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課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

課題: 《一釐米》

作者及工作單位 黃敏 常德芷蘭實驗學校

基本信息: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百集電視連續劇《咱老百姓》的節選,所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靈,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尊嚴的問題。在學習中應抓住矛盾衝突,在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品味戲劇語言,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理解父母爲自己的成長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基礎較差,接受能力不是很快。

2。學生能夠藉助工具很好的掌握生字的正確讀音,正確的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

3.學生教難理解作者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對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教難把握。

教學目標

1、瞭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瞭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瞭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於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4、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5、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捨的摯愛。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討論陶影的形象意義

1、學生找出課文中集中表現陶影的段落。

2、學生討論:從課文內容來看,陶影應該具有什麼性格?找出相關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1)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相應段落、語句:

——一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

——(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

(2)執著、認真

——(輕鬆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不夠!

——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麼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麼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

(3)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

——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

——(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

——(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麼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二、學習品味寫作特點:

1、以小見大

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爲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釐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裏,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一個小故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着振聾發聵的意義。難怪日本、英國等國家很看重這樣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節曲折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衝突中,作者寫了“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衆人‘呀’了一聲”“衆人鬨笑”“衆人嬉笑”等圍觀羣衆的反映和語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衝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上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着。

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裏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於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係看,兒子小也的行爲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3、烘托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衝突中,作者寫出“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衆人‘呀’了一聲”“衆人鬨笑”“衆人嬉笑”等圍觀羣衆的反映和語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衝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工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着。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裏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於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係看,兒子小也的行爲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三、板書設計

6、一釐米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送票 —— “逃票” —— 投書報社 —— 矛盾解決

四、佈置作業:

愛的迴音壁

畢淑敏

現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裏,便獨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着誰愛我們。

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麼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麼愛你們啊……

孩子很漠然地說,那算什麼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我以後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難道就是愛嗎?愛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乾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樣讓由你一手哺育長大的孩子,懂得什麼是愛呢?從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縷光線時,已被無微不至的呵護包繞,早已對關照體貼熟視無睹。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於濃烈時,感覺迅速遲鈍麻痹。

如果把愛定位於關懷,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看顧漸次減少,孩子就會抱怨愛的衰減。“愛就是照料”這個簡陋的命題,把許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領入誤區。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離異或是早逝。但它是災變的副產品,帶着天力人力難違的僵冷。孩子雖然在追憶中,明白了什麼是被愛,那卻是一間正常人家不願走進的課堂。

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刻不容緩地傾注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臉砸下,把孩子的一隻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愛沉澱着,淤積着,從神奇化爲腐朽,反讓孩子成了無法感知愛意的精神殘疾。

我又問一羣孩子,那你們什麼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是光怪陸離。

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

我幫媽媽買醋來着。她看我沒打了瓶,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幹活了……,我特高興,從那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

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爲我們剛在幼兒園裏學了一首歌,詞裏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我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我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纔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帶着,見着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愛我了……另一個女孩說。

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時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覺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並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地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迴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着,折射着,變成巨大的轟鳴。當會出的愛被隆重接受並珍藏時,孩子終於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聖。

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爲孩子一世着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覆練,纔會舉步如飛。

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裏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即使不算彌天大錯,也是成人權力的濫施,或許要遭天譴的。

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愛自己愛世界愛人類也愛自然的青年,便噴薄欲出了。

1、被愛是一種幸福,當作者問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覺到這種莫大幸福時,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沒覺得誰愛我們”。其中“漠然”是什麼意思?它給了你怎樣的觸動?

2、談談你對以下兩句的理解。

(1)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

(2)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3、文中有很多對愛進行詮釋的比喻句,試從文中找出兩句,並以“愛”爲主題,仿寫一個比喻句。

4、讀完此文,你覺得這其中隱含着作者怎樣的擔憂?

5、愛與被愛都是一種幸福,生活中,你對愛有哪些獨特的體驗?

教學反思

1、我認爲語文閱讀教學,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如本堂課,抓住了重點段落(陶影的心理活動),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2、反思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些學生的自覺性不高,自主合作學習不到位,出現這種情形,老師就有必要對學生加以學習方式的指導,對那些自主合作學習不強的學生,正確地引導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2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描寫江南春水的優美散文。課文通過詩化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讚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還貴,比銀子還亮,美得讓人沉醉。這篇散文,不僅文字優美,意境清麗,還巧妙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而且文章結構精巧,前後文之間,有問有答,各個段落在錯落中,又有句式的重複和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令人身心愉悅。

在教學中,我以讀爲本貫穿課堂始終,首先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包括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性的自學朗讀和課後鞏固性的朗讀;課堂採取各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熟悉生字詞的字音,初步瞭解課文意思、課文結構,以及初步感知課文的意境;邊讀邊想象,在朗讀中創設情境,理解課文的意境;把對春天、春水的喜愛、欣賞之情帶到朗讀中,讓學生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讀。另外在本文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給學生給學生以廣闊的讀書、思考空間,鼓勵自由學生髮言,自由交流,自由質疑,以各人獨特的生活經驗、感受和體會相互啓迪。

讓學生在預習中,在朗讀中,在小組活動中,在各個思考問題的設置和回答的過程中,都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自學能力。再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串講課文,教師只要針對課文中疑難之處進行適當引導、點撥,學生就能在自我領悟的基礎上,逐步深入課文的精妙之處,更能真切的與作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產生共鳴。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3

“以學生髮展爲本,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爲主”的研究性學習因其致力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而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而將其作爲一種學習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學中輔助教學,應該說還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學生上語文課的興趣濃厚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其次學生學會了查尋資料的方法,加強了小組之間的凝聚力,小組內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強了表達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時對學生儀表、表達的高要求,加強了她們自我發展的意識;小論文的寫作使學生鍛鍊了寫作能力等。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現把它和自己對它的思考一併提出來,以期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去探索、研究。

問題一:學生停留於資料收集層面,不善分析、提煉。

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收集和分析、處理信息是實施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收集信息是指學生能夠從不同渠道獲得信息,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各種獲取信息的工具,對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較明確。而分析、處理信息則是指學生能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概括並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據所佔有的信息提煉出別人所沒有的觀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收集信息比較容易,因此積極性也較高,收穫也較大;但一旦進入分析、處理信息階段,學生就顯得相對低沉,不善於發現問題,因爲,這一階段比較困難,屬於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問題二:學生真正的參與面不廣,旁觀者較多。

一般來說,真正對語文有興趣,認爲語文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很重要的學生對學習內容較爲熱心,她們積極查找資料,深入鑽研,廣泛地和學習組成員進行討論,在個人鑽研和討論中,不斷獲得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她們承擔了學習內容的大部分任務,甚至包攬了全部研究任務,成爲學習小組的頂樑柱。應該說,她們的能力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提高。但是,組內那些或者性格內向,或者對語文興趣不濃的同學對學習內容研究的參與度不大,頂多是查尋一些資料,至於其它的比如進行分析比較,形成自己的觀點等就不太積極,可以說成了學習內容研究的旁觀者,故出現了“一些人忙而勞累,一些人閒而無聊”的局面。

問題三:課堂交流平乏,被動接聽者多。

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最後程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爲了鍛鍊她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形成書面材料之前進行口頭彙報,將自己的收穫和同學進行交流研討,以便加深對所研究內容的理解並繼續修改。但是由於大部分學生只是將收集的內容剪貼、拼湊,沒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中,且採用的形式比較單調(只是單純地將所收集的資料一股腦兒地讀給大家聽),再加上她們表述時不講策略,沒有老師講得生動,同時各組只注重本組的內容,對其他組的內容一般不太感興趣,因此形成了彙報組的同學在上面講得很累,而其他組的同學卻只是被動地接受、傾聽,形成了死氣沉沉的狀態,課堂上成了變相的滿堂灌,沒有了思維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該充滿活力的研究性學習變得單調、枯燥、乏味。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後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採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1、加強師生“對話”

從問題一中可以看出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加強。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對話”顯得非常重要。因爲學生正處於心智成長階段,知識結構也並不完善,親切的交流對於情感或思想易於激發,它可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幫助她們深入思考。有的老師認爲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可以讓自己省力,一旦將任務分配給學生,和她們講清楚怎樣做,就無須再多過問,在學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幾乎和學生沒有交流。這一種做法是不對的。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比平時更需要和老師進行交流,她們認爲,在她們這一層次,所學的知識不是很紮實,閱讀面不廣、量不大,碰到問題有時是束手無策,不知該從何下手,思路堵塞,這時和老師的交流就可以幫助開拓思路,加大思維深度。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引導作用。

2、強化羣體參與意識。

首先在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前,教師就要做好宣傳工作,指出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共同參與。其次,及時聯繫,做好協調、指導、激勵工作,增強她們的參與意識。教師要勤於與各學習小組聯繫,瞭解各小組的任務分配狀況,研究進展狀況,產生的疑點等等,並督促小組成員輪流將每次討論分析情況記錄下來,以便將來成文時使用。這樣,有助於教師及時瞭解學生的疑難,從而及時幫助、指導、協調,也有利於教師在學生碰到困難時及時激勵她們,以免學生被困難嚇倒,打退堂鼓,出現旁觀者。

3、學會寬容,注重思維碰撞。

思維的碰撞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時時、處處存在,這也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特別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內的交流,既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分享自己小組的勞動成果,又可以聽取她們的意見,使自己組的研究能更進一步,是一個思維碰撞的大好機會。爲了很好地利用這個交流的機會,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筆者針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狀況,從兩個方面着手:首先,參與學生的討論,給學生一點建議,讓各組學生明確,交流並不僅僅是完成任務,重要的是讓其他組的同學能從自己的講解中獲得東西,並從中激起思維的火花,從她們那兒獲得啓迪;其次讓學生學會理解、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讓學生共同分享收穫的喜悅。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4

本課是一篇非常優美的閱讀課文。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了以下幾方面的認識和收穫:

1、閱讀教學的整體構架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爲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爲經,以字、詞、句的訓練爲緯。本課的教學我通過各種方式積極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充分做到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從而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比如: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並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讀得入情入景。

2、學生學習課文總是從理解語言文字開始,再到對思想內容的把握。課文打動人、教育人的各種形象和情感是從課文的字裏行間顯現出來的。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感悟生動、準確的語言,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及時注意到了這點:比如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緊緊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從中受到情的感染。

3、在教學過程中,要留有較充分的學生自主選擇、經歷過程的學習時空,以保證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倡運用質疑問難、體驗感悟、分層教學、小組合作等教學策略,展開教學活動,以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參與度,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比如:用自己的話或課文中的句子說說大瀑布現在和過去的區別。(要求大膽想象,描述清楚。)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大多數學生選擇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感悟的較爲深刻。

4、教師要重視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放手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教給學生方法,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學習,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語言文字的訓練也就落到了實處。比如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如果人類繼續破壞環境,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學生想象非常合理,而且達到了樹立環保意識的目的。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5

如何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體現課改,我個人認爲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我們幾位語文教師通過觀摩學習,相互探討,馬上付諸實踐: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和相互討論很是熱烈,學生暢所欲言,收穫頗多。但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也有缺憾。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自我學習就很難取得效果。學生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表現,但決不能放任自流。

二、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但是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

三、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6

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爲己任,而如何讓學生超越語言文字的內容,走出狹小的課堂,是每個語文教師所應思考的。我認爲學生一旦展開豐富的想象,就能在與課文的心靈對話中,使“靜”的課文變成“動”,“死”的課文變“活”,能身處狹室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融,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在《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一課中,小駱駝聽了小紅馬說它難看的話覺得委屈,後來跟媽媽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駝峯、腳掌跟眼毛的作用。我利用文章留下的“空白”,啓發學生想象,續寫故事:沙漠旅行後,小紅馬和小駱駝再遇……

學生有的想象小駱駝向小紅馬介紹了自己的駝峯、腳掌和眼毛的作用,以理服人,使小紅馬認識了自己的錯誤,有的想象小紅馬和小駱駝再去沙漠旅行,實地體驗。

爲了讓學生明白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實質的道理,就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又厚又大”的腳掌、“雙層”的睫毛、“兩個肉疙瘩”的用處。

我不想直接部就班:它們有什麼用呢?因爲這樣的問法太過枯燥和直接。在讀到相關句子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我是小紅馬。小駱駝,你那又大又厚的腳掌太難看了!”“哦,小紅馬又來了。小駱駝,你那兩層的睫毛難看極了!”“小駱駝,你背上那兩個肉疙瘩真難看,我建議你把那割了吧!”我把聲音提得很高,我用嘲笑的語氣,我的眼神流露出看不起的神情。孩子們不服氣 了,他們爭相解釋腳掌、睫毛、駝峯的用處,好像自己真的就是小駱駝。當然,爲了配合表演,我總要加上一句:“哦,它雖然難看,沒想到有這麼大的用處。我錯了!”

這樣的環節設計,我自認爲很巧妙。潛移默化之中,把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讓他想其所想,急其所急。爲了解決主人公的`難題,學生很主動地去課文中尋找答案。而且在學生解釋的同時,不知不覺得已經懂得了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實質的道理。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我認爲學生一旦展開豐富的想象,就能在與課文的心靈對話中,使“靜”的課文變成“動”,“死”的課文變“活”,能身處狹室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融,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爲了讓學生明白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實質的道理,就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又厚又大”的腳掌、“雙層”的睫毛、“兩個肉疙瘩”的用處。

我建議你把那割了吧!”我把聲音提得很高,我用嘲笑的語氣,我的眼神流露出看不起的神情。孩子們不服氣 了,他們爭相解釋腳掌、睫毛、駝峯的用處,好像自己真的就是小駱駝。當然,爲了配合表演,我總要加上一句:“哦,它雖然難看,沒想到有這麼大的用處。我錯了!”

這樣的環節設計,我自認爲很巧妙。潛移默化之中,把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讓他想其所想,急其所急。爲了解決主人公的難題,學生很主動地去課文中尋找答案。而且在學生解釋的同時,不知不覺得已經懂得了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實質的道理。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7

“課堂應是向求知方向推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葉讕語)的確如此,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上,學生往往冒出許多“奇思妙想”,擾亂了教師原有的教學思想,處理得好,課堂將會出現浪花閃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我曾經歷過這樣一件事:

那一次,上覆習課,我跟同學們進行語文基礎訓練,一切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課上得很順利。快下課時,講到了這樣一道題:(連詞成句)“詩仙、的、李白、唐朝、是、大詩人、被、稱爲”。我請了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練習,然後根據他的答案分析講解,最後得出正確答案“被稱爲‘詩仙’的是唐朝大詩人李白”。講完後我沒再多加考慮,抓緊時間準備講完最後一道題,完成教學任務。一個令人想不到的小插曲出現了。一個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我見他是學困生,沒理睬,沒想到他自己站起來,張口就說:“老師,我想到了另一個答案,不知對不對?”被他打斷了教學進度,當時的我氣急敗壞地說:“答案只有一種。”他不服氣地坐了下來,再看看其他同學也是欲言又止。課堂一下靜得可怕。我``想:此刻,同學們的思維冒出火花,怎能忙着講完題而遏止他們呢?得鼓勵他們大膽講出自己的見解。於是,我馬上改口說:“老師心急,只想到一種答案。妃鑫同學多細心呀,他還想出另一種答案,我們來聽聽,大家鼓掌歡迎。”他高興地說出自己的答案“被稱爲‘詩仙’的李白是唐朝大詩人”。聽了他的正確答案,我意識到自己剛纔太武斷了,決定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果然,同學們踊躍發言,說出很多種答案。有的說:“李白是唐朝大詩人,被稱爲‘詩仙’”有的'說“唐朝的李白是大詩人,被稱爲‘詩仙’”……學生的“手腳”放開了,思維也跟着放開了,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習興趣很濃,直到下課了,還有一個同學追着我問這樣對不對。雖然訓練題沒有講完,但訓練效果非常好。

課後,我慶幸自己當時沒有“一棒子打死”學生的質疑,而是及時捕捉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時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峯迴路轉,柳暗花明,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反思:①當教學進度因學生的質疑而受阻時,教師別心急,應細心呵護學生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不拘泥於預設的教案,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進行教學,理解他們奇妙的思想火花,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

②當學生的質疑擾亂了教學思路時,不管是優生,還是學困生,應尊重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獨特體驗,教師少指責,多指導,多啓迪,發揮教學機智,靈活應變,把課堂變成和諧的課堂,精彩絕呈的課堂,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爲學生成長的生命驛站。《語文課堂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8

從事幾年的教學工作,我一般將語文一篇課文的教學分成二到三課時,第一課時接觸新的課文,初讀文本;第二、三課時分析理解課文。

以前我一直以爲語文課的重點是在二三課時,所以對第一課時一直沒怎麼重視。後來漸漸意識到初讀環節是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是培養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上好第一課時纔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那麼第一課時該如何上?上到什麼程度?又使我產生了疑惑。但是又無從學習,因爲無論是觀摩課,評優課,還是展示課,幾乎沒有人會執教第一課時。後來查閱資料瞭解到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八字方針;朱作仁教授提出課堂教學要三實:真實、樸實、紮實。這些觀念給我們以啓迪,紮實、有效讀通讀順課文並進行有效地識字,應當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追求。幫助學生在掃清閱讀障礙的同時,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要向我們傳達的心聲、文意。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一課時教學就是要解決初讀和識字正音的`問題,解決怎樣讓學生一步步讀出興趣,讀出疑問。

如何讓第一課時的初讀教學變得紮實有效呢?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總結如下:

1、理解課題

文章的題目能引人入勝,提示文章內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

2、讀通課文

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記牢幾個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把課文讀通順。

3、初讀理解

中年級的學生應當初步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第一課時教學時需要對預習進行檢查、反饋。在預習中學生會有一些疑難,儘量通過讀課文內容來找到答案,在閱讀中發現新問題,他們會有成就感,那閱讀的興趣也就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難理解的詞,學生就讀得很有興趣,不會覺得枯燥無味。爲第二課時的學習作輔墊,激起更高的學習興趣。

4、介紹作者激發興趣

瞭解了作者相關信息之後再來讀課文相信可以成爲作者的知音。讓學生讀課文,說出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再相機引導學生分段讀課文,達到讀通課文,掃除障礙的目的。這也是一個比較直接而有效的初讀方法。

5、抓住關鍵詞句,讓初讀讀得紮實有效。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進行字詞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6、抓住重點,質疑

第一課時在結束時,教師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啓發思考,留下懸念,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以此來引起學生細讀的慾望,爲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

第一課時是上好語文的關鍵,我想,如果它真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的讓每一個學生都讀通了課文,真的訓練了學生的寫字水平,那麼我就覺得第一課時的教學就是成功的了。課堂教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浸潤着我們的操勞和智慧;鐫刻着我們的惆悵和欣喜。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規律,不斷總結經驗,探尋思路,以使教學工作達到更好的效果。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9

做老師已經整整十年了,職業熟悉度麻痹了曾有的熱情。9月22日,一場語文教學比賽激活了從前的教育情結。課後,心中一直承載着重壓,也許到了不吐不快的時候了——

第一份重壓來自課堂。

一直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分解”,如何對知識進行化難爲易的處理,如何在梳理之後讓學生愛上語文。《信客》教學的第一環節中,我進行了三次知識分解嘗試:第一次是爲文章的四個部分擬小標題,結果失敗;第二次複述文章的主要情節,結果失敗;第三此次歸納文章動人的故事,結果依然失敗!我茫然了,難道課改之後的語文教學已經無需如此的梳理了嗎?

隨之而來的思索令我更加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彙總”?依然是《信客》一文,我一直想找到一個能夠以點帶面,貫通全文的切入點,但怎樣的嘗試都無法達成心願。最後,一位恩師指點我,可以從課後的一個問題入手提挈全篇,問題是:年輕信客死後爲什麼留下遺願,要與老信客葬在一起?問題看似簡單,竟把全篇的精華串連。欣喜之餘,我懂得了:原來在語文教學領域,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第二份重壓來自課後。

一位老師告訴我,每一節課後都問問自己,學生從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說實話,很多時候我不敢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爲無法面對良心的拷問。《信客》之後,我不得不問自己對學生的給予,結果汗顏不已,因爲我無法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說法。也許除了語言的薰陶、形象的積累之外,那節課我給予學生的真的寥寥!

於是我爲自己追加了一個問題:《信客》的`賽課令我學到了什麼?概括說來只消兩個字:震驚!爲了一節比賽課,我會查那麼多資料,進行那麼多的嘗試,不妨回頭看看日常的語文教學,不外乎就是看看文章,讀讀參考,想想技巧,之後便欣然登場了……有多少節課留下過遺憾我已經說不清了,現在想來除了震驚也只有震驚了!

賽課已經告一段落了,但我卻有了終生難忘的收穫:我知道,該怎樣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0

這節課的可取之處有三點:

1.學習內容安排由淺入深,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序且有效。整節課下來,學生沒有感到特別容易而沒有挑戰性,也沒有因爲特別難失去挑戰的興致。反而能時時讓學生體會付出就有收穫的滿足感。

2.課前導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一組不同生活狀態的馬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看到了馬的生活狀態,也爲下面學習活動中對課文內容理解奠定了基礎。這樣的`導入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爲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潛在的降低了學生解決梳理課文思路的難度。

3.當堂練寫的安排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針對“馬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而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個環節學生會依據課文內容,有理有據地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鍛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一個過程,也突現了單元教學重點。

不足之處:

1.自學指導一讀課文的環節,時間上還是不夠充裕。這篇文章生字詞比較多,難寫的字較多,必須得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解決字詞障礙,這樣才能不給後面的學習留債務。

2.關於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對馬的偏愛,老師應該提出質疑,讓學生能更全面的認識課文,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文章中寫到馬的長相,與之對比的其他動物真的就那麼不可取嗎?只是作者的偏愛而已。這樣的對比,只是要達到自己的寫作目的。學習一篇文章,不是讓學生學會單純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允許有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學習纔是新課程標準下希望培養的能力。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1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爲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啓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一學生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一學生說:“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另一學生又說:“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說說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說:“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這也是詞語的訓

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說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爲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一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學生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2

通過《賣木雕的少年》這堂課的教學實踐,我對新課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穫,針對課堂教學也有了幾點深的體會。

1、語言是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作爲小學中段語文教學,課堂上,對字詞教學也不能過於輕描淡寫,浮光掠影,更不能放棄字詞教學。學生只有紮紮實實了掌握了語言文字,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才能得心應手,有的放矢。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用新學到的四字詞語如“名不虛傳、琳琅滿目……”去造句,進行說話訓練。落實了語言實踐活動,學生的語言的到了訓練。

2、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以讀帶講,讀中感悟。這既是學生自主體驗的表現,也是學生獲得真知的過程。在本堂課上,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和阿姨的兩次對話,以讀爲主要憑藉,同時輔助朗讀小貼士,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自己勞動所得,感受更深,記得更牢。朗讀不僅要把課文的優美句段、重點句段讀精彩,也要把詞語品讀的有滋有味,從而提高人文素養,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在本堂課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準確的字眼,抓住重點句段,從重點詞“遺憾、朋友”入手,進行探究,從而激發學生思考,探究。同時藉助拓展相關的“中非友誼深厚的資料,幫助學生體會感悟。在探究中,學生或自主,或合作。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感悟的.更準確,體會的更深刻。

4、不足之處,學習氣氛不夠活躍。究其原因,一是因爲學生換了環境有些拘束,二是課文內容所表達的中心三年級學生很難理解,很難感悟到,三是問題引導沒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要多考慮學生的學情。只有根據學情的設計才能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3

在我們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注怎樣設計教學過程,怎樣突出教學重難點,怎樣設計板書,教學設計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師的一廂情願而已,這對於學生來說,未必都有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的幾點反思。因爲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低效的。今天,在合作學習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學生已成爲教與學的主角,課堂上出現了更多的生生、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局面,教學組織形式異彩分呈,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爲其中一個閃光的亮點。

一時間,各種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風起雲涌。語文課堂教學中改如何貫徹落實合作學習,纔不會捨本逐末?纔能有實效、出高效呢?我認爲首先應處理好如下幾個問題:

一、強化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的教師認爲搞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小組合作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有人認爲自主學習應該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教師的職責只是維持紀律,或者根據教材重難點拋出幾個問題或幾個觀點,然後讓學生自學、自練、背誦、記憶,教師講得越少越好,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其主人翁地位。這種觀點其實是對自主學習本質的一種誤解。自主學習指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而不是忽視教師的指導。如果忽視了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可能會處於一種無序狀態。一方面,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指導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生的自覺性不是很高,自制能力較差,對自主學習的適應性不強。所以,自主學習中教師的責任非常重大,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資質、基礎、接受能力等,並根據其特點和教學內容提出真正有啓發性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進行發散性思維並能最終理解掌握教材重難點,既讓學生百家爭鳴,又能夠殊途同歸才行。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如果只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①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②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③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4

《示兒》是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課。上這一課前,我想,這首古詩的內容不長,如果只抓讀、背和對詩內容的理解,學生興趣可能不大,因此,我把重點放在挖掘詩裏的愛國主義思想上,以愛國作爲主線,去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對高段學生的古詩教學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和詩人及文本的對話;同時,還要注意對古詩知識點的歸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漢語的言簡意賅的特點,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熱愛。

《示兒》這首詩,詩人的感情豐富而深刻,陸游在古詩中除了抒發強烈的.愛國之情以外,又有對南宋政權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對故土老百姓身爲亡國奴,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擔憂和同情,以及對自己“壯志未酬”的遺憾……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走進古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和線索。

另外,陸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詩篇,藉此首詩可以讓學生複習、積累、學習,並且加深對陸游這個愛國詩人的認識。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在理解詩意的後面,又設計了這樣的兩個環節:1、同學們,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700多年前這位偉大詩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們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樣的一位老人嗎?2、如果你是陸游的兒女或他的親朋晚輩,此刻你看到了這樣的一位老人:他雖然久病纏身,不久於人世,但心裏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復,祖國不能統一,他面容枯瘦,眼神裏卻滿含期待和信念,他在用緩慢而深沉的語調錶達人死之後萬事皆了無牽掛的曠達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時候,要告訴他中原收復的消息。面對這樣的老人,你會對他說些什麼呢?請寫下來!

學生在描述和寫話之中,便能通過想象和詩人進行對話,同時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同時也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但是,在實際上課中,我也忽略了兩個地方,一是對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沒有作細的闡明,導致後面部分學生感情無法進入老師創設的情境中。二是在對學生進行古詩知識點的教學時,過於簡單,指導不到位,學生的理解不充分了,教學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5

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一系列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紛紛涌現。其中“分組討論”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更是備受一線教師的青睞。於是大大小小的公開課上,分組合作,討論探究,已經成爲必經程序。一堂課熱熱鬧鬧,既有氣氛,又切合新課改的精神;然而冷靜下來,卻發現“分組討論”在教學實踐上還存在一些的問題。

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失落的自主.

《語文課程標準》當中,明確地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互相關聯,不可偏廢;而很多教師爲了給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留下充裕的時間,就壓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首先,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不充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因此在課堂中我們就要加強讀的訓練,拋開課本談探究,談拓展都是空談。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閱讀要靠自已的力。”新課改的課堂有時候刻意追求氣氛的熱鬧,就砍掉了靜靜讀書的環節;時間長了,學生心態變得浮躁,他們對課本的閱讀失去興趣,無法沉浸其中。另外,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充分。導入之後,教師往往給出幾個思考題或練習;而往往在學生還沒作好充分的思考準備時,教師就匆匆進入到討論階段,這樣的討論往往膚淺,效果不佳。

2.效率低下的合作交流.

首先,由於準備不充分,交流不能深入

我們有一句話叫“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師可以佈置學生在課前做一定的準備工作,如預習要學的知識,查詢相關資料,思考相關問題,爲課堂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很多教師課前沒有要求學生做準備,上課提出問題直接討論交流,討論的結果往往是就事論事,橫不能拓展,縱不能深入。並且很多教師爲了給分組討論留下充裕的時間,就壓縮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而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作爲基礎,而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或小組來替代的。只有在學生思考到達一定的程度展開討論,纔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時展開討論,纔有可能出現觀點的針鋒相對和正面交鋒,才能擦出思想交流的火花。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思考的時機。

其次,部分學生缺乏自我管束能力,影響了效果

小組討論,很長一段時間是由學生自己支配的,他們是否具有自我約束力將直接影響合作學習時間是否被有效利用。有很多同學喜歡渾水摸魚,在一片唧唧喳喳的討論聲中,乘機嘻嘻哈哈地說小話討論別的事情,這樣的討論就失去了意義。現在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自覺性不高,在有機可乘的時候,他們往往喜歡做一些小動作來顯示自己;或者有些學生不能將注意力持久地放在學習內容上;教師應監督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並重視小組長的監督管理力量。

再者,小組劃分隨意,角色分工不明確。

小組成員劃分隨意,缺乏正規的組織與分工,像一羣烏合之衆。教師佈置一個思考題後,前面的同學轉過身來,和後面的同學隨意的嘰裏哇啦幾句,就算討論完了。沒有人組織討論發言,也沒有人紀錄總結;沒有嚴密的組織,合理的組員搭配,沒有明確的角色分工緻使小組合作討論的效率不高。

而小組成員之間的同學關係融洽和諧與否也影響了討論的效果。如果小組成員固定,長期磨合,那麼組員之間關係和諧感情融洽,就能發揮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反之,很多小組的劃分具有隨意性,只是簡單的前後同桌,而且經常變更成員,那麼這樣的小組就會渙散,組員之間關係陌生,而對討論持冷漠態度,就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另外,小組間各自爲政,不能互相學習。

分組討論往往是每個小組負責一到兩個討論題,各個組相互獨立,討論的問題也獨立;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各小組完成自己的討論任務,總結髮言完後,一節課差不多就結束了,每個小組就只能對本組的問題做討論探究,而對其他組的問題根本無法顧及,因爲對別組的問題缺乏思考,對別組的發言也不能作出什麼反應。

3.教師引導的缺失

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時,很多教師仍然在講臺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準備下一環節的內容等;或者無目的的巡視,只是象徵性的走走;其實在學生的活動中,教師不是更清閒了,而是擔負起更大的管理和調控職責,教師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爲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比如在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序時,教師應該給予及時的表揚;當學生對小組任務不清楚時,教師要有耐心,向學生反覆說明任務、內容及操作程序;小組活動偏離主題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當小組在討論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

而對學生的發言,很多教師要麼一味地肯定;要麼無視學生的獨特思考,一味地往自己準備好的答案上引導。

鑑於以上問題,本人認爲要提高“分組合作”這一環節的教學效率,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一、小組成員固定,角色分工明確。小組長,要能夠起到組織協調的作用,成員間能夠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二、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設計問題,使學生願意說,有話可說。

總之,小組合作“分組討論”不是萬能的鑰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形式大於內容、效率不高的問題;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優化課堂,促進學生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