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1篇)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1篇)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語文園地教學是鞏固一單元學習的綜合教學,《語文園地一》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知識總結。本語文園地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第一部分“交流平臺”旨在讓學生對於讀過的類似的文章進行比較,取其相似,找出不同,增加學習的樂趣;“詞句段運用”這一板塊意在讓學生學會排比句和分號的用法,體會排比修辭的好處,學會寫作時什麼時候會用分號;最後,“日記月累”版塊留給我們的是一首孟浩然的詩《過故人莊》,增加學生們詩詞的積累。通過教學,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內容:

一、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進行教學之前,爲了使交流平臺版塊比較充實,我在課前已要求學生查閱有關的書籍,蒐集自己讀過的相似的文章,並告訴他們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把相關資料帶來與同學們進行分享,同學們因爲之前有所準備,所以,我放開課堂,首先讓學生們分小組討論自己看過的類似的書籍,並說一說自己的發現,然後讓組長做代表與全班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同學們興趣盎然,都很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

2、同樣,爲了使排比句學習的順利展開,我讓學生們準備一些自己學過的排比句,並觀察它們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大屏幕上出示課本的排比句,讓學生們總結排比句的特點,即爲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成句子並排在一起,就叫作排比。同學們基本能發現其特點,並糾正自己不正確的認知,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對於排比的修辭手法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最後,讓同學們練習寫兩個排比句,小組進行評判,更進一步地瞭解排比的特點,學會判斷排比和造排比句。

3、對於古詩的學習,先讓學生自己朗讀古詩,糾正學生的字音,使學生能正確、有節奏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理解和積累詩句。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1、課前的準備工作充足,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通過課前的準備工作,學生們都有材料可說,尤其是交流平臺中,同學們都積極地展示自己讀過的書籍,並且熱情地和小組同學討論,從討論中獲得了自己新的感悟,使同學們在知識方面更上一層樓。

2、注重朗讀,在讀中感悟。

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尤其是古詩的學習,通過各種讀,讓學生熟悉古詩的內容,自己解答詩的詩意,並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孟浩然的詩,總結起來,形成了體系學習。

三、不足之處

對於這一課的學習,我雖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但對課堂時間的把握有很大的欠缺,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所蒐集的資料很多,有很多內容沒有辦法更好地融入課堂,另外三個板塊的銜接上不自然,板塊語言之間銜接不流暢。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繼續努力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合理地把握時間,讓孩子充分地展示自己所想展示的內容,錘鍊語言,使用精妙的語言使語文園地的三個方面銜接起來,使得整個課堂學習起來更加的輕鬆、有趣。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藉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爲感性,化靜止抽象爲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爲什麼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並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踊躍發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爲什麼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象,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爲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爲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於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覆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註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本文是文言神話故事,篇幅短小,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且課文配有註釋,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鼓勵學生提出疑難問題,並通過互助學習來解決這些疑難問題。

對於怎樣看待夸父這個人物,我鼓勵學生從積極的角度多元地理解,引導學生理解: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

同時,讓學生想象夸父逐日時的心理活動,周圍人的話語,夸父臨死前的動作、神態、內心獨白,佈置擴寫《夸父逐日》作業。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童話學生相當熟悉,都知道里面的故事情節。按老傳統講解固然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怎麼辦?發揮學生主體性探究不太知的深層點的東西,學生的興趣就又來了。

簡略導入課文學習,師直接說出學習任務,這篇課文的內容大家都非常熟悉,今天我們就在熟悉的基礎上探究一些不太知的東西,想試一試嗎?先來探究小女孩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擦燃一根根火柴的?在交流朗讀中初步體會當時社會的無情,不合理。沒有人來關心小女孩,沒有人來同情她,小女孩只有擦燃一根又一根火柴在幻想裏、在童話裏找到自己的溫暖、快樂、幸福的生活。這一次次擦燃的火柴出現的幻想可以前後顛倒嗎?這一探究弄清了童話故事的發展順序。多麼美好的童話啊,可現實中呢?小女孩死了,死在大年夜裏,依然沒有人同情她,多麼可憐啊!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啊?!學生異常激動氣憤,冷漠、無情、不公平、不合理一個個詞從他們純真的心裏說出,這一個個詞直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小女孩,小女孩回到我們身邊吧,我們會給你幸福和快樂的。鏈接詩歌《你別問,這是爲什麼》,朗讀談體會,你會怎樣對待小女孩?

一顆純真的心靈觸摸着純真的童話,認識那個社會不合理,更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激發學生美好的心靈,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匆匆》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筆下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奈和惋惜。文章的語言委婉細緻,意境幽雅深遠。可是六年級的學生能體會到何種程度?

課始,我配以舒緩的樂曲把課文朗誦了一遍,並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頻頻讚歎文章的語言之美。接下來我把整節課的時間都用在了指導感情朗讀和背誦。一節課,書聲朗朗,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有的學生還主動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第二堂課,我先讓學生暢談上節課的讀書收穫。當我再讓學生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很自然地提出了幾個問題,如:“聰明的,你告訴我,爲什麼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這句話爲什麼出現了兩次?爲什麼說我何曾留着像遊絲樣的痕跡呢?

這些問題都抓住了文章的重點,我又讓學生朗讀全文,然後小組討論,因爲有了充分的朗讀,這些問題也迎刃而解。同時,我還讓學生觀察沙漏,感受時間的匆匆流逝。爲了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意境。我又開展了一次配樂朗誦比賽,學生們都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上臺表演,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昇華。很多學生都感嘆時間的一去不復返,爲自己沒有珍惜時間而後悔、惋惜。

講完這課,我對《課標》中的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上個學期我們語文組對“如何上好第一課時”進行了專題研討,使得我們這些年輕老師對如何上好第一課時有了一定的章法。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猶如一座有價值的知識寶庫。教師如何開啓寶庫,帶領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詩意流淌的語言,經歷峯迴路轉的環節,完成啓迪學生心智的教學任務呢?成功導入的設計,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十分注重導入的設計。確實,好的導入是優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個音符,散發出神祕的魅力,引誘着聽衆漸入佳境;好的導入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着學生登堂入室。那麼,什麼樣的導入纔算是好的導語呢?

爲了能準確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十分必要,這有助於他們學習課文,也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

教《盧溝橋烽火》的時候,我就注重了讓學生深入地去了解時代背景。我一開始就跟學生介紹——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日軍以此爲藉口,突然向駐守在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由於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佔北大營,次日佔領整個瀋陽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打鐵趁熱,我接着揭題:“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注意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蠶食了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又蓄意製造了盧溝橋事變,相機板書課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爲的憎恨。

跟學生交代了這些背景材料,能夠使他們更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夾竹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寫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裏,夾竹桃花期之長、韌性可貴、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課時,我以新課程課改理念爲指導,結合本課內容和學生生情,安排了以下幾個學習內容:

1、出示圖片,仔細觀察。

夾竹桃對學生來說可以說是陌生的,所以在上課伊始,我出示了夾竹桃圖片,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夾竹桃的距離,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這就爲後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墊。

2、合作學習,人人蔘與。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提出讓學生每節課每個人都要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所以我們的學生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這樣人人都參與到學習當中,人人都有事幹,不僅能使優生、中等生有較大的提高,還可以促進差生學習的勁頭。

3、小組展示,人人登臺。

在小組學習後,我要求學生以組爲單位上臺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這個環節,不僅是優生的展示舞臺,更是差生的展示舞臺;不僅可以提高優生的水平,還可以增強差生的自信。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不僅展示了自己組的學習成果,還爲大家展示了他們讀文的功夫。

4、質疑問難,羣策羣力。

在學習過程中,不免有一些在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環節就是要解決難題,但是還要首先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學生質疑,學生解決,如果學生真正解決不了,再由老師幫助解決。

5、達標測試,檢驗結果。

在本環節,我由易到難設計了3道練習題,這不僅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也是對學生本節課學習成果的檢驗。

6、反思提高,激勵前進。

這個環節是學生自己對自己本堂課學習過程、學習成果的評價,是一個自評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讓他們自覺激勵、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對於本節課,我認爲自己的教學不僅遵循了新課程理念的指導,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對學情、生情的瞭解與分析,構思還是比較合理的。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只注重了學生的展示,未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只爲學生搭建了展示平臺,卻未考慮到學生的展示能力還有待提高。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的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這一課,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來展開教學。通過“在三亞看落日如何有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的教學。第二段描寫的是三亞那濃郁的熱帶風情——隨風搖曳碧玉般樹冠的椰子樹;低翔的白鷗在藍天碧海間優雅地掠過;玉屑銀末般的細沙,調皮地搔着人們的腳板……雖不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但學好它對於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爲三亞的景象樣樣都美所以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看落日也會別有一番情調的。

在學第二段中,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三亞的美,我也用美麗的語言引導着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邊讀邊說,三亞美在哪兒?有人說:三亞彷彿就是個藍色的世界。有藍的天,有藍的海,就連那白鷗的翅尖也讓人擔心會被海水蘸藍了。又有人說:我從小就喜歡海,三亞那玉屑銀末般的細沙,傍晚人們來這裏,踩上去一定會減輕一天的疲勞。還有人說:椰子汁我喝過,但沒有看過椰子長什麼樣,真想去看看啊!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孩子們對三亞的喜歡。那麼有了這種喜愛之情,洋溢在他們心中的必定是無限的嚮往,把握住他們的感情,引導着他們好好地讀一讀,美便成爲孩子們的了。

但是,教學三亞落日的美景遇到了一些小麻煩。學生們覺得每天都看到日從東昇從西落下,便有一些不以爲是,讀書也很平淡。爲了讓學生學起來帶勁一些,我引導着他們一邊學課文,一邊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日落對比。在比較中感受三亞落日的與衆不同,也告訴學生平常的景象通過自己細緻的觀察也可以象這位作者一樣筆下生輝的。之後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詞句以及比較的方法去說說我們這的落日。學生們一下子興奮起來了,許多同學都能說上兩句,會說的暢所欲言,不會的也會意地點頭微笑。通過這一設計,做到了學到用的遷移。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故宮》是按照參觀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讚頌。

預習課上,我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完成課後故宮建築的簡單示意圖,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註明個部分的名稱,我想這應該是很簡單了,因爲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遊覽者參觀故宮的順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紹說明。十五分鐘過去了,大部分學生沒能完成這這示意圖。基於以上這種情況,於是我及時調整了思路。在內容理解上,我通過設置問題,逐段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疏通文意,體會文章篇章結構安排的特點。這樣隨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比較迅速而準確地提取出關鍵信息。學生比較容易學會。

這節課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內容有些快,前鬆後緊。而我原本還想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而實際上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引導好。

本節課因爲學校擴建原因,沒有能使用多媒體,對於這樣寫建築(羣)的說明文,用畫面,或者直接帶孩子們看看實景,效果會好的很多。

在課後作業部分,讓學生當一回小導遊介紹學校,仿照課文的順序,詳略方法,這樣的課外練筆設計可讓學生複習課文內容,另外又可鍛鍊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琥珀》一課時,我體會到:當今小學教育仍以課堂教學爲基本形式,要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就必須達到課堂教學的優化。要使課堂教學優化,必須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學方法

《琥珀》這一課教學時,我採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把幻燈、錄音等電化教學手段引進課堂、創造情境,爲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使小小的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是有聲有色、有字有圖、色彩鮮明、形象具體的世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採用“自讀——質疑——發現——解疑”的教學模式,由認識琥珀入手,從它的共性特點“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到它的個性特點與價值,引導學生抓重點段的重點句,分析科學家是怎樣想象琥珀的形成過程,想象的合理之處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得以解決,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2、巧設提問,活躍課堂

教師的提問是傳授知識、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問能夠啓發學生深刻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在教學《琥珀》這一課時,我依據教材、緊扣重點,精心設計提問,使提出的問題起到“以問促讀”、“以問促思”的作用。針對小學生認識事物的思維規律,注重選好問題的切入點。《琥珀》一課是根據已知的去推測未知的,學生不易理解。我首先從重點詞入手,提問“什麼叫推測?”學生不難答出推測是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此基礎上又提問,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經過推測才瞭解的?作者怎樣進行推測?提出這樣的問題,啓發學生思考、討論,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測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個炎熱的夏天。從這兩個小東西還是好好地躺着,推測出當時松脂剛好滴在樹枝上把這兩隻小蟲包在裏面的情景。從“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推測出當時兩個小蟲包在松脂裏掙扎的樣子。這樣,學生對課文的思路一目瞭然。

3、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琥珀》這一課採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紮實有效。教學過程中充分組織學生進行了討論。教學一開始,學習第四段時,指名學生讀課文後討論: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通過討論,互相補充,學生就初步地瞭解了琥珀.“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裏頭”這一句科學家是根據什麼來想象的,也採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象力。課文的兩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和“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也設計了讓學生討論,旨在讓學生髮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採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閱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一些問題上仍存在着疑問,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學家是怎樣展開合理的想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學家的合理想象,學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對於“琥珀的發現”,連許多老師也把它看作是對事實的描述。“琥珀的發現”不是事實,它恰恰顯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處,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雖然,本課教學時學生沒有提出這一個疑問。但處理好這一部分的話,能夠深化學生對“合理想象”的.認識,對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學習了《匆匆》一文,學生無不爲作者合理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準確地描繪出時間從作者身邊匆匆流逝的感覺而拍手叫決。寫作特色值得學生學習。抓住這一契機,我設計課堂上每人想一句類似的句子,請幾個同學爲一組連說,組成一段話,自然水到渠成。課後又讓同學寫下來,有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當學生讀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說:“同學們,時間既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從人們身邊匆匆流逝,作者是怎樣用它那豐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捕捉時間的蹤跡的呢?

學生紛紛在書中尋找答案,知道了時間在洗手時,吃飯時,睡覺時,遮挽時,嘆息時都會悄然而逝。我又相機啓發:“同學們,作者的語言魅力無窮,同學們的創作潛力無窮,願不願意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時間匆匆流逝的例子也寫一寫呢?下面請同學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仿寫一段話,小組交流,選擇最好的句子組成一段話,全班交流,看哪組寫得精彩。”同學們個個充滿寫作的衝動,筆下生花,你寫一句,我寫兩句,有的甚至寫三四句話。“當我躺在牀上不願起牀時,日子輕輕地從被子上飄過;上學路上,當我邊走邊玩時,日子大搖大擺地從我身邊跳過;課堂上,當我東張西望時,日子伶伶俐俐地從我眼前流過,玩電腦的時,時間從鍵盤上迅速地敲過;聽音樂的時,時間從耳邊漸漸地滑過;聊天時,時間從語言裏慢慢的溜過;走路時,時間從腳步中很快地走過;玩遊戲時,時間從笑聲中歡快地度過;打籃球時,時間從籃框邊飛快地擦過。游泳的時候,時間從水面上漂過;玩樂的時候,時間在笑聲中度過;打羽毛球時,時間從球拍的洞上穿過;登山的時候,時間從疲勞的腳底閃過;玩電腦的時候,時間在鍵盤上劃過;看書的時候,時間在文字上條過。時間實在是走得太快了,我沉思着:爲什麼時間走得那麼快呢?

這種設計使我有很多感悟:

1、我抓住了語句訓練爲重點這一契機,讓學生充分在語言文字中暢遊一番,學生深深地領悟作者的語言魅力,這時纔會產生寫作的動機,進行仿寫,纔會產生“筆下生花”的效果。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仿寫效果更好,具體表現在: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集思廣益,擇優組段,纔會出現佳句連連的態勢,同時對字、詞、句、標點等方面也進行了訓練,真是一舉多得。

課堂上,我在推波助瀾中點燃了學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發揮了語言魅力,用充滿激情的、生動的語言渲染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使他們情不自禁地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了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提升了語文素養。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燈光》一課講完了,可我的心並沒有平靜,因爲這一課讓我思索的東西太多太多。我不知從何下筆談起,就想到哪寫到哪吧!

教學本課,我注意對學生進行“展開豐富的想象”的運用訓練。 課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憶戰爭年代的一樁往事,是全文重點,我指導學生以“燈光”爲線索分小組討論:

1、在戰鬥間隙,郝副營長爲什麼藉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視着書上的插圖?他沉思什麼,憧憬什麼?

2、課文哪些地方是寫具體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聯想?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深刻理解郝副營長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於本課時代背景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

因此,在課堂上,我用了很多時間去講解當時的環境,這與閱讀課文的教學思想相違背。我應該在課前引導學生去收集有關資料,讓他們學會收集資料,爲第三單元的讀寫例話“注意收集有關的資料”作準備。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手指》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學五個手指的長處和短處,分別把它們的特點畫下來,加以熟悉。在小組彙報交流時,請同學們說說它們的特點並以做遊戲 的方式讓全體同學出示自己的手指逐一印證。隨後提出問題:你覺得作者喜歡哪個手指?學生紛紛議論,一致得出結論:“無愛憎在其中”五個手指都喜歡,缺一不可。

我聽到竊喜,隨即引申本文的主旨: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團結就是力量”是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進而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對這個道理的感悟。如:球賽、作戰、團隊合作等。他們都紛紛說出自身上發生的事例。這樣本課的教育內涵就水到渠成地達到了。這是我覺得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事例。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一、高興伊始。

帶着龍年的騰躍,帶着滿懷的豪氣,在新的學期踏上了新的征程。想到就要看到我可愛的學生了,內心裏充滿了喜悅。他們定然都長高了,或許如我般吃胖了,更加懂事了吧。心裏甜蜜的想着,行進在通往學校的路上。

假期裏接受了課程管理理念的培訓,讀了好幾本教學專著,對於自己的課堂教學改革確乎思路清晰了幾許。開校兩天來,學習領悟了教育局教育例會的精神,尤其是教研先行,名師工程,聽着這些致力於提高教師隊伍素質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良方妙招,似乎教育騰飛的明天清晰的如在眼前。身心爲之一振,感覺自己的嶄新時代就要來到了。對於教育,我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從最初選擇的無奈,到從教的點滴喜悅,以及追求中的甜蜜讓我深深的喜歡上了我的職業,我把它當事業來經營,當愛人來呵護。在這十多年的成長中,我收穫了很多,也明白了不少。教育很平凡,平凡的就是上課下課;教育很平凡,平凡的就是備課、閱作業。但教育卻很偉大,她關係到個人的幸福,民族的命運,她神聖的承擔着生命的塑造。我不敢也不願讓生命只有一種色彩,一種生機,一種存在方式。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時刻我選擇前行,前行在我摯愛的教育大道。

二、神聖開工。

今天,我神聖的開工——教授《文言文兩則》。在通讀完教材後,本想將第二單元的《老北京的春節》提前在本學期的開篇課文來上,因爲春節剛剛過去,孩子們的生活體驗較爲清晰,對於理解文中的民俗風情會事半功倍,感同身受,但是思考再三還是未能大膽嘗試,因爲第二單元都是民風民俗的文章,如果單單爲了與節日銜接,未免會讓整篇文章在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再看《學弈》,編者有意安排在12冊的開篇文章真是用心良苦。孩子在學校學習了六年了,在最後一個學期正是將多年的學習方法進行大膽踐行的時刻,一些學生依舊會依賴教師的講解和幫助,一些學生卻會在老師扶着自己走的過程中因爲挫折失去前行的恆心韌勁,還有一些學生則認爲自己天生腦子笨,甘當中下游。《學弈》則以兩個學生同從一師,一人專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最終產生不同的結果,得出“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的結論,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心一意的把它做好。正如先端正學習態度,再講究學習方法,然後成就學習業績。明確了後天的努力程度決定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兩小兒辯日》則以兩個孩子爭論太陽究竟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的問題各執一詞,連博學多才的孔子都不能決也的故事告訴我們爲了認識自然,探索真理,就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說明宇宙空間是無窮盡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因而就要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謙虛謹慎。這兩則文言文所要告訴我們的不正是孩子在小學的最後階段學習中需要的態度和方法嗎?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於是放棄了打亂編排順序進行教學的想法,開始了第一課的學習。如我所料,按照預設講課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孩子到底是大了一歲,預習比較到位,對於“之”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理解的很透徹,尤其是當悟出之所以老師相同,學習環境一樣的兩個學生會有差異的原因是學習態度不同的時候我不忘現身說法,啓發他們老師相同,在同一個班學習,但是成績卻又差異的原因不是誰的腦瓜聰明,誰的腦瓜愚鈍,而是因爲聽講的專心程度,對待學習的態度時,班裏那幾個腦瓜聰明成績一般的人低下了頭,我知道他們已經對號入座了,我滿意的爲他們背誦了一遍《學弈》。

講到《兩小兒辯日》究竟誰的答案正確,意見發生了分歧,有人講他們都對,兩小兒理由充分,說明細心觀察和思考了;也有人說兩小兒誰都不對,因爲事實的原因是太陽什麼時候都離人一樣遠;還有人贊成說那個早晨近中午遠的小孩是對的,本來就是“近大遠小”。看來孩子的知識儲備,思考方式的確存在差異,於是我帶他們分析爲什麼中午氣溫高,早晨氣溫低?爲什麼早晨大,中午小?有地理知識的孩子積極的給大家做着解釋,孩子們恍然大悟。我告訴孩子圓的半徑任何時候都是一樣長的,地球繞着太陽轉的時候他們無形中構成了一個以太陽爲圓心地球爲圓周的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就是半徑,是一樣長的。(說實話,講這個的時候我有些心虛,明知道這個不是正圓是橢圓,萬一有孩子問我,那我該怎樣告訴他們呢?)真是怕什麼來什麼?這時候,善於思考的劉虎虎說話了:“老師,應該不一樣遠,軌道是橢圓的,冬天和夏天一定不一樣遠?”面對他的質疑我有些許興奮,也有諸多不安。我說:“把掌聲送給他吧,他是第一個將文中孩子細心觀察,大膽質疑,勇於思考學到家的人。”我一方面肯定他的說法對,同時問到:“課文中的孩子爭論的是夏天的太陽還是冬天的太陽呢?”“老師,爭論的是同一天的太陽早晨和中午的時候是不是離人一樣遠。”“劉虎虎,你明白了嗎?是同一天不同時刻的太陽離人的遠近作比較。”他點點頭坐下了。我也鎮定了下來。感激的看着那個解決問題的孩子。“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誰說生未必不如師?”,備課還要精細呀,我默默的告訴自己。

開工的第一天,孩子們收穫了,我也收穫着,這是多好的開端呀,相信成功定然不遠!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匆匆》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字優美,含義深刻,適合朗讀。我利用欣賞讀,配樂讀,抓重點詞句品讀等方式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時間來去匆匆,一去不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現在我以教學重難點處問題的有效性爲主,淺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教學中的問題要爲完成教學任務服務。

我以“看到燕子去了再來,楊柳枯了再青,桃花謝了再開,作者一定會想-----”和“你的一生有幾滴這樣的水?你已經用了多少了?”這樣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真思考,使學生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展開聯想,體會到了作者對逝去時光的渴望和留戀,同時學生也感受到了時光匆匆而逝,既對所學內容進行了感悟,又滲透了學習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明瞭,要有針對性。

課始,我在配樂讀之前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聽完後說說這篇散文留給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麼?”目的是引出課文

的主要內容。有的學生的感受以內容爲主,感受到了時間匆匆,有的學生感受到了散文的優美,這一點令我出乎意料,但也讓我同時領悟到這也是這一課的知識點,隨即記錄下來,作爲備課的資料。可是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反問自己,原因就是我的問題過於籠統,指向不明,這也是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常犯的一個錯誤,問題如果能直截了當,離題進一步,就會減少學生學習的障礙。

例如我在教學第一段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從第一自然段中發現了什麼?由於小學生初次接觸散文,所以學生只從時間一去不返談發現,卻沒有談字詞和句式方面的發現,令我失望。我決定改變問題再試。第二次試講時我將問題改爲“從這一段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知識?”可是學生的回答仍以內容爲主,而未有其他的收穫,此時我真有些苦惱,這說明我的問題不夠明瞭,表意不明,不準。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體會到時間一去不復返,又能發現其中的排比句式和對比手法,從中領略散文的韻味呢?第三次試講,我又將這個問題改爲“你喜歡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這時,有少許學生髮現了句子中的對比手法,可我仍然覺得不盡人意。課後,我苦苦思索,怎樣設計這個問題才能讓學生直接發現這些知識財富呢?首先我質問自己,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猛然間我發現自己竟然在和自己捉迷藏,爲什麼想讓學生髮現卻又不敢問呢?平白設置了師生交流的障礙。不如直截了當,需要學生髮現什麼就引導什麼。所以後來我將問題設置爲”你喜歡這一段的開頭嗎?說說理由。這樣一來,學生髮現了排比句,美美地賞讀了一番,又從文中的問句“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讀出了作者的追問,發現了時間與前面幾種自然現象間的對比,體會到作者對逝去的時間的留戀,看着他們盡情地發現,交流,真令我心中暢快。可見,準確地提出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知識,還可以疏通學生的學習道路,使他們順暢地到達知識的彼岸。

三、藉助有效問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在理解了句子“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我順勢拋出問題:你們知道怎樣纔算留下了生命的痕跡,沒有虛度此生?舉一個你敬佩的人來說說。學生列舉了一些偉人,卻忽視了身邊默默奉獻的人,我發現他們思想中的偏頗後,教育全體學生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他們對家庭,對社會對他人作出了有意義的事,就活得有價值。這樣藉助這個問題既巧妙地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又爲下一個問題“那麼你們知道朱自清先生以後是怎樣做的嗎?”作好準備。

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問題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今後,我將在平時的教學中紮紮實實地作好有效問題的設計,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匆匆》第二課時教學反思《匆匆》這課教完了,留在我心中的除了對課文精彩語言的嘖嘖讚歎,對學生理解感悟語言能力和精彩發言的深深讚賞,還有對教學過程中教學機智應對的久久思索。

《匆匆》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細膩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和作者對虛度時光的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年輕人已有所覺醒,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文章膾炙人口,但對於六年級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又有一定難度,因爲文章中一些詞的說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這篇文章思想感情複雜而多元,想要理解作者的當時的思想並不容易,文雖短,若想理解深刻並不容易。

語文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感悟、欣賞、和評價。而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實現對文章解讀的。

一、語言渲染,讓學生入情入境

上課伊始,先讓學生找統領全篇的問句: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了呢?給學生一個對全篇的整體印象,同時又用語言渲染:是啊,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在他的手中匆匆溜走,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們的日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節課讓我們隨着作者細膩的筆觸一起去追尋時間的蹤跡吧!這樣,學生就有了與作者一樣的問題,學生也就一下子進入了課文的情境。

二、聯繫生活,讓學生獲得與作者一樣的情感體驗

作者描述時間匆匆走過,自己無奈又留戀時,語言優美而與生活十分貼近,但光讓學生讀是不夠的,要想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必須要讓學生與他的生活聯繫起來。於是我設計了讓學生用____時候,____過去說話,說說自己與時間的故事。如此一來,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與作者同樣的問題,我們的時間也一去不復返了,真想留住時間。帶着這種真實的感受去讀,就讓學生真正理解了作者,感悟了語言。從學生的讀中,我也聽出了他們對於時間逝去的留戀。同時,也爲下一自然段理解作者不甘虛度時光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引導提問,介紹背景,深入作者內心世界,解讀文本

因爲當時作者因爲中國前途的不明,想奮鬥卻沒有出路而苦惱。文章第四自然段抒寫的就是這種彷徨的複雜心情。想要讓學生理解文本,就必須介紹當時的背景。於是,我就讓學生讀文,看看能讀出什麼。學生讀出了作者的徘徊時,我借徘徊一詞,引導提問,“讀到這兒你有什麼問題?”學生自然問,“作者爲什麼徘徊?”真正走進了文本,我順勢導出背景,學生再讀後面的問句“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裏,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着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時,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心中那種虛度時光又無所適從的痛苦。而對兩個“赤裸裸”的不同理解,又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不甘。

四、寫話勉勵同學,達到對文本理解的最終目的

學會體會到作者的不甘,體會到作者在未來的日子的發奮,這並不是最終目的,我想讓六年級的孩子,體會到時間的可貴,要珍惜時間。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寫自己的格言勉勵同學。請看幾則學生的格言:

1、一寸光陰一寸金,時光流逝,時不我待,我們應該珍惜時間,利用這短暫的時間,成就一番事業,如果讓時間悄悄溜走,將來會一事無成。──李遠飛

2、時間是無私的,他不多給誰一分,也不少給誰一秒,時間不會爲了一個人停下來,時間時時刻刻都在走着,要看你是不是珍惜了。如果你珍惜了,你就會有收穫;如果你沒有珍惜,只能兩手空空的。來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時間吧!──王萍

五、對比語言,學會評價鑑賞

學習第四自然段後,我讓學生評價我寫得一段文字,以此達到鑑賞語言得目的。學生都說我寫得不好,進而從文中找句子證明作者寫得有文采,用了許多修辭手法,用詞恰當。雖然只是鑑賞了一段文字,但學生已經有了這種意識。在留作業得環節中,學生說可以找找文中有哪些好詞好句,有哪些修辭手法。我想學生有了這種意識,在以後學習中也會受益匪淺。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了下來,少年又鎮定了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衆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我在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我從四個層次上進行了反思。

一、抓住時機,讓現實與文本結爲一體。

在講這篇課文時,奧運會剛剛結束,在奧運會中運動員們的拼搏精神一直感動着我想,這種精神不正與頂碗少年相似嗎?於是我在課文導入時以奧運會中的幾位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導入,重點以杜麗事蹟爲主引入,我邊出示圖片邊講解:作爲上屆奧運女子10米氣步槍金牌的獲得者,作爲本屆家門口奧運上肩負首日奪金的杜麗,由於肩上的擔子重,心裏上的壓力大,最終導致痛失金牌的巨大打擊。然而杜麗4天后一掃奪金失利的陰霾,調整自己的心態,輕裝上陣,沉着冷靜,爲中國射擊隊奪得了在本屆奧運會的第4枚金牌,也是中國代表團在北京奧運會上贏得的第19枚金牌。學生很感興趣。我順勢引導:雜技是一項很複雜的表演,有時一個節目經過幾年的訓練,可以說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同樣在我們的課文裏也有頂碗少年這樣一個故事。就這樣很自然地引入新課。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

《新課標》中對人文性的理解曾有這麼一段話:“語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由此可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創新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法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於是在教學中我嘗試着採用一個大問題:頂碗少年是怎樣不怕失敗最終獲得成功的?他爲什麼能這樣做?讓學生圍繞着這個問題整體默讀課文,自讀自悟,邊讀邊畫批。這樣不但有效地進行了讀的訓練,而且學生之間也進行了很好的交流。

三、以情促讀,在朗讀中理解課文。

在小組進行討論之後在彙報的過程中,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讀中,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得感受。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鬆幽雅的樂曲聲裏,只見他頭上頂着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於是我提出:省略號省略了什麼?學生一下體會動作難度之大,

一種心靈的滋長,是一種生命的呵護。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豐子愷淺顯風趣的散文《手指》,學生學會一種方法進行學習,在朗讀中體會語言風格,學得風生水起。

伸出手指,觀察說說,五個手指的特點,喜歡哪個手指?看看豐子愷先生是怎麼爲我們介紹的。學生自讀課文,初步體會豐子愷風趣的語言風格。

給出一張表格,填寫五個手指的長處和短處,得到的啓示。學生或自主,或合作進行學習填表格。

交流展示中,師着重引導學生說出大拇指的長處和短處,再讓學生讀一讀,讀中指導學生讀出風趣的語言風格來。後幾個手指的學習類似於這個方法,放手讓學生展示交流學習,在讀中讓學生說說該怎樣讀會讀得更好一些。不知不覺交流朗讀中明白了五指的特點及豐子愷的語言魅力。學到這,我們不禁要問,感悟五指的特點,給我們什麼啓示呢?學生很快說出,或用課文中的話語說出。讀讀文中的話,體會即可。

接着有趣的是請學生扮演五指進行情景表演,在表演中進一步領悟五指的特點,也明白了團結一致的重要性。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京味京腔中散發着老北京特有的年俗,領着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老百姓的春節裏。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弄清寫了春節裏的哪幾個日子?也就知道了課文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那就跟隨老舍的描寫一起過一回北京的春節,品嚐一下春節的味道。

走進臘八,臘八粥的飄香,雜拌兒的好吃,一下讓我們聞到了北京春節的氣息。學生在找一找,說一說,讀一讀中喜歡上臘八的京味。除夕真熱鬧,自由讀,談感受,個性品嚐年三十的風味。接着師生引讀,男女生引讀品味除夕的熱鬧,一次一次誦讀,身心與文字一起愉悅年三十的習俗。順勢延伸寫一寫“我家的除夕”,在老舍文筆的啓發和帶動下,學生用文字洋溢着自己除夕的快樂,喜慶。來到正月初一,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新年就這樣談話間來到我們身旁。正月十五鬧元宵,我們美美地讀,分層次讀,小組競賽讀,那各式各樣的燈在我們讀中恍若就在眼前。

鈴——下課了,一節課過完了一個北京的春節,那習俗,那純樸,那年味,在我們眼前,在我們嘴裏,在我們心裏。過年真好。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和田的維吾爾》一篇淺顯易懂的課文,怎樣上出語文味來?怎樣更好地發揮學生自主性?

我深思着。

在教學中,在導入讀題後,學生通讀課文找到中心句,全文都是表達這樣一箇中心的意思。“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用這一中心句牽起全文地學習。

課文是怎樣寫出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過了十分鐘後,學生進行展示交流。“一個停電的晚上,環境惡劣,一個漢子還迎風引吭,體會到和田維吾爾人的豪氣與樂觀,不由得驚奇而肅然起敬。”如果換作我們會怎樣呢?聯繫自己來談,在對比中體驗更深了。難怪說,讀中心句。這就是和田維吾爾人,繼續交流展示。有趣的交流,有趣的朗讀感受到和田維吾爾人甜甜的生活。在小結處,在過渡處,扣住中心句,朗讀中心句,在讀中一步步深化認識了和田人的特點,文章的表達方法也自然而然領悟到。

牽一句而啓全篇學習真好。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童話學生相當熟悉,都知道里面的故事情節。按老傳統講解固然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怎麼辦?發揮學生主體性探究不太知的深層點的東西,學生的興趣就又來了。

簡略導入課文學習,師直接說出學習任務,這篇課文的內容大家都非常熟悉,今天我們就在熟悉的基礎上探究一些不太知的東西,想試一試嗎?先來探究小女孩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擦燃一根根火柴的?在交流朗讀中初步體會當時社會的無情,不合理。沒有人來關心小女孩,沒有人來同情她,小女孩只有擦燃一根又一根火柴在幻想裏、在童話裏找到自己的溫暖、快樂、幸福的生活。這一次次擦燃的火柴出現的幻想可以前後顛倒嗎?這一探究弄清了童話故事的發展順序。多麼美好的童話啊,可現實中呢?小女孩死了,死在大年夜裏,依然沒有人同情她,多麼可憐啊!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啊?!學生異常激動氣憤,冷漠、無情、不公平、不合理一個個詞從他們純真的心裏說出,這一個個詞直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小女孩,小女孩回到我們身邊吧,我們會給你幸福和快樂的。鏈接詩歌《你別問,這是爲什麼》,朗讀談體會,你會怎樣對待小女孩?

一顆純真的心靈觸摸着純真的童話,認識那個社會不合理,更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激發學生美好的心靈,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統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1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是以“把握閱讀材料爲大意”爲主要的閱讀目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啓示的習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讀拼音,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並歸納總結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在學生自學結束後,全班交流。此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分析了寫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然後我讓他們學習前面的方法,去學習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點,最後學習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自然段,談談得到了什麼啓示,得出“團結就是力量”。但是還有些同學讀得不認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點,有待在作業時去補講落實,還有讀書讀不出那種風趣幽默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