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年有關端午節的黑板報內容

2016年有關端午節的黑板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1K 次

導語:端午節,賽龍舟,賽出龍馬好精神,吃糉子,吃出強壯好身體,掛艾葉,掛出幸福好運來,下面分享關於端午節的黑板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年有關端午節的黑板報內容

  【端午節黑板報資料:文化影響】

  大陸地區:

中國大陸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糉子全家同吃,雖然不一定代表端午節本身的紀念屈原的意義,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着。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在中國大陸地區也成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按規定放假一天。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西塞神舟會”賽龍舟,湖南“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祭伍子胥的“蘇州端午習俗”,就是中國大陸長江流域三個省份當地人民慶祝端午節時的習俗。

  臺灣地區:

臺灣端午節保留大量端午信俗,臺灣人俗稱端陽、“五日節”或“五月節”,習俗爲吃糉子、飲雄黃酒、驅五毒、飲午時水、沐午時水、午時立蛋(傳說中能在午時,立起雞蛋可以得到好運)與賽龍舟。端午禳除的習俗源自於夏至,臺灣習俗認爲端午當天正午,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刻,因此配合飲用午時水可強身健體、驅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或是掛榕枝、飲雄黃酒、佩掛香馨(香包)更可達到功效;另外當天也會使洗艾草水,同樣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全國最著名汲取“午時水”地點在臺中縣大甲鎮鐵砧山上的劍井。

在臺灣,端午賽龍舟是年度大事,早從在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便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府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發展至今,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固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卜看龍船行河邊!”的典故。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便在道士引領下,划龍舟、打龍鼓至水邊“請水神”,再決定爐主、頭家、龍船會;端午當日,選手必須先祭拜龍船,將香火插在船上。競賽結束後,待到農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龍船,期待來年再戰,全國較知名的龍舟賽會場有臺北縣碧潭、宜蘭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與高雄愛河等。臺灣俗諺有:“未食五月糉,破裘不願放”,形容過了端午節纔算真正進入夏季的炎熱。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是臺灣民間三大民俗節日。中華民國政府立端午節爲法定假日,依規定放假一天。

  【端午節黑板報資料:端午申遺】

中國2009年5月,中國已啓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該項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當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繼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爲“人類傳說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中國已啓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遺程序。昨日,記者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該項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 據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朱林飛介紹,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爲“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2009年10月,受文化部委託,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

據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於2006年公佈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糉子、龍舟競渡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爲什麼“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爲主體的原因。按照相關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在2008年正式成爲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2008年惟一的世界“申遺”項目。

端午節由湖北、湖南、江蘇三省四地共同申報,共包括4部分內容,分別是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審議並批准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佔據22項,端午節、粵劇、書法、篆刻、剪紙等均名列其中。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