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活化石》教學設計15篇

《活化石》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化石》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化石》教學設計15篇

《活化石》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本課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改變教學模式,透過新奇的圖文並茂的課件,生動地解說,刺激孩子的聽覺、視覺,讓他們產生“好奇”,激發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促導下,主動探究文本,學會蒐集相關資料,引發他們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慾望,激發學習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4、培養學生閱讀的潛力和蒐集信息的潛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有關化石的圖文資料,並解說。

2、學生展示觀看後的收穫。

3、師解釋“化石”和他的作用

4、揭題——活化石(生思考“活化石”什麼意思?)

二、自學課文

出示自學導向:

1、邊讀課文,邊圈劃生字,藉助下文音節和字典識記漢字。

2、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3、說說你從課文了解到了什麼?

三、展示自學效果

1、識記的漢字和識記方法(指導書寫:博、悉、鱗)

2、談自己讀書的收穫和疑慮?(板書:銀杏樹、熊貓、中華鱘)

四、研讀課文感悟領會

1、以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自學

2、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習,培養自學潛力活化石時間樣貌生活習性作用(疑慮)

五、生展示研讀效果和釋疑

六、拓展閱讀培養蒐集資料的興趣

1、採用“擬人”手法自我介紹

2、發放有關“化石”的資料,生自己閱讀,後再用上面方法介紹,學生在看、聽中積累知識。

3、談談這天學習的收穫(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查閱資料)

七、作業練習

指導書寫漢字

《活化石》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要點】

1、導入新課,學習“博”、“珍”、“孫”、“悉”、“絕”、“肉”6個生字,會寫 “化”、“植”、“孫”、“代”、“滅”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一、二、三自然段,初步瞭解一些古生物知識。

 一、導入新課

1.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有很多遠古時代的生物都已經滅絕了,像三葉蟲、恐龍等。我們想了解它們的生存情況,只能通過對它們的化石進行科學的研究。

(1)媒體出示圖片:三葉蟲、恐龍

(2)師板書:化石

你見過化石嗎?在哪裏見過?它是什麼樣子的?(學生交流)

2.師簡介化石。

(1)媒體出示: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葬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書,夾藏在不同地層裏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着古生物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它是人類開啓地球宮門的一把鑰匙。因此,研究化石可以瞭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人們確定地層的年代。

(2)師板書:活。

化石怎麼是活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33課。

媒體出示課題:33活化石

說明:關於古生物的知識,相信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既有吸引力又有認知難度,教師蒐集並提供相關知識,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積極性,增強趣味性,爲引導學生養成查閱資料的習慣打基礎。

 二、初步感知

1.自讀課文,說說你知道了什麼?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整體感知:

(1)學生分節讀課文,教師隨機正音。

zhēn ròu shú xī

媒體出示: 珍 貴 食 肉 熟 悉

(2)你知道了什麼?學生交流。

我知道了(博物館裏有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都是活化石;我們要保護活化石等等)

(3)看來大家對活化石充滿興趣,那就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說明:初讀課文,重在落實“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字詞更應當在初讀感知時加以強調。其次,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深入讀課文,是語文閱讀習慣養成的關鍵。

 三、研讀課文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 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

(1) 媒體出示:在博物館裏,我們觀看一塊塊化石,就能看到億萬年前的動物、植物。那麼,你看過活的化石嗎?

(2)學習生字:博

媒體變紅:博

(3)誰會寫“博”字? (指名用手指比劃書寫)

我要提醒大家“博”字的第五筆是橫折。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3.師:原來,通過化石能瞭解億萬年前的動物和植物。那課文爲我們介紹了哪些活化石呢!趕快到第二、三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第二、三自然段。

(1)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爲我們介紹了哪些活化石呢?

(2)指名交流,隨機板書。(銀杏樹 熊貓)

2.那這些活化石都有什麼特點呢?(出示相關圖片及文字)

媒體出示: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它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又叫公孫樹。

大熊貓是我們熟悉的動物,非常可愛。和它在同一時期生活過的動物,許多早就滅絕了,大熊貓卻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我們都知道大熊貓愛吃竹子,你能想到嗎,它的祖先卻以食肉爲生。

(1)學習生字:珍 孫 悉 絕 肉

媒體變紅:珍 孫 悉 絕 肉

讀音:珍 孫 (開火車讀)

字形:絕 悉(學生用手指比劃書寫)

字義:肉(找朋友)

(2)指名兩個學生分別讀第二、三自然段。

(3)學生交流活化石的特點,教師隨機板書。

銀杏樹:古生物、白果樹、幾億年前的樹種、葉子像小扇子、長得很慢(公孫樹)

大熊貓:古生物、愛吃竹子、它的祖先是食肉動物。

3.教師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1)師引讀:銀杏樹又叫什麼?(生回答:白果樹),它是幾億年前的樹種,所以——十分珍貴。

媒體出示: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2)指名讀,說說你知道了什麼?(原來銀杏樹的葉子像小扇子)

媒體出示:

誰會填:

一(片片)葉子 一( )扇子 一( )褲子

一( )糖 一( )樹 一( )書

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數量詞?(一串串、一隻只、一件件)

(3)男、女生讀。

(4)爲什麼銀杏樹又叫公孫樹呢?(小組讀)

媒體出示: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又叫公孫樹。

(5)師生合作讀第二自然段。

4.同桌合作讀第三自然段。

(1)同桌合作交流。

(2)教師指導朗讀長句。

媒體出示:和它在同一時期生活過的動物,許多早就滅絕了,大熊貓卻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

(3)師範讀,指名讀。

(4)開火車分句讀。

5.現在你能根據蒐集到的信息,爲大家介紹一下活化石嗎?(師指着板書複習)

(1)學生準備。

(2)指名交流

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銀杏樹、大熊貓都是活化石,它們可以幫助現代的人瞭解許多古代的知識,下節課我們還將繼續學習其他的活化石。

說明:深入研讀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在朗讀指導時,抓住關鍵詞、句,能起到輔助閱讀,掌握學習方法的作用,爲藉助信息介紹活化石打下基礎。

 四、鞏固字詞,指導寫字

1.複習詞語

媒體出示:博物館 植物 化石 珍貴 公孫樹 一代一代 滅絕 食肉

2.學習書寫: 化 植 孫 代 滅

(1)媒體出示(帶田字格):化 代

(2)讓學生自己觀察這兩個字有什麼特點。(都是單人旁的字,但是右邊部分不同,書寫時要注意左窄右寬,尤其左右結構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如:“化”字右邊筆順——撇,豎彎鉤。

“代”字右邊筆順——橫,斜鉤,點。

(3) 重點指導:植

媒體出示:植

如:“植”的右邊“直”字有三橫。

(4)師範寫“植”字、邊寫邊強調重點,學生用手指比劃書寫。

3.學生學習寫字,當堂評議。

4.我能行:照樣子,寫一寫。

例:一片 一片片

一片片銀杏樹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一朵

一棵

 五、作業佈置

1.在田字格中認真書寫:化 植 孫 代 滅

2.認真完成“我能行”的練習。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板書:

33 活化石

銀杏樹:古生物、白果樹、幾億年前的樹種、葉子像小扇子、長得很慢(公孫樹)

大熊貓:古生物、愛吃竹子、它的祖先是食肉動物。

 第二課時

【課時要點】

1、學會“鱘”、“史、“鱗”、“核”、“缺”、“乏”、“稀”等生字,指導書寫“歷史”、“克”等字。鞏固複習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四、五自然段,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瞭解古生物知識,激發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一、複習導入

1.認讀詞語。(指名、開火車)

媒體出示:博物館 植物 化石 珍貴 公孫樹 一代一代 滅絕 食肉

2.根據以上的詞語說說你瞭解的關於活化石的信息。

(1)學生交流。

(2)教師引導複習板書。

3.導入:上節課我們瞭解了銀杏樹、大熊貓都是活化石,那還有哪些是活化石呢?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瞭解。

說明:在複習詞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巧妙地將課文第一、二、三節的內容進行了梳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從而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研讀課文

(一)學習第四自然段

1.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思考:你還了解了哪些活化石?

(1)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2)學生交流,教師板書。(板書:中華鱘)

媒體出示: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它有一億多年的歷史。

(3)學習生字:鱘 史

媒體變紅: 鱘 史

“鱘”字是形聲字,左邊的“魚” 表意,右邊的“尋”表音。

“史”字你有什麼好方法記住它?(指名用手指比劃書寫)(找朋友:歷史 史記)

(4)齊讀句子。(板書:有一億多年的歷史)

2.那中華鱘還有什麼特點呢?請和同桌一起再到第四自然段裏去找一找。

(1)同桌討論交流。(師隨機板書:大、重、怪、少)

(2)媒體出示:中華鱘生活在江河裏,最大的可以長到五百千克重。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鱗,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張大嘴又尖又長,樣子怪怪的。由於以前缺乏保護,目前,中華鱘已成爲稀有魚種了。

(3)學習生字:鱗 核 缺 乏 稀

媒體變紅: 鱗 核 缺 乏 稀

“鱗”字誰會寫?(學生開火車用手指比劃書寫)

請給“缺”、“核”找朋友。(缺少 缺乏 殘缺 核桃 果核 核彈)

媒體出示:

選詞填空。

稀有 稀少

由於缺乏保護,華南虎已成爲( )動物了。

沙漠裏,氣候條件很差,動植物非常( )。

(4)把這些生字寶寶放進句子,你還會讀嗎?(指名讀,齊讀)

3.現在你知道中華鱘這種古生物有哪些特點了嗎?(複習板書)

(1)指名交流。

(2)師生合作讀第四自然段。

4. 拓展閱讀。

過渡:老師這裏還有一些關於古生物的資料,請同學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1)媒體出示:

中華鱘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就像遊牧民族,生在江河裏,長在海洋中,成熟期約爲9——12年。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20xx年10月20日在長江捕獲了一頭已死亡的中華鱘,後經上海自然博物館製成標本,保存在中華鱘東方養殖研究基地。

大熊貓的體形非常適應森林環境。雖然大熊貓笨重的體態和“內八字”的腳步使它顯得笨手笨腳,但實際上它卻出奇的靈活。強壯的前腿和厚實有力的肩膀使它們爬起樹來身手矯健,遇到敵人時也能化險爲夷。野生大熊貓的壽命約爲20年。

世界上適合大熊貓生存的棲息地很少,所以,僅在中國的四川、甘肅、陝西三省才能找到大熊貓。

(2)你從中瞭解到了什麼新的信息?(同桌討論)

(3)學生交流。(中華鱘和大熊貓都是需要我們保護的珍稀動物)

(二)學習第五自然段

1.誰願意讀讀第五自然段?(指名)

2.你們發現了什麼嗎? “活化石”爲什麼要加引號?(是因爲科學家通過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能瞭解億萬年前的動植物,就像化石一樣,所以是被當做“活化石”的,因此要加引號。)

3.那面對這些活化石,你有什麼心裏話想說嗎?

(1)讓學生藉助老師提供的關鍵詞依次說一句心理話。

(2)媒體出示:1珍貴 2稀有 3保護 4缺乏

(3)學生交流:

1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真是珍貴呀!

2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稀有的古生物。

3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

4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如果缺乏保護,它們就會像恐龍一樣滅絕。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這三種古生物的樣子奇特、可愛和生存年代的久遠,並知道了他們都是“活化石”。就讓我們一起努力來好好保護它們吧!

說明:研讀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孩子理解本文出現的重點生字詞的意思,並加以運用,同時提煉出本文所要傳達的信息——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增強保護珍惜動物的意識。

三、總結全文,鞏固字詞

(一)總結全文

1.分節朗讀全文。

2.學了這一課,你知道了什麼?(學生看着板書交流)

3.小結:小朋友們,雖然有很多遠古時代的生物已經滅絕了,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還有一些古老的生物擺脫了重重磨難,頑強地生存到現在,例如課文裏介紹的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已經成爲人們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行動起來,保護這些珍惜生物。

(二)鞏固字詞

1.抽讀詞語。

媒體出示:中華鱘 歷史 魚鱗 核桃 缺乏 稀有 博物館 植物 化石 珍貴 公孫樹 一代一代 滅絕 食肉

2.指導寫字:歷 史 克

(1)媒體出示:歷 史 克

(2)重點指導:史

“史”的筆順規則是:豎,橫折,橫,撇,捺。要注意最後一筆“捺”要出頭。

3.師範寫“史”字、邊寫邊強調重點,學生用手指比劃書寫

4.學生學習寫字,當堂評議。

5.我能行:選一選,填一填

克 刻 千( ) 立( ) ( )服 時( )

直 植 ( )樹 筆( ) ( )線 ( )物

四、佈置作業

1.在田字格中認真書寫:歷 史 克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介紹自己喜歡的活化石。

3.完成“我能行”的練習。

4.拓展:課後蒐集相關的古生物資料。

板書:

33 活化石

銀杏樹:古生物、白果樹、幾億年前的樹種、葉子像小扇子、長得很慢(公孫樹)

大熊貓:古生物、愛吃竹子、它的祖先是食肉動物

中華鱘——古生物、有一億多年的歷史、大、重、怪、少

《活化石》教學設計 篇3

1教學目標

1、結合字音,初讀課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樹立保護動植物的意識。

3、增強找資料、學知識的興趣。

2學情分析

這是一篇常識性較強的課文,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厚。學生喜歡這樣的科普文章,但他們所喜歡的並非朗讀和思考,而是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及多媒體呈現的繽紛圖片。

3重點難點

1、識字。

2、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導入】揭示課題,解題激趣。

1、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恐龍吧!從哪知道的?你們知道現在還有恐龍嗎?既然恐龍已經死了億萬年,現在人類又是怎麼知道它張什麼樣的呢?(化石)科學家通過一塊塊化石,就能看到億萬年前的動物植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認識幾種“活化石”。

活動2

【講授】圖文對照,理解新課。

1、教師出示要求會認的字,學生讀。

2、學生自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

3、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銀杏樹圖片,學生觀察樹的特點和樹葉的形狀。

(2)齊讀“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指名讀。再說說類似的詞語,例如“一棵棵樹木”。

(3)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說說銀杏樹在生長上有什麼特點。

(4)師講述銀杏樹的其他用途、特點。

(5)指導朗讀,注意重點詞語。

4、學習第3自然段

(1)教師說謎語“圓滾滾的身子黑白配,愛吃竹子、愛爬樹,是我們的朋友、是國寶。”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動物。(熊貓)

(2)看圖,學生說說大熊貓的外形特點及對大熊貓的`瞭解。

(3)教師介紹大熊貓生長的時代及以前的生活特點,以前大熊貓是吃肉的,叫“貓熊”

(4)學生朗讀,帶着喜愛的語氣。

5、學習第4自然段。

(1)朗讀“鱘、麟、核、缺、稀”這些字形較難的字。

(2)出示中華鱘的圖片,學生觀察它的樣子。

(3)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找一找,讀一讀:它在地球上生活了多長時間?它生活在哪?最大的有多重?它的身上長着什麼?眼睛像什麼?最有什麼特點?

6、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都是“活化石”,對研究生物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們?

7、教師介紹其他活化石的資料,激發學生對地球生物的保護意識。

活動3【活動】朗讀課文,加強了解

1、齊讀課文,注意生字字音及標點符號的停頓。

2、教師範讀課文,讀出感情,學生自由朗讀。

3、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活化石”,誰來說說它們各自的特點?

活動4【講授】板書設計

33、活化石

銀杏樹:像把扇子長得慢

大熊貓:愛吃竹子真可愛

中華鱘:身體重樣子怪

33活化石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33活化石

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揭示課題,解題激趣。

1、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恐龍吧!從哪知道的?你們知道現在還有恐龍嗎?既然恐龍已經死了億萬年,現在人類又是怎麼知道它張什麼樣的呢?(化石)科學家通過一塊塊化石,就能看到億萬年前的動物植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認識幾種“活化石”。

活動2【講授】圖文對照,理解新課。

1、教師出示要求會認的字,學生讀。

2、學生自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

3、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銀杏樹圖片,學生觀察樹的特點和樹葉的形狀。

(2)齊讀“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指名讀。再說說類似的詞語,例如“一棵棵樹木”。

(3)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說說銀杏樹在生長上有什麼特點。

(4)師講述銀杏樹的其他用途、特點。

(5)指導朗讀,注意重點詞語。

4、學習第3自然段

(1)教師說謎語“圓滾滾的身子黑白配,愛吃竹子、愛爬樹,是我們的朋友、是國寶。”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動物。(熊貓)

(2)看圖,學生說說大熊貓的外形特點及對大熊貓的瞭解。

(3)教師介紹大熊貓生長的時代及以前的生活特點,以前大熊貓是吃肉的,叫“貓熊”

(4)學生朗讀,帶着喜愛的語氣。

5、學習第4自然段。

(1)朗讀“鱘、麟、核、缺、稀”這些字形較難的字。

(2)出示中華鱘的圖片,學生觀察它的樣子。

(3)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找一找,讀一讀:它在地球上生活了多長時間?它生活在哪?最大的有多重?它的身上長着什麼?眼睛像什麼?最有什麼特點?

6、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都是“活化石”,對研究生物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們?

7、教師介紹其他活化石的資料,激發學生對地球生物的保護意識。

活動3【活動】朗讀課文,加強了解

1、齊讀課文,注意生字字音及標點符號的停頓。

2、教師範讀課文,讀出感情,學生自由朗讀。

3、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活化石”,誰來說說它們各自的特點?

活動4【講授】板書設計

33、活化石

銀杏樹:像把扇子長得慢

大熊貓:愛吃竹子真可愛

中華鱘:身體重樣子怪

龍沛歆評論第一學時板書設計

優點:

板書設計抓住課文重點有助於孩子們學習

缺點:

沒有

龍沛歆評論第一學時朗讀課文,加強了解

優點:

迴歸文本瞭解活化石

缺點:

沒有

龍沛歆評論第一學時圖文對照,理解新課。

優點:

讀悟結合圖文結合

缺點:

創設的情境不夠

龍沛歆評論第一學時揭示課題,解題激趣。

優點:

交代了學習任務,又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缺點:

沒有

龍沛歆評論重點難點

優點:

教學重難點互相結合

缺點:

沒有

龍沛歆評論學情分析

優點:

能從文本和學生出發進行分析

缺點:

沒有

龍沛歆評論教學目標

優點:

能根據文本特點制定教學目標

缺點:

論述不夠具體

《活化石》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朗讀課文,知道講了哪幾種活化石,我們要好好保護它。

3.培養愛自然、愛科學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1.生字詞的學習。

2.知道並瞭解保護活化石的意義。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準備小黑板、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恐龍嗎?是怎麼知道的?恐龍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種動物,我們現在只能通過化石來認識它!那麼,“活化石”又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來看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

1.憑藉拼音,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多讀幾遍,畫出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意。

2.想辦法識記生字的形。

3.看看課文共分幾個自然段,然後用序號標明。

4.教師範讀。要求:聽準字音,說說課文講了哪幾種活化石?

5.分段指名讀課文,正音,並將擴大數學掛圖與課文段落相配合。

二、指導學習生字。

1.認讀8個生字和8個生詞。

2.重點指導:歷、史、化

3.認識並記住字形。

(l)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2)重點指導:代不要寫成“伐”,植右邊有三橫。

4.指導寫字。

(l)看清楚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及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我會寫”。

(2)在練習本上寫一寫。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課文

教學步驟:

一、複習導人。

1.認讀生字卡、生詞卡。

2.這篇課文講述了哪幾樣活化石?

二、引導學習課文。

1.自由讀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兒?(博物館)-

(2)化石可以用來幹什麼?(通過化石,我們可以看到億萬年前的動植物)

2.學習第2自然段。

(l)指導朗讀。

(2)看掛圖,瞭解銀杏樹的樣子。

(3)讀了這段後,你知道了關於銀杏的哪些知識?

(銀杏樹已生活了幾億年,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長得很慢。)

3.自學第3自然段。

(l)自由讀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關熊貓的知識。

(熊貓生活在許多年前,它愛吃竹子,它的祖先卻以食肉爲生。)

(3)指導朗讀。

4.學習第4自然段。

(1)齊讀第4自然段。

(2)對照掛圖,瞭解中華鱘的樣子。

(3)你能說說中華鱘的有關特徵嗎?

(中華鱘生活在一億多年前,生活在江河裏,身披大片硬鱗,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長,現在已非常稀有了。)

5.學習第5自然段。

(l)齊讀。

(2)明白這段的作用。

(總結全文,井點出主旨:好好保護它們。)

三、朗讀全文,總結全文。

1.邊看掛圖,邊說說這三種活化石的有關特徵。

2.讀了全文,你得到了什麼啓示。

板書設計:

33 活化石

銀杏樹——(幾億年)

保護古生物 大熊貓——(有祖先)

中華鱘——(一億多年)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上,不足之處是,在一引些知識細節上未能及時糾正學生。如在做一些重疊詞的練習上,有一個同學寫個“一個個太陽”,我只是一語帶過,“太多太陽了吧”!現今的語文課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語文的訓練點要在老師的心中。課後再揣摩,對我的啓迪很大。

《活化石》這篇課文雖然篇幅較長,首先在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後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着,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

下面我讓學生帶着“銀杏樹有幾個名字?爲什麼?”“銀杏樹的樣子是什麼樣的?用劃出。這兩個問題用默讀的形式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通過學習第二自然段知道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因爲它的果實的殼是白的,也是我們潮汕人常見的、喜歡吃的“白果”。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公孫樹”。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個名字的由來,由此知道銀杏樹長得很慢的特點。

在學習描寫銀杏樹的樣子的`句子時,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並且學習量詞“一片片”。我再提出問題:“爲什麼科學家認爲銀杏樹是活化石?”學生從課文中相關的詞中找到答案。接着,我和學生一起總結學習方法,激發他們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四自然段。二年級的學生知識積累和經驗都比較缺乏,因此,我再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以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可以讓學生模仿這樣的形式學習。

接下來他們還要對所蒐集到的資料認真閱讀理解,進行加工和整理,把自己所知道的這些傳達給別人。在課堂上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有的把整理後的資料內容讀給大家聽,有的匯聲匯色地講出來。 利用網絡,讓學生在網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學生感觸很大,紛紛表示,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適量、適度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整體感知,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有所成,在寬愉的環境中學習,在成功中愉快。

《活化石》教學設計 篇5

一、看圖引入,揭示課題:

1、小朋友們,這天老師將帶大家到北京古生物博物館去參觀參觀,怎樣樣?(播放課件)

(出示“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始祖鳥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葉蟲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學家正在挖掘化石”)

欣賞完這些圖片,你們明白它們都是什麼嗎?(板書:化石)

引入化石:你們明白什麼是化石嗎?

師:老師告訴你們吧,在遠古時代,地球上生活着許許多多古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它們死後,遺體被埋入地層,經過億萬年的演變,它們的遺體逐漸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我們就把它稱作化石。

明白了嗎?那這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也是跟化石有關的,(補充課題:活化石),請齊讀課題。咦?怎樣多了一個字“活”?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2、學生質疑。

3、師:如果你想了解的話,那就讓我們一齊走進課文,好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認知生字:

1、按要求讀書:

(1)輕聲讀課文,藉助“樹葉”裏的生字,讀準字音。

(2)找一找,課文裏寫了幾種“活化石”?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小節讀課文。

4、師生評議。

5、結合讀好幾個生字:悉稀鱗肉乏

6、再讀課文,找一找一共寫了幾種活化石?作上記號。

7、彙報: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7、師:是啊!這些動物、植物都是生活在遠古時代,它們擺脫了重重磨難,頑強地生存到了此刻,所以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大家一齊來看看吧!

三、指導學習課文第二小節,結合訓練:

1、課文是怎樣介紹“活化石”的呢?首先請大家讀讀第二小節,一邊讀課文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能夠用筆畫出自己認爲重要的句子。

2、學生自由讀第二小節。

3、彙報交流:

(1)“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觀察圖片和實物)

“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換成“一片”和“一把”嗎?爲什麼?你能舉個例子嗎?

像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很多,誰能說幾個呀?

填空:一塊塊()一條條()一棵棵()一隻只()

(2)理解“公孫樹”“白果樹”:爲什麼叫“公孫樹”“白果樹”?

師:老師找到了一棵名副其實的“公孫樹”,想看看嗎?(出示課件師描述)在山東省最南端的新村鄉,當地羣衆爲一株被冠爲“銀杏王”的古老銀杏樹過了3000歲“生日”。

此樹高41.9米,胸圍8米,直徑2.6米,樹冠根系面積五六畝。老樹王雖歷經滄桑,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師:其實,銀杏樹是一中很美的樹,有位小朋友寫下了一篇優美的文章,我們一齊來欣賞欣賞吧!

(配樂師誦讀)我很喜歡銀杏樹,因爲它很美麗。我發現,它的葉子隨着春、夏、秋、冬季節的變換呈現不同的顏色和形狀,四季的形狀我都喜歡。

春天,銀杏樹枝頭嫩綠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在陽光的沐浴下,閃爍着生命的光芒。

夏天,日照充足,葉子長成扇子的模樣,綠得似乎一碰就會滴下油來。在酷暑難耐時,如坐在銀杏樹下閱讀,一陣風吹過,千萬只小扇子爲我煽風,那份涼意,那份舒暢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裏一般。

秋天,片片黃葉紛紛揚揚地落下來,像一隻只黃蝴蝶在追逐嬉戲。

冬天,銀杏樹落光了葉子,將自己包裹起來,等待着嚴冬的來臨。他似乎蒼老了,卻仍在風雪交加的日子裏頑強地挺立着。

銀杏樹也開花,但很小,常常被人忽略。它開的花是白裏帶點淡黃色的。小花結出的果子卻是人們喜歡的。銀杏的果子像一隻只小橄欖球,乳白色殼子裏面躺着一個淡綠色的胖胖的果仁,十分好吃,還帶有一點微微的苦味。我常跟媽媽用微波爐烤着吃,只需小火一分鐘,就聽到微波爐裏傳出“叭叭”的聲響,不一會兒,果殼裂開了,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

師:你們覺得美嗎?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吧!

此刻你喜歡銀杏樹了嗎?那就讓我們一齊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吧!

(給讀得個性好的小朋友獎勵一片銀杏葉片作爲紀念)

四、自主學習第三、四小節,結合訓練:

1、課文還寫了兩種“活化石”——————大熊貓和中華鱘,小朋友們能自己讀懂嗎?試一試吧!也像剛纔老師那樣,一邊讀一邊想一邊記,同桌合作,把讀懂的資料向大家彙報,把不懂的地方提出來我們一齊解決,好嗎?開始吧!

2、學生合作學習第三、四小節。

3、彙報交流:

(1)“大熊貓是我們熟悉的動物,十分可愛。”

你明白“熟悉”的意思嗎?你對什麼很“熟悉”?請說一句話。

(2)“滅絕”是什麼意思?誰明白其他動物爲什麼會“滅絕”的呢?

師:一隻成年大熊貓的體重大概90—135千克。四腳站立時,肩膀部位的高約0.9米,身長大約1.5米。雄性大熊貓比雌性約大10%。

大熊貓的體形十分適應森林環境。雖然大熊貓笨重的體態和“內八字”的腳步使它顯得笨手笨腳,但實際上它卻出奇的靈活。它甚至能夠用後腳夠到腦袋。強壯的前腿和厚實有力的'肩膀使它們爬起樹來身手矯健,遇到敵人時也能化險爲夷。靈活的身體使它們能簡單地穿過茂密的竹林。大熊貓腿短,走起路來離地面很近,因此走得很慢,即使是逃離險境時,也只但是是慢騰騰地邁着小步連跑帶顛。野生大熊貓的壽命約爲20年。

(3)“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鱗,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張大嘴又尖又長,樣貌怪怪的。”

“稀有”,稀少,少見。

爲什麼中華鱘會“稀有”呢?

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師生評議。

五、演讀課文:

1、師: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它們,假如你是博物館的講解員,要給前來參觀的遊人作解說有關“活化石”的資料,你該怎樣說呢?想試一試嗎?

2、(師示範):我是銀杏樹,就是大家常說的白果樹,我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我的樣貌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長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時侯種下了我,一向要等到你當上了爺爺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孫樹”。

3、(小組合作)選取一種“活化石”介紹給遊客。

4、各組派代表上臺演說。

5、師小結:學了這篇課文,使我們對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瞭解,小朋友們,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有許多從遠古時代生存至今的生物,我們一齊來了解一下吧!

(課件欣賞:)生活在3.5億年前的腔棘魚;4.5億年前的鸚鵡螺;

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娃娃魚;桃花水母;寬咽魚;紅豆杉,已經1200歲了;稀有物種桫欏;浙江百山祖冷杉。

六、課外延伸:

1、請你寫一寫:仿寫一篇有關於小動物的作文;

2、請你讀一讀:《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活化石》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朗讀課文,知道講了哪幾種活化石,我們要好好保護它。

3.培養愛自然、愛科學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知道並瞭解保護活化石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大家知道恐龍嗎?是怎麼知道的?讓學生說一說,對學生地回答適時評價。然後用ppt分別出示圖片一、圖片二圖片三和圖片四,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化石。恐龍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種動物,我們現在只能通過化石來認識它!那麼,“活化石”又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來看課文吧!

二、板書課題《活化石》,引入新課。

三、引導學習課文。

1.自由讀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兒?(博物館)

(2)化石可以用來幹什麼?(通過化石,我們可以看到億萬年前的動植物) 教師講解化石,藉助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化石存放的地點.

2.學習第2自然段。

(l)指導朗讀。

(2)看圖,瞭解銀杏樹的樣子。

(3)讀了這段後,你知道了關於銀杏的哪些知識? (銀杏樹已生活了幾億年,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長得很慢。)

3.自學第3自然段。

(l)自由讀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關熊貓的知識。 (熊貓生活在許多年前,它愛吃竹子,它的祖先卻以食肉爲生。)

(3)指導朗讀。

(4)放課件大熊貓的圖片,給學生欣賞。

提問:同學們已經看完了大熊貓,有什麼想說的.嗎?

提問:你真會觀察!每隻大熊貓的樣子都不一樣,你能說說嗎?

出示句式:大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它的身子( ),四條腿( ),一雙大眼睛( )。

4.學習第4自然段。

(1)齊讀第4自然段。

(2)對照插圖,瞭解中華鱘的樣子。

(3)你能說說中華鱘的有關特徵嗎? (中華鱘生活在一億多年前,生活在江河裏,身披大片硬鱗,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長,現在已非常稀有了。)

5.學習第5自然段。

(l)齊讀。

(2)明白這段的作用。 (總結全文,井點出主旨:好好保護它們。)

四、朗讀全文,總結全文。

1.邊看課件圖片,邊說說這三種活化石的有關特徵。

2.讀了全文,你得到了什麼啓示。

3、創造性地演讀課文 師示範表演(銀杏樹的自述)

五、練習:

1、句式練習:科學家把( )、( )和( )叫做活化石。 ( )、( )和( )被科學家叫做活化石。

2、讀讀寫寫:一片片葉子 一把把扇子 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一隻只

《活化石》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活化石教學設計修改及反思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朗讀課文,知道講了哪幾種活化石,我們要好好保護它。

3.培養愛自然、愛科學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知道並瞭解保護活化石的意義。

一、談話導入:大家知道恐龍嗎?是怎麼知道的?讓學生說一說,對學生地回答適時評價。然後用ppt分別出示圖片一、圖片二圖片三和圖片四,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化石。恐龍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種動物,我們現在只能通過化石來認識它!那麼,“活化石”又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來看課文吧!

二、板書課題《活化石》,引入新課。

三、引導學習課文。

1.自由讀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兒?(博物館)

(2)化石可以用來幹什麼?(通過化石,我們可以看到億萬年前的動植物)

教師講解化石,藉助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化石存放的地點.

(修改原因:幫助學生了解化石,爲更好地學習活化石做準備)

2.學習第2自然段。

(l)指導朗讀。

(2)看圖,瞭解銀杏樹的樣子。

(3)讀了這段後,你知道了關於銀杏的哪些知識?

(銀杏樹已生活了幾億年,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長得很慢。)

3.自學第3自然段。

(l)自由讀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關熊貓的知識。

(熊貓生活在許多年前,它愛吃竹子,它的祖先卻以食肉爲生。)

(3)指導朗讀。

(4)放課件大熊貓的圖片,給學生欣賞。看的學生有些已經在小聲

議論了,瞧,它爬到樹上去了。它還趴在那睡覺呢!真可愛! 師:同學們已經看完了大熊貓,有什麼想說的嗎?

師:你真會觀察!每隻大熊貓的樣子都不一樣,你能說說嗎?

師出示句式:大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它的身子( ),四條腿( ),一雙大眼睛( )。

4.學習第4自然段。

(1)齊讀第4自然段。

(2)對照插圖,瞭解中華鱘的樣子。

(3)你能說說中華鱘的有關特徵嗎?

(中華鱘生活在一億多年前,生活在江河裏,身披大片硬鱗,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長,現在已非常稀有了。)

5.學習第5自然段。

(l)齊讀。

(2)明白這段的作用。

(總結全文,井點出主旨:好好保護它們。)

四、朗讀全文,總結全文。

1.邊看課件圖片,邊說說這三種活化石的有關特徵。

2.讀了全文,你得到了什麼啓示。

3、創造性地演讀課文

師示範表演(銀杏樹的自述)

小組內表演:分別表演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各組推選優秀的“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戴頭飾上臺表演。 五、練習:1、句式練習:科學家把()、()和()叫做活化石。

()、()和()被科學家叫做活化石。

2、讀讀寫寫:一片片葉子 一把把扇子

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一隻只

(修改原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加強句式及詞語的訓練,學會準確運用語言。)

《活化石》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4、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

設計理念:

緊扣教學目標,尊重孩子的已有經驗和已有的語文水平,通過“讀通、讀順、讀好、讀懂”的過程循序漸進,抓住重點詞句,既品悟了語言文字,提煉了相關信息,受到情感的薰陶,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語言。

教學環節設計: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老師講述: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所以我們說它是國寶。我們從它身上進行研究,可以瞭解許多古代的知識,像這樣的古生物,我們稱它爲活化石。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瞭解內容。

1、教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幾種活化石呢?同時,畫出讀不懂的`詞語。

教師巡視,看看學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讀正確;看看哪些學生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隨時予以表揚。

2、指名學生讀課文,檢查是否能正確、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

在指名讀的過程中,相機幫助學生糾正生字的讀音,理解一些詞語(這個環節要完成重點生字詞的教學)。

3、交流課文講了幾種活化石呢?(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學生回答時,多媒體出示相關圖片)

三、熟瀆課文,探究語言文字。

師:我們已經知道活化石可以幫助現代的人瞭解許多古代的知識。那麼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收集到哪些有關的信息呢?

1、要求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讀書思考,對有關的語句做上記號。

交流:此環節須達到以下目標:

A對相關語段正確、流利地朗讀。

B能通過語言文字提煉信息:

銀杏樹——古生物、珍貴、生長慢(這裏要學生理解公孫數名字的由來)葉子像小扇子。(觀察圖片)

大熊貓——古生物、愛吃竹子,祖先是食肉動物。

中華鱘——古生物、有一億多年的歷史、大、重、怪、少。

C通過觀察以上的文字,讓學生藉助老師提供的關鍵詞依次說一句心理話。

(1珍貴2稀有3保護4缺乏)

學生依次可能出現的語言爲:1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真是珍貴呀!

2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稀有的古生物。

3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

4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如果缺乏保護,它們就會像恐龍一樣滅絕。(這裏教師可以隨機拓展有關恐龍滅絕的文字。)

此環節意在讓孩子理解本文出現的重點生字詞的意思,並加以運用,同時提煉出本文所要傳達的信息——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增強保護珍惜動物的意識。

D有感情朗讀全文。

四、實踐活動。

1、學生閱讀教師事先蒐集好的有關古生物的資料,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給大家聽。

2、課外佈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可以是本課介紹的三種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但對查閱的內容有明確的要求:將查閱的資料整理好,不一定長篇大論,但必須盡力能流暢地向大家介紹,可以在班級內開一個交流會,讓學生充分展示的材料。

五、寫字教學(略)

《活化石》教學設計 篇9

【課前透視】

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銀杏樹、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鱘……這些古生物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生存到今天的生物,被人們稱爲“活化石”。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着時代氣息,蘊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愛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啓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

學生對化石的知識瞭解不多,但是對銀杏樹和大熊貓特別熟悉。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識知出發,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的同時,呼喚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物的意識。讓學生動口、動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門,查閱有關古生物的資料,擴展自己的視野,培養他們的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閱讀、識字、交流,注意多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引發他們研究、探索的慾望。本課教學可以採用放手讓學自學的方式進行,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瞭解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惜動物的意識。

【信息資料】

1、課件或有關錄音磁帶,頭飾。

2、製成各種生物形狀的生字卡片。

3、課前佈置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蒐集有關古生物的資料,並自己整理。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演示:(播放課件或錄音,向學生介紹一點古代生物的知識)說說你看到(或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板書課題)組內交流找到的資料(文字或圖片),推選出代表向全體同學介紹。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繪聲繪色的解說和生動的畫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展示圖片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

2、板書:化石,問:你知道什麼是化石嗎?你見過化石嗎?在哪裏見過?它是什麼樣子的?(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齊讀。)我們這節課要學習“活化石”這課,看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

(從學生的認知出發,讓學生交流已有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同時發展了思維和表達能力。)

〖對話平臺〗

一、自讀

1、課文是怎樣介紹“活化石”的呢?請你一邊讀一邊想,讀後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相信學生,給他們充分的表現自己的機會,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

2、邊讀邊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想辦法解決;邊讀邊畫出自己不懂的詞語或句子。

(培養學生邊讀書邊動手、動腦的習慣。)

二、朗讀

1、指名讀。

2、領讀,教師有重點地領讀重點句子,正音。

3、輪讀,每人讀一自然段。

4、選讀,喜歡哪段就讀哪段。

5、指讀,組內指定讀,互聽互評。

(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訓練,用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發揮範讀的作用,在朗讀中要注意對朗讀的評價。)

三、識字

1、拿出生字卡片,自主識字。

2、請小老師介紹識字經驗。

3、開火車讀,連詞讀,齊讀。(注意“珍、肉、史”翹舌音。)

4、遊戲:猜猜猜。(小組合作,一人擺生字的口形,其它同學快速找到他說的生字。)

(用不同的方法復現生字,增加學生和生字見面的機會,給學生識字的空間。)

四、寫字

1、出示四個左右結構的字“化 代 孫 植”,認讀,交流識記方法。問:這四個左右結構的字應該怎麼樣寫?(先書空,再引導發現寫字規律:左窄右寬。)

2、觀察“化、代”兩個字,你發現了什麼?教師範寫。(加強對單立人寫法的認識和運用,寫好單立人的關鍵是:撇不能太彎;豎一定要垂直。)

3、學生描紅,臨寫。

4、組內推選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五、作業

將找到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做成卡片,寫上說明,下節課向大家介紹。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一、導入

1、抽讀生字卡片。

2、同桌互讀檢查,小組給生字找朋友。

3、課件出示生詞,舉行擂臺賽,選出識字小擂主。

二、質疑

自由朗讀課文,想想你還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來在小組內討論,再集體交流。

三、熟讀

象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這樣的古生物已經越來越少,許多人還不瞭解他們,大家想不想把這些古生物介紹給別人聽,並讓大家都來保護他們?現在,請大家認真讀課文,看誰把課文讀的正確,流利。

1、自由讀課文。

2、小組內互相檢查。

3、全班整體檢查。

四、表演

假如你是“活化石”,請你任選一種生物,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吧。(先組內練習,再戴頭飾到臺上表演。)

(轉換角色,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五、寫字

1、出示“歷 史 滅 克”四個字,認讀,組詞。組內交流:這四個字的筆順及怎樣寫好這幾個字。

2、指導書寫:上下結構的字“滅、克”橫不能太長;“史”和“滅”書寫時豎撇要先堅後撇。

3、學生邊觀察邊練寫,教師巡視,發現不足之處隨時指出。

4、選出自己寫得最滿意的字在組內展示。

六、練習

完成課後“讀讀寫寫”

七、展示

拿出上節課的作業向大家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內容不必限制,可以是本課介紹的三種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可以是學生喜歡的其他動植物。)

八、拓展

1、向你的其它人介紹自己瞭解到的古生物知識。

2、有條件的地方可帶學生參觀自然博物館。

3、以小組爲單位繼續蒐集古生物資料,進行動植物手抄報比賽。

〖伴教錦囊〗

詞語解釋:

化石: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和遺蹟,叫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