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春筍》語文教學反思

《春筍》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筍》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筍》語文教學反思

《春筍》語文教學反思1

今天剛教完第一課《春筍》,姑且不談課的成功與否,我感到自己在課堂上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進去。其實,這節課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首先感到滿足的是 ,在這節語文課上,我與學生都獲得了一種情感的體驗,這應該是我們最大的收穫,下面具體來談一談關於這節課的得與失。

首先,圖畫具有直觀的,形象的特點。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既符合學生對形象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認知特點,又能激起學生對課文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將春筍如何醒來,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在春風、春雨中,一節一節,向上向上快樂地成長形象地再現於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親自前往看一看,讀一讀的興趣,爲有感情地朗讀開啓了成功之門。

其次在指導朗讀這方面,我注重了“讀中感悟,悟中朗讀”。讀分成三個層次“讀通、讀懂、讀好”,讀通是第一課時達到的目標,“讀懂”“讀好”是第二課的教學目標。而“讀好”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上,因此要在讀中感悟文中關鍵詞句的意思。要讓學生先自己讀,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沒讀懂?進而老師組織學生交流,讓學生讀,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這樣朗讀的效果比較明顯。

本節課教學也存在不足。如課堂節奏沒把握好。低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應該是重要一環,但這節課最大的失誤就是最後給孩子寫字的時間太短了,沒有達到真正訓練的目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總結,不斷提升。

《春筍》語文教學反思2

《春筍》第二自然段教學片段:

1、教師範讀第2自然段,邊演示雨後春筍生長的動畫,讓學生初步感知雨後春筍生長的特點。

2、出示句子“春筍裹着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讓學生展開想象,生自由第四自然段,說說讀懂了什麼。

3、模仿該句子說說春天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小草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花兒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4、順承說話練習形成的語境氣憤,讓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齊讀第二自然段。

5、會春筍的喜愛之情,把第2 自然段讀給好朋友聽。

6、請學生推薦讀得好的朋友爲師生做朗讀表演。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上教學設計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實際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整個過程爲張揚學生個性、激揚學生靈性服務。具體表現爲:

1、感知個性化。

設計的第一步,意在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實踐感知課文內容。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所以在設計中教師不設定統一的感知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後交流,知道什麼說什麼,瞭解多少說多少。這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交流互補,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變到質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呆板的讀文章說意思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增強做學習主人翁的意識。

2、思維個性化。

本段教學設計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先讓學生欣賞雨後春筍生長的景象,通過具體形象的景觀打開學生思維的閥門。再讓學生看動畫說說雨後春筍生長的特點“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接着放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用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說說春天裏的小草、花兒等有什麼變化,讓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渠道理解春天的美麗

3、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色彩的。本設計不從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揚頓挫的齊整的朗讀效果,而是引領學生看動畫,述情景,談體會,說感受,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與體驗,使學生由心底迸發出對春筍和春天的喜愛之情,再將情感自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在這一設計中朗讀不再是機械的錄放,而是學生個人情感的宣泄。

《春筍》語文教學反思3

沒教這篇課文之前,大部分孩子已經將課文讀得很熟,有些孩子能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可是,真正讀懂的爲數不多。課文第二段是教學的重點,有很多詞語需細細品味。

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請一位小朋友來讀第二段,其他小朋友邊聽邊想有什麼不懂的地方,等孩子讀完後提問。學生不懂的詞語大致集中在:“裹”“嫩生生”“淺褐色”。其中“淺褐色”一詞,在教學時,我讓孩子觀察課文的春筍顏色,很快解決。接着我問:小朋友們看看書上畫的春筍,他們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來數一數。生七嘴八舌:哇,他穿了五件!八件!七件!十幾件!我乘機引導:這麼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層一層地把身體包得嚴嚴實實的,就叫“裹”。並接着問,你們在平時都見過誰被裹在很多衣服裏?學生說:剛出生的小寶寶!並讓學生說剛出生的小寶寶什麼樣,學生很快理解“嫩生生”一詞。爲了讓學生了解課文,我讓學生說春雷爺爺是怎樣喚醒春筍的,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春筍》語文教學反思4

《春筍》描寫的是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課文語言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語言簡潔、明快、節奏感強,是一篇很優美的小散文詩,非常適合學生閱讀。

教學時,我抓住一個“趣”字,以此入手,調動學生的感官認知,從而融入文本,得到體驗。

圖畫具有直觀的,形象的特點。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既符合學生對形象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認知特點,又能激起學生對課文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將春筍如何醒來,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在春風、春雨中,一節一節,向上向上快樂地成長形象地再現於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親自前往看一看,讀一讀的興趣,爲有感情地朗讀開啓了成功之門。

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來演繹文中情節,可以使他們對之產生親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的體驗。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會使他們特別興奮,情緒熱烈,印象深刻。“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扮演春筍的小朋友們伸伸懶腰,悠悠醒來,一個一個猛然起立,“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假象石塊:頂在頭上的書本)。一站一掀之間,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筍那頑強地生長意志。“衝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激情被帶出,再來讀這段話,效果勢必不一樣。課文最後,伴隨着動感活潑的音樂,孩子們舒展着雙臂,挺起胸膛,在春風中生長,在陽光中生長,在春雨中向上,一節又一節,向上再向上,他們不就是那些生機勃勃的小春筍嗎?

反思今天的課堂,有兩個不足。首先是課堂節奏沒把握好。低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應該是重要一環,但這節課最大的失誤就是最後給孩子寫字的時間太短了,沒有達到真正訓練的目的。其次基本功不紮實。以前教高年級,對於學生寫字說實話並沒有太多的關注,所以自己的板書也比較隨意,結果到了低年級就發現自己的不足了,每一節課教生字我都是對着習字冊一筆一畫給學生做示範,可是還會出現書寫不標準,寫得不好看的情況,今天上課的範寫“衝”字就是這樣,爲了不給學生不良的影響,於是我又擦掉重寫,平時課堂上我也常這樣做,今天上課也就情不自禁地來了一句:“寫的不好看,老師擦掉重寫。”

《春筍》語文教學反思5

《春筍》這篇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以詩一般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爲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教學設計做了如下嘗試。

  一、利用課件,激發異想

揭示課題後,放課件,學生看見了春筍那尖尖的腦袋,胖胖的身體……學生在看見一層一層地剝去春筍的“外衣”,那“嫩生生”的筍肉。孩子們直觀地感知春筍的鮮嫩、細膩,當然會發覺春筍很像裏三層外三層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影象結合、激發情趣

屏幕展示春筍被春雷“喚醒”,“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地從地裏冒出來”,繼而在陽光的照射下,在春風的吹拂下,在春雨的淋浴下,節節向上,直至長成根根翠竹的動態畫面,並播放伴有雷聲、雨聲、活潑明快的樂聲的課文朗讀,將學生引入一個賞心悅目、如詩如畫的教學情境。教師此時啓發學生設想:“當春筍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從地裏探出它尖尖的腦袋時,它會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可能還會說些什麼?”讓陶醉在大好春光中的孩子們“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當他們的想象插上自由的翅膀,不可避免會有奇思異想,又何愁碰撞不出創新的火花?

上述教學設計,旨在通過直觀教學,使有限的教材內容再生無限,爲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供廣闊的空間,以致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