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三語文單元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

高三語文單元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語文單元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三語文單元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

高三語文單元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

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裏。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爲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着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裏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裏的北京市民卻有着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設疑討論】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小結】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爲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爲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爲什麼?

【明確】

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裏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北京人爲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爲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爲精義,以“封閉”爲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着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設疑討論】“隨着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複雜感情。

【小結】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爲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衚衕及衚衕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衚衕文化是永遠都說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着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衚衕,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衚衕裏,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衚衕裏。衚衕作爲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衚衕,隨着時代的發展,作爲歷史的遺蹟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餘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爲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爲文化是沉澱在人們的心裏的。

高三語文單元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莊子及《莊子》,識記基本文言知識點。

2、瞭解本文借用寓言說理的論說方式。

3、體會本文想想豐富,意境開闊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說理的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我們在學習前一篇課文《與妻書》時,談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林覺民就是爲了自由而拋家舍業。著名歌手許巍在《藍蓮花》裏也唱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會幻成一朵雲,貼近太陽的胸膛;會變成一縷陽光,照射到陰暗的角落;會化成一股風,追逐自由的方向;會凝聚成一個笑臉,鋪滿在每個人的臉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追求自由,那麼,什麼纔是真正的自由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會不盡相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莊子及《莊子》介紹】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爲“老莊”,他們的哲學爲“老莊哲學”。莊子原應爲富貴人家,但是在戰國時家道衰敗,淪落爲社會底層,他大約死於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歲。莊子的五點基本情況:第一,莊子是一個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第二,家境貧困,生活艱苦,靠打草鞋過活。有一次他向監河侯借粟,監河侯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有一次,他穿着有補釘的布衣和破鞋去訪問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生不逢時。第三,有點像“隱士”,莊子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就歸隱了。楚王以厚幣禮聘他爲丞相,他拒絕不就﹙可見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驁不馴,怪不得文學人士說“莊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學生,不過,他一生寂寞,門徒不多,朋友有限,當時學術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與他經常往復辯論,而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莊子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第五,他爲人曠達,看破生死。

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又被稱爲《南華經》,因爲唐玄宗天寶元年莊子被封爲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奉詔稱爲《南華真經》)一書,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爲“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爲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爲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逍遙遊》是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閒適自得、無拘無束的樣子。馬敘倫曾說過:“開宗不解‘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足見《逍遙遊》之魅力。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逍遙遊》,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遙遊哈。

【課文分析】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並思考,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麼?

生:寫了三次“笑”: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師: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麼?

生: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師:全文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三“笑”構成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北冥有魚,其名爲鯤”到“之二蟲又何知”,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從“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辯也”,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待”的範圍內,存在着小大之辯。第三部分,最後一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那麼,蜩與學鳩爲什麼要笑鯤鵬?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釋翻譯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寫了哪兩種動物?這兩種動物有什麼特徵呢?作者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寫了鯤和鵬,鯤和鵬都很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師:對,寫了鯤和鵬。大家想象一下這種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藍色大海里,有一條大魚在穿梭遨遊,這條大魚不知道有幾千裏大。突然間,它忽的騰空而上,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變成了一隻大鳥,這隻大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裏大,它的翅膀像天邊的雲朵一樣。哇塞,這是不是很夠神奇呢?這還不夠,更神奇的還在後面呢。這隻大鳥還要乘着大風遨遊到幾萬裏外的南海。﹙教師描述時可加點生動的表情和手勢語﹚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的鯤鵬呢?這裏勾畫了怎樣的境界?

生:沒有,鯤鵬是作者杜撰出來的,是想象出來的,勾畫了一種雄奇壯麗,開闊宏偉的境界。

師:所以,這一段就描述了鯤鵬形象。同時說明莊子的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大鵬展翅翱翔,是不是就達到了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第三段。『解釋翻譯第二第三段』回到剛纔的問題,大鵬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嗎?爲什麼?

生:沒有,因爲大鵬飛往南方需要憑藉大風。

師:對,大鵬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作者爲了說明大鵬翱翔並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這個觀點時,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或者說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比喻。寫積水負舟就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大鵬。另外還用“野馬”“塵埃”作對比。

師:對,說明這兩段的內容就是寫鵬鳥南飛有所待,並以“野馬”“塵埃”作比對,表明外物皆有所待。爲了證明萬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來說明。大鵬志向遠大,想要飛往幾萬裏外的南海就要憑藉颶風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麼,如果我什麼志向都沒有,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用飛那麼遠,比如像蜩與學鳩,這是不是就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呢?我們接下來看後面的內容。『解釋翻譯第四段』這一段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這一段同樣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行路備糧的比喻來反駁蜩與學鳩。不管是大鵬還是塵埃,抑或是蜩與學鳩,他們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可是,雖然都不自由,但還是有所區別,什麼區別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辯”的區別。什麼叫“小大之辯”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部分。『解釋翻譯第五段』這一段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釋翻譯第六段』這一段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在這46兩段裏,蜩與學鳩、斥鴳它們都在嘲笑大鵬,賦予人的情性,這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擬人﹚。從課文開始,一直到這裏,作者都在說明自然界的萬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麼,人類社會呢?人可不可以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看最後一段。『解釋翻譯最後一段』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的人達到逍遙遊境界了嗎?爲什麼?

生:沒有。因爲他們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師:他們是因爲追求功名利祿,被世俗所累而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麼,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祿呢?像宋榮子那樣,對世人的讚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辨明榮辱的界限,有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呢?﹙沒有﹚這樣也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像列子那樣御風而行,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麼束縛,算不算逍遙遊呢?爲什麼?

生:不算,因爲他仍有待於風力。

師:列子與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鴳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遊。那麼,究竟怎樣纔算逍遙遊呢?至此,莊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爲什麼?怎麼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聖人”,因爲他們“無己、無功、無名”,他們能夠“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

師:對,到了這裏,文章的主題就豁然明朗。其實要擺脫依賴和侷限,就要做到“無己”。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人與人的關係網中,關係網的束縛在客觀上是存在的。要擺脫這種束縛,只有從主觀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輕,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小;把自我視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脫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脹。要做到無己,首先要放棄功名上的追求,做到無功無名。好了,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本文的藝術特徵:

①借用寓言說理。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對它們賦予人的特性,利用它們進行說理,寄託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寫鯤鵬的大,鯤變成鵬的場面和鵬飛往南方的場面。

③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高三語文單元教學設計3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有關宇宙學的一些知識。

2能讀懂本演講錄的內容.。

二、能力目標

1.激發學生對宇宙奧祕的探索熱情

2.引導學生體會這篇講演幽默的語言風格,提高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霍金的感人事蹟,感受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瞭解有關宇宙學的知識。

2、引導學生體會這篇演講幽默的語言風格。

難點:

能讀懂本演講錄的內容。

四、教學步驟

趣味導入:

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穿越小說,那誰來給我們說說你看了哪些穿越小說、電影、電視劇呢?你們看的穿越小說,有穿越地球看到宇宙世界的嗎?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講說宇宙未來會怎樣的文章。

作者簡介(展示圖片)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爲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着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遊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史蒂芬霍金是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霍金1942年出生於英國牛津,先後就讀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學和宇宙學。1963年,霍金經診斷得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這種病會引起肌肉萎縮,導致癱瘓;說話會越來越困難,直至完全喪失語言能力;患者通常因併發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過,患者的思維能力包括記憶能力不受影響。醫生告訴霍金他最多隻能活兩年。在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失望和沮喪後,霍金又開始了他的宇宙學研究。霍金後來在相對論、“大爆炸”和黑洞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學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暢銷書。霍金被確診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研究,仍在爲大統一理論而耕耘不已。霍金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也是牛頓爵士曾擔任過的職位。

(提醒學生:可積累很好的作文素材或論據。如--斯蒂芬霍金的工作是令人驚歎的,可是有着如此偉大發現的人,卻是一個身患肌萎縮症的病人,除了思想,他幾乎全身不能動彈,不能說話,頭向前垂落。正因爲這點,他更加引起全世界人們的關注和尊敬。在他開始患病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行將結束,於是抓緊時間,全心投入,誰也沒想到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成果累累。他的成功,當然離不開他的天才,但那種不向厄運低頭的精神,是沒有人不敬佩的。由此可見,人的精神力量是難以想象的,一個人要有精神,一個民族也要依靠精神,精神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世上難以逾越的障礙。)

關於宇宙的未來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個有趣的話題--

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裏去?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給了我們這樣的回答:

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

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着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

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

50億年前,太陽形成。

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

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フ餼褪譴蟊炸宇宙的基本理論。

文體瞭解

本文是霍金1991年1月在劍橋大學的講演。

演講稿也叫演說辭,它是在較爲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衆場所發表的講話文稿。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內容和形式的規範和提示,它體現着演講的目的和手段,演講的內容和形式。演講稿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用來交流思想、感情,表達主張、見解;也可以用來介紹自己的學習、工作情況和經驗等等;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衆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並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題解:

在中文裏,“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間;“宙”是“古往今來”的意思,表示時間。宇宙的歷史,就是空間在時間上發展的過程,斯蒂芬霍金以時間爲序,研究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誕生、發展,以及它將來可能的狀況,因此,他把自己的書稱作《時間簡史》,實際上就是《宇宙簡史》。

整體感知

預習了本篇文章,用一句話簡要地說出本文講了什麼。

本文講的是宇宙的未來問題,預測了兩種結局:或膨脹,或收縮。(只要是文中提到的都算對)

研讀文章

這篇文章讀起來雖然有點困難,但我們還是知道它在說什麼。看來同學們的領悟能力還不錯。那下面我們來分析文章。把文章分成幾個部分,然後逐一進行分析。

閱讀1--6段,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作者講演的題目是“宇宙的未來”,卻先講了許多歷史故事,這起到了什麼作用?你認爲這是跑題了還是還是與話題有關聯?

答:如同中國古代說書人先講一段別的故事以引出正題一樣,屬於反面落筆,這篇講演先從古代的先知和女巫談起,以引起聽衆的興趣,起到了引出話題的作用。作者敢於諷刺那些古代預言家,正是代表科學界表明了一種自信,因爲科學的預言是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是可以用科學原理加以說明的。所以說,“講史”是爲了“襯今”,不是“跑題”,而是與話題相關的。

(2)作者對宇宙的未來的預言與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未來的預言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有科學根據的,是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進行的科學推測,科學預言;而後者是沒有科學根據可言的。--其實,從上面的題目就可知道,人類社會的未來根本就是無法預言的,因爲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的預言註定就是荒.唐的。

2.閱讀7--10自然段,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在第八自然段中爲什麼說“即便我們知道了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我們仍然不能利用它們去預言遙遠的未來”?爲什麼第十自然段又說“儘管我們知道制約人類行爲的方程,但在實際上我們不能預言它”?

答:“因爲物理方程的解會呈現出一種稱作混沌的性質”“方程可能是不穩定的”;同樣,“制約大腦的方程幾乎肯定具有混沌行爲,初始態的非常小的改變會導致非常不同的結果”。

3.閱讀第11--13自然段,思考爲什麼科學不能預言人類社會的未來,卻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答:人類社會的未來是混沌的,不確定的;而“宇宙的行爲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4.閱讀14--25段,思考一下三個問題。

(1)預言宇宙未來的關鍵是什麼?

答:關鍵在於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2)根據作者的論述,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質最多是“臨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縮。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許存在足夠的暗物質,使宇宙最終坍縮”呢。宇宙中存在暗物質的證據是什麼?

答:“一個證據來自於螺旋星系”,“必須存在某種看不見的物質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這些旋轉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個證據來自於星系團”,“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這些星系團就會飛散開去……所以,在星系團中我們觀測到的星系以外必須存在額外的暗物質”。

(3)作者又舉了哪兩種假說,說明現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臨界狀態?

作者爲了說明現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臨界狀態,列舉了兩種假說,“一種是所謂的人擇原理”,另一種是“極早期的暴漲理論”.

5.最後一段是總結。文中最後一句:“兩方下賭注,以保萬無一失”,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語言風格?文章中類似的語句還有哪些?

答:表現了作者幽默的語言風格,也表明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體感知

體會這篇演講詞幽默風趣的預言特點。

作爲一篇關於宇宙未來的演講詞,本文的大量篇幅是較爲嚴肅的科學話題,運用了好多專業術語,容易使人感到沉悶。但是霍金的聰明之處在於他運用了許多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得這樣一篇旨在說明科學道理的學術演講,讓人能夠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認真聽下去。這樣的語言是很多的。

文中表現作者幽默風格的句子還有哪些?

(1)第四段:雖然它使我百思不解,爲何世界的終結會使人願意用股票來換錢,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麼也帶不走的話。

(將假設的情景置於句末,起強調作用。這句話讓人在笑聲悟到人類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想誤區。)

(2)第五段:據說,1844年是第二次迴歸的開始,但是首先要數出獲救者名單。只有數完了名單,審判日才降臨到那些不列在名單上的人.幸運的是,數人名看來要花很長的時間。

(“幸運的是”四字,極盡諷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宗教預言屢屢失敗,不斷另立新說,以擺脫尷尬局面。這樣說,有利於創設愉快輕鬆的氛圍,更能吸引聽衆的注意力,抓住聽衆的心。)

(3)第八段:你在實際上不可能預言出來的數字,否則的話,物理學家就會在賭場發財。

(用比喻說明了我們目前還不知道“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即便知道了,它的“物理方程的解”也會出現混沌的性質,不可能有確解。作者之所以這麼說,一是說明自己恰好也有兩種預測,二是對文中提到的巫師等的諷刺。)

(4)第十段:其危險在於,我們毀壞或消滅環境的能力的增長比利用這種能力的智慧的增長快得太多了。

(作者用詼諧的語言指出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和速度。)

(5)第十二段:它只能把食物加熱到絕對溫度的2.7度,所以不能用來溫熱你的外賣比薩。

(說理時不忘調侃,使行文生動活潑。)

(6)十六段:然而,我比其他預言者更佔便宜。即便宇宙將要坍縮,我可以滿懷信心地預言,它至少在一百億年內不會停止膨脹。我預言那時自己不會留在世上被證明是錯的。

(再次顯示了詼諧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表明作者對自己的預言是滿懷信心的。這句話傳達出重要的信息:宇宙“至少在一百億年內不會停止膨脹”,同時也以幽默的語氣說明宇宙坍塌時間遠在人類滅絕之後,不必爲此恐慌。)

(7)最後一段:“如果暴漲理論是正確的,則宇宙實際上是處在刀鋒上。所以我正是繼承那些巫師或預言者的良好傳統,兩方下賭注,以保萬無一失。”

明確:聽衆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學的預言,和巫師他們完全不同,可作者卻有意將自己降爲他們的同類,一是說明自己恰好也有兩種預測,二是順勢又對他們進行嘲諷。這種智慧的表達既帶來了輕鬆愉悅的氣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與聽衆的親和力。

疑難探究

1.作者關於宇宙的未來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1)宇宙的膨脹和坍縮與宇宙的平均密度有關,如果平均密度小於某個臨界值,它就會永遠膨脹。如果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值,宇宙就會坍縮,時間本身就會終結。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團中應該存在有某種看不見的暗物質,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轉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於使這些星系或星系團飛散開去。

(3)如果宇宙繼續膨脹下去,五十億年後,太陽將耗盡它的核燃料,變成一顆白矮星。在大約一百億年後,具有太陽質量的恆星將變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質量的恆星會變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過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發”掉。

(5)在星系或星系團之外,應該存在有足夠的暗物質,這些暗物質能使密度達到臨界值,從而可能會使宇宙最終坍縮。但這個時間肯定在一百五十億年之後。

2.你怎樣看待霍金對宇宙未來的預言的?

答:霍金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一種推測,無法得到證實,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雖然都很偉大,但都只是一種理論、一種思想,缺少科學的實證,因此都沒能獲得需要實證的諾貝爾獎。其他科學家站在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假設,或許會有不同的結論,不同的發現。所以我們對霍金觀點的可以學習,可以接受,但不能迷信,不能束縛自己的思維。

高三語文單元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並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結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重點與難點】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並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結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教師精講(六個考點分兩個課時,選擇題設錯陷阱的規律一個課時)

A、考點類型

考點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與整體文意密切相關或是文章重點論述的“概念性”詞語,對其能否準確理解直接影響到對文意的把握。歷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題原則是“儘量使考生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爲答題的基本材料”,因此,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必須依據文本,絕不能脫離文本。

“理解概念”題規範模板

1.下列關於“××”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項是

2.從原文看,下列對“××”的理解,正確(不正確)的一項是

對於“理解概念”題,應從下面幾點入手:

第1步,審好題幹

首先,要審準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質特徵還是外部特徵;其次,審準修飾語;再次,要審準判斷的性質,是選出“正確”選項,還是“不正確”選項,是“最準確”,還是“不合文意”。

第2步,選定區間

選定區間即找到題干與選項在原文中的位置,通過與原文相關語句進行比較,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需說明的是,有的題幹或選項只是針對一段(包括一個句子、一個詞)而設,有的選項則是針對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