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論語》教學設計大綱

《論語》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一、教學目標

《論語》教學設計

1、瞭解相關的文學常識

2、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掌握“說”“慍”“罔”“殆”“逾矩”文言實詞的讀音和含義,瞭解“而”在文中的用法,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4、理解六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5、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二、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2、理解六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三.課前準備:

①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②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完成教學目標①)

方法:教師提問,學生找錯釋疑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戰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明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編寫的,是道家經典著作之一。

明確:《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

3、補充: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瞭解清朗讀節奏的劃分、停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完成教學目標①前一步)

重點詞語:

說yuè慍yùn罔wǎng

殆dài焉yān逾矩yújǔ

朗讀節奏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三)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挑戰自我,嘗試背誦(完成教學目標①後一步)

抽背三人,適當放低要求

3、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義。(完成教學目標③)

方法:學生結組討論,結合註解翻譯課文,提出疑問,教師適當引導、點撥。

重點詞語:(註解中有的除外)

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這裏可譯爲先生、老師三: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

可以;多用作兩個詞,“可”,是“可以”的意思,“以”當“用”、“把”講,介詞。這與現代漢語中的“可以”不同。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

而:順接,指用“而”字連接兩個部分,意思是順着下來的。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然後”“就”“並且”。

轉接,指用“而”字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有轉折,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可是”“但是”。

分析課文中“而“字的.用法。

順接: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轉接: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第六則

三、學習小結: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誦讀,反覆進行,當堂完成。

四、作業:

1、背誦、翻譯。

2、預習課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識齊讀課文,檢查背誦和翻譯。

二、整體感知

1、閱讀課文,找出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完成教學目標④)

明確: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常溫習)

“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要結合,要辯證地對待學思之間的關係)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什麼?在學習態度方面又強調什麼?

明確: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

3、文中其它話說的是什麼內容呢?

明確:其它話說的是人的修養、精神境界。

4、《論語》中很多話後來成爲成語,試着把它找出來(完成教學目標⑤)

明確: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十而立

三、詞語總結

1、通假字

不亦說乎“說”,現在寫作“悅”愉快喜悅

學而不思則罔“罔”,現在寫作“惘”迷惑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通“又”

2、古今異義字

可以;多用作兩個詞,“可”,是“可以”的意思,“以”當“用”、“把”講,介詞。這與現代漢語中的“可以”不同。

四、總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嶽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