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佔最重要的位置,是認識生字,掌握詞語,學好句子,知道段落、初步感知篇章的基礎。

上這課時,我設置了語言懸念,現在是什麼季節?很多孩子知道是秋天,我說:“對,現在是金秋時節。”藉機板書“金秋時節”。我再設問:秋天是什麼顏色的?許多孩子舉手了,教室裏活躍開了,一個男孩說:“秋天是黃色的,因爲有的樹葉黃了落下來。”一個女孩說:“秋天是紅色的,因爲樹上的柿子紅了。”又一孩子說:“秋天是黃色的,因爲稻穀是黃色的。”又一女孩兒說:“秋天是紅色的,因爲楓葉紅了。”……孩子們說得太好了。

我接着設問:秋天像什麼?教室裏又熱開了,孩子們爭先恐後地搶答“像一首詩,一首秋收的詩;像一幅畫,畫上有成熟的果子,豐收的莊稼、綠綠的蔬菜……還有落葉……”,我抓住學生的激情興趣,深情地說:“孩子們,我們快走進涼爽的秋天吧!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圖畫,天高雲淡,大雁南飛,田野裏五穀豐登,爪果飄香。看,那秋收冬藏的場面更是讓山河壯美,有好幾個學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誦起來,作爲老師,我有一份成就感。

同時,我更不忽視字詞的教學,我邊畫草圖邊板書詞語,把生字顯示出來,指導學生拼讀,證音,拓寬了一些知識面,如:在教學時,我告訴學生“壯”字的分析,“士”形旁,“士”是男子的美稱。還有形近字,同時也注重了自己教學中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累,出示關於秋天的詞語:一葉之秋,春蘭秋菊,春種秋收、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風過耳、秋風蕭瑟、秋雨綿綿、秋收立秋、中秋時節……

總之,識字課教學方式可以多樣化。這節課還是有收穫的,92%的學生認識生字過關,在詞語的理解上,通過自己在教學中設置的語言,學生基本能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情感,能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還是識字寫字。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達到“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學生爲了落實這個教學目標,在教學二年級語文《識字二》的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感悟動詞的準確運用,注意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繫。朗讀時,讓學生注意到詞語結構的特點,讓他們讀出韻律美來。

我把看圖、讀詞語與想象畫面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感受學校生活的美好。再讀準詞語的基礎上,再認真讀詞語,鼓勵學生運用瞭解的`漢字結構特點以及自己積累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有不會讀的字詞,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在學生充分自主、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彙報、“小老師”領學等形式進行反饋、正音、辨形。最後,讓學生從“戲、航、琴、鋼、彈、養”這幾個字中,自由選擇自己有把握的字、感興趣的字進行口頭組詞的練習,學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習效果就好得多了。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本節課,我沒有利用班班通給學生講課。但我還是按照識字教學的四大環節的(第一課時)即:讓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生字迴文,指導寫字。爲了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夠很快地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識字方法,我注重反思自己的不足。

在進行第一個環節:讓學生自讀課文時,沒有把提出的要求事先寫在黑板上,結果我剛說完讓學生自讀課文,學生就哇哇地讀了起來,我就趕緊讓學生停下來,結果個別學生仍然在讀,課堂有點兒時空。其次是:讓學生自讀兩遍後,爲了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應該指名學生再讀,並及時進行評價,訂正。但在教學時,我卻忽略了這一點兒,在進行第二個環節:學習生字,讓學生給生字找朋友(組詞),假如再讓用所組的詞,說一句話,如:愛護、保護,這樣不僅讓學生很自然地理解這個字的意思,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今後,我一定會逐步地滲透到我的.教學中去。

其次是“生字迴文”這個環節,課前在準本時,我擔心讓學生拍手,課堂會失控,結果出乎我的意料,當我和一名學生示範拍,接着又讓兩名學生交叉拍,然後讓全班同學同桌互拍,結果是學生興趣盎然。但在指導學生寫字時,由於自己經驗不足,備課不紮實,結果出了差錯,不了了之。例如:再講“物”字的“牛”字旁時,“牛”的第三筆不是豎鉤,當“牛”變成“牛”字旁時,不光筆畫發生了變化,“橫”變成了“提”,並且筆順也發生了變化。“牛”的最後一筆是“豎”,“牛”字旁的最後一筆是“提”。再就是反犬旁和提手旁的區別,我本想強調反犬旁的最後一筆是“撇”,結果我一緊張,又寫成了“提”,倒是讓學生幫助我糾正了過來。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我們成功了》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認識並掌握一定數量的生字、新詞,體會人們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並積累語言以外,還要增強學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臺。

爲了打造好這個平臺,教學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爲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羣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的課餘生活------習作課堂反思

今天上了三年級第一次次習作課,感覺真的很鬱悶!不過,我相信通過我這樣不斷的實踐、思考,應該會有進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課堂進行一次反思!

本來課堂的狀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

1.老師談話引入。一是說昨天口語交際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寫的課餘生活的文章念給孩子聽——這兩個環節中,第二個學生雖然聽得很起勁,但實際上對學生習作沒作用。雖然強調老師寫下水作文,但是必須運用得當。

2.學習範文。昨天,我從孩子們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課餘生活的文章讓孩子們回家讀,並做了一篇讀書筆記,還積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課堂上讓孩子們從反問裏體會這些東西:注意文章有開頭,有結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寫清楚,爲了寫清楚就必須抓住一些關鍵的地方——比如動作。(反思;這個環節設計不好,意圖好,但是和學生的交流沒有建立好的耳屏臺,學生是被動體會,收穫也不深刻。原因還沒找到。)

3.小組裏說,全班引導。接着讓孩子們在自己小組裏自己說,然後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說,結果發現說得很不好。於是馬上改變教學計劃,立刻選擇了其中一個同學的來和大家說,引導學生把事情說明白——抓住動作。爲了這個我讓孩子們一邊做動作一邊說,還讓他們說,我來做動作。(反思:這裏處理得比較好,發現問題立刻改變計劃,並且比較好的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動作。但是,失敗就在於前面的環節的節奏太慢,耽擱時間了,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第一節課下了)

第二課時

1.帶着學生總結了方法:一要主要開頭和結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爲了寫清楚就必須把順序安排好,還要注意寫好動作。

2.接着讓學生自己寫,我在全班觀察。特別針對幾個孩子做了指導。發現了孩子們時間上是沒有管我剛纔和大家總結的經驗的`(看來前面的學習多半都是無用功,爲什麼這樣呢?)

3.全班評改。我把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讀了讀,邊讀邊點評。最後選擇了一個孩子的文章來集體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媽媽都出去了,沒人幫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來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對摺,然後折,最後再折,就把被子摺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顯然學生還沒寫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來修改。我們讀了文章後,大家發表了個人的意見,慢慢把文章修改出來了。最後文章是這樣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沒人幫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嗎?

於是我回憶起爸爸媽媽折被子的樣子,然後我一邊回憶一邊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鋪開,走過去把每個角落拉直,這時看看被子,被子鋪展得很平整,看起來非常的聽話。於是我就開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對摺,被子就變成了長方形了。然後,再提着被子的兩個角,往另外兩個角上折。這個時候被子就變成正方形了。

這時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後”我們用波浪線來表示,還特別提醒大家這樣就能把順序寫清楚。在用到動詞的時候,特別強調孩子用準確的詞語。正在這個時候,又下課了。

第三課時

1.學生自己修改。學生經過了上面的環節,老師總結了經驗: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要注意把該寫的地方寫明白。孩子就開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別指導了一個孩子,發現他的標點使用很不好,連分段都不會分,或者說是太懶。不願意分。

2.謄抄作文。

{準備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個孩子的問題,包括其中的字、詞等很小的細節。然後結合習作裏要求讀給爸爸媽媽聽,讓家長幫助修改。再用一節課時間,專門針對文章的開頭、中中間的清楚、結尾進行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指導,指導一個部分修改一個部分。}

下課後經過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課時設計不好,有的環節浪費時間,而沒實際效果。比如小組代表在小組裏說的環節。

2.這樣的上法,會讓基礎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習作沒有樂趣了!

4.最好的環節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動作,然後選擇動詞。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評改作文的時候,這裏指導很好。

5.作文教學是個難題,要慢慢實踐和思考同時好文章的確是修改出來的。一定要指導孩子針對一篇文章反覆修改!

6.中年級還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興趣!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讀了《贈劉景文》,你會沉醉在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然荷盡菊殘,然而那開敗了的菊花枝還傲寒鬥霜,那“橙黃橘綠”,更有別有一番風味。古人寫秋總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蘇軾卻一反悲秋的基調,突出了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傲霜枝”更是讚頌了傲霜凌寒的氣概。傳統的古詩教學要求字字落實,解釋詩句更是成了重點任務,然而這樣一來就會將充滿着深刻意蘊、豐富感情、詩情畫意的古詩支解得零離破碎。更何況面對的'是一羣剛剛進入二年級的小學生,對於他們的要求:首先會認,會讀,會背;其次是藉助圖片、音樂、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由反覆朗讀所感悟到的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景象之中,瞭解詩意,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還有就是要體會古詩的韻味並用自己的朗誦將其表現出來。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1、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本課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着這兩務主線展開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駕控課堂,孩子們在學的時候也輕鬆明白,興趣盎然。

2、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一、以讀爲本,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中角色(雲、雨、雹子、雪)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做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爲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感受它們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表演出來。同時又結合課件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感情朗讀上。我又請男生讀雹子的句子,女生讀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雪的.輕盈。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再通過讀、說、演等各種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讀,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欣賞……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當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了水變成汽的過程後,我又通過課件演示,把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加強了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他們懂得了課文寫的“我在池子裏睡覺,在……跳舞、唱歌、開大會。”中“睡覺”是水安靜的樣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動;“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滾及它發出的聲音。“開大會”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受到了環保知識的教育,相信在以後的生活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動物過冬》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個關於動物過冬的童話故事。這篇童話故事通過寫小螞蟻找朋友的經過,告訴我們喜鵲、燕子、杜鵑、黃鸝和青蛙、小螞蟻過冬的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過冬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奧祕。課後,我對這堂課進行了反思。

一、激趣引入

出示課題後,我讓學生自己質疑,“冬天到了,人們怎麼過冬?那可愛的小動物又如何過冬呢?”從兒童有興趣的話題導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非常積極地投入課堂。”接下去,我引導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邊讀邊找答案,使學生做到有目的地去讀書。

二、以讀代講

在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爲本,以讀代講,讓學生用各種方式朗讀,通過充分地默讀、小聲朗讀自主獲得情感體驗。這樣學生有了自由朗讀的空間,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學生通過讀第二自然段小螞蟻和喜鵲的對話瞭解到燕子、杜鵑、黃鸝到南方過冬,到第二年春天再飛回來;喜鵲在當地搭窩過冬。通過指導學生讀好第三自然段的語句,學生體會到了青蛙冬眠過冬的方式。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多媒體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學生不理解冬眠是怎麼回事,我就把青蛙睡在洞裏不吃也不動,睡得很舒服的樣子做成課件,學生看了一目瞭然,無需在用過多的語言進行講解和描述。此外,像燕子、杜鵑、黃鸝這些鳥類學生也比較陌生,我也從網上找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四、重視學生自主蒐集資料

在學習的先一天,我佈置了一項作業,蒐集動物過冬的.有關資料,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蒐集了許多動物過冬的資料,上課前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展示,通過資料的蒐集一方面提高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慾望,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的鼓勵、激勵性的語言使用太少等。所有的不足還有待於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去改進。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小馬過河》是小學語文第三冊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馬馱麥子去磨坊,路上要過一條河,老牛說水很淺,可以過,松鼠說水很深,他的夥伴剛被淹死。在質疑的環節中,學生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小馬過的是同一條河,爲什麼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而松鼠卻說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小夥伴他們倆是不是都說錯了,課文最後爲什麼說河水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一個說“水很淺”,一個說“水很深”,這不僅是擺在小馬面前的`一對矛盾,同時也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對矛盾。以往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時,我採用了演示、比較等方法進行分析講解,但因受到時間、教具等方面條件的限制,效果並不理想,大部分學生仍是一知半解。這回當我再上到這篇課文,再講到這一問題時,我換了一種方式進行教學,卻意外地收到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本文共有三幅生動、美麗的圖畫,而第三幅圖老牛、小馬和松鼠都在其中,於是我請學生拿出彩筆,按老牛說的那樣——“水剛沒小腿”,把“水”畫至老牛的小腿,然後再順勢再把“水”延伸,讓小馬也站在“水”中如圖所示。學生剛畫完,立即大叫起來:“老師,松鼠太小了,被水淹掉了”瞧,一目瞭然,不用老師多說,學生自己就明白了。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這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加強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今天教學《看雪》這一課,覺得名師教學設計的不錯。於是藉助她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教學。一開始藉助圖畫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然後叫學生找出與圖相關的段落。再引出課題,學習字詞、課文,並感悟本課文本內涵。結果今天的教學中,我並不是很滿意。似乎學生很難進入角色。雖然對雪景的描寫感覺很美,但他們體會不到臺灣小朋友盼望看雪的心情,更體會不到文本的`內涵。於是,第二節課又重新導入教學,按平常的導入方式、平常的教學模式又再次進行了文本閱讀,通過反覆讀悟,學生讀懂了本課的內在含義——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最後,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後,通過分角色朗讀文本,小朋友感覺好多了,喜歡讀了,有領悟到了,我上起來也輕鬆多了。看來,名師的教案不一定適合我班學生。以後教學中,我一定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學模式,成爲自己的教學風格。全心全意爲小朋友服務,讓他們在讀中體驗,讀中享受。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青松教學反思:葉聖陶老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詞析句,往往對詩的意境領會不深。但是變換了角色,你就是詩人,你就處在詩中情境,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會被激活,他們幼稚天真的話語,往往自然地把詩的意思吻合了。教學的時候,學生讀詩後提出的問題和預想的相差無幾。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鬆高潔”不明白。教學前做了充分估計,也設想了引導的辦法。

但是,受《登顴雀樓》教學時讓學生扮演王之渙父子能迅速進入詩境的啓發。我在教學時,注重了讓學生角色的進入。當學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時,我問學生誰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學生結合插圖,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說出了雪雖然大,但是松樹能挺住,有的說出了松樹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們意會了,但不能言傳。我告訴學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後問誰能做個挺且直的動作,結果,多數孩子都站了起來。他們挺着胸,擡着頭,一幅雄糾糾的樣子。我讓學生說說此時的感覺,學生說,雪太大了,落在我頭上,壓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那你們就讀一讀,老師聽一聽,是這樣嗎?本來“大雪”讀得虛一些效果纔會有,可是孩子們不管這些,喊破了嗓子在讀大雪,我也沒“指正”,我知道這時候講朗讀技藝是多餘的,孩子們已經是小松樹了。“鬆高潔”理解起來確實有難度,引導學生看圖,想想雪化之後松樹葉子的`變化,學生說出葉子是鮮亮鮮亮的,“鮮亮”這個詞我也沒想到,看來,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在網上曾看過花開的聲音老師設計的一個讓雪和松樹對話的環節。

還是讓孩子們做松樹吧!“大雪就是想壓折你們,可是你們卻堅強地與他較量,你們會說些什麼?”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是豐富:“雪,你來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陽曬化就會變成水,讓我喝了,我會更漂亮、更堅強!”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第一,重視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因本篇課文篇幅較長,所以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朗讀人物之間的對話,讀好人物語氣,初讀入情,讀中生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本,體會感情。

第二,本篇課文首次對學生提出默讀的'要求,在教學中明確默讀要求,不張嘴,用眼睛看,速度比朗讀快,讓學生嘗試默讀課文。

第三,引導學生合理想象。爲了給學生體工充分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之間玩耍的各種情景,體會兩者之間的快樂;體會小白兔家裏着火時的危險情況,雪孩子救小白兔的情景,體會雪孩子的勇敢,通過想象,促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第四,提供多種表達的機會。雪孩子無私的愛感動着小白兔,美好的童話故事感動着我們。在教學中結合文本內容,創設機會鼓勵學生進行說話聯繫。比如,看着雪孩子變成了白雲,小白兔心裏會想些什麼呢?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雪孩子說些什麼呢?續編故事,如果雪孩子回來了,他和小白兔之間會發生什麼?學生進行說話練習,也是對課文內容進一步的理解,對雪孩子無私勇敢品質的深刻感悟。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朗朗上口的詩歌,反映了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鄉下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在農村廣闊天地裏,自由地嘻戲,快樂地勞動,健康地成長。學生在想象農村生活時,有的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說自己的農村生活,與詩歌中的鄉下孩子進行比較。有的學生鄉下生活缺少,我展示課文中的圖畫再增加一些小貓小狗小雞等可愛的小動物,學生看得明白,對農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瞭解。

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描寫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時,我重點讓學生抓住幾個動詞“捉”“含”“挖”“逮”,結合課後的連一連,學生能正確地使用動詞。藉助這幾個動詞,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還可以搭配什麼詞語,需要符合鄉下孩子生活,學生能盡情地發揮,如:捉蟈蟈,捉蜻蜓,含柳葉,挖土豆,挖紅薯……學生對鄉下孩子的那份快樂與無憂無慮,在朗讀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明白了 。對於優秀的`學生,我讓他們模仿課文說說城裏孩子,學生從動詞入手,展開說,寫得很精彩,如:滑一次旱冰,驚呆了路邊的老奶奶。彈一曲鋼琴,吸引了玩耍的小弟弟。多麼生動的生活畫面,在孩子的筆下生動地展示了。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讓孩子做個有心人,相信他們筆下的生活會更精彩。讓每個孩子在說的基礎上多動筆,會正確地運用語言。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本課採用兒歌的形式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秋景圖。全文共有三個小節,分別寫出了秋天的涼爽、豐收、美麗。

教學本課,我運用了示範朗讀、引導點撥、聯繫生活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感受秋天的特點。

教學第一小節,我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說說春夏秋冬各有什麼氣候特點,然後把秋天和冬天、夏天進行比較,總結出秋天不冷不熱的特點,學生也跟着很好地理解了“涼爽”該詞的詞義。接着通過男女生賽讀的形式讓生大膽地用朗讀表現出涼爽的感覺。同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

師:男生們讀得真涼快啊!爽!你們是秋的使者嗎?(男生們臉上笑意盈盈,得意洋洋)

師:女生們是不是有些過於害羞了,讀起來有點像夏末,還帶着些悶熱呢,再讀一次吧,趕快把秋姑娘叫出來!(女生們會心一笑,抖擻精神再讀一遍)

教學第二小節,通過讓引導聯繫生活經驗說說秋天成熟的水果和莊稼,點撥學生想象自己是農民伯伯正在忙着收穫果實,說說自己心情會如何(激動、高興、喜悅、驕傲……),師生共同小結,接着讓學生帶着這些感情去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小節,充分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學第三小節,我運用想象感受、顏色比較、動作呈現三種形式,抓住“寒霜”、“紅”、“黃”、“翻金浪”四個關鍵字眼理解秋天的美麗。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我還是挺滿意的,相信孩子們在收穫知識的同時也收穫了很多快樂吧!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由《笑》引出來的寓意

一、案例

第三冊《坐井觀天》教學片斷

師:青蛙爲什麼笑呢?

學生:因爲青蛙成天坐在井裏,看到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

生:青蛙以爲自己是對的,它認爲小鳥在說大話,覺得很好笑。

師:小鳥又爲什麼笑呢?

生:青蛙明明是錯的,還偏以爲自己是對的',小鳥覺得可笑。

生:小鳥天天在天上飛,當然知道天有多大,而井裏的青蛙卻不相信,小鳥無可奈何地笑了。

生:天明明無邊無際,而井裏的青蛙看天卻只有井口那麼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氣又好笑。

師:小朋友,學了這篇課文你懂了什麼?(學生議論紛紛,衆說紛雲)

二、反思

1、揭示寓意一直是低年級寓言教學的難點。如果學完課文後直接讓學生說出寓意,顯然是不現實的。有時只好把寓意抄在小黑板上,讓學生讀讀背背了事。而本課教學不是這樣,我抓住青蛙和小鳥的笑,引導學生找出笑的原因,從中體會到青蛙的目光短淺,自以爲是,從而水到渠成地明白了寓意。

2、分角色表演本課的故事,可以加上自己想象的內容。通過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多元地體會寓意。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開天闢地》講述的是古代的一個神話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來是混沌一團的,後來大神盤古憑藉他的神力把天地分開。盤古死後,他的身軀化生出世間萬物。課文中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爲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本課時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盤古如何開天闢地,感受盤古的雄偉高大、力大無窮、意志堅定;他如何化生萬物,體會巨人偉大的獻身精神。

教學時,我是根據故事的發展情節逐段講述的。導入課題時我設計這樣的導入語:當我們眼望蔚藍的天空和廣闊的大地時,心中一定會想“這天地是怎麼來的?人類的祖先是怎麼來的?”,其實古代的人也曾想過這些問題,於是編出了許多美麗的神話故事。關於人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叫“女媧造人”。傳說在女媧造人之前,這個世界沒有山,沒有水,沒有花草樹木,沒有鳥獸蟲魚,沒有天,沒有地,於是世間又流傳了這樣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開天闢地》。想探究宇宙是怎樣形成的,這對於求知慾特別旺盛,好奇心特別強的小學生來說,必然會充滿新奇。這樣的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着設計一個考一考,用上“混沌一團,開天闢地,化生萬物”這三個詞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檢查學生的預習能力,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他們語言的概括能力。

逐段學習課文時,我採用“啓發思考—自主閱讀—交流體會—適當點撥—理解想象”的`方法教學。教學第二段的時候,設計這樣的問題:盤古是如何用神力和身軀開天闢地的?開天闢地後的情況怎樣?然後讓學生自主閱讀,交流讀後的體會,在此基礎上作適當的點撥。如:“左手持鑿,右手握斧”“猛劈猛鑿”可以感受盤古開天闢地的艱難,“巨石崩裂”可以感受盤古的力大無窮,“盤古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當中,隨着它們的變化而變化”感受盤古意志堅定,矢志不移。“微笑地倒下”感受盤古面對死亡,坦然無畏,對自己所做的一切無怨無悔、無比樂觀的精神,讓盤古高大巍峨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

教學第三段時,主要讓學生反覆朗讀,瞭解盤古的身軀化成萬物的經過。引導學生把世間事物美好的特點,跟盤古美好的心靈聯繫在一起,體會盤古把一切都無私地獻給人類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然後設計一個想象說話:發揮想象力,說說盤古還創造了宇宙中哪些事物?

這節課我覺得有幾個不足的地方:1、學生讀,說的機會很多,但我沒能很好利用老師點評、學生點評的方法,激勵手段利用不夠,未能把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很好地調動起來。2、通過一節課的教學,盤古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夠豐滿,盤古能開天闢地,化生萬物,學生認爲都是因爲他有無與倫比的神力,而忽視他的意志堅定,和無私奉獻的精神。3、最後安排的想象說話沒有指導到位。應先指導想象的方法,讓同學透徹理解書上最後一段的寫法,有相似特點的兩種事物方可變換,在此基礎上在讓學生想,也許效果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