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精選8篇)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也是該篇小說的主人公。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精選8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精選8篇)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1

讀罷《孔乙己》,掩卷深思,不禁爲孔乙己的悲劇人生感到痛惜——一個飽讀詩書的善良讀書人,最後竟然被社會無情地拋棄,逐漸走向自我毀滅。然而仔細研讀課文,深刻剖析孔乙己的怪異扭曲性格之後,斷定孔乙己悲慘的命運又是必然的。他那怪異扭曲的性格是促成他悲劇命運的根本因素。

一、迂腐,硬擺讀書人的架子。

孔乙己最根本的特徵是一個詞:“迂俯”。他的言行舉止,無不體現出“迂俯”。他說話、做事不分場合,不看對象,到處以“讀書人”自居,亂擺“讀書人”的臭架子。“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有九文大錢時,炫耀地“排出”,只有四文錢時,沮喪地“摸出”。孩子們看熱鬧時,分的豆是“一人一顆”,可憐極了!而孩子們望碟子時,“他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害怕孩子們哄搶。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似乎讀書人所做的一切全高人一等。酒客取笑他被打斷了腿時,卻說是“跌斷,跌,跌……”試圖用謊言來維護自己少得可憐的尊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則含蓄地點明他還要硬擺“讀書人”的臭架子。反之如果孔乙己參加科舉考試失敗,能夠及早醒悟,脫掉長衫,加入“短衣幫”的隊伍,靠自己一身的力氣,誠實的勞動養活自己,也不至於走向悲慘的末路。孔乙己窮酸、迂腐,硬擺“讀書人”的臭架子爲他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二、好喝懶做,不會籌劃生活。

孔乙己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的惡習。

首先他好吃成癮,不會籌劃生活。口袋裏有幾文錢就到酒店買酒買菜,貪圖“口”樂。後來在打折腿後,爲解一口之饞,竟用手走到咸亨酒店,買一碗酒喝。可見他好吃成癮,有錢就花,還經常欠債,溫飽都難以爲繼,再加上又斷了一條腿,註定了要走向死路。

其次他懶惰成性,爲了顯示自己“讀書人”的身份,竟一直不肯脫掉那“又髒又破,似乎十來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他“身材很高大”,雖然是讀書人,但如果他脫掉長衫,穿上短衣,多參加勞動鍛鍊一定會找到一份活計養活自己。

他雖然讀書沒有進學,但“寫得一筆好字”,他憑藉自己的“一筆好字”的一技之長謀到一份抄書的差事,雖然苦一些,累一些,但只要他有耐心、講誠信,按時完成抄書的任務,得到的佣金解決溫飽應該不成問題。可是他懶做的惡習難改,沒有耐心,不講誠信,“做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自己斷了謀生的後路。孔乙己好喝懶做的惡習和偷竊的毛病導致他不會營生,必然走向窮途末路。

三、清高自負,喜歡自欺欺人。

孔乙己清高自負,人家有意跟他開玩笑,詰問他:“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便“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因讀書而窮困潦倒一生的孔乙己,被讀書人世界所遺棄,又被短衣幫所取笑,但他仍然在努力,他開始在孩子中尋找知音。“茴香豆的茴字,怎麼寫?”“不能寫吧?我教給你……”文字,在孔乙己眼裏,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媒介,而且非常有用:“記着,這些字應該記着,將來做掌櫃的時候要用。”文中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之乎者也”,是常在人們揭出他的“傷疤”後,可見孔乙己使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來爲自己辯解的,以示讀書人做的都安“聖賢”所教,非一般人能理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似乎讀書人所做的一切全高人一等。這些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充分反映了孔乙己清高自負的性格。其次他自欺欺人,酒客取笑他被打斷了腿時,卻說是“跌斷,跌,跌……”用謊言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自己欺騙自己。

總之,孔乙己悲劇命運固然有社會的原因,封建科舉制度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性格決定命運”。孔乙己怪異扭曲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這樣的一個畸形性格的人物,在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他的下場只有一種方式,走向滅亡。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2

課堂教學較好地體現了“沉浸式語文教學”所倡導的師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狀態的教學這一基本觀點。在對文本的解讀和對師生所得所悟的解讀與交流中,較好地完成了經典語言的輸入、作品情感的浸潤,也產生了一些“高峯對話”。如,學生從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後一次到酒店時,“穿一件破夾襖”,說明他已經喪失了穿長衫的能力,他連最後一點自欺欺人的維持個人尊嚴的能力都沒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託。一個精神已死的人,是沒有活路的。

總結本課教學,我覺得較好地處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教學策略問題。

教學設計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使學習不僅僅是課內的事。課前,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是在文章中劃出人物描寫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結局。二是結合文本,尋找依據,就孔乙己的結局寫作一篇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帶着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課上,重視對話與生成,努力使課堂成爲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互動。課後,佈置拓展閱讀,帶着對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進《范進中舉》。本課教學從探究問題開始,到產生新問題結束,自然引導學生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二是宏觀設計問題。

從宏觀上講,本課教學重視小說學法指導和閱讀思維訓練。根據小說特點以人物研究爲核心,從人物看社會。怎麼看呢?先根據人物遭遇,從現象看;再探究內在原因,從本質看,即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觀處理問題。

其中,第一是重視營造沉浸的氛圍。教學從聽、讀開始,以聽、讀結束,中間將聽、說、讀的訓練結合起來,對人物結局的探究這一主要問題貫穿全課。第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研讀文章。主要問題有兩個:

(1)孔乙己必死無疑嗎(悲劇的必然性)?

(2)悲劇由誰造成?三是重視角色體驗。教學中安排學生嘗試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孔乙己,設想彌留之際的孔乙己想起周圍一切時,會想到什麼,對他臨死造成最大沖擊。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3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

小說開頭便描述咸亨酒店,爲典型人物活動提供典型環境。

以“我”——酒店小夥計的見聞爲線索組接生活畫面,選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幾個生活片段展開情節,使人物性格脈絡清楚。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分明,結構安排嚴謹完整,增強了親切感和真實感。以“笑”貫穿全文。讓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最後在笑聲中離開生活舞臺,這樣的安排既是對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冷酷、羣衆麻木的批判,更是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在教學設計時也就忽略對情節的分析,而考慮以“人”爲中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瞭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結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個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把握人物形象,瞭解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4

學生提的問題有時看似不着邊際,然而加以引導,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馬行空,教師在引導時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讀文本的根本。在新課程課堂上創新入魔是一種病態的課堂,不信請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諸如“創造性閱讀”、“補白式閱讀”、“故事新編式閱讀”等新形式。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新課程課堂上,老師扇情鼓動,學生十八般武藝用將出來應和,語文課堂成了一調味瓶,語文課也在創新外衣的掩蓋下被調成了音樂課、美術課、表演課、社會課,甚至法庭課,惟獨缺了語文這一味。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的創新活動由於離開了文本而信馬由繮,學生只能在一個膚淺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對語言進行涵泳和浸潤的機會。

聽過這樣一堂公開課,教師爲了達到創新效果,將《孔已己》課堂設計成道德法庭,孔已己爲原告,丁舉人爲被告,控辯雙方在“丁舉人是否是兇手”的問題上糾纏不休,爭得面紅耳赤,學生扮演的法官覺得雙方都有理而一籌莫展,最後靈機一動宣佈“本法官難斷這個案子”而草草收場。教師的這種脫離文本賴以存在的社會、歷史背景,一味鼓勵學生追求所謂的“創新”,是對文本的一種褻瀆。於是乎,有的學生讀《愚公移山》讀出了愚公真愚,因爲愚公不會靈活變通,不會採取科學方法;讀《皇帝的新裝》讀出了兩個騙子真聰明,一個一眼就能看穿的騙局,竟然暢通無阻,令人佩服;讀《背影》讀出了父親爲“我”買橘子時的爬站臺屬於違反交通規則。如此“解讀文本”,還美其名曰提高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其實,創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說到底,都必須源於文本,再回到文本。脫了文本的創新,創新有多遠,離語文就有多遠。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5

在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拋除了腦海中所有的成見,與文章“坦誠相見”,一讀彷彿見其人,二讀彷彿有所感,三讀彷彿有所悟,但只是“彷彿”而已,面對經典,有時我會窒悶無語,大約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吧。

後來一則材料進入了我的視野,據孫伏園說,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孔乙己》的動機,“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讀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語,似醍醐灌頂。可是於教學而言,“意會”僅僅是第一步,我還必須要“言傳”,教師永遠做不了孤膽英雄,因爲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指導着學生去奪取全面的勝利。如何“言傳”呢?我想第一步還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引導他們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孔乙己苦在哪兒?社會怎麼薄涼的?於是授課過程中以情境再現爲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讀、模擬,這個過程中注重了課文的朗讀與語言的品味,並順勢對語言文字背後的“語言”進行了必要挖掘。爲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教學設計的適當位置設置了幾個“觸發點”,一是導入,暗示科舉制度,二是認識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級,三是體會丁舉人與孔乙己同是讀聖賢書同樣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讓學生思考作者吶喊什麼。就課堂效果而言,在品語言、現情節的過程中,學生由“笑”轉爲“不笑”,現場由“快活的空氣”轉爲“肅穆的氣氛”。

但這樣的教學設計天然的特點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給學生”,這樣做顯然會讓許多人再次陷入迷茫:這沒讓學生自主,這沒讓學生合作,這沒讓學生探究,甚至這也沒有傳授什麼方法,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是啊,學生學到了什麼?我也想問問聽課的學生,但我沒有機會,45分鐘的相遇僅僅是一次偶然,對學生而言,我的確是個過客。關於教學設計過緊與過鬆的問題還在困惑着我:過緊就會限制學生的課堂生成,學生只能跟着教師走,有控制的痕跡;過鬆就會導致自由散漫、左右出擊的被動局面,並由此導致學習的低效和思維的浮淺。到底怎樣做纔是恰當的平衡?

我的書桌上放着一尊魯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講《阿長與<山海經>》之後魯迅紀念館的饋贈,此刻,先生正注視着我,我不知道我講的課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聲,最後只能感慨一句:道不盡的《孔乙己》啊!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6

《孔乙己》是一篇“老課文”了,從教以來,也已經教過好幾遍,但是這次學校“一人一課”活動中再上《孔乙己》,感觸卻頗不一樣,它讓我深深地領會到,在教材的鑽研和教法的探討上沒有止境。下面,就用對第二課時進行“反思”

導入從複習入手,第一課時已經分析過了社會環境的描寫,首先要求學生複述咸亨酒店兩種顧客的不同特點。這是上節課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難度也不高,這樣上課伊始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已有知識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也符合認識論的規律。在學生複述完畢後教師明確:兩種顧客,兩個階級,嚴重對立,壁壘森嚴。引出孔乙己的出場。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發學生的爭論:它究竟屬於哪一類主顧?在爭論中認識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來,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探究話題展開討論。

需要說明的是,這是備課的一着“險棋”。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在他所作的小說裏,自己最喜歡的是《孔乙己》。孔乙己這個人物可三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講的東西太多了,一節課裏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對稿紙上“塗鴉”的幾個話題:“從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與酒”、“說說孔乙己的‘偷’”、“孔乙己爲何總被打”、“孔乙己與讀書”……我“靈機一動”,不如把這些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來討論。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爲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和理解效果,公開課的前一天,我佈置了一項作業:出示以上話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其中之一,結合課文內容寫一篇“小作文”。(當然,爲了保證第二天上課的真實性,我沒有讓學生知道課堂上要討論的環節,也沒有告訴學生有老師來聽課)作業雖然佈置了,可上課前我還是捏了一把汗,學生準備得怎麼樣了呢?他們的表現的好壞可是從根本上決定了這節課的成敗與否啊!

討論開始了,寫作同一話題的學生相對集中,組成了一個個討論小組,交流、討論、互爲補充,每組形成統一的意見後推舉一位代表發言。行間巡視,看着學生們一個個拿出準備的“小作文”,字數還不少,不錯。再看,呀,居然辯得頭頭是道,我心頭竊喜,忍不住加入其中……

交流發言開始了,學生的發言徹底打消了我所有的顧慮,精彩的發言不時激發出陣陣掌聲。雖然有些發言稍顯稚嫩,但明顯看出,學生是精心準備的。

一節課就這樣在討論、交流、發言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7

《孔乙己》是一篇經典之作,從教以來,也已經教過好幾遍,每次教都有新的感悟。它讓我深深地領會到,在教材的鑽研和教法的探討上沒有止境。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發學生的爭論:它究竟屬於哪一類主顧?在爭論中認識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本課最成功之處是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探究話題展開討論這個環節。

備課中,我發現孔乙己這個人物可講的東西太多了,一節課裏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對稿紙上“塗鴉”的幾個話題:“從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與酒”、“說說孔乙己的‘偷’”、“孔乙己爲何總被打”、“孔乙己與讀書”……我“靈機一動”,不如把這些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來討論。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爲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和理解效果,上課的前一天,我佈置了一項作業:出示以上話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其中之一,結合課文內容寫一篇“小作文”。

討論開始了,寫作同一話題的學生相對集中,組成了一個個討論小組,交流、討論、互爲補充,每組形成統一的意見後推舉一位代表發言。行間巡視,看着學生們一個個拿出準備的“小作文”,字數還不少,不錯。再看,呀,居然辯得頭頭是道,我心頭竊喜,忍不住加入其中……一節課就這樣在討論、交流、發言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這節課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樣的深入;他們探尋問題也可以找到那麼多的資料;他們的合作討論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們也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他們的課堂,這是他們的舞臺。學生是主體,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原來真正做到了是這樣的精彩,原來真正做到是這樣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大膽地給學生機會!

“新課標”實施後,也聽過不少“新”模式的課,爲了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爲了體現學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課堂討論似乎成了必備的形式之一。其實,對於動輒“討論三分鐘”的做法,表面上熱鬧非凡,實際上以“討論”替代“思考”;對於這種沒有效果的“討論”,我向來是頗有非議,不敢苟同的。不過,這一次我居然也“討論”了一把,但在課前考慮、課上實施時,注意了以下幾個細節,我想,這也許是成功的因素吧。

1、“打有準備的仗”。

如果課堂上提出個問題就由學生去討論,因爲學生沒有準備,討論當然就無從談起。事實上,這樣的討論要不成爲幾個口才好的學生的“一言堂”,要不你一言我一語,談得熱鬧,沒有收穫。所以這次我是課前將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事先備好,討論時拿出來,有理有據,而且事先聲明,推舉代表的發言必須是討論組的統一意見。這樣討論的方向就不是辯論誰對誰錯,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這也是很多討論常犯的錯誤),而是虛心地取長補短,形成統一的認識,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討論組共同受益的過程。

2、“做有興趣的事”。

在課前佈置作業時,我特別強調,出示的幾個話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也就是選擇你最喜歡的、最有話可說的一個去寫。記得當時話音一落,學生們居然有欣喜的神情。現在想來,其實也不足爲奇,學生們每天面對那麼多的作業,難道都是自己喜歡的?這次作業竟然有選擇,豈不快哉?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那當然是樂意去鑽研、去思考,“文思泉涌”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我們在設計討論話題時是不是也應該從學生實際入手、從學生愛好入手,去鋪設一些學生們都願意去嘗試的臺階呢?

3、“有充足的時間”。

這節課學生討論的時間長達十三分鐘,不是事先設計好的,而是課後總結時知道的。討論的結束也不是教師宣佈結束的,而是自然地小下來、靜下來。其實,我向來覺得,討論的話題倒不宜過多,一節課上動輒討論一下顯然是流於形式,但一討論就得“盡興”,就不必有時間的限制。否則,討論還沒開始,先規定“三分鐘”、“五分鐘”,誰還有心思盡情地把話講清、說完呢?討論的時間即使長一點,哪怕影響到以下環節的施行,也不必遺憾,因爲課堂教學的設計本來就應該圍繞學生進行,學生們能通過自己的活動“有所得”,這就是一節課最大的成功。

說起遺憾,我想,如果這些話題不是我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們自己根據課文內容找出來的,那該多好啊!我甚至還想,學生們說不定還能“挖掘”出更精彩的話題呢。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8

以前自己講授《孔乙己》,我講與學生學並重,而這次是以學生學爲主,我講爲輔。

一節課就這樣在討論、交流、發言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因爲這節課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樣的深入;他們探尋問題也可以找到那麼多的資料;他們的合作討論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們也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他們的課堂,這是他們的舞臺。

學生是主體,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原來真正做到了是這樣的精彩,原來真正做到是這樣的容易,只要你信任學生,大膽地給學生機會,一定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