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猴年春節黑板報內容

2016猴年春節黑板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製作春節黑板報能夠豐富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識,從而傳承中華文化!以下是本站網小編整理的春節黑板報的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2016猴年春節黑板報內容

  第一屆春節晚會的總導演

黃一鶴,第一屆春節晚會的總導演,曾執導1983年至1987年以及1990年春晚。他與鄧在軍並稱爲第一代春節晚會總導演。

1983年第一屆春晚正式誕生,當年,央視導演黃一鶴接受了除夕組織一場晚會的任務後幹勁十足,他想出了四個點子:

一是要實況直播;

二要開闢電話點播;

三是起用節目主持人;

四是邀請中央首長出席。

沒有絢麗的舞臺背景,沒有先進的電腦燈,現場只有五臺攝像機,所有的工作人員加起來不到60人,節目甚至也沒有完整彩排過,但是,茶座式的觀衆區、較低的舞臺這些都讓晚會過年聯歡的味道很濃。這一臺晚會反響空前,春晚的形式也從此固定下來。

1983年,李谷一的《鄉戀》被視爲靡靡之音的禁歌,黃一鶴把四大盤子的觀衆電話點播條壓到領導面前才促使這首歌的真正解禁,後來,春晚演唱《鄉戀》被視爲上世紀80年代人性的解禁標誌性事件。

黃一鶴爲1984年春晚定下的原則是“不喊一句政治口號,只講魚水之情,兩岸一家親”,可直到元旦,張明敏等港臺演員上春晚的最終報告還是沒有批下來。臺裏領導也沉不住氣了,問黃一鶴,上面不批怎麼辦?黃一鶴說,我天天給張明敏他們做工作,我們大陸和你們香港不一樣,你說錯了,或許我就被髮配到邊疆去了。張明敏則一再表態,我唱歌的,說不了幾句話,肯定不出事。

臘月二十七當天,報告終於通過。身着中山裝的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讓內地觀衆瞭解到原來港臺歌曲也不光是“靡靡之音”,而由李谷一演唱、喬羽作詞、王酩作曲的《難忘今宵》也成爲了以後春晚的固定結束曲。

  各地春節習俗——臺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爲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衆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爲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裏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每到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竈"日這天,臺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爲竈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除夕之前,臺灣同胞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紛紛備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蔔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臺灣地區稱蘿蔔爲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裏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正月初一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牀,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遊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氛圍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孃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臺灣同胞視爲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

初四,是迎接"竈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熱鬧一場。

從大年初五日開始,許多人便開業的開業,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這天,相傳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需備下最好的美酒佳餚並燒香祭拜、演戲誦經,爲這位"天公"祝壽。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節的最後的一天。

此後,接踵而來的"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的最後一幕。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彩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遊海底,爲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臺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臺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爲相近。

臺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曆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爲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臺灣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爲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曆24日是老百姓送神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竈神一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竈口,讓竈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這一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臺灣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曆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爲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爲"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徵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徵長壽。蘿蔔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裏,以祝父母長壽。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在臺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交時"(半夜12點)一過,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臺灣人過年,還要製作紅龜米果、發米果、菜頭米果爲年糕。紅龜米果以形體像一隻龜,外染紅色,上打龜甲印,用來象徵人們益壽延齡。家家都用這種糕來敬奉撫育萬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門拜年要請吃糖果和甜仁,並按男女老少說不同的吉祥話。如孩子對老人可以說:"吃個甜,祝你長壽萬年!"同輩之間可以說:"吃個甜,祝你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