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囫圇吞棗成語典故範例

囫圇吞棗成語典故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成語典故

【出處】(宋代)圓悟禪師《碧巖錄》。

【釋義】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把棗整個吞嚥下去。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籠統接受。

成語典故】

從前有一個呆子,家中很有錢。有一次,他到市場上去買水果。攤主不厭其煩地向人們介紹各種水果的好處。呆子聽了很高興,一下子買了很多的水果,坐在市場旁大吃起來。

正在他吃得高興的時候,有一位醫生路過,見他這種吃法,就對他說:“小夥子,梨可不能多吃,雖然它對牙齒有好處,但你吃多了會傷脾的。”呆子一聽,就不再吃梨,而是一個接一個地吃棗子。醫生又說:“紅棗雖然對脾有好處,但吃多了會傷牙的,所以也不能多吃。”

呆子聽了醫生這些話後,不知如何是好了,都不敢吃了。呆呆地坐在那裏想了很久,過了一會兒,他興奮地說:“我有辦法了,吃梨的時候,只用牙齒咀嚼,而不嚥到肚子裏,這樣對牙齒有好處,又不會傷脾;而在吃紅棗時,我不用咀嚼,就一口吞進肚子裏,這樣可以不傷牙齒,又對脾有好處。”說完,就把紅棗一個一個地扔進嘴裏,囫圇地吞下去了。醫生見此情景,忙說:“你這樣把棗囫圇吞下去,腸胃不能消化和吸收,對脾也是沒有好處的。”

【成語點評】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內有明顯的提高。如果不瞭解這一點,只會增加自己的負擔,還不知道爲何成績沒有提高。學習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學習計劃,並切實遵守它;要紮紮實實打好基礎,不可囫圇吞棗,急於求成;認真讀書,精於思考;遵循“無疑——有疑——解疑”的過程,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點滴中不斷地積累。凡事欲速則不達,只要養成穩紮穩打的習慣,就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囫圇吞棗造句:

1、今天心煩意亂,靜不下心看書後半部分不能細細看下去了,囫圇吞棗竟有收穫

2、學問二字,學是學,問是問。要多問,不可再囫圇吞棗了

3、一直想着說、讀、寫、練,卻總是囫圇吞棗的'一帶而過

4、囫圇吞棗的也沒太明白,過幾天再看一遍

5、培訓講課有點粗糙,囫圇吞棗,還得回家好好研究

6、對於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我們要消化,不要囫圇吞棗地接收.

7、由於太餓了,飯菜一上來,我便囫圇吞棗吃起來,結果給噎着了

8、爺爺坐在我面前,和藹可親地對我說:“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圇吞棗亂幹一通。”

9、學習不能囫圇吞棗而是要精益求精

10、倘使囫圇吞棗,似乎沒有多大用處。

11、一飯一粟,來處不易,一本好書的產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們豈可草草讀過,不說對不住作者,就對自己的本身說,也不應囫圇吞棗一般地來讀書。

12、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13、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14、行爲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15、然而,人們來不及鑑別、吸收和消化,只能採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圇吞棗的辦法,良莠不分,拾起來便用。

16、在學習前人的東西時,取囫圇吞棗的方法,不能消化並理解其所以然。

17、那種只有一個籠統說法的囫圇吞棗式的教科書,只能使學生”食而不化”,難以理解。

18、爺爺也不要求這些,因爲他本來就講不明白那些詩,只能讓我囫圇吞棗。

19、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20、如果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讓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即使在學生的頭腦裏填塞了一大堆知識,也不可能增進他們的思考力。

21、我們讀書不要囫圇吞棗,要細細品味其中的好詞好句。他向來做事都是張冠李戴,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