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敘文,課文記敘了“我”在桃園裏和王大伯之間的一段佳話,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減少”是爲了“增加”;生活中充滿了哲理,充滿了知識。我們必須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

雖然班裏的孩子是生活在農村,但現在的孩子都是頭肉,個個十指不沾泥,課前問了幾個孩子,都不知道什麼是剪枝,對於他們來說剪枝這門學問非常的陌生,爲了上好這節課,我決定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爲線索,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和作者一起去感受每一次的心情,從而得出剪枝的學問所在。

在精讀課文時,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體會作者心情變化。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蘊含的'道理;聯繫生活實際去思考、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由於學生年齡小,知識平、生活經驗都不足,所以在頭腦中並不是很具體的。學完課文後,我又聯繫實際介紹了一些,讓學生加深印象,從生產勞動到學習生活中的小事,學生一定能理解得相對透徹一些了。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一次地球上發生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發生神奇的變化,最後從水罐裏跳出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童話表達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本文情節簡單,但包含的內涵很深刻。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和教材內容的特點,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上設計了教學目標:在知識目標上,認識本課8個生字,正確認讀10個生詞,理解課文內容和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例如:焦渴、喜出望外等。在能力目標上,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在水罐一次一次變化中體會到互相關愛、樂於奉獻的美好情感。在情感態度目標上,體會愛心對別人及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上自認爲比較不錯,但是現實與想象存在者很大的差距,應印了那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反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課堂預設和應變能力太差了。

下面是我針對這一節課的具體反思與改進:

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是和我預想的'有很大的差距,學生都能引弄清水罐發生的變化和原因,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也感受童話故事想象的神奇。但是在最後的小練筆“愛的箴言”效果不是很好,因爲時間關係,留給學生的時間不多,而且這一環節相對略有難度,教師的引導不到位,所以效果不太好。

課堂氣氛

本節課的課堂氣氛整體比較悶,在與學生溝通時,學生表現很活躍,但是一看到許多老師來聽課學生就開始緊張不敢回答問題,甚至沒有勇氣舉手,這是我事先沒有預料到的。如果我在過程中穿插一些有意思的活動環節也許會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課堂把握

在這一環節暴露出的問題最多,首先時間把握不合理,前鬆後緊,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傾聽的習慣,在與學生交流時我就發現這個問題了,當時還特意的糾正了這一點,但是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整體結構慢了下來。發現這一問題時我還特意把第一環節中的默讀時間省去了,時間到最後還是不怎麼夠用。其次,教師的問題不夠精準,導致學生答非所問。最後,個人的應變能力不夠,例如,我問學生“哪句話能夠體會出小姑娘的孝心?”學生的回答是“我從:小姑娘哪兒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這句話體會出了小姑娘的孝心,因爲······”學生回答有些畫蛇添足,我採取的是不理會的態度,後來想想就應該順着學生的思路往下講,這樣這堂課就會好很多。

最後,我還犯了一個非常不應該犯基礎性錯誤,那就是“孝”的最後一筆寫的不規範。這是由於我平時寫字時不注意字的結構,纔出現了這樣最低級的錯誤。今後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同時嚴格要求學生。

這真是一次難得機會,雖然課講的不是很成功,但是確實讓我得到了鍛鍊,讓我收穫滿滿。最後,我想對教研室的領導,歡喜莊的領導老師和學生以及我們豐登塢的領導老師們,由衷的說聲謝謝,感謝你們的辛勤的付出。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這個規矩不能有》這篇課文講的是彭總在逛公園時發現公園閉園專門接待他,教育工作人員不能搞特殊化的事,讚揚了彭總以身作則,不搞特殊化,與人民羣衆平等的好品質。

1、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彭德懷”這個名字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我在課前讓學生先收集有關彭德懷其人其事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前,讓學生自己查閱有關彭德懷的資料並作整理,課堂上進行交流,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感情。課後佈置作業再讓學生查找資料,並啓發資料來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由於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有限,我也準備了一些有關彭總的資料,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對彭總這個人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爲體會彭總的人物性格奠定了基礎。

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課始,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如:這句話是誰說的?他爲什麼說這句話?再和學生共同梳理疑問,以此開放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質疑中明確學習方向,喚起主體意識積極參與。接着引導學生去找一些含有彭總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想想彭總在說這些話時,心情是怎樣的,試着讀出來。

3、採取多種形式閱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爲閱讀的實質是一個動態的感悟過程,教師只有給予學生獨立的與文本對話的.機會,使他們邊讀邊思,以思促悟,學生纔有可能在文本的世界內擷取屬於自我的東西,即學生的獨特體驗。課堂上,我確立了“以讀爲本,引導感悟”的教學思路。整節課,我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他們充足的時間,以讀促悟,以悟促讀。採取一系列的讀,讀出了層次,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彭德懷同志高尚的品質,悟出之後再通過朗讀表達對偉人的敬佩之情。本課教學力圖貫穿以學生的讀爲本,在讀中感悟,體驗情感,通過分角色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對讀等多種形式進行人物對話活動,深入體會彭總不搞特殊化,與人民羣衆平等的高尚品質。針對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想象,在讀、悟、討論等學習活動中,培養朗讀、創新、想象能力。從而使他們潛心閱讀,深入思考,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的正文很好講授,一是讓學生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減少”是爲了“增多”,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二是指導學生理順好作者的一個行文思路,不僅縱向上按照時間(季節的轉換)來寫桃樹的`變化,而且橫向上也反映了作者心理的一個變化過程。

課後,我讓學生討論一下生活中減少是爲了增多的例子。有的同學能舉到超市裏薄利多銷行爲,爲此我感到很滿意。但有的同學舉了抽獎時,放入很少的錢,卻賺了幾千塊的例子。我聽了之後很惱火,對他們受到社會上不良行爲和不良風氣,特別是尚俗的曉幸心理影響往往難以判別,甚至於盲從,感到困惑.及時對學生做了正確引導。後來還有的同學提到凱巴伯森林裏的捕殺狼增加了鹿的數量這點,我又花了一番口舌對他們進行強調,不能這樣說,因爲這本來就是生態失衡的鮮活例子,是不能用於今天的討論。因爲課前沒有讓學生充分收集事例,所以他們舉出的例子很混亂。這點我想在今後教學中該多注意纔是。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通過對重點詞句和重點段落的讀來體會文中的孩子前後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過讀,學生主動理解了沉默的可貴之處,這時抓住時機聯繫實際談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愛以及如何回報父母的愛,學生的反映極其強烈,所談的內容極其感人,引起了在場的家長以及全體同學的共鳴。李想,這個平日裏從不寫作業的孩子,在和媽媽說自己的心理話時,動情地哭了……爲人母的我聽到孩子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和稚拙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動了……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感情,誰說孩子小不會善解人意,會的.,懂的,無論是性格內向的還是外向的,無論是善於表達的還是不露聲色的,他們全懂,全會。這堂課對我對孩子們都是“可貴”的!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菩薩兵》這篇課文說的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藏族同胞居住地,由於藏胞對紅軍隊伍的誤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帶領着紅軍戰士爲藏胞春耕,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評,被藏胞稱爲“菩薩兵”。

文中寫到了朱德的“兩急”:一急藏胞在山裏怎麼受得了?二急耽誤了春耕怎麼辦?我緊緊抓住朱德同志與翻譯的三次對話,讓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去感受朱德同志對藏胞的關心,對春耕被耽誤的急切心情,弄清急的真正原因。邊讀邊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如“烏雲遮住了眼睛”等,通過理解,讓學生更好地對朱德總司令、紅軍戰士從內心產生敬意,從而理解藏胞稱朱德與紅軍戰士爲“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兵一樣的兵”的含義。在讀的.過程中,我又採用了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們回家後看到春耕沒有被耽誤之後的心情和感動等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拓展思維的空間。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當學生在理解“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時遇到了難處,對於種子和省略號的理解很不到位,大多數學生很難理解這裏到底省略了什麼?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是一篇飽含着深刻母愛的文章,對於這篇略讀課文,我是將媽媽的賬單作爲重點來講,讓同學們通過朗讀、通過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你想對媽媽說的感謝的話等等,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融入到課文中去,體會媽媽對孩子的那份愛的無私和厚重。

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在研讀這份賬單上,事實也告訴我,學生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之後,的確對媽媽的愛有了很深刻的領悟,體會到了媽媽平時對我們的愛是那麼地隨意、又是那麼地深刻,喚起了孩子們對媽媽的感激之情。

在整堂課的設計中,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還有所欠缺:

1、初讀要求不夠細化明確。讀課文之前,我只是讓學生去把課文讀通、標出自然段、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但是學生連自然段的不會標,所以耽誤了很多時間,再說學生沒有帶着問題讀而使讀書失去了目的性。

2、拓展昇華的內容沒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面對如此偉大、無私的媽媽你想對她說點什麼,又會做點什麼呢?此時,學生不開口、不說話,真叫人難辦,所以,我就只有直奔主題,讓學生來寫自己想對媽媽說的話。這是我引導不當,我承認自己的不足。

總之,反思是促進更好教學的助推力,我想,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更加認真地在每堂課後進行一次反思,讓我的教學更加有效、有意義。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努力爲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活動是兒童重要的學習方式,對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有趣的活動,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還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啓迪智慧。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通過讓學生講春遊好玩的地方,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並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教學中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爲回答,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

本節課在教學時,爲了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和研究點,我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採用獨立嘗試、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有效互動氛圍

課堂上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寬鬆、自由、信任的交際氛圍;尊重學生的表達方式,多表揚,少批評,及時發現學生說的過程中的每一個閃光點,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些,都使得學生願意盡情地展示自我,興趣盎然地參與交流。

2.創設有效互動情境

我國教育家葉聖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有人說:“環境塑造人。”這些話很有道理,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裏產生的言語活動。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把學生帶到具體生動的情境中,由此情此境激發學生產生口語交際的慾望。所以,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如 “合作設計方案”、“評選最佳方案”、“跟父母請示”等等。學生情緒因此高漲起來,參與互動的主動性被激發出來,學習的動力增強,達到了口語交際訓練的要求。

3.豐富有效互動的方式

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由單向個體轉化爲不同的雙向組合,並在雙向的有效互動中進行動態的口語交際訓練。本次口語交際教學的互動方式很多: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羣體互動、人景 互動。

今後教學中,我會在課堂上安排大量時間,給全班學生都能參與的形式,以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其間,在有效動態的口語交際實踐中反覆經歷、體味,從而增強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陶罐和鐵罐》是義務教育教科書部編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縱觀整堂課,有收穫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重朗讀、抓對話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篇文章。教學時,分角色朗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採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不完美的地方

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由於自己有些緊張,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啓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改進方法

1、看圖談話,激趣導入。

2、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閱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3、然後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讀課文,查找、圈畫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的句子。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體會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評價語。在學生彙報交流中,我做適時點撥。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教育學生遇事要善於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重點:

學習他人遇事要善於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根據自學提示,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邊讀邊想,文中寫了一件什麼事?用筆畫出三個徒弟各是怎樣畫的句子。

3、說說小徒弟的一爲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

二、彙報交流

1、同桌互相檢查

3、指旬讀,想機指導讀流利。

交流思考問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事?

說說爲什麼師父誇小徒弟畫得好?好在哪裏?

(根據交流,重點讀師父說的話,體會好在哪裏?)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讀好三徒弟各是怎麼畫的,以及師父的話。

四、總結,隨文閱讀

總結:一張紙,即使畫滿了駱駝,也是有數的,兩小徒弟不公畫法簡潔,而且利用山路轉彎,只畫了兩頭行走的駱駝,意味深長,給人無限想象。這就是想別人沒想到的`,只有這樣,纔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創新。你通過讀書或在生活中發現還有沒有這樣的事?(自主談,教師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隨文閱讀《踏花歸去馬蹄香》,畫一畫,看看誰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五、課外拓展。

課外收集一個這樣的故事講給同學聽。

把課文中的事像畫師那樣考考家人,看他們誰想得更妙。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當決定參加鎮級小學語文優質課比賽之後,我就默默思考選擇什麼樣的課題來參賽。雖然每年都上一堂語文課,或參加一師一優課評選或完成每年一次的校際公開教學任務,但是已經有7年沒有擔任語文學科教學,對語文課堂有很大的陌生感;由於普通話水平較差,課堂語言本來就不是很流暢,間斷7年沒在課堂實際操練,課堂語言的生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參加這次比賽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貴在參與,貴在給青年教師起一個帶頭作用。不過,我只要決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好,不僅對別人更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這也是做人誠信的表現。

優質課比賽結束了,但是我的學習、反思沒有結束。回想這節課,感觸頗多,爲更好地總結經驗,改正不足,不斷提升自己課堂教學能力,同時也給自己一個交代,現反思如下:

一、選課細細思量

雖然很久不擔任語文學科教學,但是我一直關注小學語文學科的發展,堅持閱讀報刊或者公衆號上關於小學語文教改、教學方面的文章。以前一直擔任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對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比較熟悉,但是隨着部編版語文教材逐漸使用,我對此套教材不是十分了解。幸好3月份我參加了部編教材小學三年級語文網絡培訓,對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材編寫思路、特點、教學建議及單元結構有了初步瞭解。於是,我決定在三年級下冊中選擇一個教學內容來參加比賽。我知道,語文教學比賽是不能打無準備之仗的。

爲了完成好這次比賽,我提前認真閱讀了部編版3年級的教材,把參加部編教材小學語文網絡培訓的筆記再次溫習一遍,同時再一次對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學習。有了這些知識儲備之後,我決定上三年級下冊的一篇閱讀課文《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講述了宋慶齡小時候爲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定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的故事,突出表現宋慶齡誠實守信高尚品格。不能失信一直是我做人的原則,答應了的事情一定要盡力辦到;承諾別人的事情一定要想辦法完成。我覺得選擇《我不能失信》這一課很好。

二、備課厚積薄發

選好課題之後,就要開始備課了。利用課餘時間,我把《我不能失信》這篇文章進行了多次閱讀,有大聲朗讀,有默讀,還與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我不能失信》進行對比閱讀,基本弄清楚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編者的編排意圖以及該文在單元系列中的地位和作用。於是就開始撰寫教學設計。語文教學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語言表達即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從教幾十年,對語文教學設計的格式也算是輕車熟路,尤其是需要結合學情依據教材地位來確定教學目標,新課程改革初期,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確立教學的三維目標,現在我發現很多報刊雜誌上刊登不少專家、學者的教學設計,沒有將三維目標刻意分開來,因此我也就沒有拘泥於這樣的格式了。我具體確定了4個教學目標,除了依據課文導讀和課後生字確定學習5個生字和理解重點句子含義之外,我還確定了“有感情朗讀人物對話,練習寫人物對話”和“運用朗讀、默讀、瀏覽等方法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這兩個承前啓後的教學目標。我覺得這兩個目標,不僅鞏固了以前所學關於“人物對話的朗讀、人物對話提示語的寫法”等知識,還爲學生下一節課單元訓練中“怎樣寫一個熟悉的人”的習作做了鋪墊,更是爲學生今後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打基礎的,所以這兩個目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位特級教師曾經說過,要想上好語文課,首先就要有設計感,細心認真謀劃好課前的教學設計。是啊,要上好一節語文課,教學設計是關鍵。因此,我非常認真對待這次比賽的教學設計,注重教學過程的安排。我設計了“問題激趣,導入課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默讀課文,體會主題;學習對話,訓練能力;總結課文,昇華主題;佈置作業,課外拓展”這六個步驟,而且每一個步驟都確定了大概的時間,同時還安排了兩處的機動,避免課堂生成遭遇預設不太一致的尷尬。教學設計初稿完成後,反覆推敲了幾次,進行了多處修改,尤其是板書的設計和第四環節“學習對話、訓練能力”的預設,我反覆修改。最終,我利用3個晚上(白天迎接縣教育局巡察和擔任評委)在忙碌中將教學設計的文字版完成了;根據教學設計(我沒有借鑑網絡上課件),利用2個晚上將ppt課件做好了。終於在比賽的前三天完成了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我心裏不免一陣輕鬆。要知道,一節語文比賽課,完成教學設計和課件的製作也就完成了40%任務了。

三、課堂以生爲本

我雖然上過不少的公開課,也上過很多次比賽課,甚至在省外千人會場做過分享或講座,但我一直認爲,上一百次公開課就一百次緊張。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生情況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我對此做了一定的預設,提前也多次熟悉了教學設計。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心想,這次比賽我不能太差,雖然一等獎拿不到,最少要拿一個三等獎吧!等到週二上午第一節課來到江河小學三年級教室準備上課時,心裏還是有些緊張,上課鈴沒有響起我就走進了教室。本來我最初的預設就是“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踩着鈴聲走出教室”的。因爲緊張,所以拋棄了預設。現在想起來,覺得真是不應該啊!

新課導入環節,我根據借班上課對學情不瞭解的情況下預設一個突出表現同學們以前聽課的規範要求的評價,不僅激發了同學們上課興趣,同時告訴學生這節課如何做好聽課的規範,對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養成有很好的引導作用。過渡語也很不錯,與課題“我不能失信”很好的聯繫起來,很自然地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這個開課的環節我很好地進行了“備課”——上課前練習了好幾遍呢,所以自我感覺很好,而且普通話也不差,過渡也很自然。

課堂進入第二環節之後,一位同學在拼讀生字“歉”時,把拼音作爲三拼音節“q-i-an”來讀的,讀出來的字音肯定不對。爲了幫助這位同學糾正這個錯誤,我花去了一定的時間,讓他一遍又一遍進行拼讀“q-ian”,終於學會了,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在分析瞭解課文的時候,我預設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課文寫了幾個人物?”,在提問時,出現了兩種答案:一種說是五個,一種說是六個。我知道課堂教學進行到這裏,時間遠遠超過了預設,如果我直接給出答案5個,很快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可是,我一直堅持課堂教學需要心中有愛、目中有生的教學理念。於是,我就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分別說出文中描寫的人物。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個學生說六個任務中“女兒”也是一個,其實“女兒”和宋慶齡是同一個人。爲了幫助學生認定文中的“女兒”和宋慶齡是同一個人,花費了很多時間才使學生弄明白。雖然這樣兩次討論和交流,對後面的教學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我認爲還是值得有必要的。

四、課後聽錄音知得失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本來這次優質課比賽,我是準備完成多項任務的,其中一項就是一師一優課比賽的課堂教學視頻的錄製。當我完成教學任務走出教室來到樓下辦公室時,江河小學教導處汪主任不好意思地對我說:“徐老師,你的課只錄了7分鐘。”一開始我以爲是開玩笑的,後來他說,手機放在三腳架上不知道怎麼回事就黑屏了,所以就沒有錄成功。事已至此,我也就開玩笑說:“因爲我長得黑,手機錄着錄着也就黑屏了!”幸好,上課的時候我用自己的手機錄音了。

聽着自己上課的錄音,感覺很彆扭啊!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發現自己的課堂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過渡語不簡潔,口頭禪“啊”用的較多。每一個環節之間過渡不自然,過渡語言單調,大多是“接下來……”和“現在……”,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啊,這個”等口頭禪較多。

二是蹩腳的普通話讓人忍俊不禁。哎,聽着課堂教學的錄音,發現我的課堂語言真的很差,普通話很不標準,除了開課時的幾句話還不錯外,經常出現土話,比如把“剛纔”讀成“江才”;很多語調不對,後鼻音不到位,沒有兒化音或變調,聽起來十分別扭啊!

三是這節課的教學節奏沒有把握好,時間分能配上前鬆後緊,導致教學目標沒有很好地完成。沒能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肯定不能算是成功的課堂教學。

這節課我設計了六個環節,前面2個環節就用去了20分鐘,佔用了課堂的一半時間,導致在“學寫對話 訓練能力”這個重點環節的教學,只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本來在備課時我就預設了自己寫的兩段對話,在課件上插入了超鏈接,因爲時間關係,只好忍痛割愛,捨棄沒有展示了。沒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對話的寫法,更沒有爲後面寫人習作的訓練打下基礎。由於時間關係,後面的幾個環節都是緊趕慢趕的一帶而過,讓學生覺得似在空中漂浮一樣雲裏霧裏不知所云。

四是課件上出現明顯錯誤。本來在第五環節即“總結課文 昇華主題”中,我想“照應開頭”,讓課堂形成一個“總分總”的教學過程,於是把教材中“學習提示”上面的一句話“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打在課件上,沒有想到在錄入時將其中的“其”字漏落。當課件一出現這句話,學生馬上就發現了,大聲提出說:“漏掉一個‘其’字”。雖然我很機智地應對了這個錯誤,但是這是一個低級的錯誤,的確不應該發生啊!

總之,這節比賽雖然評委所打的分數不低,但是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很不滿意。教學的生命力不是複製而是刷新。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要努力踐行,不能失信於學生,更不能失信於自己!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夏日公園裏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爲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豔,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感受荷花美麗的姿態,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培養對大自然美的體驗。

2.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等語句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抓住閱讀,培養語感,體會“冒”字。

荷花這篇文章對於閱讀教學來說是十分合適的文本材料,課文中許多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流動,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對於文本閱讀的掌握,讓他們用自己的情感去朗讀課文,體會課文。

那麼如果去有情感地體會課文呢,這就要去抓住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詞句進行一定的品讀,研討,深入到文本中去。對挨挨擠擠、冒、露這些具有特點的詞語的分析,來體會荷花的形態,在學習冒這個詞語的時候,我讓學生當自己就是荷花,我問學生:荷花荷花你爲什麼要冒出來呢?學生有的回答:荷葉挨挨擠擠的,我只能冒出來呢。有的回答,我想早點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看看美麗的天空。有的則回答,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既是對冒這個字的形象解釋,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2.讀讀、畫畫、說說,品讀課文,感悟語言。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課文第2小節時,我採用了創設了讀讀、畫畫的學習活動,抓住這節中的一些精言妙語——描寫荷花各種形態的句子,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荷花姿態的婀娜,讓學生有滋有味地進行誦讀。當看到學生讀書目在紙上,心人書中時,爲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荷花的各種美姿,激發學生地的'興趣,我讓學生選擇你喜歡的荷花的姿態畫一畫,說一說,通過動動手,動動口,引導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使學生從文本的語言中感受荷花的美,體會作者的情,在賞讀中培養審美語感。

3.拓展思維,激發想象,積累運用。

在第2小節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欣賞一池嬌豔多姿的荷花,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荷花的美,體會到小作者爲何會陶醉在其中,從而達到讀者、作者、文本三者之間的共鳴。這樣,學生纔能有感而發,有話可說。而後通過媒體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說一說:蜻蜓和和小魚會對我說些什麼?讓學生用學到的課文語言來讚美荷花,並因此轉化爲學生的語言背景,進入潛意識之中。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學習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來仿寫其他的花。在這個任務上,我首先是讓學生先去熟讀課文是怎樣用有的……有的……有的……來描寫荷花姿態的,分成了幾種,學生很快就歸納出有三種,一中是沒開的,一種是開了兩三片的,一種的全開的。接着我又讓學生想象下,荷花池中除了這三種姿態的荷花,還有沒有其他的荷花了?如果你是荷花,你想怎麼樣地站在荷花池中呢?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有的說:有的荷花低着頭,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說,有的荷花仰着頭,挺着胸,向大家展示自己美麗的身姿。有的說,有的荷花在風中翩翩起舞……到這裏爲止,我先用有的……的句式讓學生學會了說荷花。

接着我讓學生想象下,讓你說說其他的花你會嗎?也說說其他花的三種姿態,好的學生馬上就能夠舉一反三,但是還是有部分學生不知道怎麼說,這時候我告訴他們,也可以用用替代法,把荷花替代成其他的花,這樣一些思維不開闊的孩子也能夠試着說一說了。在佈置作業的時候,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對於任務我也有着不同的目標。

針對優秀學生的要求:能夠自己選擇一種花,自己獨立完成,最好有自己的語言。

針對中等學生的要求: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曾經用有的有的,說過集中荷花,可以把其中的荷花替換成其他的花。

針對學差生的要求:參照課文第二自然段,直接用其他花替換荷花,其中要注意點是,只有荷花有蓮蓬,如果需要寫桃花則不能寫葉子,桃花先開花後長葉子。

這樣就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鍛鍊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儘快進入課文角色,可以優化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思維的活力。

三、不足之處

本課對荷花的描寫有絕妙筆墨,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留出小練筆的時間,但是由於給學生留的朗讀的時間較多,小練筆就捨棄了,在下一步的教學中,還應該做到有所取捨,要抓住課文這個例子,做到有針對性地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更要切實以教材爲例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展示荷花圖片,導入新課。然後理解課文,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中哪些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爲什麼喜歡這一句話?應該怎樣去讀?指導朗讀。接着讓學生把三種姿態的荷花用一句話連起來說一說。板書:香、多、美。想象:荷花還有其他的姿態嗎?假如你就是碧綠的荷葉,潔白的荷花,生長在池塘中,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最後創設情境,學生邊聽邊看邊想。讓同學把剛纔那種奇妙的感受告訴大家(學生髮揮想象,談感受)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果園機器人》讓學生感知科技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的文章,上課開始,我用圖片向學生展示了騎自行車的機器人、踢足球的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然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我們這節課來認識一種特殊的機器人——果園機器人!

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讓學生讀閱讀提示,並從中找出閱讀要求,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很輕鬆,學生很容易找到閱讀要求是:果園機器人是怎樣的?哪些地方有趣?讓學生帶着這兩個問題讀書,並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課本上畫下來。因爲本班孩子的學習習慣並不是很好,沒有邊讀書邊記錄的好習慣,在課堂上不得不提醒,但在巡視的時候發現孩子們找的還是很好的。

學生讀完課文以後先解決是個怎樣的機器人?學生能很準確的找出句子:它們能把成熟的`果子從樹上摘下來,整齊地裝進紙箱,然後運到指定的地方。“這句話告訴我們果園機器恩有哪些本領呢?”孩子們還不能一下子找出來,但在又一遍讀文後能很準確地找出果園機器人的本領是摘果子、裝果子、運果子。“能不能用一個字來概括果園機器人的幾種本領呢?”“老師,可以概括爲摘、裝、運。”“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聽了誇獎,孩子的高興一看就知道。然後讓學生接着找:從哪些地方還能看出機器人能幹?真沒想到孩子們竟然能抓住“成熟、整齊、指定”這三個詞語,並且談得很詳細,很準確!

說完機器人的本領後,交流機器人有趣的地方?孩子們能很準確的找出“罷工”、“餓到”、“吃果子”等理解,讓學生充分了解課文擬人手法的妙用,體會到機器人的可愛!並在讀中讓學生感知機器人的有趣,孩子們真是用心體會,能充分體會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深刻含義!

本文還有一個目標:引導學生明白科技來源於生活。於是我運用關聯詞語:一開始……科學家想……接着發現……又……後來……所以……,引導學生說說機器人的發明過程,進一步讓學生知道一切的發明都來源於生活。再讓學生髮揮想象:發明機器人,雖然因爲時間有限,只有幾個學生說出了,但從中感覺學生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

但還存在不足:沒有引導學生怎樣寫作?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寫作方法的引導!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

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在教學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同桌合作來完成。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讀文之前,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再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啓發學生再次提出自己的問題,組織學生圍繞一定的學習任務進行合作學習,並圍繞着理解小徒弟的畫爲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學生將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分段、理解課文等語文基本功,用於了本課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了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文中,畫師評畫是全文的重點。在挖掘教材時,我把它設計成一個思維訓練點,故設疑問: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多,爲什麼畫師對他們兩個人的畫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加以稱讚呢?而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這三幅畫,自己去體驗小徒弟畫的妙處,然後引導學生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來說一說這三幅畫。通過多層面感悟引領學生把握三徒弟的畫爲什麼與衆不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想別人沒想到的”的深層意義。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才,鍛鍊學生的語言智能,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拓展延伸部分,先要學生爲“深山藏古寺”詩句選擇一幅最適合的'圖畫,並讓學生品評畫妙在何處,想象當自己是當時的畫師又會怎樣畫?然後請學生說說收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這一環節不僅在於拋磚引玉,更在於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爲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這就說明了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要綜合聯繫各學科的知識學習,其實也需要綜合學生個體各種能力的整體發展,其中就是要把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使兩者相得益彰。

在《語文園地八》“讀讀背背”的教學過程中,聽、讀的能力都能得到發揮,所以我建議還應該加強說和寫的訓練,把寫作、口語交際融合於其中,例如讓學生例舉一些平時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談談自己區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也可以通過整合小組成員之間討論的結果,再表達出來,這樣也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更加豐富多彩的趣味語文活動,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自己蒐集材料,自己策劃和主持活動,他們更具濃厚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能力無形間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節課的根本教學目的還在於讓學生根據語文知識的規律有效地學習、記憶和積累,所以還要把“寫”的訓練落實到位。所以我在課後要求同學們寫一寫課後感等,把自己的收穫和感受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能力,在這節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中,確確實實地得到了綜合運用。

整節課裏我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時間的掌控,因爲在40分鐘裏要完成“相近單字我會認”“特色成語我會記”“歇後語距我會背”三個部分的內容,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把教學目的'落實到位,讓學生能夠記憶和積累,所以這成爲我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難題。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作爲語文綜合學習的“語文園地”除“口語交際”和“習作”這兩個固定的板塊,還會有其他不同的板塊內容,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學習呢,我覺得就要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的作用。

形近字和特色成語是學生已學過的內容,爲了讓學生對這些內容更爲熟悉,我安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行查找資料(收集更多的形近字和特色成語,瞭解歇後語的故事),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收集和整合資料的能力。課前的準備可以更好地在40分鐘內實施教學,也可以更好地開展相關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在創設教學時聯繫生活,走進生活,所以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教材和課時,畢竟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綜合性的學習延伸到課後,延伸到生活。例如爲了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們還可以利用多一節課時,把形近字、成語、歇後語運用到實踐生活,用形近字連線組詞,用成語造句,寫話,在具體的句子中使用歇後語等方式,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瞭解,從根本上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可以結合一些班隊活動等,開展如“成語擂臺賽”、“與成語交朋友”、“趣味歇後語”、“歇後語故事大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那麼學生就能在活動得到鍛鍊,有所體會,獲得感受,也能進一步培養他們“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最後我還想建議一點,由於綜合性學習是要開創“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所以當師生雙方的能力都達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留給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的空間,讓他們的個性在活動中展示出來。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創設更多更有趣味的語文活動,給予適當的指導,這樣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生成,從而提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