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病槐樹》閱讀理解

《病槐樹》閱讀理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後面問題。(10分)

《病槐樹》閱讀理解

行爲社

①母親說:“院子太空了。”於是就移來一株小槐樹植在院心。水肥施得勤,沒多少年光景,圓蓬蓬的樹冠遮出了半座房子的陰涼。初春時候採了嫩葉下鍋,槐葉小米湯熬得浸出了油汁,吃了能敗火明目;酷暑天,樹陰裏放定了小桌小凳,不用搖開芭蕉扇,就遍體清涼;槐樹揚花時,清香隨風漫出,沁潤百家;枝葉繁茂時,小鳥結巢其間,亮亮地啼着,聲如垂珠。鄰家滿院奇花異木,可偏饞我家的槐樹,常端着飯碗過來擠佔陰涼,與我們共消受。母親常向人誇口:“想不到呢,這樹有多風光!”

②但有一年鬧蟲災,又細又小的綠蟲們一下子成了精,或桑或榆,葉全被噬得只剩下幾絲老葉筋脈。我家的槐樹也難逃此劫。只幾天,綠蟲從天而降,密密匝匝蠕動一樹,被擠滿的蟲還悠着長長的吊絲在空中翩躚作舞,老葉被食掉了綠肉而成了透明的虛影兒,嫩葉則僅留下米粒大小葉柄,如濃雲垂覆的樹冠被削成傘骨一樣的枝枝丫丫。母親目光直直地說: “刨掉它吧,怕是活不成了。”

③我們都挺痛惜。正是生長的'季節,劫難來了,一夜間毀掉了它的全部生機,雖有陽光普照,可它卻失去了擁抱陽光的手臂,枝椏縱有千千萬萬,又怎禁得住烈日的炙烤熱風的薰?儘管劫難來時它從容得近乎無知,劫難過後又坦然得彷彿無識,但被毀掉的結局卻是終難逃脫的定數了,我們都這樣想。

④一連許多日子,它都是這樣木然立在那兒。鳥兒帶着毛羽新豐的雛鳥留下空巢遷徙去了。起初,我們每日裏還都要念叨幾遍這棵槐樹呵這顆槐樹,追念它的好處,讚歎它的風光,疼它惜它哀它。但漸漸地,我們都不再掛系它了,覺得生活中什麼也不曾少,就像沒栽這棵樹之前一樣,風來了雨落了日出了星現了,只見這些,也只想這些。

⑤又過了很多日子。有一天,突然聽母親在院子裏自言自語什麼,都跑了出來,見母親仰面看着這棵早已形同虛設的槐樹,說:“它真能耐呢!”看時,它竟泛綠了!樹冠上又染上了新綠,但只是一團淡淡的綠影兒,這綠淡得只剩下一個綠意,定睛看時空無一色,無意瞥它時卻在眼梢透出虛虛的綠影兒。過了幾天,透明的葉子努力地擠出了半張新黃;又過了幾天,新綠濃成了翠綠,翠綠裏亮出了黃黃的嫩光;再幾日,樹下竟被陽光拖出了重重的濃陰來。

⑥活過來了,這棵樹!我們也像大病新愈了一樣,輕輕鬆鬆新新鮮鮮,又搬出了小桌小凳,在如雲的濃陰下,驚歎着這樹的神奇;鳥兒也拖兒帶女飛來了,五更天,依舊亮亮唾珠在樹蓬間;鄰家也一到吃飯時就端着碗串悠過來佔陰守涼。大家起初是聊樹,後來是聊鳥,再後來,是隻知有其陰而不知有其樹了。

⑦但有一天,我卻發現,這棵槐樹依舊那樣從從容容,這份從容,與它被千百條蟲精們咬噬時,竟毫無二致!

(選自《文摘精品珍藏》內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有改動)

小題1:文中作者以母親的心理變化折射出槐樹的命運,請你作簡要說明(3分)

小題2:文章第④段中“但漸漸地,我們都不再掛系它了”,第⑥段中“再後來,是隻知有其陰而不知有其樹了”,我們不再談論槐樹的原因分別是什麼?(2分)

小題3:第⑤段中劃線的句子寫得很妙,請你作簡要賞析(2分)

小題4: 文章寫出了槐樹怎樣的特點?請結合全文內容,說說其中蘊含了怎樣的人生道理?(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答案示例:①槐樹枝繁葉茂時,母親喜愛自豪 ②槐樹失去生機時,母親惋惜無奈 ③槐樹再展濃陰時,母親吃驚喜悅 (每一要點1分)

小題2:答案示例:①並不覺得生活中少了什麼。(1分)②每天生活在樹蔭下不知不覺了。(1分)

小題3:運用了排比(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槐樹漸漸恢復生機的過程,(也寫出了我們的驚喜)(1分);增強了句子的氣勢(或加強語勢),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1分)

小題4:答案示例:特點:從容坦然面對劫難和讚譽(或面對蟲災劫難和交口稱讚都能夠從容坦然)(2分)蘊涵的人生道理:人生也應該像槐樹那樣,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保持一份難得的從容與坦然。不是爲了別人,而是爲了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1分)

小題1:

試題分析: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瞭解散文的組材線索,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來感知文本內容,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過程,能做到情節和人物的情感變化相一致,學生表述合理即可。

小題2:

試題分析:學生篩選並提取文章閱讀語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礎上的考查方式,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達到理解的目的,能夠用原文的材料來解決問題。

小題3:

試題分析:這裏是從修辭角度來對語言進行賞析,學生應瞭解常用修辭的特點及作用如: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排比: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學生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小題4:

試題分析:這是一種主觀性較強題目。學生能談出自己對文章內容、主旨的主觀感受、領悟或情感的體驗,或談由選文引發的思考,獲得人生啓迪、審美情趣等。學生理解原文的內容、思想和情感,闡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並能陳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