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祖父的園子》語言幽默,富有詩意,真實地再現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講述了作者在祖父園子裏的一些故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

《祖父的園子》節選自現代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第三章第一篇,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教學課文時,我從介紹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入手,激情導入:有人說作者蕭紅是一朵開在中國北方原野裏的花,盛開在中國東北的農家院落裏,她從來不用澆水,任着風吹,任着太陽曬,卻越開越紅,越開越旺盛。事實就是這樣,在20世紀30年代的文壇,蕭紅就像是她筆下那北方庭院的花兒們一樣,鮮明而熱烈地開放,潑辣地,不嬌貴,不做作,自由自在地開在陽光下。

無論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與飢餓,無論她面對多少困苦與不幸,她都用她的筆寫着她的字,大氣的文字。蕭紅的《呼蘭河傳》,就是對故鄉的一本回憶錄。也就在寫完後的一年,這個女子就從世間消失了,只有31歲。但她把她對鄉土農家的愛戀,把她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傳達給了她的讀者,世世代代的讀者。在《呼蘭河傳》裏,她用了許多的文字寫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點描寫了家裏的園子,她稱它爲祖父的園子,自己的後花園。爲什麼她對園子如此念念不忘呢?這個園子給童年的蕭紅留下了什麼呢?讓我們隨着作者美好的回憶,走進她魂牽夢繞的《祖父的園子》。

一、走進園子,初步感知園子的自由

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用一個詞語概括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學生通過初讀很容易就能感知這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園子。學生的答案異彩紛呈,如:生機勃勃、無拘無束、鳥語花香、豐富多彩、自由自在……

二、深入園子,感知動植物的自由和我身心的自由

我讓學生先學習第一和第十七個段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和想象畫面中,在一次次的小練筆中孩子們感受到園子裏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園子的活潑、快樂和靈動。在作者蕭紅心中,倭瓜、黃瓜……是有靈性的,自己爲自己做主,是自由的'快樂的,不受任何約束的,由着自己性子生長,它們的事情,人不去幹涉,太陽也不過問。這種感受與作者快樂的童年分不開。通過交流討論:我在園子裏做了哪些事?我們可以發現,我跟着祖父種小白菜、鏟地、澆菜時,也是自由的,種小白菜,我是在瞎鬧;鏟地,我是在亂勾;澆菜,我是在亂鬧。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一切都是自由的。孩子們在交流互動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園子裏勞動時的那份自由和快樂,情不自禁爲蕭紅和祖父的這份純真親情而感動。

三、課堂小練筆,走進童年,共享自由的陽光

學習第十七自然段時,朗讀感悟“一切都活了,花開了……”分析句子採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進行本課的第一次小練筆。在學習“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怕上房……太陽也不知道。”後,舉例:哪些動植物是自由的,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進行本課的第二次小練筆。在總結昇華這個環節,我設計了第三次小練筆: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當你來到這生機勃勃、無拘無束的園中時,你想幹什麼?(請用上“想……就……願意……就……”)這種設計,既考查了學生對這種句型的把握,又能充分體會到蕭紅那顆充滿自由的童心,讓學生與作者快樂共享。

四、走進原著,進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心

最後我簡單補充蕭紅的資料,《呼蘭河傳》這本書裏寫道:“呼蘭河這座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稱這本書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想讓學生通過這些能對作者如此眷戀故土與懷念祖父的認識會更深刻與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園子是蕭紅心靈中唯一溫暖的家園,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2

《祖父的園子》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走進童年。通過引領學生朗讀一篇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感受童年的天真爛漫與童年時光的可貴,並學習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將學生領進課外閱讀的樂園,讓他們走進原著,走近作者,將課內與課外有效的銜接,激發他們的課外閱讀興趣。

《祖父的園子》選自《呼蘭河傳》,講述的是作者蕭紅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園子裏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嚮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兒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中,我試圖通過本文的學習,爲學生打開一扇窗戶,以此走近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走進她的作品——《呼蘭河傳》,更深層次的領悟她和祖父間的情。初步感悟“蕭紅體”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讚譽──“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面對這樣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導學生讀懂作者的心,真正領悟字裏行間的情,課後能靜下心來讀《呼蘭河傳》呢?在備課前我想了很多,儘管這只是一篇略讀課文,可它卻承載了滿滿的語文味兒,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典範。因此在我對《呼蘭河傳》認識的基礎上,又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瞭解作者寫這本書的背景,以及找了許多名師上這一課的視頻,借鑑他們的一些方法,最終才把本課的教學設計定稿。

教學中,我把這節課的內容劃分爲四大板塊。板塊一:整體感知,鳥瞰園子;板塊二:眼中園,樣樣都有;板塊三:心中園,一切自由;板塊四:夢中園,光芒四射。這四大板塊也是教學中的四大環節,整節課就以這四個環節推進,不難看出,這個設計是層層遞進的。由於有了課前的充分準備,在課上我帶領孩子們盡情地在園子裏走了個來回,用評委彭老師的話說,孩子與我都在園子裏暢遊了一節課,彷彿自己就是園中的一員。

上完本節課後,我們組織了評課、議課,所有觀課老師都發表了自己獨到的看法。結合觀課老師的評課和自我反思現將本課中的得失總結一下,老規矩,還是先談談做得好的方面吧!

1、突顯了年段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索信息。在本節課中,我安排了兩次默讀,並在默讀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默讀時要圈畫關鍵詞,做批註。對於這樣的長篇,默讀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學習方式,最終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突顯了教材特點,半扶半放,抓重點詞。課堂中以學生爲主,教師爲輔。始終都是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在讀中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如在感悟祖孫情時,主要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最能體現祖父對“我”的愛語句,在學生充分默讀、圈畫後進行交流,並拓展了祖父幹什麼,我就幹什麼的片段。

3、突顯了本體特徵。語文課就要充滿濃濃的語文味,這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之一。在課堂上,學生時而瀏覽課文,時而默讀片段,時而在我的引領下深情朗誦。特別是在體會園子的自由時,通過個別讀、範讀、師生對讀、接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把教學推向了高潮。讀後順勢讓學生寫,園子中還有什麼也是自由的。

4、突顯重難點。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纔是應用。”可見,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是應該在略讀課中得到訓練和提高的。何謂學以致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這些話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係,道出了略讀課文教學的重要功能。精讀課是爲學,略讀課是爲了用。老師平時在精讀課加強指導,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讀書中訓練和運用讀文能力,最終達到能自主閱讀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課堂中,學生運用前面學到的閱讀方法,圈點勾畫重點詞句,深入領悟“蕭紅體”的文字魅力。

5、突顯方法的指導。雖然課文篇幅很長,但我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採用了提領而頓的教學策略。在品析重點詞句時,適時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如作者描寫園子是個大花園時,沒有直接寫園裏的花兒,而是寫蜜蜂和蝴蝶,就勢學習側面描寫的寫作方法。

6、補充原文。爲了將學生引進文學巨匠的樂園,在教學中多次穿插《呼蘭河傳》中的章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同時也彌補了課文的空白。

課堂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沒有完美這一說,課後細細回想課堂中的一些細節,發現還有許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因爲我有個無法逾越的心理障礙——字寫得難看。因此只要有人聽課,我一般都把板書精簡成電報式,從不在黑板上多寫一個字。本課中的寫作指導方法——側面描寫、借景抒情等都沒有板書,只是一帶而過。若板書了,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其次,在課堂上沒有大刀闊斧的放手,將課堂還給學生,還是我引得較多,顯得有些匆忙,若一個問題提出,學生沒有及時答上來,就立馬指手畫腳。最後一點就是課堂容量偏大,加之在品析重點段時用時過長,導致後面草草收尾。說明我的課堂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

教無涯,學無涯。要想成爲一名真正的語文教師,我還得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庫,修煉內功。常反思,多讀書,多積累,多向名師名家學習,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氛圍,力爭早日成爲一名語文味十足的語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