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關於端午節黑板報設計內容資料

關於端午節黑板報設計內容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導語:艾葉又飄香,時間近端陽;低頭思好友,就在水一方;念念未敢忘,問候送心上;屆時配香囊,佑你永安康;糉子嘗一嘗,瑞氣滿口香。端午節到了。小編要跟大家分享關於端午節的黑板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端午節黑板報設計內容資料

【端午節黑板報資料:山西關於糉子的來歷】

山西民俗學家認爲,糉子的來歷和古時三晉先民治水的故事有關。

臺駘,作爲遠古歷史人物,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臺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官員。

當時臺駘爲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一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臺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泄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爲患又無路可通,也沒有船隻,(禹王治水時也是徒步上下,纔有三過家門而不進的故事,據考證臺駘治水要早於大禹,臺駘治水以汾水爲主,是以治水的歷史和傳說只在山西流傳,而大禹治的是黃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大於臺駘)臺駘和他帶領的開山百姓每天的飲食來源就成了問題,汾河兩岸每家都有勞力在隨臺駘治水,爲了保證糧食的按時運送到工地,不耽誤和影響人們的飲食保障,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葉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游的治水的人們,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魚蝦吃掉。隨着人口的流動,很快(糉子的最早原形)這種食品就傳遍了整個漢民族。

現在山西民間,五月五日祭奠汾神臺駘,祭品中就有糉子。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而糉子的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黑板報資料:紀念孝女曹娥說】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小漁村。村裏有個姓曹的漁夫。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曹娥她爸怕錯過漁汛,他不顧曹娥反對出江去捕魚。

父親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後來,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尋還沒見到父親。太陽快落山了,曹娥從她父親的夥伴口中得知: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一個大浪,把她父親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父親、父親”,拔腳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邊來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見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縱身向江水撲去。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人們卻在下游十多裏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遊動。人們趕過去,發現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說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

據說波濤洶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爲,那是因爲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爲“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孃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

據說,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