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集錦9篇)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集錦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集錦9篇)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1

板塊一:猜謎激趣

1.師出示課外謎語,生競猜謎底.

2.師讀本詩內容,生競猜謎底.

3.師揭曉謎底,出示詩題.

板塊二:正確讀詩,多樣識字.

1.讀詩認字

認真讀古詩兩次,遇到不會的拼音請拼音寶寶來幫忙.

2.出示生字,全班一起讀一讀.

板塊三:圍繞謎面,發現謎底

1.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將景物圈出來

2.學習第一句: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1)山有色水無聲對比,山是什麼顏色的?水有沒有聲音?

爲什麼看過去山有色,但是水無聲呢?(畫中的水)

(2)這裏有幾個生字我來考考大家

色:斜刀頭,色彩、白色、景色

有:有的、有趣、沒有

無:沒有就是無的意思,無數(實在太多了,沒有數字可以記錄下)無聲、有無

(3)這句話中還有一對反義詞(遠近)

(4)遠:距離很遠,遠方、遠近、永遠(一直)

近:距離近,近處、近來、相近

遠和近有什麼相似之處?(走之底)

請你說一說,在教室哪些同學離周老師比較遠,哪些同學離周老師比較近?

(5)這裏還有一個字很神奇,近—聽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換一換識字法)

聽:聽見、聽說、打聽(向其他人詢問)

3.學習第二句(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1)這裏有兩個景物,花和鳥。

(2)同學們春天到了花朵盛開了,但是現在春天過去了花爲什麼還盛開着?(畫上的花)一般的小鳥在人走進都會飛走,但是爲什麼我們走進了,這隻小鳥動都不動呢?(畫上的.鳥)

(3)這裏也有一對反義詞(來去)

(4)來:來去、從來、回來

去:去年、回去、不去

(5)這裏還有最後一個生字,它是還

4.讀了這首詩,你從哪裏猜出它的謎底是畫的?

板塊四:指導書寫,規範寫字

1.出示來去,讓學生觀察筆順、筆畫特點

2.範寫:來(點向裏斜,長橫在橫中線,垂露豎在豎中線,撇捺要寫得舒展)

去(短橫在橫中線上面,長橫在橫中線下面略微往上傾斜,撇折要略微往上提)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我們知道上課前要備課,備課要備教材和學生,但怎樣來準備呢?今天我班門弄斧,以《畫裏少了什麼》爲例,把自己的備課感受做一展示,願與大家共同探討。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在兒童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的故事。在美

術課上,老師讓全班同學集體繪畫《海洋世界》,同學們在長長的畫卷上,畫滿了大魚,經老師提示,同學們認識到這不是海洋世界,真正的海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通過討論,同學們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有分工合作、齊心協力才能畫好豐富多彩的海洋世界。這是一篇敘事性的文章,故事雖然簡單,但卻蘊涵着一個較深的道理。這是教參中給我們的提示,人們常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結構是文章的骨架,文意是文章的靈魂”。當我剛看到文章時,先被它的題目所吸引。題目以問句的形式出現,立刻會勾起讀者的好奇心,“畫裏都畫了些什麼?它少什麼了?爲什麼會少這些東西?”並且它還具有前推後延的作用。開始是孩子們爭先恐後的作畫,後面是在明白道理之後互相配合作畫。抓住“畫裏究竟少了什麼”這個問題起到了“牽一髮動全身”的作用。表達也很精緻。尤其是善於通過前後照應、相映成趣的詞語,在對比中顯示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變化,讀來既感到清晰明快,又生動有味。比如前期畫畫完了,書中卻說是“奇怪”的畫,最後纔是“真正”的畫。理解本文,抓住這些詞語,體會作者表現主旨的匠心。另外,這個故事看似簡單淺顯,但絕不單調平板、一覽無餘,而是搖曳多姿、引人入勝。故事的發展非常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過程,“要知道梨子的滋味,終要親口嘗一嘗”,貼切生活的本質真實。

從結構上來看,這篇課文自然段較多,但從意思上看可分爲三個大的段落,1—5自然段主要講學生自發作畫,畫出了一幅奇怪的畫;6—16自然段主要講學生們進行了討論,明白了道理(1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後一個自然段講學生們重新畫了一幅真正的《海洋世界》。我覺得教師分析把握教材的結構,能夠深入理解文章,感受它的起承轉合,抓住文章的關鍵之處。正所謂“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確定了這些,本課以“主體”發展爲指導思想,採取“探究式閱讀”的教學方法在腦海中漸成雛形。不需多做分析,可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使學生明白如何才能畫好海洋世界,體會其中的道理。最後,讓學生在閱讀中聯繫生活實際談感受,進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相對獨立的探究活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品悟語言,提高語文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主張在學習中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本課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方法,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課文,讀懂課文內容。學會提出問題,與他人交流解決問題。學過的道理能得以運用,指導行爲。我們生活在海濱城市,對大海、對海洋生物並不陌生,特定的環境,既爲孩子們提供了廣闊的生活舞臺,使他們有機會親近大自然,瞭解大自然,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又給他們蒐集書面資料、應用現代化手段等方面帶來了方便。加上孩子們經過兩年半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自主識字的能力,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了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的習慣。這樣,孩子們完全能夠完成課堂教學的內容。但是不能否認,我們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我意識很強,所以說這篇課文的教育意義是很強的,有較強針對性,有的學生從理論上能夠說出道理來,“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把一件事做好,但並不見得能夠發自內心的認識這個問題。用什麼方法打動學生的心,

切實有所感受,在實際行動中做好這一點,纔會受到真正的教育。這是本文的難點,也是它的美感所在。可能有的文章體現的是情感美,有的是一種智慧美,而本文則是這種情操美,即發現真理、意志美德等,這促使我進一步設想解決方法,努力從這個點進而聯繫全文進行三個維度的搭設,並確定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會寫7個生字,能認讀8個生字。

2、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能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集體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大家分工合作。

4、學生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做到分工合作。

四、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設計,以“探究式”閱讀爲指導思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相對獨立的探究活動和語言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提出問題——梳理問題——解決問題。教學環節主要分爲四個部分。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導語:課前我從美術老師那知道,很多同學喜歡畫畫。這節課我們就來讀一篇跟繪畫有關的課文。大家齊讀課題。

(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感知內容,讀有所獲。

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把全文濃縮成一句話,這就是讀書的收穫。

(學生在讀準課文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瞭解文章大意,爲下一步的質疑做好準備。)

(1)學生質疑。

我記得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讀課文時你有什麼問題嗎?結合學生質疑板書。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是:爲什麼說這是一幅奇怪的畫?畫裏少了什麼?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什麼樣的?等。(本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文章內容偏差很大,教師也可參與提出問題。有的問題較容易可以請學生當時解決)

(2)制定目標。

再讀課文按課文的敘述順序應先解決哪個問題?學生讀書後,師生共同梳理問題,確定學習目標:爲什麼說這是一幅奇怪的畫?畫裏少了什麼?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確課文的敘述順序,制定學習目標,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精讀領悟,讀懂課文。

(一)解決“爲什麼說這是一幅奇怪的畫?”結合52頁的句子進行對比練習。深入理解句子含義,併爲後文的學習埋下伏筆。

(在這個環節中,指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結合課前預習理解了這個問題。同時滲透讀書方法。)

(二)解決“畫裏少了什麼?

(學生自學課文後,從語言文字理解到畫裏少了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教師相機引導:海洋生物還有什麼,你能介紹幾種嗎?學生回答後,教師播放海洋世界的錄像。

(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及課後預習,回答問題。通過觀看錄像,對海洋世界有了更充分的瞭解。)

(課件出示:一幅大魚圖)。教師導語:海洋世界這樣美,可同學們爲什麼卻畫了一幅大魚圖呢?你們認爲問題出在哪呢?請同學們再認認真真讀讀第16自然段。(課件出示第16自然段)

(學生在上一環節對海洋世界有了感性的認識,通過自讀課文,知道畫裏少了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教師出示大魚圖,引起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學生讀書後,教師參與探究。教師導語:老師認爲是同學們的繪畫水平不高?那是因爲他們不願意畫?學生聯繫上下文反駁教師的觀點。最終悟出畫裏少了同學們分工合作的精神。

(在解決重難點時,教師適當地參與,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反駁教師的觀點,引起進一步的思考:畫裏到底少了什麼?)

(四)、拓展延伸,讀活課文。

師生分工合作完成一幅《海洋世界》。

學生運用本課學到的道理完成圖畫,在實踐中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通過課堂練習,落實讀寫結合。)

在課堂中,我始終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展相互作用的對話、活動,努力創設融洽的氛圍,與學生交流對“我們和我”之間關係的體會,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感悟,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學定教,相機點撥、引導,學生髮言積極,思維敏捷,使學生在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豐富情感的過程中,明白分工合作的道理,在學習、生活中更多地去關注集體,關注他人,不斷進步。最讓我滿意的是“聯繫實際,拓展延伸”這一環節,前面提到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養成了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在學習、做事時很少想到別人,此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真正做到分工、合作,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另外,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意及時積極地評價,特別是評價語言針對性強,評價語言生動、具體,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成功,從而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3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註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過去。

驚:吃驚,害怕。這裏主要是受驚飛起的意思。

譯文:

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沒感到害怕。

創作背景:

此詩爲詩人贊畫之作。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唐代王維所作,但在王維的作品,或在《全唐詩》都沒有此詩;一說是原爲南宋僧人川禪師爲註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的一部分;一說爲宋代佚名詩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級小學語文等教材中編入此詩時,作者一欄裏即是“宋·佚名”。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最少5個以上的字體。

2、順暢地朗讀古詩,進一步體會拼音識字的樂趣。

3、理解詩意,背誦古詩。學習公雞勤勞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瞭解公雞與人們的關係,並能學習公雞勤勞的好品質。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拼音複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學習拼音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老師想和你們做個遊戲,好嗎?遊戲的名稱叫“我說你猜”,師說順口溜,生接答出聲母b p m f d t n l(師:6就像個——生接答:b b b)

2、出示拼音卡j,再出示卡ji,生齊讀,師再出示“雞”字,利用拼音讀準“雞”的讀音,師生總結認字方法:拼拼音(師板書)

3、引出課題“畫雞”,生齊讀課題,生說說你知道的公雞是什麼樣子的?

二、新課

(1)、初讀古詩

1、生自讀古詩。要求把你不會讀的字圈起來。

2、同桌互讀古詩,互相解決問題,看看圈起來的字讀什麼。(師生一起總結認字方法:問)師板書。

3、聽課文錄音,學習朗讀。(師生一起總結認字方法:聽讀識字)師板書。

4、抽生讀古詩。(師生一起檢測抽讀同學的字音是否讀準了)

(2)、學習字詞

1、師範讀古詩,要求生聽清字音。

2、出示生詞:雪白滿身紅冠平生走將來千門萬戶

①小老師教讀詞語。

②男女生合作讀。

3、學習生字,說說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們。

①出示生字:畫雞雪生千平戶開

②先請小老師教讀,再請生說說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們:

學生1:

“平”字和我們學過的蘋果的“蘋”讀音是一樣的,只是比“蘋”少了一個“草字頭”。(師總結記憶生字的辦法:利用熟字對比記憶)

學生2:

我知道“千”字是“十”字頭上加一撇。(師總結記憶生字的方法:熟字加一筆)

學生3:

我是這樣記“雞”的,左邊一個“又”,右邊一個“鳥”,合起來就是“雞”了。(師總結記憶生字的`辦法:加一加)

學生4:

“雪”字是由“雨”和倒着的“山”組成的,可以這樣記:山上總是下雨,天氣變冷了,雨就變成了雪花了。(師總結記憶生字的辦法:用會意字編故事)

③識字遊戲:“好朋友再見”、“捉迷藏”

(好朋友再見:生讀對黑板上的字卡寶寶,師就把字寶寶從黑板上取下來,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捉迷藏:師生一起把字寶寶送回古詩中,由老師隨意讀出本課生字,學生聽到後迅速用筆在文中找到,並用圓圈圈出來。)

(3)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生翻開書,齊讀古詩第一句。

①師:讀了古詩,你知道詩中的公雞是什麼樣子的嗎?

生回答,師板書(頭上紅冠、滿身雪白)

②出示圖片,讓學生看一看大公雞的冠子和羽毛,理解“頭上紅冠”和“滿身雪白”

③師指導學生朗讀第一句。

師: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大公雞?

生回答:漂亮的大公雞、威武的大公雞。(師板書)

師抽生讀第一句,看看誰讀出的大公雞最漂亮,師生評議。

2、學習第二句。

師:大公雞除了漂亮,它還會喔喔叫呢?你們知道大公雞都在什麼時候叫嗎?

生齊讀第二句古詩。

師:是呀,天剛一亮,大公雞就叫醒農民伯伯起牀幹活了,農民伯伯很勤勞,大公雞起得比農民伯伯還要早,大公雞勤勞嗎?你喜歡這隻勤勞的大公雞嗎?

師請喜歡這隻公雞的學生齊讀古詩。

師:大公雞除了叫醒農民伯伯,還會叫醒睡懶覺的小朋友呢,不信,你聽——(師播放課前準備好的動畫課件)

師:你剛纔看到了什麼?想說些什麼?(生回答)

師總結:是呀,大公雞天一亮就起牀了,叫醒了睡懶覺的小朋友,幫助了他們,大公雞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向大公雞學習,每天早早起牀不睡懶覺。

3、師生齊讀古詩,會背的試着背一背。

三、鞏固練習

()()紅冠不用裁,

滿身雪()走將來。

()()()敢輕言語,

一叫()()()()開。

四、板書設計

畫雞

漂亮

威武(的)大公雞(人類的好朋友)

勤勞

教材分析:

《畫雞》是北師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第9單元“字與拼音(二)”中的一首古詩。這是明代唐寅的詩,詩人用筆墨畫雞,用詩歌讚美雞,畫與詩形成完美的整體。在學習這首古詩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己拼讀音節,通過反覆地誦讀,體會到拼音識字的樂趣,以及利用熟字鞏固拼音的情趣,加深理解字與拼音的關係。在教學識字時,不要脫離語境,孤立識字,可以讓學生在反覆誦讀古詩過程中,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然後再認識單個的漢字。

學生分析:

在學習《畫雞》這首古詩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前8個單元的生字,有了一定的認字基礎,並且學習了a o e iu ü 6個單韻母,還學習了“b p m f d t n l”8個聲母。所以,《畫雞》這首古詩中,“頭上、不用、紅、雪白”等生字學生已經認識了,本課的新生字“畫、雞、戶”可以讓學生用拼音來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教學時,就要注重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誦讀體會到拼音識字的樂趣。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識記“遠、色”等10個生字,認識“辶、 ”兩個偏旁。會寫“不”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積累古詩。

教學重點

識記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總結、鞏固識字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老師準備相關課件。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1、老師發現你們有一個很可貴的學習品質——喜歡動腦筋,今天,我帶來了幾個謎語考考你們,敢接受老師的挑戰嗎?

請聽謎面:

a、小白花,飛滿天,落到地上像白麪,落到水裏看不見。(雪花)

b、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螞蟻)

c、來個有難度的,請注意聽謎面: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導入課題。

預設

1、學生猜出來謎底。真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識字6《畫》。預設

2、學生沒猜出謎底。好吧,請把書翻到67頁,等我們一起把《畫》這首古詩讀明白了,你一定能猜出謎底。

二、朗讀古詩,識字寫字

(一)觀察畫面

1、仔細看看書上的這幅畫裏都有什麼?請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說。

2、指名回答。師生總結板書:這是一幅有山、水、花、鳥的畫。

(二)初讀古詩

1、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正確字音,把難讀的字或者詩句多讀幾遍。

2、男女生賽讀。要求:分行讀古詩,讀正確字音,特別是預習時圈出的二類生字,讀通句子。

3、齊讀。要求:讀正確字音,讀通句子。

4、教師引讀。(老師讀每行的`前兩個字,學生讀後三個字)邊讀邊思考:這首詩裏都藏了哪些景物?用符號畫出來。

5、指名回答。師生總結:這是一首有山、水、花、鳥的詩。這首古詩總共有幾句?

(三)讀文識字

學習第一句古詩,課件出示詩句

1、誰願意讀第一句詩?自薦讀。

1)自薦讀,並進行評價。

2)去拼音讀。

2、這句詩中有兩對反義詞,誰發現了?

指名回答。出示:遠近有無

a、開火車讀詞語,複習、強調拼音。

b、交流識字方法,認識“辶”,用做一做的方法理解“無”的意思。

c、練習說話,鞏固生字。

1)說一說誰離自己近,誰離自己遠。

2)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

3、出示詞語:白色聽見聲音

a、指名讀,強調“聽、聲”的後鼻音。

b、去拼音開火車讀。

c、交流識字方法,認識“ ”。

預設:色爸—色+巴=色

聽近—聽口+斤=聽一口吃一斤(聽)聲強調上面是“士”,組詞。

4、閉眼邊想象畫面邊背這句古詩。

課間活動:猜反義詞

1、老師領一胖男孩兒站在一起,請大家說反義詞。

2、自由說反義詞。

學習第二句古詩,課件出示詩句

1、自薦讀,並進行評價。

2、去拼音開火車輪讀。

3、能找出藏在這句詩中的一對反義詞嗎?(來去)

a、交流識字方法,用上“來、去”說一句話。

b、識記“還”

預設:還辶+不=還辶遠近還

3、閉眼邊想象畫面邊背這句古詩。

4、梳理總結識字方法,鞏固生字。

反義詞識字:遠近有無來去偏旁歸類識字:遠近還

換一換識字:爸—色近—聽天—無猜字謎識字:一口吃一斤(聽)

5、齊讀,展示讀整首詩。

6、你能背誦這首詩了嗎?展示給大家聽。

(四)寫字出示生字“不”

1、引導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佔位。

2、老師範寫,學生書空。

3、學生描紅、練習寫字,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寫字的“三個一”。

4、展示、評價。

三、回顧總結,課後拓展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一首古詩,認識了10個生字,學會了一個生字,好多同學都能背誦這首古詩了,大家收穫都不小呢。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能對照圖畫用自己地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懂得爲什麼說謎底是一幅畫。

2、學會畫、遠、近、無、聲、驚七個生字,認識土字旁,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3、會正確朗讀、背誦、默寫課文。

準備教具:

生字卡片、掛圖、錄音

教學過程:

共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同上

2、學會七個生字

3、能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圖畫導入新課

(課件)

1、教師範讀詩歌猜謎,出示掛圖,並揭課題。

a、上課之前,老師先讓小朋友們猜個謎語,聽仔細了(範讀課文)

b、學生動腦筋猜

c、出示掛圖(課件):好極了,就是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詩《畫》(板書課題)。

2、仔細看這幅畫,畫上畫了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三、對照圖畫,再讀課文

四、講讀課文,理解詩意

(一)講讀第一、二行

(二)講讀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許多花都怎麼樣了?可是課文裏是怎麼說的,爲什麼?

2、要是鳥停在樹枝上,人來到鳥的面前,鳥會怎麼樣呢?

3、指名扮演詩人,走近畫,做趕鳥的動作。問:有沒有看到鳥兒飛走?課文是怎樣說的?

4、教學驚: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驚的?驚是什麼意思?(吃驚、害怕)

5、指導朗讀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五、朗讀全文

六、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一幅畫,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的畫呢!

七、作業:

在田字格中指導書寫7個生字;畫:先中間,後兩邊;聲:強調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頭;遠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字詞,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2、指導朗讀,背誦,默寫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字詞

1、認讀生字卡片(開火車)

2、課堂作業本第一題

3、形近字比較,組詞

遠()近()京()聲()

運()聽()驚()色()

二、指導朗讀和背誦課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課文寫的是一幅畫。

2、指導朗讀: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範讀—指讀—引讀—齊讀

3、根據畫面背誦課文

a、想一想,課文寫了哪些景色?

b、課件(聲畫統一),試背—齊背—指背

三、作業指導

1、寫出這首詩的幾對反義詞:遠——近、有——無、去——來

2、默寫課文/有色,近聽/水/無聲。

教學反思

我講的是第一冊課文《畫》的第一課時教學。《畫》這首詩是一個謎語,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利用謎語進行導入,引起學生興趣,並且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就來猜猜謎語。當我說完課文,孩子一下子都說出了“畫”,似乎很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帶着這種愉悅的心情,我們進入了課文。其一,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孩子看圖初步瞭解課文,知道題目與詩句的關係。其二,識字是課文學習的.重點,其中“遠”、“近”、“還”都是走之兒的,所以我進行了歸類教學,“遠”、“近”還是一組反義詞,在識字時進行了教學,並讓孩子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反義詞。識字方法不斷地滲透,並進行歸類,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反義詞教學也是這一課的重點,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一個遊戲:找朋友。學生學得開心,課堂氣氛。

雖然,在課前我對於教材和教案都爛熟於胸,自認爲胸有成竹,但是,不論是在課堂上自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課堂常規都出現了一些想不到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方面,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在前面的學習中,孩子們就已經對看圖理解課文不陌生了,但這節課上,我認爲:學生看到圖就能想象的到遠遠看去山是有顏色的,而水是聽不見聲音的。當我提出:“從高高的山上流下來的水有聲音嗎?”孩子們說:“有,有聲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時讓我措手不及。

對於課文中的生字的處理,我僅限於邊讀詩句邊讀生字,讓孩子在文中去識記生字,忽略了生字的應用,學生在識記了生字後,沒有及時地進行口頭組詞的訓練。課後,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及時地給我提出來了。我認真地反思自己,因爲擔心讓學生自己組詞浪費時間,而不能完成後面安排的寫字教學,故而直接讓學生讀卡片上的詞語,沒能聽聽孩子們的的發言,就不能很好的發現問題。這讓我想起語文新課標中強調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爲學生的學習服務。”我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由於過於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7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同時,結合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所以本課旨在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展開想象,樂於表達,結合圖畫感知自然美、

另外,應當明確——古詩是識字的載體,識字始終是一年級教學的重點、在這個重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除了通過反覆認讀、多次強化鞏固認知以外,教學中還要大力開掘多種方式,通過多種途徑來識字、如在看圖中識字,在表演中識字等,讓識字自然地與閱讀、看圖、想象、遊戲整合在一起,讓識字變得更輕鬆、

課前準備

1、寫有反義詞的頭飾;一幅山水畫(題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生字卡片,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2、預習生字,朗讀課文、(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察圖畫,引入詩句

1、教師呈現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課文插圖、(畫上有山、水、花、鳥,並題寫課文:“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教師引學:小朋友,你們看到了些什麼?(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評價並板書“山、水、花、鳥”)

3、教師引問:會認這四個字嗎?引導學生個別讀、自由讀、齊讀,抽讀等多種讀書方式進行朗讀、

4、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圖上還有——),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自己還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畫上有題字或詩句、

5、教師導言:仔細看,畫上題了哪些字?

預設:如生髮現題字是課文的四句詩,就直接板書課文的四句詩、如不能發現,則直接引導學生與書上的《畫》作比較、

6、學生讀詩、

7、教師引學:這四句詩中,你們認識哪些字呢?讀一讀、哪些字不認識?請用鉛筆標出來、

設計意圖:由看畫引入讀詩,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髮現圖中有詩,詩中有畫、在讀詩看畫中認識事物和生字,把讀詩、學字引入活動情境中,引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致、

二、初讀古詩,正確識字

1、學生朗讀詩句,對於在自學過程中用鉛筆標出不認識的字,藉助課文的拼音多讀幾遍、

2、學生充分朗讀,同桌互讀互考、同桌之間充分發揮合作和幫扶的精神,把會讀的大聲讀一遍、如果發現同桌讀錯了,一定要教給同桌多讀幾遍、

3、全班齊讀,齊讀之後輪讀、考查學生是否都會讀了、

4、教師用生字卡片抽讀要求會認的“近、色”等10個生字、注意傾聽下列生字的發音:“色”是平舌音,“聲”是翹舌音;“近、遠、還”是前鼻音,“聲、聽”是後鼻音、有錯及時糾正、

5、學生讀生字,教師檢測、

(1)學生自由讀、

(2)重點抽讀,用生字卡片抽讀,主要抽讀“聲、色、近”3個易錯的重點字、

(3)抽讀重點字、

(4)全班齊讀、

6、導學:生字我們都認識了,再讀古詩,你能把它讀好嗎?請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聲朗讀古詩,爭取把字音讀得更準確,句子讀得更通順、

7、學生自由練習讀古詩,教師巡視指導讀詩節奏,糾正字音、

8、師導學:下面我們開展一個朗讀比賽,比一比讀古詩的時候,誰聲音最洪亮,句子讀得最正確、最流暢、

9、學生先在小組內賽讀,選出優勝者一名,然後派優勝者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賽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評選出你認爲讀得最好的選手、

設計意圖:本環節遵循了漢字認知規律——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結合古詩這個語境,不僅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漢字的意思,而且還能在語境中加深對漢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漢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先看圖讀詩句,再識字、通過初讀古詩,讀通句子,認讀和積累本詩中的詞語,學生們掃除了生字障礙、讀通、讀順了課文,對課文的內容、思想也有了整體的感知、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引導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感悟和體驗語言的優美、

三、熟讀成誦,感知大意

1、教師導言:同學們朗讀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學都已經熟讀成誦了吧,我們來比一比誰背得最快、

2、學生自由背誦、

3、教師抽測學生背誦古詩情況,表揚背誦好的同學,鼓勵背誦稍慢的同學、

4、教師引言:大家背得不錯!你們在朗讀背誦的時候有什麼疑問嗎?(這首詩寫的景色跟我們平時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師引問:是呀,真有點怪!怎麼“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呢?怎麼“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呢?

6、教師引問:我們平時看到的景象是怎樣的?哪位同學見過“山”?說說“山”是什麼樣的、(教師歸納,板書或課件呈現:“遠看山無色,近聽水有聲、春去花不在,人來鳥兒驚、”)

7、學生正確朗讀兩首詩,比較兩首詩有什麼不同、

遠看山有色,遠看山無色,

近聽水無聲、近聽水有聲、

春去花還在,春去花不在,

人來鳥不驚、人來鳥兒驚、

8、教師總結:我們遊覽時,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數是“遠看山無色,近聽水有聲、春去花不在,人來鳥兒驚”、而課文所說的景色卻剛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種情況下才會“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呢?引出課文題目、

9、學生演一演,說一說,讀一讀、

(1)來——去什麼是“來”,什麼是“去”?找學生現場演一演,體會“來、去”的意思,同時知道這組詞語表達了相反的意思、

(2)遠——近哪種情況算“遠”,哪種情況算“近”?通過課件演示,體會“遠、近”的意思,同時知道這組詞語表達了相反的意思、

(3)你還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詞語?先找一找,然後再說一說或演一演、

生彙報:有—無高—矮多—少早—晚

(4)同桌相互讀一讀反義詞、

(5)教師引領學生遊戲:我們一起來做個“找朋友”的遊戲吧,我說一個詞,你們來說它的反義詞,看看誰先找到朋友、

設計意圖:在對比中領會詩句的意思,從而體會詩句描寫的奇怪現象,原來詩句說的是“畫”、組織表演等活動,理解反義詞的意思並鞏固識字、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1、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文插圖,趣味提示,指名背誦古詩、(學生背誦一句,課件出示一句:“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1)師生搭檔每人背一句、

(2)學生分小組在組內互相背誦、

(3)男女生互相比賽背誦、

(4)教師點名挑戰背誦、

(5)學生互相點名挑戰背誦、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體現了一年級趣味閱讀的思想、在各種形式的誦讀中,激發學生背誦的慾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同時又在誦讀中鞏固識字教學、

二、自學生字

1、指導學生讀課文,畫出生字,多讀幾遍,記住字形、

2、小組內利用生字卡片識記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導學: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學說說自己是怎麼識記的,說說自己的識記方法、

(1)“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土+厶=去”;“米+一=來”、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識字:尾“巴”頂戴個小帽子、組詞:彩色、紅色、白色、有色、無色、

(3)聽,左右結構,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左邊是“口”,右邊是“斤”,合起來就是“聽”、組詞:聽見、聽到、聽聲、聽說、

(4)無:可以用區別形近字的方法識記,“無”和“天”都是四筆,“無”第四筆是“豎彎鉤”,“天”第四筆是“捺”、也可以利用換一筆變新字的方法識記,“天”換一筆變成“無”、

(5)遠、還、近:都有“辶”、用偏旁歸類法來識記、“近”——“斤”加走之旁;“遠”——“元”加走之旁;“還”——“不”加走之旁、

(6)不:猜謎語識字、謎語:“木不出頭”、組詞:不好、不用、

(7)聲:上下結構的字、組詞:聲音、大聲、聲樂、聲母、

4、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間互相考查識字、

6、遊戲:識字大轉盤、(課件出示轉盤,轉盤上面標有本課生字)讓學生上來轉轉盤,轉到哪個字,就用那個字組詞並說一句話、鞏固識字、

設計意圖: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爲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本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的識字教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同桌互考、識字大轉盤遊戲等活動方式,引領學生掌握多種識記漢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三、指導書寫

1、呈現“水”“去”“來”“不”4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4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逐字範寫,學生書寫、

3、教師整體範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豎鉤寫在豎中線上,橫撇從橫中線起筆、“去”的豎在豎中線上,第一橫短,第二橫長、“來”的豎要在豎中線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豎要在豎中線上,最後一筆點從豎中線和橫中線交叉處起筆、

4、學生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鑑,教師巡視指導、

5、學生在書上描紅,對比自己書寫與書中不同之處、

6、學生再寫,班級展示、

設計意圖: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指導書寫時必須細緻、不僅應該從整體上觀察生字,還要從筆畫的.佔格位置、正確筆順,生字的大小,甚至筆畫從哪裏起筆,怎樣收筆都要提醒、教師範寫指導要貫穿整個的學生書寫過程、

四、積累誦讀

1、教師導言:(充滿激情)這首詩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個字就描繪了這麼美的一幅景象、你們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詩嗎?(學生拓展背詩,產生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

2、回家請爸爸媽媽猜今天學的謎語詩,如果猜對了,就畫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送給他們作爲獎勵、

3、蒐集更多古詩,參加下週班級開展的“古詩誦讀會”、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通過開展“古詩誦讀會”的形式,引導學生積累古詩,激發學生興趣,豐富積累、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通過回家爲爸爸媽媽猜謎語的活動再現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時感受到成就感、

板書設計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教學反思

反思《畫》這篇課文的設計與實踐,總的來看非常務實:務實的思想、務實的設計、務實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在情境中學習,體現了語文教與學的理性迴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課識字寫字是重點、課堂上,以讀爲主,始終讓“讀”貫穿學習、採用不同方式朗讀,學生邊讀詩句邊認生字,讓孩子既在文中識記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應用、老師在其中少範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給學生,而老師在其中藉機點撥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賞圖、讀詩、識字是輕鬆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爲學習的主人、

2、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8

課文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美感。課文以“畫”這個謎底爲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教學要求:

1、鞏固7個生字,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並猜出謎底。

3、會正確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具:山水畫一幅,小鳥。

教學過程:

一、誦讀兒歌,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學過不少兒歌,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其中的一首:“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這首兒歌是個謎語,誰知道謎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謎語詩,學完課文,你們一定能猜出謎底。

由學生已知的謎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課文,同時又爲本課猜出謎底作了鋪墊。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認讀生字

1、多媒體課件映出山水畫,引導學生引導整體觀察圖畫,再由遠到近地觀察,說說圖上畫了些什麼。然後教師播放優雅的古典音樂,範讀課文,讓學生很快進入古詩描繪的優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樣,學習生字。首先,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遇上不認識的字就請拼音朋友幫忙拼一拼,多讀幾遍。在此基礎上,用同位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多種方法鞏固讀音。最後來一個拼字遊戲,四人小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這首詩,比一比,哪個小組又快又好。既鞏固了生字的認讀,又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三、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感情

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及動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感受畫的美,語言文字的美。

1、學生自由讀詩,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行多讀幾遍,並讀給同位聽,這裏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詩。

2、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調整教法,學生喜歡讀哪一句,就指導學生讀好哪一句。導讀方法如下:

“遠看山有色”,多媒體課件演示“山‘的分解圖片,師描繪遠山:遠遠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峯連綿起伏,多美呀!誰能把這行詩讀得很美呢?

“近聽水無聲”,演示“水”的分解圖片,師述,嘩嘩的流水從山間流出,請一位同學上臺來聽流水的聲音,其他同學把耳朵貼在書上聽一聽,能聽到流水的.聲音嗎?爲什麼?(畫上的水)。那麼,這一行該怎麼讀呢?

“春去花還在”,演示“花”分解圖片,師述,春天到了,百花盛開,現在春天過去了,花怎麼還在開放呢?(畫上的花)。誰能把這一句讀好呢?

“人來鳥不驚”,演示“鳥”的分解圖片,師述,枝頭上站着一隻可愛的小鳥,咱們來跟它打個招呼吧。請一個同學上來,和下面的同學一起說:“嗨,小鳥,你好呀!”哎呀,小鳥不理我們,這是怎麼回事呀?(畫上的鳥)。誰會讀這行詩?

3、指導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讀好。指名讀,齊讀,看圖讀,引讀。此時,讓學生猜出謎底:畫。引導學生再來欣賞一下這幅美麗的畫,多媒體課件展示整幅畫,配樂,學生邊看圖邊吟誦,還可請學生上臺來當小詩人表演這首詩。最後熟讀成誦。背誦時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山、水、花、鳥”來背。

四、趣味練習,書寫生字,課外延伸

1、找朋友遊戲,把“我會說”中的六對反義詞做成頭飾給學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樂伴奏下,做找朋友的遊戲,找到了朋友就用頭飾上的詞說一兩句話。

2、指導書寫“人、義、火、文”。

3、回家請爸爸媽媽猜今天學的謎語,如果猜對了,就畫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送給他們作爲獎勵,並和爸爸媽媽一起找謎語,課間玩謎語竟猜遊戲。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畫雞》是明代著名畫家唐寅爲表達自己對雞的喜愛與讚美,寫的一首詠物詩,語言淺顯易懂。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雞並不陌生,對於寫雞的'古詩,學生樂於學習。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雞的讚美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讀8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3、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喜歡什麼動物,爲什麼?

2、猜猜老師喜歡什麼動物。

3、明代有位叫唐寅的大畫家也喜歡公雞,他不僅爲公雞畫了一幅畫,而且還爲它寫了一首詩,名字叫《畫雞》。(板書)

二、讀古詩:

1、師讀古詩,學生不出聲,用手指。

2、師再讀古詩,生可輕聲跟讀。

3、師帶讀古詩。

4、小老師帶讀古詩。

5、比賽讀。

三、認讀生字:

1、圈出文中生字,生自主識字。

2、單獨出現生字,生識字組詞,師帶上拼音帶讀。

3、識字小遊戲:摘蘋果。

四、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出示前兩行詩

1、生讀詩句,師:這是一隻什麼樣的公雞?(板書:美麗)

2、生帶着感受讀。

3、像“紅、雪白”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你能說幾個嗎?

出示後兩行詩:

1、師:這隻公雞不僅美麗,叫聲也很好聽,生讀詩。

2、誰來模仿一下公雞的叫聲。

3、公雞一般什麼時候叫呢?這又是一隻怎樣的公雞?

(板書:勤勞)

4、生帶着理解讀詩,教師可適時範讀。

5、迴歸整體,齊讀(或背)全詩。

五、書寫指導:

指導書寫“平、戶、開”。

六、小結,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畫雞

美麗

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