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全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詩歌內容簡單,但字裏行間卻意境深遠,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世界,關愛和平,進行人文教育的一篇好教材。

優點與不足: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詩歌特點,將教學本課的思路確定爲:情境促讀,讀中悟情。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含義。這正如朱熹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時,我努力營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學得興致盎然。比如老師精彩的範讀,精美的畫面,動情的`語言,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纔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所蘊含的寓意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節課我致力於通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遊戲”的情景,從而感受語言的精美。同時這節課還補充了課外詩等以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課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在課堂上,學生讀了課文後,我問:“課文中描寫的民族小學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我希望學生能講到類似這樣的答案:“我覺得這所學校很美麗。”“我覺得這所學校裏的同學很快樂。”……但現實和願望總是有距離的,這種距離可不一定會產生美感哦。

一個女孩子站起來說:“我感覺那所學校有點古老。”她說得雖然有點偏,但還不算糟。接下來,一個男孩子站起來回答:“我覺得那個學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請一個學生,他說的'話讓我一驚:“老師,那個學校很窮。”……不行,這樣任由他們說下去,我會被他們牽着鼻子轉,越轉越遠,還能回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嗎?

我略一思索,換了一種問法:“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你們一定能發現這所民族小學是很吸引人的,看看這所民族小學好在哪兒呢?”──這下,學生們的思路沒有像脫繮的野馬了,他們說出了這樣的感受:“民族小學的學生的服裝很鮮豔。”“那裏有很多美麗的植物,有絨球花和太陽花,還有鳳尾竹。”“那麼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上課很專心。”……

不同的問法,不同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教師需要認真思考。這關係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關係到教學過程是否通暢,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課堂是可以預設的,同時,課堂也是生成的靈動的多變的。許多時候,老師做不到先知先覺,學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趨,時時處於被掌控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問得精問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廣度,又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度。如果拋出問題後,學生打起了“擦邊球”,甚至是“出界球”,教師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因爲在這時候,“以不變應萬變”之術是無效的。不妨換一種問法,想辦法引導學生進入有效學習狀態,去感受去體驗課堂學習的充實與快樂。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讚的故事。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

新課程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要求教師在講略讀課文時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首先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讓學生依據教學提示進行合作學習,並圍繞着理解小徒弟的'畫爲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指導學生讀好三位徒弟的畫和畫師的稱讚。

由於時間關係,最後沒有讓學生聯繫實際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今天用了兩節課教學本單元第一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新的教材,新的班級,新的年段,第一次接觸總有很多不足。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愛讀書’種植在孩子們心裏”的作家吳然,這是一篇構思巧妙、語言樸實優美、畫面和諧、情感真摯的兒童散文。

構思巧妙表現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蘊含了豐富的信息: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邊疆小學;寫了學生們上學、上課、課間等多個特定的景象;結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開篇第一句話,是一個長句,很長的句子,卻沒有給人冗長的感覺,它像是一個自然變換的鏡頭,鏡頭隨着不同方向遠景的移動向同一個近景聚焦,讓讀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從不同方向走來的小學生屬於不同的民族。這句話爲後面的內容做足了鋪墊,也給讀者帶來了閱讀期待: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後面的內容正是循着這個思路展開的。

把這樣一篇兒童散文呈現在學生面前,它的學習價值表現在哪裏?教師如何再從學習的角度來解讀這個文本?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回答的問題。

開學第一課,班裏21個孩子對課文做了多次朗讀,我組織齊讀五次,學生自由讀課文若干次,這個班的孩子相對內斂,比較乖巧,讀課文聲音不響,課上課下都比較安靜。第一堂課上,我花了近二十分鐘進行生字詞教學和課文朗讀:齊讀生字詞、組詞讀、解釋個別詞語的意思、開火車讀,拓展與“絢麗多彩”相類似的詞語。遺憾的是,我忘記了進行生字書寫指導,在後續的字詞抄寫作業中,部分學生書寫不工整。

整堂課下來,我感覺我的教學方式還是偏向於高年級,對三年級學生來說似乎並不太適應。

思考、審視一個文本的學習價值,可以從這樣幾個維度切入。其一,學生自主閱讀這篇文章時,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們的關注點會在哪些方面。其二,單元重點學習目標(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能夠在哪些具體詞句上落實;還有,學生對“新鮮感”的`關注,會指向詞句表現的內容還是詞句的表達方式。其三,作爲三年級第一學期學習的第一篇課文,它的內容、主題等,對學生接下來的教室語文課程生活應該帶來怎樣的期待和定位。

學生對於“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相對陌生,個別學生能快速反應過來並找出文本中相關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學生找出“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鮮豔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

在第二課時,我讓學生拓展閱讀《走月亮》《珍珠泉》《山溝裏的孩子》。我選擇講解《走月亮》和《山溝裏的孩子》,讓學生圈畫自己覺得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生對於《走月亮》這篇散文並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麼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畫語句時出現一些困難。《山溝裏的孩子》這篇文章相對容易理解,我讓學生自讀《山溝裏的孩子》,讀懂山溝裏的孩子學習生活的特別之處,學生也能瞭解其中的原因。

這堂課有太多的不足,課堂比較單調,以教師的講述爲主,學生參與度不夠,發言人數較少,課堂太安靜。

重新梳理:

第一步:單元導讀;

第二步:學習課文:1。根據學習單自主學習生字詞、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2。讀懂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小學,有哪些自己認爲特別的地方;3。欣賞文章是怎樣描寫這所小學的(選擇了哪些內容來寫,哪些寫法給人新鮮感),一讀代講,邊讀邊想象邊體會、品味;4。說一說自己的校園生活,關注有新鮮感的語句。

第三步:拓展閱讀《走月亮》《山溝裏的孩子》;

第四步:吳然兒歌散文推薦或朗誦欣賞。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一、知識與技能: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閒、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

二、過程與方法:

1.自讀,自由選擇讀的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2.佈置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引導讀課後資料袋,瞭解常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啓發生活中的細心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養成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並交流從中受到的啓發;

2.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教學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蒐集有關在玩中獲得的樂趣或收穫資料。

2.瞭解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3.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結構。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質疑導入

1.同學們,你們愛玩嗎?都玩什麼?玩耍可使我們得到許多快樂;玩耍常常被有些大人認爲是浪費時間,不物正業的事,然而在科學史上有很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在玩耍中發現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5.玩出了名堂》

2.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麼想問的嗎?師邊聽邊板書、歸類。

二、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1.同學們都很會思考,相信通過深入的學習課文,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接下來要先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小黑板出示自學要求。

2.剛纔大家自學得很認真,這些詞語,你們會讀嗎?(出示課件:要認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3.詞語讀得真不錯,這篇課文當中還藏着幾個多音字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把這些多音字找出來,(出示課件:看、磨、待、調)

4.這兩個多音字都在課文裏,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把這幾個多音字讀準。

三、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自由讀文,注意正確、通順。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2.我想知道文中所說的放大鏡和顯微鏡是什麼?

3.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就是將物體放大,放大鏡能將物體放大,顯微鏡能將物體放得更大,

4.接下來讓我們再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看看這一次是否能把課文讀得流利。

5.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6.那麼老師就請五位同學來輪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他們讀得是否正確?

7.他們讀得怎麼樣?

8.老師發現第三自然段有一個句子特別難讀。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老師先給大家讀一讀,請大家認真聽。(出示課件:第三段的最後的一句話)。

9.接下來請同學們帶着問題去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你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10.剛剛開始,有些同學對課題提出一些問題,我們共同來解決,逐個提出並自由舉手發言。誰能說說課文主要說什麼?(列文胡克通過玩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並且發現了微生物。)。

11.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資料。

12.你讀課文非常仔細,同學們,列文胡克是怎麼玩出名堂的?爲什麼說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讓我們下節課再一起去研究吧。

四、寫字指導

1.我們首先要解決寫字的問題,小黑板出示要求會寫的字:“堂、鏡、閒”

等字。

2.交流如何識記這些字。

3.非常好,強調“腿、鏡、待、調、訪、閒”等字結構。讓我們把這些生字再來讀一讀,注意要把生字的音讀正確。

4.同學們,你們覺得要寫好這些生字應特別注意些什麼?接下來我們來寫字吧。(先把每個生字在田字格里寫兩遍,再把詞語表中的詞語抄寫一遍。)

五、課堂小結,引伸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列文胡克是怎麼玩出名堂的嗎,爲什麼說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讓我們下節課再一起去學習課文吧。

六、作業:生字組詞;抄寫多音字。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

2.引導從具體的語句中體會列文虎克認真觀察、勇於創新的精神。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十五課的生字和詞語。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誰能來回憶一下,課文主要寫了些什麼呢?

2.聽寫本課詞語。

二、品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名讀,齊讀。

2.議論一下,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3.學習2~4自然段。邊讀邊找出具體描寫列文胡克是怎麼玩的句子,把它畫下來。

4.誰來說說列文胡克開始是怎麼玩的?

5.原來一開始列文胡克是把厚玻璃磨成放大鏡,這個內容是由課文的哪一段來寫的呀?(出示課件:第三自然段。)

6.那麼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列文胡克是怎麼做放大鏡的?

7.那後來他又是怎麼玩的呢?(出示課件:後來,他突然想到,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他一試,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8.這句話中的“突然想到”,說明了些什麼呢?(說明列文胡克雖然在玩,但他同時也是在思考的。)

9.看來列文胡克是一邊玩一邊還在思考,這就是我們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話吧。

10.列文胡克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出示課件:列文胡克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呢?)(出示課件:他越玩越帶勁,就把一片放大鏡固定,另一片放大鏡可以隨意調節,這樣,就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通過顯微鏡,他看見水裏有許多小生命在擠來擠去;他看見了牙齒裏從未看見過的小東西;他還看到了一個小人國,一個平時我們看不見的世界)

11.列文胡克有了新的發現以後,他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他一定特別激動,因爲他有了新的發現。)

12.那麼同學們,讓我們帶着激動的、新奇的心情再來讀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吧。

13.大家讀得可真有感情呀!的確讀出了列文胡克當時激動的心情。

14.大家看看文中爲啥要加這麼多的引號?(出示課件:爲什麼這裏的“小人國”,“居民”都打了引號呢?誰能幫幫老師?)。(出示課件:小人國是指列文胡克在顯微鏡裏看到的另一個世界,而小人國中的居民就是指微生物。並不是指我們現在的人類,所以要加上引號。)

15.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其實已經告訴我們了,小人國裏的居民其實就是指微生物。現在我們一起來看資料袋(出示課件:資料袋)

16.同學們,課文中寫道:列文胡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出示課件:爲什麼說列文胡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呢?)請同學們讀讀三到五自然段,再好好想一想吧。

17.讀到這,你有什麼體會?

(出示課件:列文胡克通過玩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而且通過顯微鏡,他最早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所以說他玩出了大名堂。)

18.又想對列文胡克說些什麼呢?

19.看得出來,同學們都很佩服列文胡克。列文胡克受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尊重,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就讓我們帶着對列文胡克的敬佩之情來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吧!

三、拓展。

1.現在,你們對玩又有新的看法了嗎?

2.在中外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家正是因爲具備了這些可貴的品質,最終也取得了大名堂。你知道還有誰嗎?(出示課件:愛迪生髮明電燈、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等)

四、課堂總結。

看一看,玩耍常常被認爲是浪費時間的行爲,但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是在玩耍中產生的。我們要玩,在玩中也要去思考,去觀察,這樣你可能就會有新的發現。

五、作業:那麼在課後,就請同學們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吧。

【板書設計】

15.玩出了名堂

看想收穫

玩鏡片——做放大鏡——玩放大鏡——做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教學反思】

對於三年級的小孩子們,這是一篇較結近他們生活實際的課文。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做成放大鏡玩,接着又做成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全文緊扣題貫穿一個“玩”字,啓發孩子們學習列文虎克的這種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細心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

我在實際教學中,先讓孩子們瞭解有關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然後以課題入手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走進教學。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注意培養孩子們獨立識字的`能力,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重點提醒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放手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讀的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學文時我主要讓學生在理解中注意一下幾點:

教學中,我注意引導課文以“玩”爲線索,每段都是寫“玩”,並且提醒孩子們與“名堂”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爲貫穿全文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去閱讀。

另外在教學中,我注意了重點研讀課文的重點:三、四自然段,從三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邊看門,邊磨鏡片,玩出放大鏡,發明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教學中,我知道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啓發,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本課的重中之重。我引導孩子們聯繫以前學過的課文,開拓思路,及時延伸、交流,進而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鼓勵自由選擇寫的形式,寫出自己的樂趣和收穫。

課堂教學中,我力求結合這段時間裏在“國標學習”中的所學所得,時時用“大語文”觀,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我的語文教學,以提高孩子們的整體語文素養爲目的去對待我的語文教學,對待我的學生們。

總之我們要努力地成爲學生歡迎的老師,就一定要有一定的專業修養,也要有一定的積極心態。專業素養的提高,需要我們認真地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讓知識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讓理論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實踐,也纔可以使學生獲取更多有趣、有效、有用的知識,從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也力求能學以致用,讓“國標學習”進駐我的語文教學,紮根我的語文教學。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

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爲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屬於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用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與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這次磨課我上的是第二課時,我確立了兩個重要教學目標:1.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並嘗試運用。2.通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體會秋天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所以,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基礎,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以“讀”爲本,以“悟”爲核心,體現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在抓住關鍵詞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上完這一課後,我認爲自己基本上落實了課前的預設,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1.通過播放歌曲《三月三》、課前學生暢談自己放風箏的情景,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教學情境,產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這三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抓住表現心情的詞句進行體會感悟。如“憧憬、快活、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在體會他們心情變化的同時,通過查字典、換詞、做動作等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

3.抓住文章的空白點,引導想象,激活創造性思維。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創造的基石。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和多樣的特徵。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點,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一是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活,抓住“憧憬”這個詞,讓學生想象他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會憧憬什麼?二是體驗放風箏的快活,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體驗,如過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會快活地喊叫什麼?在風箏丟了之後,心情由快活變得傷心,那難懂的成語,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也都交給孩子去自主體會。想象他們會呼喚什麼?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進行朗讀體會。三是課文最後的那個省略號同樣值得研究,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在這裏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隻幸福鳥,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心情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話,再寫下來。學生較好地展開想象,有的續寫了找到風箏,寫出了驚喜之情;有的續寫沒有找到風箏,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從想到說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爲以後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實現了雙贏。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後仔細想了想,深感自己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1.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並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夠提升起來的,這些既要包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包括平時的積累,所以,今後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朗讀訓練。

2.注重評價語的運用。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時,我的課堂評價語顯得比較單調匱乏,不能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有針對性的評價。今後要多學習一些評價語,運用於課堂,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機智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當課堂上出現問題時,老師隨機應變的能力還不夠。4.教學中“問題”意識還需加強,提高提問藝術。

總之,這次磨課學習給我帶來很大的收穫,今後我會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身。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第一單元有四篇課文,其中《我們的民族小學》《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峯》是精讀課文。本組課文內容豐富多彩,充滿了童真、童趣。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1、重視學生課前預習,並作引導,把課文生字詞學習在...

第一單元有四篇課文,其中《我們的民族小學》《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峯》是精讀課文。本組課文內容豐富多彩,充滿了童真、童趣。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

1、重視學生課前預習,並作引導,把課文生字詞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落實體現。

2、把學生放在一個大的學習情境中學習,把這個單元的語文學習變爲學生語文實踐的過程。教學中要加強整體意識,注意發揮整體優勢,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3、在朗讀感悟時把重點放在“感”上,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有所感觸。

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發現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老師的引導,都存在諸多的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小組合作學習中很多學生不會合作交流,主要有分工不合理或不會傾聽等不足。可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尤爲重要。今後的教學中注重這一方面的訓練。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珍珠泉》一課是略讀課文,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重點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雖然以前也講過閱讀方法,但此次給我印象深刻。因爲在此之前,學習每一篇課文,讓學生讀完課文後,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看法來,學生們都是兩眼向天,不知提什麼問題好,甚至說“沒什麼問題,讀懂了全文”。其實,我心裏很明白,所謂的沒什麼問題,是因爲他們不會提問題。這次,學習《珍珠泉》時,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這時我着急了。下課後,我反覆查閱了有關閱讀教學的資料,得到了一個自認爲可以啓發學生思路的閱讀方法:

1.整體讀全文一次後,理解課文的主要意思,即課文寫的是一件什麼事。

2.遇到不懂的字詞,就採用多種形式去問,如查字典、請教同學、老師或父母。

3.質疑.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

4.反覆讀文,找出答案,從段入手,短中找句,句中找出關鍵字眼。

5.再次感情讀文,體會不同人物所表達的情感。

6.讀完後,看看自己想說些什麼(拓展學生思維)。

沒想到,我這樣一講,同學們的.思路頓開,結合課文《珍珠泉》,再讓學生讀文。很快,就有學生提出問題,如:“爲什麼叫珍珠泉?”馬上有同學找到了第三自然段,並把句子找出來了。又如,“珍珠泉周圍有什麼景物?”很多同學搶着把句子找出來並很有感情地讀了出來:“這是一潭深綠的泉水。周圍鑲嵌着不大……給珍珠泉編了個樸素的花環。”並指出了關鍵詞語“石頭、黑裏透綠的青苔、蕨草、花兒……”通過這一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時,只要我們老師指導的方法得當,學生的思路就能打開。我們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同時更要積極鑽研教材、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受收到較好的成效。俗話說得好:有怎樣的教師,就有怎樣的學生。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掌聲》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英子,由於不願讓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上學時總是最早來,最後走,儘量不讓自己的殘疾表現在大家面前,內心充滿了自卑感。她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文章選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弱勢羣體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我上課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在字裏行間的研讀揣摩中,來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人,並通過情感評價和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抓住兩次寫掌聲響起的句子進行重點分析解讀,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鋪開,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現和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延伸,揣摩英子在掌聲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了,掌聲對學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卻帶給英子心靈以極大的震撼,掌聲的響起,時機不同,效果卻是更進了一步,以至於改變了英子的一生。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不能歧視任何人。

抓住兩次掌聲同,進行重點研讀揣摩是本節語文課的一大特徵。我先讓學生進行修改化的閱讀,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反覆讀書,教師示範讀等多種方式,通過情境的呈現與評價,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走進英子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拓展延伸發展環節中,讓學生替英子把信寫完整,或給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標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這節課,學生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幸福。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找駱駝》這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爲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教學時,我本着化理性分析爲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爲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啓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發展學生語言,也要重視思維訓練,努力把語言發展與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思維和語言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在《找駱駝》這篇課文中,老人說出了商人走失的駱駝的三個特點。但是,在課文中並沒有展開描寫老人的`思維過程,課文留白處爲學生思維發展預留了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特點的,再用自己的話說出老人思維的過程,用課前遊戲和課中畫圖爲學生的思考作鋪墊,引導學生可以從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這一過程,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優點與不足:“愛國情感”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情,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愛國情感不是感性的說教,它務必在教學中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那就是語言實踐。沒有紮實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

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覆品味,切己體察,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鮮豔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說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表示”我“動作的詞句,自讀、自悟、自得;再讓學生默讀體會,說說自己對句中哪些詞有特別的感受?

交流中,我相機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接着,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裏所蘊含的“愛國情”;也得到“意”,“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愛國情融爲了一體,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淨化與昇華。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畫楊桃》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啓發學生理解“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也就是實事求是這個道理。

這篇課文裏的對話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所以我並沒有展開來讀,而是抓住課文裏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後再來引導學生通過填空補充提示語,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剛開始學生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後,就基本明確的同學們由“嘲笑”到“慚愧”,抓住這一點,我馬上讓學生想象,該怎麼讀好這兩句,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後,我模仿課文,在師生之間進行對話,在朗讀中,還有的同學還帶上了表情動作,如:嘲笑時,不僅有哈哈大笑的,還有嘻嘻笑的;在慚愧時,有幾個同學甚至感覺到像自己做錯事情一樣,邊說邊把頭低下來。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給學生部分添加提示語。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想象,最後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這種源自學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資源是富有生命力的——處處呈現着精彩的感悟,煥發着靈性的光芒。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一、深入剖析,精心設計設

《一面五星紅旗》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學期的講讀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國留學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動中發生了事故。在極度困難的處境下,“我”拒絕了麪包店老闆用國旗換麪包的要求,以自己的愛國精神維護了國旗的尊嚴,祖國的尊嚴,也贏得了外國朋友的尊敬。課文從三個方面敘述事件的經過,第一部分寫“我”在一次漂流活動中失事,處境非常艱難;第二部分寫“我”與麪包店老闆打交道的過程,“我”斷然拒絕了他提出的用麪包換國旗的要求;第三部分寫“我”的行爲感動了麪包店老闆,“我”也得到了救助。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麪包店老闆態度的變化,難點是學習用外在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寫法。根據本文結構特點,我在教法上採取了以“讀”爲主線,落實“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爲學生張揚個性。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促進學生構建新知,培養語感,促進思維,促進發展。課堂最精彩的兩個教學環節學習內容以板塊呈現,學生有閱讀的自由,有充裕的自讀自悟時空,學習自主性得以發揮(也有利於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對整節課來說,既讓學生學得紮實,又充分體現學生的空靈,因此,對課文的解讀呈多元形態,思維的花朵異彩紛呈,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的理想境界。

 二、分析目標,落實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以讀爲主,引導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據此,確定瞭如下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我”對國旗的尊敬和熱愛,體會到麪包店老闆對“我”的敬重和理解。3、瞭解作者的寫作特色。目標確定以後,教學緊緊圍繞上述目標展開,並將上述目標落實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激情。

 三、找準關鍵,有的放矢

教學的重難點總是與學生原有知識存在一些距離。教學關鍵點突出地反映了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認識上的矛盾性,體現了教材內容上已學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繫與銜接,展示了教學過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過渡。因此,確定與處理好教學關鍵點,對於順利學習新知識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在鑽研教材時,弄清教材內容的層次與聯繫,明確重難點是抓關鍵點的基礎。所以,關鍵點是“課眼”,處理好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進行了如下界定:1、理解麪包店老闆態度的變化。2、學習用外在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寫法。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在前不久我執教了《孔子拜師》一文,深深地被孔子這種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 學習精神而感動。在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並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學生結合文中的重點語句並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1)談孔子

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爲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

④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⑥從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爲什麼還要拜我爲師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緻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在意蘊。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通過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於目,出於口,聞於耳,銘於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昇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蘊藏着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祕訣,是打開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教貴情濃”,語文課程只有爲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纔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