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6篇

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6篇

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並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能用較準確的語言講述自己測量的情況。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有測量的基本方法。

物質準備:

1、場地:四人坐一張大長方桌。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綵帶、水彩筆、冰棍棒、吸管等),每組一套。

3、記錄紙(四分之一大的A4紙)、記號筆,在黑板上畫好大的記錄表。

4、直尺、捲尺、皮尺等。

活動重點:瞭解測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動難點:掌握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是不同的。

活動過程:

一、情景遊戲,導入活動。

1、教師創設情景:“幼兒園運動會進行跳遠比賽,我們班誰跳得最遠?”

2、請個別幼兒從起點線進行立定跳遠,引出比較方法——測量。

3、討論:你想用什麼辦法量?怎樣量?

4、小結:測量時,使用的工具一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一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才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二、幼兒操作,學習測量的方法。

1、教師:“請你量一量桌子的`邊有多長?你想選擇哪種工具?爲什麼?”

2、幼兒選擇測量工具並操作:測量桌子的長邊和短邊。(可以選擇教師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進行測量)

3、幼兒交流測量結果,教師點評鞏固進行測量的正確方法。

三、更換測量工具,記錄測量結果。

1、介紹記錄表格:“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幼兒進行測量活動。教師引導:“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傢俱,用不同的工具來量一量其中的一條邊。”

3、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教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教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祕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四、集體交流,瞭解生活中的測量。

1、引導提問:“生活中,你在哪裏見過測量?人們會用什麼工具來測量?”

2、觀看視頻,瞭解測量的工具——尺子。

結束部分:

小結: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測量的方法瞭解物體的長短、高矮、距離等,不管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確,才能量準確。

延伸活動:在益智區投放多種工具(毛線、木棍、鉛筆、回形針等),以及記錄再次測了教室中物品的長短。

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2

活動目標:

1、理解長度測量的意義,體驗測量的樂趣。

2、嘗試探索及學習不同的長度測量方法,並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測量工具會帶來不同的測量結果,引發進一步探究的欲 望。

活動準備:

1、一寸蟲圖片1張,集體記錄圖表1張,投影儀。

2、幼兒測量用圖(知更鳥、蒼鷺、老鷹、巨嘴鳥、大雁操作紙)、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記號筆若干支。

活動過程:

一、引出測量

我明白了,你們是看出來的,準確地說,你們使用目光測量出來的。

二、故事引導,理解測量

1、導入情景,初步測量。

2、提出測量要求:一寸蟲會做的事情你會做嗎?那麼,聽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裏的一寸蟲去測量一下知更鳥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幾條一寸蟲長?

3、簡單測量,操作後引導孩子表述操作結果,提問:誰能告訴我,你的測量結果是多少?你是怎們測量的?追問:3條一寸蟲的長度就是——3寸。(強調一條緊挨着一條測量,用投影儀展示測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達見解。

1、引導孩子交流操作情況。逐個統計測量結果,並提問:你測量的是什麼鳥?測出來的長度是多少?你是用什麼方法測量的?(出示各種鳥的測量結果,並將幼兒用到的方法用圖標列出來。)

2、引導幼兒探究最準確的一種測量方法。請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輔助提問:用什麼方法測量最準確。

四、運用方法,再次測量。

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結果。輔助提問:你測出來的.結果是用到了幾次?大雁的身體是一樣長的,爲什麼有些孩子測出來是6?有些孩子測出來是3?——哦,測量工具長短不同,測出來的次數也會不同,如果我有一條“三寸蟲”呢?

教師小結:的確,測量工具的不同,會造成測量次數的不同,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3

活動目標:

1.幼兒願意參與測量活動,體驗動手製作尺子的樂趣。

2.能選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測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測量工具的不同所帶來的測量結果的差異。會用移動手指做記號的方法,製作自己的尺子並進行測量。知道用數記號的方法說出測量結果。

3.能認真完成測量工作,並做好記錄,能清楚地與同伴交流。

活動準備:

水彩筆、鉛筆、筷子;記錄紙;長條形的白色硬紙;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一、桌子有多高——幼兒選用自然物測量並記錄

1.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的高

師:上次,我們用測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長和寬,但我們還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們再來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們告訴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們量什麼地方?從哪兒量到哪兒?桌上,老師準備了鉛筆、筷子和水彩筆,還有一張記錄表,表上也畫了這三種工具.你可以挨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後記錄在工具後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

師:你用了哪些工具來量?用水彩筆量,結果是幾隻水彩筆長?用鉛筆量,桌子的高有幾隻鉛筆長?用筷子量,桌子的高有幾隻筷子長?爲什麼桌子的高沒有變化,而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小結:因爲我們測量的工具有的長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結果就不一樣。

二、製作我的尺子

1.嘗試用指頭量紙條的長度。

師:我們今天做一個新的測量遊戲。老師準備了一根長條,請小朋友用我們的一根手指,像老師這樣,來量一量紙條有多長。試一試,用哪個指頭最靈活方便?現在,自己邊量邊數,紙條有幾個指頭長?

2.對手指測量的結果進行初步的對比。

師:剛纔我們說,測量的工具長短不一樣,結果就會不一樣,但我們剛纔都是用的手指頭,大家的手指頭都差不多粗細,那結果應該也差不多呀?爲什麼有的是12個指頭長,有的'是16個指頭長,差得太遠。

3.對測量時手指頭移動的方法進行示範,同時提示用做記號的方法,引導幼兒比較準確地測量紙條的長度。

4.數一數,我的紙條有多長?

數自己的紙條上有幾個記號並記錄在紙上。再次對比結果。感知結果比較接近。

三、用製作的尺子測量書

1.師:我們的紙條上有這麼多的記號,現在我們拿一本書,把書的長的一邊和紙條靠近,看一看、數一數長邊在第幾個記號那兒。你能告訴我書的長邊有多長嗎?書脊有多長呢?

2.師:看我們畫的記號還可以量書的長度,你認爲它像我們平時用的什麼測量工具?

(出示尺子)看,他們相同的地方在哪兒?什麼地方不同呢?

3.還見過什麼樣的尺子?

師:我們平時見到人們都用什麼樣的尺子?他們如果量桌子的長,不管是用什麼尺子,結果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呢?爲什麼呢?因爲這些尺子的記號,大家也把這些記號叫刻度,這些刻度都是一樣長做一個記號,所以,量的結果就是一樣的。大家可以用我們自己做的尺子回家量家裏的東西。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精心設計了自然測量與標準尺認識的結合點,就是自己製作尺子。孩子們開始應用已經獲得的測量方法量桌子——引導發現測量結果的差異——瞭解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結果各異帶來的弊病(萌發尋找辦法解決問題的慾望)——用手指做記號在長條紙上——比較結果的一致性——嘗試測量書本,發現測量結果的一致性——領悟出這就是自制的尺子——尺子就是爲了精確測量而發明的。幾個環節,環環相扣,通過這樣層層遞進,引導孩子發現問題,並帶着問題探索,最後解決問題並頓悟,瞭解標準尺誕生的原因,以及標準尺製作的初步原理。活動的價值由此得到凸顯,孩子們在整個的活動中,參與積極,師生有效互動,取得很好的效果。整個活動,我引領孩子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每一個環節學習經驗的逐步積累都爲孩子的進一步探索和發現提供了可能。

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在於,孩子前期測量方法的經驗積累還有差異,活動結束時還有部分幼兒未達到最後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個別指導,在延伸活動和活動區活動中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機會。

活動評析:

本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測量活動人手,通過易位或替換過程,引導幼兒發現物體部分與整體的相互關係以發展幼兒的空間能力。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圍着測量層層展開活動,並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激發了幼兒學習探索的慾望。這樣,既鞏固了幼兒對單位體系的認識,又分散了連續的整體(如被測的物體)分解成可以置換的小單位難點。使幼兒在完成任務之後獲得成功的快樂,活動從充分提高幼兒的自信心這個意義上說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

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4

【活動目標】

1.感受並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遠近,並能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次數也不同以及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4.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

2.難點:

(1)理解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

(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活動準備:

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鉛筆。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師:今天,動物學校要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兔、小熊、小貓都報名參加了比賽。你們看,小動物們馬上就要從自己家裏出發到學校去了,究竟是哪個小動物會最先到達體育館呢?

二、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引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麼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們還能用什麼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麼工具?(水彩筆蓋)

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麼?(能)那咱們就先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請你來試一試。

在幼兒嘗試過程中教授測量方法,,邊演示邊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測量的正確步驟(找起點,沿着線,接着量)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貓家到學校量了5個水彩筆蓋)

4.師:請你們也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並將結果記錄在表格裏。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請你再量量其他兩個小動物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把結果記錄在表格裏。

5、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

6、師:鄭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呢,我們就用這兩種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小椅子好不好。

請幼兒示範測量方法,及時糾正不對的測量步驟。

7、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結果,教師小結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三、教師小結

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能被當做測量工具呢,我們的教室裏就有很多,待會請你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作爲測量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桌子、黑板,還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爲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爲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5、探索與實驗,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隻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纔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爲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裏。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祕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幼兒園大班《有趣的測量》教案6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於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製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並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爲什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爲什麼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