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語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夠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

2、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爲他的個性浪漫灑脫,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爲“詩仙”。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被人們稱爲“詩聖”。

知道他爲什麼被稱爲“詩聖”嗎?

(因爲杜甫的大多數詩歌傳達了人民的心聲,表現了人們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因此他的詩被稱爲“詩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們尊稱爲“詩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杜甫所寫的一首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

板書:(放課件,出示課題)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題目。(學生讀題目)注意,“爲……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種比較固定的被動句式,表示被動的意思。“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風吹破了”。“歌”,是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寫法上比較自由靈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雜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二、講解寫作背景

弄清了題目的意思,接下來我們瞭解一下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說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說,窮愁潦倒伴隨了詩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來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他偉大的政治抱負,但唐肅宗昏庸、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歲那年,爆發了一場戰亂。你們知道是什麼戰亂嗎?(安史之亂)(我覺得學習唐詩,瞭解唐朝歷史,安史之亂是應該要知道的。安史之亂:這是發生在唐朝中葉的一場叛亂。公元755年,叛將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兵變,攻入長安,唐朝開始由盛轉衰,直到公元763年,這場戰亂才被平息。時間長達8年)安史之亂,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那個時候社會的真實寫照。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棄官西行,帶着一家老小,來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後,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在成都郊區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暫時安定了下來,結束了他那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風怒號,捲走了茅屋頂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因此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下面我們先聽錄音,請注意藝術家是怎樣朗讀這首詩的,等會兒我們也要學着朗讀。(放課件,錄音朗讀)

現在同學們也學着讀一讀。(讀書,檢查範讀)

  三、文本分析

這首詩一共分爲四節,我們先請一個同學讀一讀詩歌的第一節。

問:我們剛纔讀了第一節,你們看看第一節寫了哪兩個事物?(比如說,第一個是秋風,那麼第二個是什麼?)(茅草)

問:我們再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茅草的?(注意詩中的動詞啊,看看詩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分析,討論)

師:對的,詩人就是這樣寫秋風,寫茅草的。“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詞,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圖畫,緊緊地牽動着詩人的視線,撥動着詩人的心絃。詩人通過描寫把這一幕幕慘境,真實地“拍攝”了下來。風戲人,風弄草,何等無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無奈!

問:講解了這一節,我想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允許同學先討論一下。(秋風破屋、風捲茅草……等)

(出示課件:風捲茅草)

問:這一節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一下。我提供幾個詞,你們選一選。(提示選擇:急、惜、悲、慘、憂。)請說出理由。(擔憂、焦急、痛惜等)

(出示課件:痛惜)

師:將第一節詩大聲齊讀一遍。

學習第二節。

(過渡語:茅屋被秋風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過了浣花溪,有的被掛在了高高的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難道就沒有飄在地上可以撿回來的嗎?我們來一起看看詩歌的第二節。我也想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

(老師提醒:這一節中,老無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讀。嘆息這個詞,要讀出詩人的那種無奈嘆息的感情。請再讀一讀這一節)

問: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大家討論一下。(點人回答,教師注意點評,也可以請學生進行點評)(羣童抱茅、倚杖嘆息等)

(出示課件:羣童抱茅)

問:茅草被捲走了,如果將掉在地上的茅草撿起來,多少還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這時卻跑來一羣孩子把草抱走了,無論詩人怎樣的喊叫也沒有用。文中詩人用了一句話描寫了自己當時的心態。“歸來倚杖自嘆息”,我們來分析一下詩中的這個“嘆息”,他“嘆息”什麼呢?

師:詩人一嘆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風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麼辦呢?二嘆自己年老力衰,沒法將茅草揀回來。三嘆自己的周圍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貧苦的人,雖然是一些不值錢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後還是有人在風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嘆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爲之。這一個“嘆”字真是寫盡了詩人內心的悽苦、淒涼。

問:在這一節中,詩人稱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爲“盜賊”,你認爲妥當嗎?

(學生討論、發言,注意點撥;出示課件《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爲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總結: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於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杜甫曾經離開過草堂,他把草堂暫時交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邊的鄰居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婦人,老婦人因爲窮困就經常來草堂打棗充飢。杜甫走後,姓吳的親戚爲了防止老婦人過來打棗,卻築起了一道籬笆。這一下,老婦人生活沒着落了,就託人帶口信給杜甫。杜甫聽說後,就寫了一首詩給姓吳的親戚,其中有這樣幾句,“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爲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意思是說,老婦人也是窮得沒有辦法纔來打棗吃,如果不是因爲“困窮”又怎麼可能到這個樣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來打棗的。希望你也這樣做。那麼,在本節詩中,詩人稱孩童爲“盜賊”,也不過是一時氣急的話,並不是真的說這些孩童是盜賊,也就應了詩中的一句話“不爲困窮寧有此”。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因爲戰禍連連,人民已經是窮困不堪了,“路有凍死骨”是經常能看到的現象。正因爲看到了這一點,也纔有後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學齊讀第二節。

學習第三節。

(過渡語:茅草沒了,屋破了,詩人這個時候最擔心什麼呢?(下雨)看看第三節,詩人杜甫正碰上了這樣的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真是禍不單行啊!老師範讀第三節。注意,“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朗讀的重音應該落在“雲墨色”和“向昏黑”上)

師:對的,這一夜詩人是徹夜未眠。爲什麼?睡不好。爲什麼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蓋着舊被子,孩子又把舊被子踏破了,又怎麼睡得好呢?我們現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計同學們可能沒有這樣的體會,我是有這樣的體會的。被子如果時間蓋長了,就會變得又硬又冰,睡覺就會睡不好,正因爲這樣,所以小孩子才把舊被子踏破了。由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當時已經困窮到什麼地步了。

問:接下來我想提一個小問題:聯繫到我上面講的安史之亂,你們想一想,這一節詩中所講的“喪亂”是指什麼?“長夜”這個詞有沒有雙關的意思?(學生討論,教師注意點評)

師:“喪”在這裏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亂”在這裏就是指的“安史之亂”,一個“安史之亂”不僅使唐朝由強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給人民帶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離失所,這樣的長夜何時是一個盡頭!所以這裏的“長夜”不妨理解爲既指眼前難眠的長夜,也指戰亂的生活沒有一個盡頭。

問:如果說,在第一節詩中,因爲風吹破了茅草屋,詩人的心情是“憂”,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節詩中,詩人是“嘆”,是“無奈”。那麼,這節詩中詩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說說。(教師也說幾個詞,供學生選擇。選擇:慘、愁、苦、憐、悲,學生討論,出示課件:憂傷)(憂傷、悲苦、悽苦等)

全班齊讀第三節。

學習第四節。

(過渡語: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因爲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這就是偉大的杜甫,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詩人又是怎樣表達這份感情的呢?我們來欣賞最後一部分,請先讀一讀這一節)

問:請仍然用四個字概括本節內容。(大庇天下、廣廈萬間、企盼廣廈等)(出示課件:企盼廣廈)

師:“企盼廣廈”是詩人的一個美好願望。“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錚錚壯語,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這讓我想到了曾經在陝西流傳的一首民歌,其中有這樣兩句:“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千百年來一直震撼着讀者的心靈。這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所說:

(出示課件)“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請齊讀這一節。

  四、結束講授

(過渡語:這首詩,我們已經一小節一小節地講解完了,我們最後全班齊讀一遍,整體感知一下詩人當時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老師提醒的一些該重讀的字詞)

總結:詩爲事作,屋因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燦爛,草堂的浣花溪邊也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得以實現。如果詩人在天有靈,我想他定會感到欣慰了。出示課件: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這是朱德參觀杜甫草堂後題的一副對聯。我們來一起讀一讀。

最後給同學們佈置一個練習。請試着把這首詩背下來,並完成課後練習一。

  語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①揣摩詩歌語言。

②描寫、記敘、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③進行朗讀訓練,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最能體現出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在制定的`三個學習目標中,應該以“朗讀訓練”爲重點,也是難點。無論是爲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薰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由學生介紹作者引入。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爲“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學生回答: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飢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着血淚的偉大詩篇。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幫助下於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總算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並不堅固,兩年後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捲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寫下了《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釋題:題目是一種被動句式,意爲茅屋被秋風吹破。歌,古詩的一種文體指鋪陳、記述。

(二)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朗讀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領會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鬱頓挫的風格,局部則要求學生把握四節詩的情感分別是:痛惜、痛心、痛苦和憂國憂民。以此確定全詩的感情基調與各節的語氣。具體做法如下:

先讓一生朗讀,並提醒學生,注意領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學生朗讀完後,教師糾正“俄頃”、“喪亂”、“突兀”、“見此屋”等幾個加點字的正確讀音。

教師適當進行朗讀指導,強調如何深入領會詩的意境,讀出詩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來。

然後再讓學生齊讀,再讓一個同學單獨朗讀。學生讀完,教師應肯定其能根據詩歌感情的需要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優點。

(三)詩歌賞析

1、檢查預習情況

解釋下列字詞:

秋高(秋深)三重茅(幾層茅草)俄頃(一會兒)漠漠(灰濛濛的)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突兀(高聳的樣子)灑(散落)罥(掛)忍能(這樣)向昏黑(漸進)衾(被子)何由徹(徹曉、到天亮)寒士(貧寒)見(同現)

2、賞析詩歌

逐層分析,讓學生在頭腦中想像每節情景。

⑴讀第一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一茅屋於秋風肆虐中,屋頂茅草被風捲走。

哪些動詞渲染了風的威力?(卷、飛、渡、灑、掛、罥、飄轉)

⑵賞析第二詩節

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一羣頑皮孩童當着詩人面將茅草抱走,詩人十分焦急,喊得口乾舌燥也無濟於事,回來倚着柺杖獨自嘆息。

詩人此時怎樣的心情?(焦急而又無可奈何)

⑶賞析第三詩節

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狂風怒吼之後秋雨大作,滿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饒下個不停,那牀蓋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鐵,且又被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踢破,詩人在這樣溼冷的屋子裏瑟瑟發抖,如何能捱到天明呢?

設計過渡問題,承上啓下:茅屋被吹破之後,最怕的是什麼?看看第三節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

討論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陳舊,很髒很硬,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牀被子,沒法拆洗;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說“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有些字看來很平常,揣摩起來則含義豐富,由此可見杜甫錘鍊語言的功夫。

⑷設計問題轉入第四節的賞析:“長夜沾溼何由徹?”漫漫長夜,杜甫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麼呢?齊讀第四節,看本段表現詩人怎樣情懷?

討論明確:憂國憂民詩人並沒有對自身的遭遇叫苦連天,而是跳出個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個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們能擁有千萬間避風雨的“廣廈”。這是一種大胸懷,一副熱心腸!如果這一理想變爲現實,作者表示自己受凍至死也滿足,這是一種多麼高尚的情操!正是這種胸懷天下的博大襟懷,捨己爲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來激動了無數讀者的心靈。

⑸最後教師做陳述總結:憂國憂民的詩人,總是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陝西民歌中有“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這是對詩人的愛戴和敬仰。讓我們懷着對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齊讀全詩,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四、練習設計

(一)詩中採用哪些表達方式、試舉例說明?

(二)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拍、層次和韻腳。

(三)指導學生讀出語調升降、語速快慢和語音輕重。

(四)欣賞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