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語文《回聲》教學反思大綱

二年級語文《回聲》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回聲》一課是一篇有趣的科學童話故事,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二年級語文《回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二年級語文《回聲》教學反思

  《回聲》教學反思1

《回聲》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非常有趣,同時回聲這一現象,學生也有感受。本節課的重難點就是第4自然段,這一段講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紋,又蕩了回來。課文從這一自然現象入手,引導學生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我運用課件,化難爲易,變抽象爲直觀,突破難點,取得較好的效果。

具體操作如下: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與同桌交流回聲是怎樣形成的,指一名學生用自己的話回答,然後要學生從書上找出描寫回聲的句子。接着,教師打出課件:隨手扔起一顆小石子到水池裏,要求學生觀察、口述水面的變化:池裏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紋,波紋碰到池塘岸邊,又蕩了回來。最後,要求學生朗讀本段,找出動詞,加以體會。口述過程,展示課件,想象回聲並反覆進行。由於學生對回聲原理了解清楚、透徹,很快地就能把這段課文背下來。

展示課件,展示水面波紋活動的景象,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回聲》教學反思2

上完本節課後,對自己教的這節課進行了思考和總結。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各種形式來朗讀課文,掌握本課出現的生字。在第一課時中不集中學習生字,而是隻對預習的生字進行反饋、檢查,對學生反饋的難字進行學習、指導書寫,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第二課時講讀課文,在這一課時除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有些需要理解字意的生字也可以安排在這一課時進行學習。

本節課向學生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但回聲較爲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着。,要理解它的產生原因是重難點。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講了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紋,又蕩了回來。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課堂上讓孩子們動手在紙上畫一畫表示回聲的現象也可以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聲波的擴散。隨後,再要求學生講解自己畫圖的想法,在回頭朗讀本段,找出動詞,加以體會。口述過程,想象回聲並反覆進行,通過課件演示展示水面波紋活動的景象,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一環節處理起來用了不少時間。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採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賽讀等,本課教學中還創設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小青蛙的不同語氣和青蛙媽媽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的語氣。

  《回聲》教學反思3

11月份,我有幸參加了大通溝小學“一本書”教研活動,我授課的內容是《回聲》。這次講課,無論是準備階段,還是授課階段,都給了我一次很好的磨礪的機會。

1、反覆揣摩,突破難點

這篇童話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回聲比較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着。要理解它的產生原因是重難點,而低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爲易呢?

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講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紋,又蕩了回來。顯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於是我就在想,怎樣的方式講來學生會更好的理解。在試講中,我利用彈力球來作爲聲音的表態,通過彈力球撞上牆壁再返回來來理解聲音碰到石壁後返回來的這麼個道理,生的確是更好理解了。但是,這個實驗卻不嚴謹,因爲聲音的傳播路徑和彈力球的彈設路徑不是一個道理,於是,我只好摒棄了這個實驗。在反覆斟酌之後,以圖畫作爲媒介,將聲音的波紋和水的波紋結合起來,並以一個綠色的磁扣當作校青蛙來演示回聲的產生過程,學生就很又快又好的理解了回聲形成的'原因。

同時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採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帶動作讀等等,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我在本課教學中還創設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小青蛙的不同語氣和青蛙媽媽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很多學生都能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

2、語言簡練,教態自然

在這次授課中,我反覆更改詳案,力求做到語言簡練、得當,爲課堂教學節約了有效的時間。同時,還要很感謝張主任給我提了些許建議,讓我在教態上盡力去做到美觀、大方。

3、總結反思,收穫提升

反思的過程就是提升的過程。反思中,還有諸多不足之處:

(1)扶着不放

葉聖陶說:“教是爲了不教”,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會孩子學會學習,讓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那麼在教學中,我們就要有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在課的設計中,我要拋出一個問題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在問題的設定上,我有兩個方案:一是,青蛙媽媽爲了幫助小青蛙解答這個問題,它都做了什麼?二是,青蛙媽媽爲了幫助小青蛙解答這個問題,它都做了什麼,又說了什麼?後來通過兩次試講,我決定用第一個方案。但是這樣的一個方式卻又其所欠缺得地方,就是隻扶不放。學生的學習主動能動性沒有很好的調動。

(2)朗讀指導還欠火候

在朗讀的指導上,我還有所欠缺,只是在讀文中能初步地感知相應的語氣,卻沒有更多的時間來指導練習了。我想,在指導朗讀上,是不是還有什麼更有效得辦法呢?

(3)指導書寫,不是專業出身,語言的組織可能還不夠精準,內涵不夠深厚。

在這節課中,我寫了“岸”“影”“倒”等6個生字,通過按結構分類和觀察字形、結構、佔位之後,我重點指導了“影”字的寫法,因爲不是專業出身,或許書法的語言還不是很精準,寫字的指導上還不是很到位。

總之,這節課下來,我想了很多,雖然我完成了預期的目標,課文的重難點也處理了,但在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關注學生這些方面還做得不夠,課本只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一個載體,我們不應過多的把目光放在這個上面,而應該把視野打開,讓學生從課本走向語文,從語文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