼圖完成後,組織一次展評,師生共同評議、欣賞,以此加強語文學科內部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也培養了審美情趣。

2、各學科之間的綜合《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提倡跨領域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要通過語文與音樂、美術、體育、思品、自然、數學、勞動等相溝通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綜合性地學語文、用語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儘可能地放,少一些條條框框,給學生自由度,鼓勵、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發揮特長。比如:《四個太陽》是一下年級的一篇閱讀課文,可以佈置以下作業:

①創作一幅《太陽圖》

②學唱一首關於太陽的歌

③瞭解太陽的知識

④蒐集有關太陽爲主題的美術作品、文學作品、兒歌等

⑤寫一首有關太陽的兒歌、幾句話等這一綜合性學習過程,既有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又有學生各科能力的結合,學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題作業,絕非簡單的抄抄寫寫就能了事,必須將語文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相融合,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了提高。

3、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結合書本學習與社會活動的緊密結合是綜合性學習的又一特徵,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蹟、民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等,都可以成爲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渠道,也就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學中應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比如“長江在哭泣”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這樣設計:

①長江特產知多少

②爲長江特產寫廣告詞、作廣告畫

③採訪漁民,瞭解水產資源的現狀

④查看長江水質,訪問環保部門

⑤爲了子孫後代——致漁民的一封公開信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完全打破了課堂教學的侷限性,學生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能力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上一展風采,既培養了學生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語文綜合素養在“小課堂”中生根,在“大課堂”中發芽、開花、結果。

三、教學方式的綜合設計

1、教學方式的整體考察。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明確讓學生成爲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確定學生在課堂、教材和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改變語文課程傳統教育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轉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團結協作,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培養學生自主收集和處理知識信息的能力。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教師沒有多講,而是給出三個問題:

(1)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樣的?

(2)人類的哪些行爲是對地球毀滅性的破壞?

(3)怎樣保護地球?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一個問題與有相同興趣的同學組成學習小組,一起查找蒐集有關資料,加工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小組彙總,再全班交流。這一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框架,變成了學生的全員參與,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意見、享受成功的快樂體驗。學生不僅學到了許多有關地球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探究、積極合作,培養了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教學方式的重點轉變。

一是要體現自主性學生要成爲自主參與的能動主體,因爲語文教學的最終效果是體現在學生這一主體上的,沒有學生參與或者學生參與得不充分,語文綜合性教育就無法開展或者說是不完美的。

二是要體現合作性,讓學生人人都積極參與,不是隻讓一些相對較優秀的學生多發言,而是要讓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動手”,使教學成爲整體智慧的交融、碰撞和昇華。

三是要體現探究性,要強調學生不能被動地等待知識的傳遞或都說是知識的獲取,而是通過自身主動與外界的接觸、溝通、瞭解、感受、體驗形成構建自己的“知識”,從而獲得自身合理的認知結構,達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目的。

四、教學評價的綜合設計

1、要從重“選拔”轉爲重“發展”。由於受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是通過考試、考查、考覈等手段,以成績論優劣,從學生中選拔所謂“尖子生”,評價已成爲事實上的“選拔”,學習好就是樣樣好,以偏蓋全。而語文新課程裏評價則認爲,評價的最終目的在於爲學生更好的學習、更好地發展服務,體現教學以“育人爲本”的理念,改變過去從高分到低分給學生“排名次”的做法,從而爲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長處的機會,保證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獲得整體發展。

2、要從重“結果”轉爲重“過程”。評價應側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綜合素質,而不能側重於看學習結果。既要注重學生的量化成績指標,又要把着眼點放在教學過程中,看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如何,參與的積極性如何,探究的能動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學性如何等等,從上述幾個層面來綜合評價學生的整體素質。像語文檔案袋之類的評價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3、要從重“教師評”轉爲重“大家評”。傳統的評價有一個較明顯的欠缺,即把作爲評價對象的學生排斥在評價體系之外,僅作爲“旁觀者”或“局外人”,具體評價由教師一個人來完成,而新的評價理念則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實現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家長、師生互評的多元化評價。同時,增強評價的民主性,評價中注重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使被評價對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而不是把評價結果“強加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