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活動,也是操作性較強的一項活動。本次活動鼓勵幼兒自由探索,發現並學會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對象分別適合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自主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之間的關係。活動中應注重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提高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

【活動目標】

1、掌提自然測量的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在觀察、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喜歡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1、完整的鉛筆、長條積本、曲別針、橡皮等測量工具,黑板1塊。

2、面露難色的'大熊的圖片、“幼兒學習材料”一一《我長大了)

【活動建議

1、結合圖片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出示面露難色的大熊的圖片,提出問題:大熊想製作一個和咱們班一樣長度的玩具,可不知道子有多長,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它?你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玩具有多長?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概長度的工具和方法,幫助大熊解決問題。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長度的方法,鼓勵幼兒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

(2)請個別幼兒演示自己測量玩具長度的過程,提醒其他幼兒注意觀察。

(3)示範並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注意首尾相連,量一次記錄一次。

(4)請幼兒運用新經驗再次測量玩具概長度並記錄結果。

3、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工具測量,探索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第28頁,選擇兩種不同的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用每種工具測量的次數和結果。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爲什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

請幼兒依次用曲別針和長條積本測量幼兒用書的長度,記錄測量結果。提問兩次測量結果一樣嗎?書本有幾個曲別針長?用曲別針測量了幾次?書本有幾個長條積木長?用長條積木測量了幾次?

(3)引導幼兒觀察記錄表並討論:同一個物品,爲什麼測量的次數和結果不一樣呢?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測量的次數就多。

3、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自己感興趣的物品。

(1)請幼兒交流自己想測量的物品或距離。較

(2)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物品的高度、遠近等,探索用什麼工測量合適。例如:桌、椅的高、矮,家裏電視離沙發的距離。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 篇2

活動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P54————P55《有趣的測量》

活動目的:

1、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活動重點:

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

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活動準備:

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體容器、長方體的玻璃器皿、桶、刻度尺、量杯或量筒。

2、水、沙子。

3、乒乓球、蘋果、木塊、泡沫;橡皮泥、雞蛋(熟的)、石塊、玻璃球;足球(癟氣的)、螺絲帽等。

活動流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師:同學們,本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並且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現在,老師手裏有一塊橡皮泥,它的體積怎樣求?

生1:可以捏成規則的物體,在測量它的長、寬、高,算出體積。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沒在水裏,用水的體積表示它的體積。

2、提出問題: [出示鋼筆水瓶它(鋼筆水瓶)的體積也能用剛纔的方法求出來嗎?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個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只能放入水中來解決了。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這樣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板書課題)

這個墨水瓶的體積我們又該怎樣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麼方法?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學生思考、交流。)

[點評:一上課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經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計算。橡皮泥即不是長方體,也不是正方體怎樣來計算。孩子有的說可以捏成各種形狀,然後老師說那墨水瓶怎樣來計算,得想辦法。這樣用數學自身的思考力度來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

3、學生彙報。動腦思考是好習慣,認真傾聽同樣也是好習慣。在同學彙報時,請你思考,他們的方案對於你有什麼提示?你還有什麼要補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師:能不能用一個等式把你們組的方案表示出來?(V物體=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體=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體=V水下降)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二、動手實踐探索方案

1、明確活動要求

下面我們就根據大家想到的這幾種方案,來設計測量一下這個墨水瓶的體積究竟是多少。測量時需要注意什麼?

生1:物體要完全浸沒。

生2:注意讀數時視線要與水面最低處平行。

生3 :測量時要注入整數體積的水,既方便讀數,又能減少誤差。

同學們想的真周到,老師也有幾點下提示與大家分享,請看屏幕。

1、實驗前:制定測量方案,明確分工;

2、實驗中:輕聲交流,注意安全,保持衛生;

3、實驗後:整理結論,回顧反思。

2、學生小組合作:請小組內同學首先討論並制定測量方案,並填寫報告單,然後開始測量。(教師發現不同情況及時引導學生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3、小組彙報。(一個同學彙報,組內同伴演示實驗過程。)

測得墨水瓶的體積是多少?板書三種方案測得的數據。

4、同樣的墨水瓶測得的結果不相同,你有什麼想法?(引導學生分析誤差的產生:1、不同方法誤差的產生;2、同一種方法爲什麼結果也不相同?)三種方案比較中擇優,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論上誤差最小。想更精確,我們可以多測量幾次取平均值。老師在課前運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測量後得到墨水瓶的體積大約爲115立方厘米。

[點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當中,袁老師讓學生提出問題來測量。如果我們可以測量,你想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墨水瓶?學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麼方法?老師引領學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學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後再共同探究來解決問題,避免了學生盲目的操作和試驗。

5、請大家注意觀察,這幾種方案有什麼相同之處?

生1:都用到了水來測量;

生2:都是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成可測量的水的體積。

師:在數學中我們把這叫“等積變形”,這也是數學中轉化思想的應用。

6、請選擇桌面上1—2個喜歡的物體,就運用這種轉化的思想來進行測量。(引導學生將上浮物體的情況提出來。)

遇到什麼困難了嗎?如何解決的。

生:將上浮物體系上一個重物來測量;

生:將上浮物體埋入沙子中,運用沙測法。(板書)

7、我們還有哪些知識運用到了這轉化的數學思想呢?

三、拓展延伸

老師這有一粒黃豆,怎樣知道它的體積?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裏測量;

師演示。行嗎?

(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爲什麼要多放?爲什麼用整百粒?)

四、小結。我們今天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了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問題。但今天課上測量的都是相對較小的物體,更大的物體的體積該如何測量呢,這個問題就留個同學們課後繼續去思考解決吧!

總評:有趣的測量,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這一部分知識的延伸與發展。以往舊教材中,這部分內容,只在習題中出現過,新教材卻將它納入例題範圍,這是因爲不規則的物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同時爲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奠定了基礎。

其中,發現、驗證並運用排水法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目的在於通過本節課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想法都應當通過親身的實踐去驗證才能夠得到結論再加以應用,這是一種很嚴密的思維過程,也是現在孩子缺少的一種思想。並在理解“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浸入水中物體體積”的基礎上,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是本節課的難點。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和諧共處、主動參與、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學習氛圍,並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智能情況、性格特點、操作能力混合編組,每組選一個組長,並由組長對組員進行再分工。再動手操作之前,小組內同學充分地討論並制定出測量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動手實踐和交流,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法和過程的反思對實驗方案不斷地進行完善。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在測量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遇到的困惑,從學生的動手實踐中找到本節課的教學素材,使學生進一步瞭解過小或上浮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在學生提出困惑時教師適時加以引導,使學生了解過小或上浮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

用上述多種方法將這些不規則物體轉化爲規則物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很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組內互相交流,相互啓發,多種感官參與到自主探究性活動中來。“轉化”的數學思想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起來,他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也就更加理性和深入,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了。

我們今天要進行————有趣的測量,(出示課題:石塊體積的測量)

一複習導入

(1)複習長(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和容積單位的換算。

(2)聽故事,曹衝稱象(大象的質量轉換爲石塊的質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體積轉換成水的體積)。故事對於我們的這節課學習是不是會有所幫助,有所啓發呢?

(3)觀察(石塊土豆)的形狀,與長方體或正方體比較引出不規則物體(並板書)。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規則物體嗎?

石塊和土豆再比較,哪個物體更不規則,指出今天我們就來測量石塊的體積。(板書)

二實驗操作,測量石塊體積。

1、拿出桌子下面的測量工具,根據給出的測量工具,各小組想好測量方案,該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協作: 方案一 ,取水,測量底面的長和寬,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塊後再測量水面到達的高度,用底面積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塊的體積。(注意點:水的量應適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剛好能讓石塊浸沒而升高的水又不至於溢出就可以了。)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滿水,然後把石塊慢慢放入水中,再將溢出的水倒進量杯中量出水的體積

2、小組彙報各自做法,老師邊聽學生彙報邊板書。(適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體積相當於石塊的體積)(加滿的水:溢出的水的體積相當於石塊的體積。)

真不錯,大家測出了石塊的體積,請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組交換一下測量工具,重新測量石塊的體積,來驗證一下測量的結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兩種方案,還有其他的測量方案嗎?說說看, 我們班是不是會出現曹衝第二呢?預設一:小物體———直接有量杯測出體積。預設二:把石塊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過石塊,測量水的高度,把石塊撈出,再次測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積乘兩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預設三:當裝的水過高時,我們可以把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加水溢出的水的體積也能求出石塊的體積。預設四:有稱重的辦法求石塊的體積,把我們量出的石塊稱一稱,看重多少,再根據這對數據求出任意大小石塊的體積。預設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塊放入長方體空器,往容器內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滿爲止,取出石塊,再塞入橡皮泥(壓平,測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積乘容器高度與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三、鞏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現真不錯,有些方案老師也沒能想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我們來看看小黑板的題目怎麼做。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後水面升高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生獨立完成。)

2、測量一顆跳珠的體積。

數25粒跳珠,放入一個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據水面升高的情況測量出水的體積,再算出一顆跳珠的體積。(學生實驗並計算出體積)

四、總結提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我學會了求石塊的體積,我學會了怎樣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我學會了把一個物體轉換成另一個物體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 篇3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

“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願望。讓幼兒在生活和遊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爲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侷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隻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纔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爲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裏。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祕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爲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爲

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 儘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麼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爲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儘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爲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後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於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願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於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親身試驗,探索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3、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1、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出示魔方和牙膏盒)怎樣求出規則物體的體積?

2、(出示橡皮泥)怎樣想辦法求出它的體積?

3、(出示石塊、土豆、蘋果)猜測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引出課題。

二、討論方法,探索方案

1、小組討論交流: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2、學生演示不同方法。

3、強調測量注意事項。物體要完全浸沒,我們在用溢水法測物體體積的時候,要用到量筒。先把量筒放平,讀刻度時,視線要與水面在同一平面上,現有的量筒容積比較小,溢出的水一次可能裝不下,就應該先一次倒到最高刻度,幾次測量的和就是溢出水的體積。

4、課件展示具體方法,給方法命名。(溢水法、升水法)

5、教師演示:"蘋果浮在水面上,如何測量它的體積?"拋出問題,引起思考。

(1)教師介紹"沙測法"

a、將物體放在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體容器中,裝滿沙子。

b、用尺子刮平。

c、將物體和沙子一起倒在長方體的盒子裏。

d、將沙子倒回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體容器中,將沙面搖平。

e、用尺子測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測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

f、利用長方體體積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容器中沙的體積(或利用體積公式直接計算出物體的體積)。

g、物體的.體積=1立方分米—容器中沙的體積。

(2)解決如何讓物體完全沉下去的問題。

三、拓展延伸

1、師:老師這有一粒黃豆,怎樣知道它的體積?你有什麼好的方法?(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爲什麼要多放?爲什麼用整百粒?)

2、讀《數學萬花筒》

四、小結。我們今天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了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問題。生活中更大的物體的體積該如何測量呢,這個問題就留個同學們課後繼續去思考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