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新年春節黑板報內容

2016新年春節黑板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封開縣春節習俗

2016新年春節黑板報內容

春節是封開縣內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外出的人紛紛回家團聚。羣衆過節活動,一般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陸續開始,大搞室內外清潔衛生、備年貨,婦女忙於 裹餈、蒸年糕,迎接新年。年製品以糯米餈爲主,有時包裹蒸、花生、芝麻粘皮的糯米 糊、甜糕、“沙爽”(粘米制品),還有油炸糖環、油炸檄(北境制空心,南境制實心),解放後還時興炸角子、做雲吞、湯丸等等。 除夕前還有送迎竈君習俗。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竈君上天,除夕晚接立竈君神位。 迎送竈君要備三牲、酒禮祭拜。傳說竈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該家主人情況,因此民 間對竈君都很敬重,每逢初一、十五要燒香敬拜,希望竈君上天時爲其說幾句好話。 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門神,買肉殺雞,備絲粉、腐竹、針菜、香信及其他祭品 拜神。晚餐,各家吃“團年飯”,酒菜豐盛。農村許多地方,習慣全家大小在廳堂圍着火 盆直至天亮,稱之爲“守年”。爐竈用穀殼或柴炭引燃,通宵保留煙火,並點“長明燈”, 以示“長慶”好意。不少地方還習慣留“隔年飯”,以示“年年有餘”。 零時開始,放炮竹“接年”。城裏人還走上街去轉一圈,意是新年“行大運”、“行好 運”。城鄉煙花炮竹不斷。

年初一早晨,有些地方習慣吃甜湯丸、麪條,也有的地方習慣整天吃素不吃肉。老 少首次見面,均敬禮作揖,相互恭祝吉利,年輕人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分發紅包、糖 果。各家備有茶點、香菸、糖果之類,招待賓客。人人都穿上新衣服,街中村中行人如 流,一片喜氣洋洋。 年初二爲開年日,許多地方都習慣殺雞拜神。年初一吃齋、吃素的,此日即宴豐餐 盛。 此後,各地都習慣相互拜年,走親戚,訪好友,城鄉呈現一片節日歡樂氣氛。醒獅 隊、舞龍隊、八音鼓樂隊進城串鄉賀新年,受賀者要備茶、糖果、香菸,熱情接待。還 有舞獅採青、武術表演,放鞭炮、送紅包等,觀看場面人潮如涌,熱鬧非常。縣境大洲 泗科的陝筋白馬舞、五馬巡城舞和採茶戲等民間傳統節目,在四鄉巡迴表演,還到毗鄰 廣西蒼梧縣木雙等地演出。 年初七爲“人日”,一般不出門,不探親訪友。 元宵節 許多地方過元宵習慣吃湯丸,示意新的一年開始“心中有數”。縣境內南豐 和金裝望高過“元宵節”則比過除夕、年初一還要熱鬧。渡頭城西廟是日舉辦炮會,許 多商戶或居民合夥備金豬(即燒豬)拜菩薩,祈求神靈保鑽在新的一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保佑街坊居民四方大利、六畜興旺、人丁安康。炮地內外,人山人海,年年如是。

  煎堆的傳說

“煎堆“以南海九江最爲著名,其特點香脆、酥化、可口,是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居民過年必不可少的年宵食物。

關於“煎堆"的由來,一說,很久以前,有一年卅晚,龍江鄉突然狂風驟起,冒出一頭吃人怪獸,弄得嚴橫遍野,只有少數躲藏在屋裏的人才倖存下來。這頭怪獸人們叫它作“年"。爲剷除它,有位叫阿堆的鄉民,提議每戶人家用稻草、米粉、鮮肉和烈酒,仿造人身,引誘怪獸上鉤。結果,怪獸吃了草人後,因酒性發作,醉倒被殺掉,但在與怪獸戰鬥中,阿堆不幸身亡。後來,鄉人爲緬懷阿堆除獸安民的功績,每年歲晚都用糯米粉製作“煎堆”供祭他。另一說是,玉皇大帝的女婿竈王爺每逢小年都要與竈君奶奶一起上天朝見玉帝,各家各戶便炸煎果交由竈王爺帶去獻給玉帝。這種煎果,用糯米揉制經油炸而成,形似蟠桃仙果,餡裏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餞桔餅,還有爆谷花、芝麻子,人們叫它做“煎堆”。煎堆五味調和,鹹甜適當,意謂人丁興旺,花開富貴,閤家平安,萬事大吉,寓示着人們的美願。久而久之,煎堆遂成爲民間過年,必備的食品。

據筆者考證,“煎堆”這種食物起源甚古,唐時叫“碌堆”,是唐朝長安宮廷中的食品。因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居民,有許多是在唐宋時期陸續從中原南遷入粵的,所以碌堆也隨之傳進廣東,廣東的“煎堆",顯然是北人南遷的結果。不過,古代長安的碌堆與現今廣州的煎堆,無論在用料或製作上都有明顯的差別,這是同宗而變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