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本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來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另外,我還大膽嘗試了各種教學方式,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觸:

一、對於這篇文章的講解,我大膽嘗試、創新。在沒有預習本課之前,我先打開班班通,給學生放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音頻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這段音頻。然後讓學生談談聽到了哪些內容。在聽完第一遍的時候,有十幾位學生談了感受。然後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幾位同學要談感受。此時,學生基本上把本課的重點都說出來了。我很高興,因爲達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發現這種嘗試還是不錯的。先讓學生聽文章,再講,這樣比直接講學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這是一篇遊記,講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這也爲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做準備。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作者的遊覽路線是什麼?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學生們先自學後小組交流討論作者的遊覽路線。緊接着,我又設計一道題目:“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一幅遊覽圖,注意內洞、外洞、孔隙的畫法”。通過這道題,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理解了本課。另外,學生更容易掌握每個洞的特點。

從本課的學習來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時間還是有點緊。學生讀的'時間還是有點少,像孔隙、內洞兩個自然段應該反覆讀,細細品味他們的特點。這節課,也使我領悟到: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讓孩子們在語言裏感受想象的美麗,在文字裏享受體驗的樂趣,是多麼有意思的快樂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2

課始,讓去過溶洞的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聞,師生之間相互補充,與此同時藉機教學“石鐘乳”“石筍”等詞語。然後揭示課題,對課文略作介紹。

本文生字較多,可單獨安排一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或以及提出疑難,讀準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過畫示意圖的方法,理清作者遊覽的順序。讓學生按示意圖說一說作者的遊蹤。

在深入研讀時,要求學生分別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體會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清楚的,引導學生對文中的.重點詞句反覆揣摩、品味,體會其用詞選句的準確與實在。

學生讀懂課文以後,可設計一些語言運用的訓練,如用“時而……時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寫景物某一特點的句子,然後用幾句具體的話把這一特點描寫出來。

爲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可進行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介紹一次旅遊觀光的親身經歷,或介紹自己曾經去過的一個溶洞,給課文金華雙龍洞的內洞配上插圖等等。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3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講讀課文,葉聖陶先生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他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

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遊覽路上的`見聞,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着溪流。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是個重點句子,考試中出現頻率也是最多。

它難懂的地方在於體會“寬窄緩急”“變換調子”。我先從“變換調子”入手,讓學生說說音樂中的調子有哪些,試着唱出來。再讀這句話,想象溪流的調子會有哪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模擬流水聲。接着問“爲什麼會流水聲會出現不同的調子”,帶着這個問題再讀前面的課文,學生就會聯想到山勢的變化,使溪流出現不同的聲音。這裏我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運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果,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這部分課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我設計了範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形式,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

這篇課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這個地方都是個難點,今天這個處理方法讓我感覺是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4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老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葉老以樸實的語言,準確生動的描寫展示了金華雙龍洞的美景。

本以爲設計已經全面,但仍然出現了紕漏。在教學第二課時交流空隙的特點時,有一個學生認爲“空隙很大”。我當時一楞,因爲教學這課已經很多節課,出現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我穩下心思,問他“從哪裏體會出空隙很大?”學生回答:“‘雖說是空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能容下一條小船,說明空隙很大。”從這個回答可以看出,這個學生不理解孔隙的意思,課前預習也沒考慮。想到此,我把窗戶拉開一個小縫,問學生:這是不是孔隙?學生回答是。爲什麼說它是孔隙?學生說,因爲窗戶很大,看上去它很小,所以是孔隙。由此,我回到課文,文中的孔隙如果放到我們這個教室裏來,就不能算孔隙,而在雙龍洞中就是。這是因爲洞很大,相對而言,這就是孔隙了。學生這才明白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解決方法也是不合適的。“孔隙”這個詞由兩部分構成。“孔”一般指圓的.洞;“隙”指的是縫隙。孔隙指非常小的洞。而我的舉例是縫隙,倉促之下考慮問題很不得當。

由此可見,每一個小問題都不能忽視啊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5

如何讓情境教學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整節課都活躍在老師悉心創造的氛圍.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環節莫過於教學設計了。在設計整堂課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礎上老師發揮自己的創作靈感,就如同導演設計一個好的劇本一樣,讓學生像演員一樣在你創造好的'劇本中積極主動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時又有自己靈活發揮和再度創造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我課堂中重視體現了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重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努力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但是由於本課知識點較多,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本對話體現得還不夠,如果能用較多的時間慢慢地帶着學生細細體會,感悟文章本身語言文字的優美,對於豐富他們的情感,以至學習寫作都會有更大的幫助。下一步,我會更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朗讀與感悟上。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6

學習第五段:

1、學生自學方法同上。

2、老師提問:

坐船進入內洞,內洞是什麼樣子的?當工人提着汽油燈看到了什麼?

3、配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洞中石鐘乳和石筍的形狀。

4、讀完以後你的腦海裏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

5、老師提問:

現在你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裏嗎?

對教材的思考及對教學的反思:

課文的第五段寫遊內洞的情況。進入內洞的第一感覺是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汽油燈在這裏也能力有限,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但是汽油燈照到的景物很有觀賞性。從石鐘乳、石筍使我們瞭解到這個內洞使一個石灰岩的`山洞。對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黃一青的描述,點出了洞名的由來。從有點像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寫出了石鐘乳、石筍的形狀多,給了人們很多的想像的空間。四十多景點,寫出了內洞景點的豐富。

爲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雲潭,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爲他們感到高興。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7

通過三個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可以說,這三個課時,我和學生讀得開心、交流得盡興、欣賞得舒服。

學生能領悟課文是按遊覽順序來敘述的寫作方法,也瞭解了雙龍洞每個景點的特點,並能有簡練的詞語去概括景點特點。這就是進步,學生會從課文裏找詞句來概括了。尤其在學習描寫“沿途中作者見到的溪流,聽到的溪流”的'語句時,學生能找出句中的反義詞,體會出語言的準確性,使其身臨其境。

當然,交流課文時也遇到了一點問題。例如:學生一開始認爲孔隙的特點是比較大。(文中句子: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他們讀到這裏,想到小船都能進去,那還叫小。他們理解,孔隙應該像針插進去那麼小,或者是個小窟窿。這很正常,因爲學生沒見過雙龍洞。後來我引導他們從語段中找句子,再欣賞雙龍洞的圖片,最終他們瞭解了孔隙的窄小。另外,學生對這段中“要是……準……”這個假設句不瞭解,我較詳細的講解了一下。

總之,學生在學習本課時,收穫頗多。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8

緊跟笑顏朵朵的步伐,今天,我也帶着咱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快樂的雙龍洞之旅。

一直擔心學生不喜歡這篇課文,(因爲這篇文章的語言較之前面兩篇,意境沒那麼美,語言沒那麼生動。)沒想到的是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奮度遠遠超過了前面幾篇課文。我想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我借鑑了笑顏朵朵老師精心設計和製作的教案和課件,教案成竹在胸,上起來自然也更得心應手了,另一方面是這篇課文的.語言平白如話,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吧。

值得一提的是,帶領學生過孔隙時的歷程。我讓學生閉目想象,隨着我生動的語言描述,學生模擬起作者的動作來,表情也隨之緊張起來。隨後,學生爭相暢談過洞時的感受,有的說:“裏面太黑,太恐怖了!”有的說:“孔隙太窄了,我差點被卡住了,不過還好有驚無險!”有的說:“我一動也不敢動,不然就破相了!”還有的說:“我覺得太刺激了!就像參加冒險闖關一樣。”……通過想象,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與作者感同身受,獲得了最爲真實的體驗。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9

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口語交際、情感體驗、合作探究這一塊着手。例如:調查問卷是教育學生做什麼事都得有計劃,即使是遊玩,也要有所收穫。

課文的兩條線索,都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而整堂課快結束時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小溪流水線路圖,則讓學生髮現了文章的暗線。如何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這一部分需要老師引導,於是我採用協助導遊完成繪製雙龍洞地形圖任務:

一是打破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界限,不能讓他們感覺老是他們在那裏挑戰這個挑戰那個辛苦得很,而導遊也就是老師很逍遙。

二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幫助老師,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融洽,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爲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雲潭”,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爲他們感到高興。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0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具體做法如下:

1、引導“讀進去,讀出來”。

課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關於孔隙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以讀爲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朗讀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關鍵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或同學們聽等。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變得愛讀,想讀,並能做到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3、活躍思維,調動氣氛。

在體驗內洞之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內洞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課堂氣氛很活躍。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1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全文兩條線索貫穿始終,內容安排渾然一體,敘序有詳有略。課堂,既要生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熱愛文本;更要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因此,我在課堂上設計了“旅遊”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

文中有兩個句子寫出了作者乘船進入內洞時的真實感受,無疑是本篇課文中的重要語句。如何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樂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感知作者的真實感受;然後,又讓學生抓住“擠壓”“稍微”“準會”等詞語,或聯繫生活實際,或聯繫課文內容,或解讀作者心情;最後,水到渠成地小結學法,熱情鼓勵。這樣處理,不但順利地達成了預設目標,而且滲透了學法指導,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顯著的。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使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尤其是關於孔隙的“窄”,內洞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能夠在頭腦中再現,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在觀察、構思、表達等方面的匠心。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2

這是一篇遊記,文章結構嚴謹,兩條線索貫穿始終,內容安排渾然一體,敘序有詳有略。課堂,既要生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熱愛文本;更要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因此,我不僅課前讀通、讀懂文本,而且課堂上設計了“旅遊”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預設的目標。

文中有兩個句子寫出了作者乘船進入內洞時的真實感受,無疑是本篇課文中的重要語句。如何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樂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感知作者的真實感受;然後,又讓學生抓住“擠壓”“稍微”“準會”等詞語,或聯繫生活實際,或聯繫課文內容,或解讀作者心情;最後,水到渠成地小結學法,熱情鼓勵。這樣處理,不但順利地達成了預設目標,而且滲透了學法指導,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顯著的。

教學中,我格外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使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尤其是關於孔隙的“窄”,內洞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能夠在頭腦中再現,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在觀察、構思、表達等方面的匠心。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3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具體做法如下:

1、引導“讀進去,讀出來”。

課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關於孔隙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以讀爲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朗讀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關鍵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或同學們聽等。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變得愛讀,想讀,並能做到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3、通過設計趣多多雙龍洞知多少?這一環節活躍課堂氣氛。

因爲浙江雙龍洞孩子們都沒有去過,利用孩子們熟知的毛澤東和郭沫若親臨雙龍洞的故事,再次領略雙龍洞的矮、窄、險。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我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詞句中去體會孔隙的`窄小,發現作者寫船小是爲了襯托孔隙的小,寫自己的感受也是爲了表現孔隙的小。在此基礎上,還適時安排了練筆的課下作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此,課堂十分輕鬆自然地做到了“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4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它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路上、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

可根據課前的瞭解,學生對雙龍洞比較陌生,都沒有去過。我就從石鐘乳、石筍圖片入手,引入本課的學習。

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朗讀,再讓學生默讀課文,反覆研讀文本,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瞭解遊覽線路,畫出作者遊覽路線示意圖: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後,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各個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並用最簡練的語言總結概括出各部分的特點。如外洞:寬敞。孔隙:窄小。內洞:暗、大、奇等特點。將文本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爲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我又出示了幾幅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見過的溶洞景象,並展開聯想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想象像什麼?這樣就調動了孩子們的想象興趣,學習情緒立即高漲。

不足的是,一是由於時間關係,學生朗讀不夠,沒有給足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二是學生很容易找出第一條遊覽路線,但較難發現溪流這條遊覽暗線,後又經過老師的及時點撥學生找到了這條遊覽暗線。進一步啓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了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5

五朵金花綠茶上完《記金華的雙龍洞》後說:“心情是複雜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縷縷的懊惱,也有着絲絲的坦然。”這是她的感受,其實不必自責,不必懊惱,要多點坦然,多點自信。可能是綠茶聽其他幾位金花的課時,抱着十分虛心的態度,吸取了別人的許多長處,好像發現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們都是很不錯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長補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萬別羨慕別人的槍法而丟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種唱法,那又是一種悲哀。

初讀課題,我問:“作爲金華人,讀這個課題你們有什麼感受?”原本想來作爲金華人,有這麼一篇專門介紹雙龍洞的文章,學生應該會多少有點感覺,從而與文本拉近距離,但結果學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麼是感受,只有一個同學提了個問題:“雙龍洞是怎麼得名的?”看來我是有些想當然了。

走進文本,初讀花了很長時間,至少有五分鐘;因爲設計了當導遊所以要介紹景點首先自己要解決一些疑問,再讀又花了好久時間,然後解決問題;準備介紹景點就要對自己介紹的景點做準備,然後再讀並各自練習說話又花了很長時間,等真的來介紹時離下課只有九分鐘時間了。當初的設想是希望能通過當導遊解說了解遊覽線路、訓練口語水平的同時將文本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後整理出遊覽圖,瞭解寫遊記的一些技巧,學習體會詞句的精妙。而實際的課堂就讀書都佔了大半節課的時間,而這讀卻不是精讀品讀,設計時忽略了學生的水平與課文的長度。如果在一開始初讀課文後就找準其中的一個點進行範例教學,對這個點充分品味、朗讀、感悟,然後抓住這個點的特色進行導遊解說,那麼課堂就有了側重點也有了切入點,接着讓學生學着剛纔的方法自主選擇另外的景點進行解說,有重有輕有緊有鬆,效果可能會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時間已經不允許,而自己的設計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時,應該學會大膽放棄,乾脆順學而進行教,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設計時應該做充分的設想,同時多做幾種設計以便課堂的靈活處理。

面對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會灰心,失敗是最好的財富,我爲擁有它感到欣喜。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6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脈絡清晰,語言平實動人。但是,由於金華雙龍洞對於沒有遊過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還有由於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因此,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有一個感性認識,這就必須藉助於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卻存在着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後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這樣才更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如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像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爲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後我細細琢磨之後,才覺得當時的處理不太妥當,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那一段文字,然後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處理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之外,但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還有做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我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了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會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這樣既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又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一節課上完之後,總會有得有失,但關鍵是我們要及時反思,不斷校正,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教學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誤。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7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孔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因爲在我看來,“孔隙”這段內容,條理清晰,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很快從“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勢”、“乘船感覺”這四個方面體會到孔隙“窄小”這一特點。這個環節,力求教學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而“外洞和內洞”的教學,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爲核心。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爲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後的'設想沒有時間完成,主要是課堂容量太大,加上學生的自學能力較欠缺,主動參與不夠。看來,在備課的過程中,學生這一塊備得還不夠充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註意。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8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葉聖陶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遊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洞口、外洞;再寫孔隙、內洞;最後出洞。在遊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基於學生課前做了預習工作和相關的生字詞練習所以在處理生字詞教學時,我重點以檢查預習情況和重點糾正學生在預習作業中標錯音、寫錯形的.生字詞,逐漸放手學生獨立識字。但是對於“蜿蜒”“突兀森鬱”詞義理解的方法沒有做強調,僅僅根據學生課前查閱字典的方法解決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課時隨文解決。

二、本課有一個重要目標是解決“從課文中獲取遊覽的各個地點,畫出遊覽路線示意圖,從而歸納本文寫作順序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學生從文中獲取信息時,大多數學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內洞”對於“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較困難,在引導上我還需多下功夫。當學生把整個路線梳理出來後,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遊覽順序介紹的。

另外,王老師建議此時講解了寫作順序後,順理成章地解決本文的主要內容,我認爲受益匪淺,這個方法很巧妙。

三、在導入時,我的步驟比較多,目的是讓學生在開課初就明瞭本文的學習目標,在兩次讀文過程中做到了帶着學習目的讀書,比較有效。

本課時教學中,我有很多遺憾,但也很有收穫。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注重教學環節的自然過渡,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爲;(《胡楊》教學反思)嘗試多關注學生的學法引導,多啓發學生思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19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 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在教學時,反覆研讀文本,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幾處感觸頗深。

一、抓主線,散而不亂

這是一篇遊記,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在教學時,讓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瞭解遊覽線路,再讓學生到黑板把自己的發現寫上去羅店——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後,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將文本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後整理出遊覽圖,瞭解寫遊記的一些技巧,學習體會詞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條而整堂課快結束時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小溪流水線路圖,則讓學生髮現了文章的暗線。在學生朗讀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這是一篇遊記,一定要明白作者的遊覽順序,抓住文章的主線,可以使教學散而不亂。特別是一些長篇幅的課文,更適其法。”抓主線,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讀讀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課文中關於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巖壁。中間不過容許一艘小船進出的距離。由於空間太過狹小,所以帶給我們的感受着實深刻。這裏是一段非常精彩的進入內洞的敘述。沒有華麗的詞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摹得十分傳神,讀了有身臨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學本課時“以讀爲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和點撥,應該說這節課中,文本的朗讀是充分的紮實的,主要包括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朗讀。首先讓學生充分練讀後,根據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

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變得愛讀,想讀,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便隨之產生了,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看課件演示容得下兩個人的小船,因爲洞太窄,必須躺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過孔隙的感受,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點。從而文章的這個難點得以突破。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作爲審美的主體,通過感官與心智去感受、去體驗。

“簡單、樸實”一直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走進文本,享受學語文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