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囫圇吞棗的成語典故

囫圇吞棗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囫圇吞棗的成語典故1

囫圇吞棗的成語典故

從前有個醫生喜歡給人介紹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向別人講生梨、生棗的吃法時說:“吃生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對人的脾臟卻有害處。吃生棗則恰巧相反,對脾臟有好處,對人的牙齒有害處。”旁邊有一個人聽了這個介紹就自作聰明地說:“我有個好辦法:吃生梨時就只用牙齒咀嚼,不吞下去,這就可使生梨對牙齒起好作用,而避免對脾臟起壞作用。”另一個人聽了這話就問:“那麼棗兒怎麼吃纔好呢?”他不以爲然地回答說:“這還不簡單麼?吃棗時不用牙齒咬,囫圇吞下去就是了。這既可以使棗兒對脾臟起好作用,又不至於有害於牙齒。”

醫生聽了反問他說:“把棗兒囫圇吞下去能消化嗎?對人的脾臟會有好處嗎?”那人無言以對。

後來人們把這種將棗兒整個兒嚥下去而不加咀嚼,不辨滋味的吃棗方法叫做“囫圇吞棗”,用來比喻在學習上不求甚解,不加分析研究,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作法。

囫圇吞棗的成語典故2

有個人曾經對人們說:“吃一點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的;棗呢,正好與之相反,雖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會對牙齒有害。” 聽的人中一個人聽了,想了想,說:“吃梨時,只嚼不咽,還會傷脾嗎?吃棗時,我不嚼,一口吞下去,這不就可以保護牙齒了嗎?” 另一個年輕人聽他這麼一說,就想開個玩笑:“你這不是囫圇吞下棗嗎?” 周圍在場的人都笑了。

讀後: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後再認真去掌握它。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

 成語典故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餘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

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裏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嗓子,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嗓子。”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嚥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