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華)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華)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一、教給看圖方法。

我告訴學生,圖有單幅圖和多幅圖之分。對於多幅圖,一般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即:

1、先整體觀察多幅圖,弄清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和事件。

2、仔細觀察每幅圖,注意背景、人物動作和表情。

3、再整體看圖,思考圖的主題。

二、例文引路,探究寫法。

我先帶領學生按以上順序看圖,然後師生共同總結例文寫法。

1、一幅圖寫一段話,層次分明。

2、可以展開想象,把人物的語言寫出來。

三、挑剔例文,共同修改。

我告訴學生,這篇例文要我評分只給70分,再看圖,你覺哪不足,該怎樣修改?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師生共同總結出以下幾點:

1、觀察得不夠仔細,重點不突出。比如,第三幅圖給小樹脫衣應是重點,但小作者僅一筆帶過,沒有把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細緻描寫。

2、沒有張開想象的翅膀。比如,第一幅中的小鳥,中間兩幅圖中的小樹葉子的變化,及最後一幅中的太陽,畫畫的人絕對不是畫蛇添足,也應有一定的用意,都可展開想象,添加上去。

3、重點不突出。四幅圖平均用力,沒有詳略。最後,師生一同口頭修改。

四、運用方法,嘗試習作。

例文後面是本次習作訓練的圖《小猴遊公園》和《亡羊補牢》,學生紛紛拿筆任選其一練寫,一節課成文。教後思:在新課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這不僅是一個教學理念的轉變問題,而且是一個教學實踐的`操作問題。任何教材都有取捨增補的空間,尤其是蘇教版教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體會和教學風格,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徵和實際學習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精心處理,合理分配課時,妥善安排教學順序和每一課時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學教材。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能圍繞濃濃的鄉情這個主題講清楚自己的活動安排。通過口語交際和習作活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能與同學就活動主題進行商討,增強學生的表達、傾聽和與他人交往溝通等能力,及自主合作的參與意識。

3.在口語交際和習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能大膽發揮想象,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寫出家鄉的變化,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練習修改自己的習作。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教學難點:

根據主題策劃活動,列出節目表,並分組進行實踐活動,在傾聽與合作中活動,表演活動方案,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表演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進一步交際與習作的效率。

教學準備:

⒈收集與濃濃的鄉情相關的詩詞、歌曲、故事等。

⒉瞭解班級同學的特長,以便策劃活動。

⒊通過書籍、電視、網絡等媒介,瞭解怎樣策劃才能搞好一次活動,可以事先參閱一些好的經驗。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一、激情導入,激發興趣

⒈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詩人李白用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家鄉,是一個不管什麼時候,一想起就會讓人感到親切的名字。鄉情,鄉思,鄉愁,鄉音,家鄉始終是令人夢繞魂牽的地方。葉落歸根告老還鄉 鄉音無改鬢毛衰,古往今來,人們用各種形式和行動,表達着同樣的情感──對故鄉的'依戀和熱愛。你收集了哪些表達熱愛家鄉之情的詩句或歌曲?

[教師要以飽滿的情感,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濃濃的鄉情,激發學生參與表達的慾望。]

⒉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二、暢所欲言,抒發情感

1.同學們,請你們來說說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吧。

2.現然大家都這麼熱愛家鄉,那麼我們就以濃濃的鄉情爲主題來策劃一次活動。既然是活動,形式就要豐富多彩,要通過豐富的內容、精彩的節目來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⒊小組交流討論

⑴明確小組討論的內容:表演哪些節目;由哪些同學表演;怎樣表演才能使節目更精彩。

⑵重點討論怎樣演才能使節目更精彩,根據討論情況列出節目表。老師參與部分小組的交流,給予指導,可以提示採取朗誦詩詞,演唱歌曲、家鄉畫展、我做家鄉小導遊、課本(詩詞)劇、編小報等形式進行活動。

[活動的形式,最好符合學生實際和當地實際,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

⑶根據課前自己收集的資料,選擇一個活動方案,選擇合作伙伴進行小組學習,彩排活動內容。

⑷小組具體商量內容、分工等事宜,並以小組爲單位展示活動方案。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五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爲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臺對五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爲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五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五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根據課時安排及五年段學生的特點我決定上《 刻舟求劍》。這是一篇帶譯文的古文,對於這種文章究竟該如何教學?對於初次接觸這種文體的學生,又應該如何讓他們學懂?個人認爲,學習不僅應讓學生學會本文,而更多的應該滲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變“學會”爲“會學”。這樣纔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教學觀念。因此,這堂公開課,我特別重視以下幾點:

1。教學中突出以讀帶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爲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在教學中,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老師的範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最後讀懂文言文,明白這則寓言蘊含的道理。

3。我認爲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爲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麼牽強。他們並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爲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實例。

4。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儘量營造寬鬆、平等、和諧、激勵的教學氛圍,做到把激勵帶進課堂,多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當然,通過這堂課,絕大分學生知道了學習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實到應用層面還是不可能的,這還需要多操練幾回。

總的來說,這堂課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可能還需進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是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後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後,讓學生們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在設置細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們抓住中點詞句來理解文本,通過上下文的聯繫來理解文本,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充分的說,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讀將自己的感悟帶回文本。從哥哥的問題入手,帶着爸爸嚴肅的表情,讓學生一句一句的讀,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體會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爲祖國邊疆的建設者。這樣做,不光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懂得,爸爸說這些話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講白楊,還要借白楊來讚美那些遠離優越生活,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這樣的設計,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

另外,學習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紹爸爸表情變化的句子,並讀一讀,在小組中討論每一次表情變化是爲了什麼?你從中理解了什麼?這樣做,不光是對文本的一次整體貫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讀文本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們能大膽的問一問,想一想,才能從對文本細讀,對文本細想,對文本細細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上應該聽到的是朗朗的書聲。執教完《白楊》一課後,我深深地感觸到: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地去讀,學生能從中瞭解到文章的內容,感悟到人物的情感,領會出文章的中心。

《白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生根、發芽、成長。

對白楊的特點和父親表白的心願這一難點,在備這一課的時候我有些擔心學生是否能體會得出來,於是課堂上我創造一切機會盡量讓學生去讀,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如對白楊的特點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話來領會,在這部分,我先重點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學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再分小組討論,當學生還有些困難的時候,再次來朗讀這段話,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學生體會到了白楊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又如父親向孩子們表白自己的心願這一段中,我先跟學生一起分部分朗讀,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生在初步感知後,我讓學生又討論白楊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處,從中進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從祖國的需要,像白楊紮根戈壁一樣地紮根邊疆,並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邊疆落戶,學好本領,長大參加邊疆建設。在處理課文難點部分,我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去讀,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再分組合作學習,文章難點慢慢地化解了。

學習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是讓學生質疑,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爲什麼又陷入沉思?

2、爲什麼他又露出了一絲微笑?

在學完這一段時,一學生又提出一個疑問:前面介紹白楊樹的特點時,爲什麼爸爸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從學生的提問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讀書,在思考問題。通過朗讀,熟讀,反覆讀,多種形式的讀,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理解了文章的內容,領會了文章的中心。

但在教學中,有的地方朗讀不到位,學生理解就有些困難。如第一段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惡劣的理解,由於讀得不夠,體會不透,對後面白楊的特點的概括有些難度。同時,對白楊的特點,在學生理解困難時,如果採取分句朗讀,學生就能較容易地領會出其特點。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金秋季節,一年一度的小組教學又開始了,這次小組教學雖然做課的只有潘碩和謝媛兩位老師,但是全組的老師都十分重視,從選課到備課到評課都得到了組裏三位老教師(於舟、孫秀琴和王雁)的關心。

本次小組教學我們重點研究瞭如何啓發學生利用適當的學習方法體會課文的內容與情感。

一、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訓練重點

在備課時,老師們首先認真讀教材,做到一讀了解內容,二讀把握要求,三讀鑽研教法,在反覆讀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備課,特別是結合本班的情況確定教學方法,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兩位做課老師總結了理解詞語、理解句子以及體會文章情感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與文中有章可循,同時老師還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探究適合自己的巧妙的學習方法,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自身也感到在這種深入的研究中很有收穫。

二、交流備課體會,資源共享,共同提高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參加講課的兩位老師一方面向組裏的老教師請教,聽取建議,一方面互相交流。潘碩老師在講《貓》一課時,謝媛老師講自己認真的備課體會告訴他,並且介紹了自己在備課中所總結的學習方法,潘碩老師則結合本班情況加以改進;謝媛老師在講《記進化的雙龍洞》時和潘碩老師一起探討關於“內洞”部分的方法,兩個人在交流中都能毫無保留的表達自己的意見,真正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這種真誠的態度是兩位老師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受到啓發,彼此都有提高。

三、注重課後評課,以利創造新高

老師們對於小組教學活動的重視不僅在認真備課與認真上課上,更體現在課後的認真評課上。沒上完一節課,組長都組織聽課老師進行評課,特別是給授課老師提出授課中的不足並提出修改意見。真是我們小組教學活動的延伸,我們感到人認真做一節是很重要的,但更爲重要的是,課後能夠在老師們的評議中有所認識,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我想,這也正是小組教活動的意義所在吧!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今天,我教了《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課上的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想了很多……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選自古典名著《水滸傳》,編入教材時略有改動。本課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獨特魅力,並讓學生接觸白話文,爲將來中學學習文言文做一些準備。由於本課是記敘梁山好漢的話本,因此語言不同於現代語言,不太適應學生的語言習慣,因此我重點指導學生自學生字,反覆閱讀,邊讀邊想邊記。

開始檢查朗讀情況了,學生都積極舉手,我喊了兩個同學讀1、2自然段,坐在第一排的韓楓也不示弱。他一邊把手高高舉起,一邊大聲說着:“劉老師,我!我!”看到他如此踊躍,我便請他站起來讀第3自然段,然後又請了幾個同學,沒被喊到的幾個女孩立刻惋惜地“唉”了幾聲,我轉向那幾個學生安慰他們說:“等會兒還有機會,我們先來聽這幾位同學讀得怎麼樣。”

說實話,今天讀課文的幾個同學除了韓楓,朗讀水平都屬於中上,對於韓楓能讀得怎麼樣,我心裏沒有把握。韓楓是什麼樣的學生呢?似乎每個班級都會找到這樣的孩子,他熱情、單純、好動、頑皮,有時會少寫點作業,特別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又不付出努力,課堂上無論會不會總愛積極舉手,老師請他回答時,往往不是回答不上來,就是張冠李戴,他讀書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前面兩個學生較順利地讀完了,個別字讀錯了我就及時糾正。輪到韓楓了,他剛開始讀得還可以,當讀到“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個犯人?”這句話時,把這句話讀斷了,我請他再讀一遍,仍然沒有讀好,有幾個學生頓時把手舉起來了,我說:“請別的同學試試吧!”韓楓頓時泄了氣,無奈地坐下了。

我請陳露讀了一遍後對韓楓說:“韓楓,請你再讀一遍,好嗎?”韓楓趕緊站起來,很興奮地端起書,重讀了這句話,可惜的是他滿心想讀好,就是不能如願,又讀斷句了。“唉呀,你還是坐下吧!”“劉老師,讓我讀!”很顯然,同學們有點不耐煩了,有的高舉着手,有的`小聲地埋怨着。再看看韓楓,耷拉着腦袋,一臉的沮喪。我用手示意大家安靜一下,便微笑地鼓勵韓楓:“比剛纔好一點了,再來一遍!”韓楓鼓起勇氣又讀了一遍,雖然沒讀斷句子,但不夠通順、流暢。我滿意地說:“好!又進步了!”我對其他學生說:“其實他能讀好,只是有點緊張,大家不要着急,我們請韓楓再讀一遍,相信他一定不負衆望!好嗎?”同學們都友好地同意了,韓楓讀這一句時是那麼仔細認真,生怕再出錯,還好,他終於讀得正確流利了。他舒了一口氣,我也舒了一口氣。後面的課文我堅持讓韓楓讀完了,真是出奇得好,只錯了一處,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兒。學生們不由得爲韓楓鼓起掌來,我也激動地說:“真不簡單,這麼長的課文能讀得較爲正確、流利,說明你韓楓一點不比別人差,要有信心啊!”韓楓也很激動,他笑了,笑得那麼燦爛!

儘管今天的語文課沒來得及寫字,但我認爲是值得的。我想:一個老師的耐心、寬容、鼓勵、信任是多麼重要啊!它使孩子鼓起勇氣、樹立信心,戰勝困難。也許在別人看來,這只是個小小的環節,但對於韓楓這個個體來說是多麼關鍵!他體驗了由失敗到成功的學習過程,也感受了一段心理歷程。經過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從而培養了自信,這是多麼可貴,多麼難得啊!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突發其想,我突然想讓我教的六年級同學來考五年級的單元試卷,然後從“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三個指標來看一下。具體的情況如下:

五年級共三個班,選最好的一班評出這三個指標。我教的六(1)班語文功底還可以,我就想讓他們跟五年級比一下,看經過一年的學習,是不是能大大超過五年級的同學,還是無法超過。這樣做的目的:想試着調查一下,一張試卷到底能反映孩子多少語文能力?還有一個問題:考試相對一直不好的同學,他們到了社會上,工作與生活是不是仍是比不過那些成績好的.同學,考試的綜合成績是不是與將來到社會上的生存質量成正比。

結果是我班(六年級)用五年級的一二單元試卷測試,效果比起剛測試的六年級的一二單元明顯差得多,不及格多了四個(原來在五年級時只有一個),優秀人數也只有10個,(原來在五年級時近30個)。從與五年級對比來看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在字詞方面很差。

有很多常見的字,在五年級時,他們幾乎沒有錯,可現在再寫這些字卻錯了很多,如“俸祿”“歇腳”等,連平時成績很優異的同學也錯了。我們的生字詞有很多都是不太常見了,只有在課文中才出現,一學期後,學生見這個生字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所以他們也就忘了。面對這些情況我們怎麼辦呢?學生只有多用,或多看,才能記住,否則當時學得太熟練,也會隨着時間的消逝而淡忘。

2、關聯詞語的應用很差。

這方面的運用比五年級強不了多少,我也很苦惱,學生在自己的帶領下,很注意讀書感悟,又讀了不少書,他們的理解能力一定會比一年前有所提高,可對這方面卻顯現不出來什麼特殊的才能,到底怎麼回事?錯的最多的兩題是:

1、( )星期天下雨,我們( )去秋遊。

2、查字典,( )能知道字的讀音,( )能知道字的意思。不少學生錯得和五年級同學一樣,填成“如果星期天下雨,我們就去秋遊。”有些同學甚至把原文改成“不去”。唉,都六年級了,爲什麼這樣的題還錯得那麼多呢?

3、背誦課文部分錯誤太多。

對《去打開大自然綠色課本》的默寫錯誤較多,這就令我很疑惑,要是一般的背誦課文,錯多或許也是正常的,可這麼美的韻文學生也默不出來。這到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很有想法。也許因爲學生當初背是爲了背而背,爲了考而背,而不是真正地喜歡這文字,發自內心地想把它背出來.我們是不是專門爲了考試而很生硬地要求學生的背誦。現在,我嘗試着改變以往的教法,試着讓學生們能達到自然的背誦,即確確實實地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后,再情不自禁地背出來,因爲我自己平時就是靠這個本領去背誦課本中優美片斷的,但又不知這種方法能否成功。

現在,我一直想着,一張試卷,特別是一張語文試卷,是否真能檢測出學生的語文水平的高低呢?五六年級的語文試卷又有多大的差別?上面講到兩個詞的錯誤,我現在覺得非常的正常。那兩個關聯詞填空,特別是第一個,我更覺得是個挖好等學生跳的陷井,其實如果我們再讓學生讀一遍,他也許就能做正確了。學生在平時寫作、說話等應用時,他可能犯這樣的錯誤嗎?我們教師不也寫錯別字,不也會經常忘記了某個字如何寫?學會的都記住那太可怕了,遺忘是正常的,關鍵是一個重複度的問題,經常用的字,學生可以不會忘記,就在那學期學過,那學期考過,在以後的日子裏卻不用了,或者說不常用了,忘記那也是符合遺忘規律的。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橋》在教學中我至少講過兩遍,但是每次講完都覺得效果並不理想。面對生死關頭的緊迫,學生們並沒有體驗過,無法理解危機情況;而父母尤其是內斂的中國父母,對於孩子深沉的愛,有些需要細細品味纔可見。這些對於學生理解這篇課文都產生了障礙。

但是信息技術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直觀的理解。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第一課時一般是生字和課文大意,這篇文章兩個課時同等重要。第一課時我安排的是對於洪水的理解,藉助圖片和視頻,讓學生了解洪水到來時的猛烈,逐漸上漲的危險,作者特殊的寫作表達手法。這些都爲第二課時做了鋪墊。

當我把課文段落放在屏幕上時,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他們很快的找出來人們驚慌失措的重點詞語。在朗讀時,也明顯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安全地撤離了村民後,老漢纔想起來自己的兒子。和前面一樣“吼”,但是用意和蘊含的情感卻截然不同了。動作“用力”“推”,飽含着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作者的表達簡潔卻意味深遠,孩子們能入情入境地體會父子情深。

大愛無疆,大愛無私。我們經常會聽到這句話,而它究竟意味着什麼呢?課文其實就是描述了人間的大愛和父子間的小愛。

作爲村支書,他必須爲村民考慮,他要忘卻自己,甚至自己的兒子,在村民面前,他和兒子都排在了後面。而作爲一個父親,他當然愛着自己的兒子,所以在他們兩個人中,他首先想到讓兒子脫離危險。愛,是無言的.,尤其這個老漢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是對課文題目的解讀。橋,既是真實存在的那座繫着全村人性命的小木橋,也是老漢爲了黨員和人民架起的心靈橋,讓“爲人民服務”這句我們黨的宗旨落在了實處。

語文課文的選編都十分的講究,可以說學無止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和含義,需要我們不斷的揣摩研究。這篇文章如果我再上第四次,第五次,估計感觸又不一樣,也許我的課件又會給學生呈現不同的內容。但是每一次的新發現,新感觸,都令我欣喜。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本文是小學第九冊的一篇課文,作者設置懸念,引領我們走進變色龍,解開這個神奇動物的奧祕。作者按照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順序,揭示變色龍的特點,提醒人們要樹立保護動物的意識。

教學第一課時後,牟校長、曾主任的指導,令我茅塞頓開,獲益匪淺。以下爲反思:

做得較好的:

1、學生朗讀得比較好,因爲動物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本篇課文充溢趣味性,學生比較愛讀。所以課堂中學生髮言積極。

2、教學本篇課文時,我注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引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找到相關的影像資料,進一步激發學生了解、感受、探索大自然奧妙的積極性。

今後需要注意的:

1、沒有利用好學生的提問爲教學目的服務。讀課題質疑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作爲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把這些零碎的問題歸納爲三類: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這樣設計,課文層次清晰、板書乾淨整齊,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教學環節不緊湊。開課環節囉嗦費時,不必介紹枯葉蝶、尺蠖,應該直接導入新課。本課的分段要求已經比較明確,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去討論。在檢查學生朗讀時,應該有意識地安排一組同學讀1—8自然段(發現變色龍)、一組同學讀9—15自然段(端詳變色龍)、一組同學讀16自然段(放回變色龍)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應該多鑽研教材,多向老師們學習,使自己不斷進步。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 我首先讓學生感知全文,完成詞語積累,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問題,並結合課題進行寫景的習作片段訓練。在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朗讀,感受比喻的好處。課文的景物描寫中多處運用比喻手法,使句子更爲形象生動,我引導學生把比喻的句子刪去後再讀,比較前後的感覺,真正感受到比喻的魅力。通過品詞析句,有效引導學生感受荷塘如詩如畫的美。作者筆下的荷塘是美麗的,作者巧妙而生動地運用比喻向我們再現了荷塘的美景。如:“浮光躍金”、 “嵌”、“泛”、“漾”、“點綴”。我讓學生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的品讀比較當中,去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讀出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對語言和語境有所感悟,並能夠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想象、理解,這是抓住了關鍵的語言訓練點,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充分感受荷塘的美景,感悟文章的景物描寫方法,爲仿寫提供了範例。

有了充分的備課作爲基礎,在課堂上,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身上,讓他們充分地與文本對話, 在美讀、欣賞中引導學生探討把荷塘寫美的方法,進而讓學生明白在景物描寫時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顏色的詞語能讓描寫更生動,更優美,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整節課學生學得輕鬆,愉悅,在短短的`十幾分鍾內,多數學生完成了景物描寫片段,並能恰當地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讚賞,教學目的基本達到。

整節課我感覺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如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品讀感悟的環節過於繁瑣,設計時更要多考慮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個最優的教案,在上課時自己要按情況及時調整,力爭在課堂上多角度,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刷子李》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藝爲話題。既爲奇人,則軼事多多,但作者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去年10月,到杭州參加語文教研組長培訓活動,曾經聽過特級教師虞大明上過這節課,他以一個“奇”字,“奇”在何處?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導學生沉入文本,潛心涵詠。抓好重點詞,課堂內容來自語言,課堂操作落實語言,課堂細節敲打語言。他又引導學生憑藉對曹小三內心世界的揣摩,憑藉對小說佈局謀篇的初步認識,體會“一波三折”的寫作手法。他是大師級的,我自然無法讓自己的課堂達到他的境界。當然,我也還記得在聽完他的課後汪潮教授的點評指導,他說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是半獨立閱讀的'課文,主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方法,要減少教師的設問和牽引,要更多的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不應該把略讀課文當成精讀課文來上。

於是我把這堂課定位爲“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即目標求簡明,過程求簡要,引導求簡練。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把本課教學定爲兩大板塊:聚焦文本內容,從細節描寫中感知“技藝高超”;聚焦表達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內心活動中感知“一波三折”。本設計,始終考慮學生的需要,立足於學生的發展,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取捨,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課堂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課堂上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這也是我備課時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本津味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帶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態,挖掘人物背後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因此,我在教學第二課時時,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現做個回顧和體會。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啓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爲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爲“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聯繫,挖掘內涵,理解課文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了“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裏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爲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爲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爲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重訓練,以讀爲本,聽、說、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思路,以三個問句爲突破口,串聯了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同時,填補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內涵,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了三個“不知道”。既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點遺憾,在課堂上忽視了對學困生的引導,今後會注意優差兼顧,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