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獨步中華,獨樹一幟》閱讀理解

《獨步中華,獨樹一幟》閱讀理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獨步中華,獨樹一幟

《獨步中華,獨樹一幟》閱讀理解

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饒宗頤先生當選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說一句話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學問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於大潮之中不失獨立之精神。

②張大千先生曾評價饒先生說:他的白描,當世可稱獨步。其山水畫,更是推陳出新,自成一派。季羨林先生認爲饒先生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這在並世學人中並無第二人,並直言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饒宗頤先生出生在廣東潮安的一個儒商之家,父親饒鍔是名貫嶺南的知名學者,並曾大力支持當時的進步文藝團體南社,饒家天嘯樓的十萬卷藏書更是名極一時,這樣的家庭氛圍深深地烙印在饒先生的兒時記憶裏。對饒宗頤來說,16歲那一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一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潮州舊志考》,發表在《禹貢》雜誌上,這爲他日後氣象非凡的學術生涯埋下了伏筆。到了18歲,他使子繼父業,完成了父母的遺作《潮州藝文志》,這部著作震動了當時的中國學術界,對後來各地方誌的編撰產生了深遠影響。

④23歲,饒先生應顧頡剛先生之約,開始編纂《古史辨》第八冊《古地辨》,這意味着剛剛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經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充分認可和肯定,遺憾的是,他的相關書稿尚未出版便毀於戰火,然而戰火併沒有阻擾饒宗頤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終在29歲斬獲了《楚辭地理考》,沿着顧頡剛等先生們的足跡開闢了《楚辭》研究的新天地,爲戰火硝煙中的華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積累和沉澱,1982年,65歲的饒宗頤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獻記載和甲骨文考據相結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證據法,強調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繼承並補充了王國維先生的二重證據法。到了2003年,饒先生進一步指出,要儘量運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記錄,作爲第三重證據的主要依據,充分利用其他地區新出土的文物,詳細考察其歷史背景,最終將三重證據法擴展爲五重證據法。五重證據法,從文明傳承發展的高度審視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了當代國際漢學領域甲骨學,敦煌學、簡帛學的創建和深化。

⑥進入新世紀,年逾90歲高齡的'饒宗頤先生並沒有停止他探索的腳步。2006年,饒先生髮表了《中國西北宗山水畫說》,獨到地提出了中國山水畫西北宗論。他以比較的視野,從古代中國、印度地理知識的交匯融合出發,通過探討古代的地中觀念,確定了西北宗論的藝術地理區域。饒宗頤先生從漢唐以來的文化脈絡,梳理了傳統詩歌和書畫領域中大西北風景的綽約風姿,犀利地指出:明清以來書畫理論中的視野侷限,即董其昌所創的山水畫南北宗論,並不能涵蓋包括大西北在內的中國山水的風景世界。饒先生通過曠遠、竅遠、荒遠新三遠的藝術理論,指出傳統三遠的平遠、高遠,深遠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峯巒、丘壑的壯美。他還在繼承傳統繪畫技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皴法。饒先生不僅在理論上系統地闡逆了中國山水畫西北宗論,更是身體力行地參與到了中國山水畫西北宗論的藝術實踐中,創作了以《西嶽》等爲代表的一系列傳世佳作。

⑦2011年,饒宗頤被授予了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饒先生在獲獎致辭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向以來,不論在學書還是藝術的追求上,我都堅持着三點,連就是求真求是及求正。這三點,對於一個做學問或是做藝術的人來說,是一個最基本的態度。正是這樣的學問、人格、胸襟、氣魄,共同鑄就了饒先生的學術、藝術成就以及橫貫這些成就背後的中國視野。

(刪改自《光明日報》)

【注】鴦遠:(距離)遙遠。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文章以時間與相關事件爲線,記述了不同年齡階段的饒宗頤在戰火中掙扎、在文學中磨礪、在繪畫中提高的生命歷程。

B.文章首尾兩處引用饒宗頤先生自已的話,既增強了傳記的真實性,同時也可以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傳主的內心世界。

C.饒宗頤在青年時期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充分認可和肯定,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使他爲華夏文明做出了貢獻。

D.饒宗頤認爲,研究覆文化要儘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記錄爲主要依據,還要深入考察,詳細研究這些記錄的歷史背景。

E.對中國傳統文化,饒宗頤雖不能身體力行參與創作,卻能深入地進行理論研究,這充分表現出他自強不息的高尚品格。

(2)閱讀第③-⑤段,概括饒宗頤先生在學術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響。(6分)

(3)第②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4)饒宗頤能獨步中華,獨樹一幟,與他推陳出新和涉獵廣泛兩方面有關,請結合第⑥段內容,就對其中一方面的理解.談談你得到的啓示。(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