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怎樣使學生有東西可寫語文的教學反思

怎樣使學生有東西可寫語文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在快速作文被炒得沸沸楊楊的時候,許多人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爲寫作有捷徑可走,有竅門可找,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於是許多家長心動了,學生心動了,快速作文技法之類的書充斥於學生的書包。但內行們清楚,所謂快速作文法是不可信的,正如想要治癒癌症的特效藥一樣。癌症可預防而不可根治,作文可引導訓練而不可走捷徑。倘若真的要走什麼捷徑的話,首先解決的問題,應該是讓學生有東西可寫,而不至於讓學生一看到作文題目就抓耳撓腮,愁眉不展,唉聲嘆氣:“作文之難難於上青天!”

怎樣使學生有東西可寫語文的教學反思

因爲學生感到沒有東西可寫,有的是腦中無積蓄,一片空白,即使是搜腸刮肚,渾身解數,也不知寫什麼;有的是腦中有與題目相關的一鱗半爪,無法組合串聯,就像狗咬刺蝟不知從哪裏下嘴一般。

古往今來,有多少才子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洋洋萬言,立馬可待。其中固然有誇張的成份,但勿庸置疑,此事確有,且爲數不少。王勃寫《滕王閣序》就是著名的一例。奧祕何在?

簡而言之,那就是寫作者腦中有“貨”,有東西可寫。也就是說,他們善於積累材料,儲存材料,消化吸收材料,將各處材料變成自己的“財富”。

作文中材料的積累,包括人物、事件、場景、物象、事理、感悟、詞彙、語言等方面的觀察、體驗、收集、整理。這些材料主要來源於生活和書本。

生活是個萬花筒,它是一切藝術(特別是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是寫作無窮無盡的富礦。一切文學作品(包括科幻小說、神魔志怪小說)追根溯源都是生活的結晶。

那麼,如何從五彩紛呈的生活中積累素材呢?

其一是積累自己親身經歷的直接材料。包括自己親歷的事,與自己交往的人,自己親眼觀察員到的一切事物。這些內容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熔鑄了自己深沉的思考,容易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自己的經歷就是閱歷,對於寫作者來說,豐富的閱歷是一筆最爲寶貴的財富,愈是經歷曲折的人其人生的閱歷愈是豐富。但大前提是當事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心觀察,有心思索,有意記錄,並養成習慣,否則一無所用。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魯迅、巴金等許多中外文學巨匠的傑出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帶有自傳的性質。而《我的大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懺悔錄》、《家》等名著幾乎就是作者親身經歷的真實寫照。當然,作爲中小學生,其閱歷是相當有限的,而在這“有限”的閱歷中也有寫不完的材料。

其二是積累自己聽到的間接材料。道聽途說,茶餘飯後,月下聊天,車上閒侃,鄰里爭吵,朋友談心……只要你是個有心人,就可以隨時隨地地積累各種素材,發現閃光點,總結共同點,找出奇異點,久而久之,你的儲蓄就會越來越豐盛。蒲松齡就是採用這種方法收集素材的典型。白天他在十字路口設了一個免費茶攤,讓南來北往的過路人歇涼講故事。晚上,通過記錄整理再創作加工,終於完成了不朽名著《聊齋志異》,代表了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

其三是積累自己的奇思異想。我們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之時,大腦也經常處於思索狀態。當我們在獨自漫步之時,或者是在寂寞的旅途,或者是在冷清的客店,或者是在幹體力之時,看書之時,大腦像老牛反芻似的時不時會冒出一個構思,一個警句,一個人物形象,一件動人的事蹟……它們是那麼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像神蹤不定的神祕俠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破空而來,稍縱即逝。這也許就是文學理論上所講的靈感吧!有了靈感並及時記錄下來,過後稍加創作就是絕妙的詩文。相傳,晚唐詩壇怪才、有“詩鬼”之稱的李賀,年少時常常騎着毛驢揹着布囊到郊外散步,偶有所得隨即記下,塞入囊中,回來後事理詩稿,用此法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在羣星燦爛的唐代詩壇佔據一席之地。

一個人的生活經歷畢竟有限,生活範圍也相對地比較狹窄,因此單靠生活經驗是遠遠不夠的,而書本正好彌補了這一缺欠。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作家作者寫作的基礎。浩如煙海的書籍爲我們提供了各個領域無所不包的信息材料,各種名著又在此基礎上爲我們提供了寫作範例、語言的精華、創作的啓迪。事實證明,中外名作家也有許多是在吸取前人創作經驗的基礎上走上文學道路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對從書本中積累材料進行創作達到快速境界能夠左右逢源的精當概括。幾乎所有的作家都從書本上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王勃之所以能以極快的速度寫成字字嘰珠的《滕王閣序》,就是因爲他的頭腦裏裝滿了妙詞麗句。

總之,要想做到有東西可寫,一要向生活請教,二要向書本學習。除此之外,要想走其他捷徑,我毫不客氣地送你一個牌子:“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