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

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好久不來了!人啊!一旦鬆懈了勤奮的腳步,就會越來越懶!

這些天在構思《扁鵲治病》的教學設計。當我“絞盡腦汁”終於完成了教案之後,卻無意間又重溫了被遺忘很久的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嚇一跳!其中她談到“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這一節時,這樣寫道:

“教者的作用顯得至爲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情感儲備和調動——悲喜哀樂,酸甜苦辣;教師必須讓自己、讓學生通過文字“怡情養性”,讓性情在“怡養”的狀態中健旺起來。可以打這樣的比方:如果說教材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狀態一定是恆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爲了這條河的暢通與靈魂,教師還要爲它修築“岸”或“橋".有了岸的“約束”,橋的“搭建”,孩子們才如這生命之河中的生靈——水草豐茂,魚蝦成羣,與天光雲影共在這源頭活水之中暢遊”。

“教師和孩子在一個良好的氛圍裏完全沉浸於學習之中,教師的激情並不在於渲染,也不是教師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緣於一種真實人的外露。那就是,無論什麼性格的教師,其眼睛裏流露的一定是對學生對語文的熱愛——而這,就是他(她)個體化的激情”。

“聽過太多的優質課,每次都能感受到熱鬧、喧譁,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

我常想着:語文課堂,我們到底應該留給孩子們什麼?是能力,是伴隨着他們一生的學習、生活的能力!這個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論提升!我也會朝着這個方向走下去!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2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取材於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這則寓言就是要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防微杜漸,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本課教學安排一課時,由複習《紀昌學射》引到第二則寓言,讓學生向大家介紹扁鵲,學生課前蒐集過資料,所以說的很到位,點出扁鵲是位名醫。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寓言故事首先要讓學生知道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再引導學生體會寓意。在指名學生說課文主要內容時,第一位學生幾乎是把課文複述了一次,連對話都講的清清楚楚,出現這樣的情況,我還是給了他肯定,適機提出他的問題,在概括大意時要簡潔,抓住重點,簡單講述。後來請了幾位學生說的比較到位,以後在概括內容方面還要多花時間。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慢慢體會到寓意,大多學生能說出應該多聽取別人的正確建議,不要太固執。其實學生能說到這點就已經可以了,至於“防微杜漸”這個詞語,學生是說不出來的,所以這個詞語就送給學生,掌握一個新知識。

上了本課之後,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要啓發學生思考,就必須善於引導,善於對話,因爲在對話中才能瞭解到學生想的什麼,怎麼想的,在對話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中反應要靈敏,及時抓住學生的回答,並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而我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還是過於考慮自己的教案,對學生關注不夠,特別是對學生的回答沒有認真聽,對於學生的不足和精彩之處不能及時做出評價。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3

今天,聆聽了劉校長執教的一節寓言教學《扁鵲治病》,感觸很深。學生學得自然充分,老師導得恰到好處,順應了孩子的讀書規律,真正還原了孩子本真的閱讀過程,給每一位聽者如沐春風的感覺。我覺得劉校長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與大家共勉:

1.讀課題,能讀出猜想

一個好的閱讀者,看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名字,頭腦中一定會產生許多猜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孩子看到題目,要學會從題目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依據信息讀出猜想。劉校長出示課題《扁鵲治病》後,及時問孩子,看到這個題目你都想知道什麼?從課堂實踐看,孩子的猜想涵蓋了文章的每一個角落。如:扁鵲是誰?誰生病了,病得怎麼樣?扁鵲怎樣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嗎?多好的猜想呀!我們今天能讓學生這樣去做,明天也這樣,後天還這樣,日日都這樣,孩子是不是就會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看到題目頭腦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擁有了閱讀期待,帶着期待讀文本,孩子會在讀書中不斷地驗證、修正自己的猜想,這樣閱讀的過程是快樂的。

2.初讀文,讀出感受,整體把握文本

一個好的閱讀者讀文章應該是沒有雜念的,應該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讀葉聖陶老先生的《語文隨筆》這本書時,記錄了這樣一句話.“認爲閱讀好像還債務,那一定讀不好。要保持着這麼一種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飢餓的人面對着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纔會有好成績。”讀完這句話我在想,現實中的閱讀教學不就是讓孩子在還債嗎?瑣碎無效的問題一個接着一個,孩子一個接着一個去回答,上完了一節閱讀課,就像跟着老師到迷宮中走了一圈,還是迷迷糊糊,下次進去自己還是出不來。試想我們老師像誰?像不像黃世仁逼着楊白勞交租子。雖說有點誇張,但我想孩子就是這樣的心情。怎樣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題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帶着猜想去讀吧!此處劉校長什麼問題也別提,就讓孩子把自己當做一個最真實的閱讀者。這樣去讀,讀過文章的感受應該是豐富的。這就是我在執教寓言的第二個環節,讓孩子敞開心扉和同伴們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課後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這些:蔡桓公這個人太固執了;扁鵲這個人很執着;扁鵲的醫術很高明;爲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劉校長不就是在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感覺嗎?怎樣培養孩子語感,是不是應該讓孩子放鬆心情,不帶着任何壓力去閱讀,久而久之,語感不就有了嗎?

3.精讀文,讀出理解

真正的閱讀者,再讀課文,一定像品茶一樣,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覺一下茶的味道。這樣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餘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們和孩子再讀文本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遵循文脈,讀過一節停一停,回過頭去想想這一節說的是什麼,自己都讀出了哪些理解。讀過兩節三節,又把兩節三節連起來回想一下。劉校長在與孩子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是這樣做的:讀過第一、二節,讓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讀出的信息和感受。劉校長只是針對孩子的閱讀結果不斷地點撥,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導孩子讀懂情節,讀懂人物的性格特點,進一步達成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讀過三、四節也是如此。

當劉校長引導孩子讀到此處時能及時停下來,讓孩子把這幾節聯繫起來讀讀,看看能讀出什麼?有沒有新的感受?這樣閱讀,孩子不會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話中,而是能學會上牽下聯,能站在整體去思考,會對事件的發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讀過五六節後,學生的感受實際就豐滿起來了,劉校長讓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讀懂人物心理,站在讀者的角度讀出自己對人物的評判。

4.聯生活,讀出寓意

我們經常教導孩子讀過別人的書後,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劉校長執教這則寓言也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激發孩子的生活體驗,其實說出了生活體驗也就讀懂了寓意,從而達成寓言啓迪心智的教學價值。課堂上,孩子談的還是比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寫字時的壞習慣,有的想到了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彈琴,有的……孩子將這些生活經歷都談了出來,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後再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讀後的啓示,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5.細盤點,梳理方法

我們的教學應該讓孩子養成一種盤點的習慣。一堂寓言教學結束後,孩子再遇到寓言應該如何去讀,孩子心理清楚嗎?我想部分孩子可能會記住一點點,過了幾天也許就忘了。因此,最後一定讓孩子說說,如果再給你一則寓言,你打算怎樣去閱讀呀?讓孩子梳理出這節課讀寓言的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存在的問題:聯繫生活讀懂寓意環節教師處理略顯拖沓,致使課堂超時。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4

《扁鵲治病》取材於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裏”,最後“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後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對本課的教學我有很多的體會:

一、在質疑中培養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興趣。

這樣一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故事,學生們讀得津津有味。我想,這篇課文情節很簡單,不用在細節上多耽誤時間,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於是,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閱讀當中最大的疑惑是什麼。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爲什麼幾次三番不相信扁鵲呢?有的同學說扁鵲第四次見到蔡桓公爲什麼要跑掉呢?還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的病扁鵲怎麼能夠預測得那麼準確呢?

同學們的一個個問題激起了更多同學的探究意識,於是第二輪的默讀,同學們都讀得很深入。有幾個同學還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來,在課本中上上下下地反覆地找答案。接下來的交流也變得活躍起來。

二、通過想象,豐富文本的語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較言簡意賅,但是,本組課文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複述課文。要把故事講得生動具體,讀好人物的語言是關鍵,而讀好人物的語言必須通過聯繫關鍵詞句,揣摩人物內心。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扁鵲每一次勸蔡桓公時的想法,透過蔡桓公的態度猜他的想法,瞭解扁鵲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執的態度,體會扁鵲的高尚醫德。又通過朗讀時語氣對比和語言對比(將每次病情的發展後果提前告知結果又會如何?),發現扁鵲的話語含蓄、謹慎、機警是爲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語言的朗讀就顯得活潑生動起來,學生富有個性的見解也大放異彩,課堂氣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爲複述而朗讀的被動記憶,讀活人物語言是本課教學一大重點,通過各種手段讓朗讀完成了記憶、思維等多種訓練。

三、理清思路,爲複述架設橋樑

這則寓言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簡潔明瞭,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繫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爲理解寓意做鋪墊,然後根據單元導讀要求能複述課文。既能讓複述課文的方法的引領能無痕且紮實而有效,又不使課堂學習枯燥、僵化,是我對本課教學的追求。所以在執教時,我以複述課文爲教學主線融概括主要內容、有感情朗讀、寓意理解爲一體進行教學。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5

感受最深的教材處理介紹或教學片斷摘錄: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爲主,在教學時,我也是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在這堂課上,學生提出了幾個較有價值的問題:

1、蔡桓公爲什麼總是不聽扁鵲勸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願聽扁鵲的話,扁鵲爲什麼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3、扁鵲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後果,爲什麼要一次次地說?

對教材的思考及對教學的反思:

第3個問題引起了紛爭,學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一位是天方夜譚,因爲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爲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如果那麼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最後再回到扁鵲這個固執偏見,自以爲是,最終導致小病不醫,一命嗚呼的結果。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6

從備課上來說,課前準備較充分。查閱了不少關於扁鵲和桓公的資料,記住了扁鵲的小故事。對於文中桓公的表現,進行了合理的推測與分析,得出了獨到的見解。絞盡腦汁將課文的各個環節用自然的過渡性語句串到一起。儘量的打開思維的空間,不拘泥於課文中僅有的文字描述,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補足了文中人物的豐滿度和立體感,讓學生們察覺到:其實看似遙遠戰國人物也並不是那麼平面化,那麼不可感知,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覺得好像和他們一起度過了故事中的這段時間,因爲有了親身經歷的體會了,入文了,所以感覺就實在了,道理也就水落石出了。另外在其它幾個班級試講,又有和同級部老師以及領導的交流和溝通,對這一課的瞭解只有越來越清楚和深刻。那麼,即使沒把交流的內容悉數呈在課堂上,但因爲感覺知道的多了,所以,講課的底氣就不一樣了,好像什麼樣的狀況都可以駕馭了。

從上課上來說,總體課堂確實氣氛不錯,學生的發言,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針對我班學生的特點,一個問題可以有好幾種問法,舉例說明,如果一個問題太難,太寬泛,那麼可以問得具體點;可以提些選擇性的問題;也可以把一個問題分成三節來問,環環相扣,層層加深;可以把上一個問題的答案變成下一個環節的問題;還可以給學生一些簡短的暗示、提示等等,這是課堂氣氛能否活躍的技巧),聽講的態度,老師的整體調度,基本上較爲順利。除了有個別小環節有遺漏,再是對板書有些小遺憾之外,凡是能想到的差不多都做到了。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7

說到備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鑽研教材,但在《扁鵲治病》一課的教學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備課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瞭解學生的原有的認知基礎和學生的盲點,讓課堂教學真正的“以學生爲本”。

拿到《扁鵲治病》的第一稿,導入和初讀課文的環節基本一致。在切入課文學習是這樣設計的:

1、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

2、同學們,我們剛剛從故事中知道扁鵲是一位神醫,他能從死神手裏把人救活,這次神醫爲何治不好病?是否徒有虛名?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描寫扁鵲的句子,細心體會,動筆寫寫;你從這些句子中,獲得了什麼信息?(瞭解扁鵲的醫術高明,具有先知先覺的智慧。)

看起來較滿意,板塊也較清晰,因而一開始也沒試教。等到試教時。第一個問題一出示: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很多同學都紛紛舉手:扁鵲給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不讓他治,最後蔡桓公死了。學生都已知道了是蔡桓公不讓扁鵲治病,接下去我們還怎麼去找原因呢?這些環節不是形同虛設嗎?

於是,這天晚上霍老師和我一起修改教案稿。當我打入“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腦中立刻跳出白天試教時學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入“你從哪兒看出蔡桓公不讓扁鵲治病呢?”學生的一句句回答彷彿響在我耳旁……“扁鵲那麼有名,爲什麼蔡桓公不讓他治呢?”思路越來越順暢……

第二天,我拿着修改稿去試教,感覺課堂十分融洽。其實,裏面的內容我沒換,只是提問的切入口改變了。

這堂課又一次讓我感受到:備課真的要備學生。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範學生學習行爲,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麼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8

《扁鵲治病》取材於《韓非子·喻老》。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後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上了本課之後,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要啓發學生思考,就必須善於引導,善於對話,必要時要設置一些恰當的情境,因爲在對話中才能瞭解到學生想的什麼,怎麼想的,在對話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中反應要靈敏,及時抓住學生的回答,並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而我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還是過於考慮自己的教案,對學生關注不夠,對於學生的不足和精彩之處及時評價這一環節做的不太好。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慢慢體會到寓意,大多學生能說出應該多聽取別人的正確建議,不要太固執等。其實學生能說到這點就已經可以了,至於“防微杜漸”這個詞語,學生是說不出來的,所以這個詞語就送給學生,掌握一個新知識。

這節課表現更加出彩的是學生們:

1、孩子們對這樣的寓言故事有着很高的興趣,順學而導讓孩子們在爭議與分歧中思維火花進行碰撞,“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不知若想知,前置學習下苦工”;

2、將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與探討時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並大膽質疑,把握重點,師生交流最後突破難點;

3、教學設計上對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最後的課堂檢測題實質是從研究考試入手所設計的一系列能力提升題也是對本節課學生掌握情況的一個考驗:我能讀,我會填,爭當小神醫等等,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具體把握,也考查了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快速找尋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看到孩子們努力的自讀自悟,作爲課堂引導者的我來說也倍感欣慰。

總之,《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9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

教學時我通過研讀扁鵲和蔡桓公的表現,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從中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這個部分學生的想象很豐富也很合理,只是在進行朗讀訓練的時候,學生讀不出文中人物的語氣。我在指導朗讀時讓學生通過語氣的對比,瞭解扁鵲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執的態度,體會扁鵲的高尚醫德。可由於學生的朗讀總是達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時間又倉促,我只能趕快進入下一個環節,導致朗讀的訓練成爲一個虛設,朗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沒能真正實現。

本課的寓意揭示,若讓學生多方面聯繫自己的缺點談感受,那麼這則寓言的學習會有更大的價值。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0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了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

在本次教學過程中,我具體安排了3個環節:一是導入課題、激發興趣。我能夠引導學生從瞭解扁鵲醫術入手,緊扣主題,給學生營造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學生熱情度高,積極回答問題。課前讓學生蒐集扁鵲的資料,介紹扁鵲,以達到了解扁鵲的目標,併爲接下來課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二是,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爲主線,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運用體會、想象等形式抓住重點內容進行有提升的讀。通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映,來探究文本,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通過想象來豐富文本。並且從中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三是通過表演來回顧課文內容,達到複述課文的目標,通過跨越時空的對話,來拓寬學生的思維。教法、學法靈活,學生展示比較精彩。在表演這一環節中,我抓住時機讓學生演一演的方式,達到了複習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就連平是不喜歡錶現的學生也積極地參與到表演中來。

缺點:課堂調控能力不夠強。第一輪表演指導不到位。寓意提煉急促,還應側重聯繫學生實際用寓意導行。在第一輪表演結束後,應該讓學生點評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進,指導學生演好人物角色。總之,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自己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地成長起來,更好的上好每一節課,是我今後工作的重點,我將更加努力錘鍊自己。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1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語文四下《寓言兩則》中的第二則。《扁鵲治病》是一篇精讀課文。《扁鵲治病》寫的是: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後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對於精讀課文,一定要精讀。精讀就是精細地研討。爲了讓學生反覆閱讀,把《扁鵲治病》讀通、讀懂、讀透,我讓學生經歷“自讀自悟,粗知課文;自問自探,感悟課文”等環節。爲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地有效,爲了讓學生在精讀中開智促思,我精心設計表格,通過表格來初知課文。

學生通過自主填表,交流表格,學生板填表格等形式,從而使學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這個表格的解決更是學生自問自探文本的基礎。學生圍繞表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閱讀探究能力是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學生圍繞表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爲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探究是一種富有創意的發現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我們通過文本中劃、反覆讀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話來深入感悟人物的鮮明個性。

語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爲一體。語文的工具性要求我們要紮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始,學生進行組詞的訓練,對本課的重點字詞有了深入地感知。學生通過填空來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通過學生的多樣填空讓學生多元地解讀了飛衛和紀昌,既給扁鵲、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了範例,更是對扁鵲、蔡桓公人物形象的解讀設置了懸念。課中對“站了一會兒”、“理睬”等詞句的理解,更是對人物形象地深入解讀。

對於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學習寓言故事的重難點。對於《扁鵲治病》中的寓意的理解,我主要通過“這些表示病程時間和病情情況的詞,你體會到了什麼?”來體會防微杜漸;通過抓住描寫蔡桓公態度的句子進行反覆地朗讀來體會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對於寓意的深入理解更離不開人物形象地理解。讓學生評價扁鵲、蔡桓公這兩個人物形象,不僅解決了課始的懸念,更是深入地解讀了扁鵲、蔡桓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當然,由於學生填表時間的大量使用,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影響。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多,學生深入體會人物形象的時間不夠。由於時間的有限,所以對有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討論,例如:扁鵲爲什麼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由於時間的限制,所以沒有進行想象寫話和寓言故事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