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一、板書對聯,導入正課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生瀾

詩聖杜甫筆下記載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春望》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今天要學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二、簡介創作背景

子美早年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專權當道,屢試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亂時被叛軍擄到長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肅宗,除爲左拾遺,後因上書營救房琯的罷相,觸怒肅宗,幾受刑戮,759年棄官西行,歷經千辛萬苦於年底到達成都求親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築了草廬,在飄泊多年之後,終於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詩人的心情是愉快的,這在他的詩歌中也表現了出來。他曾到江畔獨步尋花: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也曾在水檻遣心: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不料當年深秋,風雨破屋,長夜沾溼,詩人在風雨飄搖之中寫成此詩,於是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三、學生自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師範讀詩歌,讀出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五、講析詩歌,感悟詩人憂國憂民情懷

詩人好不容易蓋起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與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屋上層層茅草,怎能不讓詩人心焦?捲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而是飛過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到一個衣衫單薄的乾瘦老人拄着柺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風把茅草一層一層捲了起來。而他面對大風破屋的焦灼與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羣童抱走了,詩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終因年邁無力而無法趕上。無可奈何之餘,只能“歸來倚杖自嘆息”。如果不是貧困,詩人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貧困,羣童也不會冒着狂風抱那並不值錢的茅草。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茅屋蓋得不夠結實,因而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並沒有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世態炎涼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十分深廣。

“俄頃”兩句用飽蘸濃墨之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兩句不僅是布被又舊又破,更是爲下文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並不冷,可是由於被子毫無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悽風苦雨寒徹骨。詩人徹夜難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處境相當艱難。但詩人並沒有因爲自己處境艱難哀嘆聲聲,而是由個人的處境聯想到了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地過度到了詩歌的結尾。

詩人從“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一下子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中包含着許多沒有說出來的情緒。“長夜”實際上是雙關,詩人由眼前長夜沾溼的痛苦,聯想到了歷經戰亂,顛沛流離的人民,聯想到了“山河破碎風飄絮”“風雨如磐暗故園”的祖國,實際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長夜之中,國家就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啊!每念及此,詩人怎能不憂心如焚、徹夜難眠呢?

“安得”三句聲音響亮,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貼切地表現了詩人從“牀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溼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與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與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句則把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裏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廬俱破……因此老杜在這首詩裏不是孤立單純地描寫自己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自己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麼讀到“嗚呼“句總該看出詩人是在爲天下寒士大聲疾呼吧。

  六、以詩賞詩,向課外延伸

1、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政治腐敗,貧富不均

2、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甌尚缺

3、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投杖出門去,同行爲辛酸。(《垂老別》)

——戰亂中子孫亡盡的老漢憤然參軍告別老妻的悽慘場面。

4、 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孝者無消息,死者爲塵泥。

——連年戰爭重新被徵召的士兵的哭訴,這是人亡村衰、空寂蕭條的那個社會的縮影。

5、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月夜》(756年))

——寫安史之亂中逃亡和被俘長安的遭遇,痛訴妻離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寫戰鬥殘酷,死傷慘重,民不聊生,就連老婦人也要被迫上戰場。

  七、小結

詩由事而作,屋憑人而傳。詩聖杜甫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後人瞻仰。杜甫在詩篇中表現出來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實現,如果詩人在天有靈,定會感到欣慰!

附板書

敘事 秋風破屋

羣童抱茅

抒情 長夜沾溼

抒發理想 推己及人

憂國憂民

1.八年級語文口語交際《摸擬旅遊諮詢》教學設計

2.《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教學設計

3.八年級語文《生命之舟》教學設計

4.《過故人莊》教學設計

5.《從小就要愛科學》優秀教案

6.劉敬智《始終眷戀着祖國》教學反思

7.S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寫作《說明事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