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爲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成語,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1

懸樑刺股

懸樑的故事發生在楚國一位名叫孫敬的賢士,到洛陽求學,爲了勤於學習,怕受睡眠困擾,因而把頭髮綁住懸於樑上,如果讀書疲累,眼睛一合上,頭低下 來,那懸在樑上的頭髮一拉,必定痛得醒過來,而後他苦讀有成。

刺股的故事發生在戰國蘇秦身上。他在鬼谷子那兒學合縱連橫之術,學成後 到秦國遊說,不被採用。旅費用完只好回家,但家人皆不理他,他很羞愧難過, 於是發憤苦讀。讀累了打瞌睡,就拿一把錐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趕跑,又繼續苦 讀。後來,再出發遊說諸侯時,無不成功,身掛六國相印,好不威風。

鑿壁偷光

古時有一個讀書人名叫匡衡,家貧,買不起蠟燭,而隔壁人家卻經常燈火輝 煌,他便偷偷鑿穿牆壁,借隔壁透過來的光而讀書。

囊螢讀書

車胤,晉代南平人,年輕時就愛讀書,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苦,沒錢買油 點燈。日子久了,車胤覺得長久下去,將不知浪費多少寶貴時光,一定要想辦法 解決才行。一晚,他見一羣螢火蟲,一閃一閃的飛來飛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 幾隻螢火蟲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們所發出的光來讀書嗎?此後,他就每晚靠 著螢火蟲的光來讀書,有時甚至看到天明。

映雪讀書

古時有一讀書人名叫孫康,也因家貧,冬夜經常在雪地藉助雪光返照來讀書。

隨月讀書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 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光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 牆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 ,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 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牛角掛書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願浪費,有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 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閱讀的書掛在牛角上, 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絲毫不覺。勤學專注之功 令人敬佩。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2

韋編三絕

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3

嘔心瀝血

李賀,唐朝著名詩人,人稱“詩鬼”。他自幼聰慧,七歲能寫詩作文,十餘歲便名揚文壇。相傳李賀寫詩不先立題,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發掘素材。每次出門,他總是騎着一匹瘦馬,肩背一個布錦囊,後面跟着一個小童僕。他邊行邊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隨身所帶筆硯,在馬上寫成詩條,投入錦囊。有時滿載而歸,囊中鼓鼓的;有時終日窮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知子莫若母,李賀的母親知道兒子創作勤奮,更瞭解兒子身體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一天晚上,李賀回了家,他母親就讓侍女接過布錦囊,倒出李賀所記的詩條,一看,寫的'真不少。母親又是高興又是心疼,說:“這孩子,非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李賀立在一旁,並不說話。飯後,他從侍女那裏取回詩條,研好墨,鋪好紙,把白天所記的詩句連綴成篇,然後存到別的袋子裏,除非喝得大醉或有其他重要的事,他通常都是這樣。

由於作詩太刻苦,損壞了健康,李賀只活了27歲便去世了。但他短暫的一生,卻給後世留下二百四十餘首詩歌,其中有許多世代相傳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石破天驚逗秋雨”等等。

“瀝血”一詞出自韓愈《歸彭城》:“刳肝以爲紙,瀝血以書辭。”既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後來,人們便把“嘔心”和“瀝血”合在一起,表達費盡心思、用盡心血的意思。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4

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恆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5

懸樑的'故事發生在楚國一位名叫孫敬的賢士,到洛陽求學,爲了勤於學習,怕受睡眠困擾,因而把頭髮綁住懸於樑上,假如讀書疲累,眼睛一合上,頭低下 來,那懸在樑上的頭髮一拉,必定痛得醒過來,而後他苦讀有成。刺股的故事發生在戰國蘇秦身上。他在鬼谷子那兒學合縱連橫之術,學成後 到秦國遊說,不被採用。旅費用完只好回家,但家人皆不理他,他非常羞愧難過,於是發憤苦讀。讀累了打瞌睡,就拿一把錐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趕跑,又繼續苦讀。後來,再出發遊說諸侯時,無不成功,身掛六國相印,好不威風。

2、囊螢讀書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6

1、懸樑刺股

懸樑的故事發生在楚國一位名叫孫敬的賢士,到洛陽求學,爲了勤於學習,怕受睡眠困擾,因而把頭髮綁住懸於樑上,如果讀書疲累,眼睛一合上,頭低下來,那懸在樑上的頭髮一拉,必定痛得醒過來,而後他苦讀有成。刺股的故事發生在戰國蘇秦身上。他在鬼谷子那兒學合縱連橫之術,學成後到秦國遊說,不被採用。旅費用完只好回家,但家人皆不理他,他很羞愧難過,於是發憤苦讀。讀累了打瞌睡,就拿一把錐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趕跑,又繼續苦讀。

後來,再出發遊說諸侯時,無不成功,身掛六國相印,好不威風。

2、囊螢讀書

車胤,晉代南平人,年輕時就愛讀書,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苦,沒錢買油點燈。日子久了,車胤覺得長久下去,將不知浪費多少寶貴時光,一定要想辦法解決才行。一晚,他見一羣螢火蟲,一閃一閃的飛來飛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幾只螢火蟲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們所發出的.光來讀書嗎?

此後,他就每晚靠著螢火蟲的光來讀書,有時甚至看到天明。

3、牛角掛書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願浪費,有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閱讀的書掛在牛角上,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

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絲毫不覺。

4、鑿壁借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裏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習。家裏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牆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做了宰相。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7

下帷讀書

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

《春秋》,孝景時爲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8

《中華成語故事》裏有好多成語故事。有些是講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撓》。故事裏的喬玄爲了讓強盜受到應有的懲罰,只好忍痛犧牲了自己十歲的兒子。而且他從不向困難屈服。我覺得他很偉大。

《不爲五斗米折腰》裏的陶淵明爲了養家餬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爲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爲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氣,沒有因爲五斗米而像這種小人低頭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過門不入》裏的大禹曾三次路過家門口,但一次都沒進去過,因爲還有很多治水工程等着他去幹呢!我覺得他非常愛國,爲了百姓們,他可以一次都不進家門。

還有講爲人處世的,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故事裏的諸葛亮爲了輔佐後主劉禪盡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兩次帶兵北伐,第一次失敗了,但他不放棄,還一直堅持着。第二次終於成功了。但後來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北伐途中。他這種“忠心爲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很令我感動。

在《中華成語故事》裏,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讓我非常敬佩,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的故事!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裏,記載了我們偉大祖國五千年的歷史,無數位英雄的故事流傳至今。所以我非常喜愛這本書。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叫李陵的騎都尉在和匈奴打了敗仗,投降了。大臣們都譴責他貪生怕死,而司馬遷不以爲然:李陵帶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敵軍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夠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了。漢武帝一聽,大怒,把司馬遷下了監獄,處以腐刑。司馬遷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寫<<史記>>。他在史記中,給好人高度的評價,對受到壓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故事中的司馬遷雖然被關進了監獄,但他卻沒有放棄,繼續寫史記,造福子孫。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樣的:警察抓住壞人,給我們安寧;醫生治好病魔,給我們輕鬆;老師幫助我們,給我們智慧;父母生育我們,給我們快樂……..

讀了這個故事,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一件事要有決心,不能三分鐘的熱度。在這一點,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總是虎頭蛇尾,現在想起來,真慚愧啊!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9

手不釋卷(shǒu bù shì juàn)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啓發罷了。”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着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爲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着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映月讀書(yìng yuè dú shū)

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亮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牆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顧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牛角掛書(niú jiǎo guà shū)

把書掛在牛角上抓緊讀書,比喻讀書勤奮。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願浪費。有一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成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閱讀的書掛在牛角上,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也絲毫沒有察覺。勤學專注之功令人敬佩。

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把與鄰居相隔的.牆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讀書十分刻苦的人。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裏很窮,白天必須幹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藉着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着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乾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圓木警枕( yuán mù jǐng zhěn)

用圓木做枕頭,睡着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牀,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爲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牀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牀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牧豕聽經(mù shǐ tīng jīng)

豕:豬。放牧豬羊時,停下來聽別人講經。指讀書勤奮。

後漢時琅邪有個叫承宮的,是個孤兒,從8歲給人放牧豬羊。鄉里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春秋經》,於是請求留下,爲學生們拾柴。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後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說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後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10

三餘讀書

語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爲《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11

鑿壁偷光

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12

形容詩文作品精心創作、極有價值的典故。事出《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使其客人人着所聞,集論以爲八《覽》、六《論》、十二《紀》,餘萬言。以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懸秦市”、“懸金”等。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13

今天我讀了《成語故事裏》中的盲人摸象,故事講的是有幾個盲人摸一頭大象,他們每個人摸的部位都不一樣,結果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有的人說像柱子,有的人說像蛇,有的人說像扇子,有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看到事物的全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我以後做什麼事情都要仔細觀察,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樣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14

成語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精華,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其中不少還蘊含着許多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傳統美德。而《中國成語故事》這本成語故事書也寫了許多古今聞名的成語故事,如《近水樓臺》、《餘音繞樑》、《雞犬不寧》、《驢鳴犬吠》、《奉公守法》等成語故事,這些故事對我們小學生既能“益智”,又能“養性”,非常值得我們去閱讀,去思考,從中懂得更多知識。

所以,我在星期六那天,閱讀起《中國成語故事》來。當我讀到“玩物喪志”這個成語故事時,我被周朝太保召公奭寫信勸武王的事所感動。

那是公元前1051年,武王派兵滅了商朝以後,號召遠方各國都來臣服周朝。有一天,旅國來了一位使者,送給武王一隻名叫獒的大狗。這隻狗有四尺多高,兩眼十分機靈,深得武王喜愛。從此,武王每天都顧着玩這條大狗,連國家大事也不顧。後來,周朝太保召公奭看到武王玩物喪志,連忙寫信給武王,勸他不要沉迷於供人玩弄的事物,應該勵精圖治。

武王看了這封信,突然反省過來,想到商朝滅亡的教訓,覺得召公奭的話很對。從此以後,武王做任何事情都兢兢業業,不敢荒失,周朝的統治也得到了開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沉迷於供人玩弄的事物,使人喪失進取的志向。學習也是一樣,不能沉迷於玩成語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精華,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其中不少成語還蘊含着許多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傳統美德。暑假裏,我讀了《中國成語故事》這本書,書中的許多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濫竽充數》這個故事。

《濫竽充數》主要講了在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也混在裏面充數。後來齊湣王繼位,他喜歡讓人一個一個地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自知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禁啞然失笑,因爲我也曾經當過“南郭先生”。那還是我上三年級時的事了,有一次班級要元旦聯歡會,老師說需要剪些窗花來裝飾教室。我不會剪窗花,但是看到許多同學都去幫助,我也跟去了。我裝腔作勢地說:“剪窗花還不簡單嗎?簡直是小菜一碟!”我一會兒讓這個同學剪小草,一會兒讓那個同學剪小花,儼然是一個“行家”。正巧這一幕被老師看見了,在總結時老師還表揚了我,我心裏美滋滋的。在這件事過去不久的一天,老師把我和幾個同學叫去,讓我們去參加學校的剪紙比賽。我大吃一驚,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後來,我只好紅着臉跟老師說了實話,成認了錯誤。

這個故事更讓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須有真才實學。學習也一樣,絕不能弄虛作假,自欺欺人。因爲沒有過硬本領的.人,或許能混過一時,但不可能混過一世。《濫竽充數》中的南郭先生就爲我們敲響了警鐘。所以,我們必須抓緊年少時的珍貴時光,腳踏實地、發奮學習,努力做一個有用的人。 《中國成語故事》中像這樣含義深刻的故事還有很多,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掩耳盜鈴》等等,有時間我還要再讀讀這本書。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15

人性,自古以來,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研究的課題。

在《三十六計之第十七計拋磚引玉》中,唐太宗作爲一國皇帝,縱使可以“一呼百應”,可依然無法從辯才和尚那裏要到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與之後蕭翼的智取《蘭亭序》帖相比,唐太宗輸在對人性的把握上。

作爲一國皇帝,當得知真跡被辯才和尚收藏,唐太宗自然按照皇帝的做派,派官員向辯才和尚索取,而對於辯才和尚來說,他把此真跡看得比自己命還重要,又怎會因此懼怕皇權?!官員拿不到真跡也是必然的結果。後來,唐太宗還是不死心,又將辯才和尚召進宮中給予優厚的供養,這一次,沒有直接索取,試圖能夠感化辯才和尚。有過之前派官員索要的事情,此時的辯才和尚,想必也深知,皇帝的“優厚供養”也是有其目的。另外,作爲出家之人,本來就是看破紅塵,又怎會因爲身外的優厚供養,而放棄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蘭亭序》帖呢?!碰壁也是必然之事。

唐太宗,先後兩次,即使是一硬一軟兩種做法,終究是站在自身是皇帝的角度處理此事,始終是無法在辯才和尚那裏找到突破口,拿到真跡。

而後來的蕭翼,爲什麼就能拿到真跡呢?

從書中可以看到,在辯才和尚“一見如故”之前,蕭翼不但隻字未提《蘭亭序》帖,甚至連自己的真實身份都沒有明示給辯才和尚。

那麼,在這之前,蕭翼做了什麼?

蕭翼先是從唐太宗那裏借了幾本王羲之的雜帖真跡,以備作爲“誘餌”,實施他的“拋磚引玉”之計。

“磚”有了,又如何引“玉”呢?

接下來,蕭翼天天到寺院偶遇辯才和尚,每次只是禮貌地鞠個躬,其他的什麼都不做。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不停的刷臉”,以此先引起了辯才和尚對他的好感。“刷臉”幾天後,倆人的關係升級:由最初的只是打個招呼進而上升爲可以進入方丈室內閒談。至此,蕭翼拿到了施計的機會。

走到這裏,蕭翼已經取得辯才和尚的`好感,但他仍然沒有急於“暴露”自己,而是,開始爲他的“拋磚引玉”佈陣。

首先,“拋出磚”作誘餌。謊稱自己有王羲之的真跡精品,請辯才和尚法鑑。明明知道這真跡只是雜貼,卻故意說是精品,而對於手裏有《蘭亭序》真跡的辯才和尚,自然要說“算不上上乘佳作”———辯才和尚必然要走到這一步。

蕭翼接着佈陣,故意說道“更好的,只怕難找了。”,以此引誘辯才和尚說出他有更好的真跡。因爲在蕭翼之前的佈陣中,已經將辯才和尚的感情調整到“一見如故”的狀態。辯才和尚此時早已放下所有的防範心理。爲了證實自己所言是實,自然又說出自己有《蘭亭序》。事情走到這裏,只能證明《蘭亭序》果真在辯才和尚這裏,但依然拿不到。

蕭翼進一步佈陣。故意說不是真跡。辯才和尚果真一步步掉入蕭翼布的局中,急得脫口說出《蘭亭序》就是寺院的真寶,爲了進一步證實自己所說是真,甚至請蕭翼第二天來看真跡。至此,《蘭亭序》隨手可得了。

接下來,怎麼把《蘭亭序》拿到手呢?!蕭翼進一步佈陣。

第二天,當辯才和尚將《蘭亭序》真帖拿給蕭翼看時,蕭翼又故意指出很多瑕疵,故意說不像真跡。

這裏,蕭翼見到真跡爲什麼還要故意說不像真跡?如果蕭翼認可是真跡,辨才和尚必然更加小心謹慎地藏起真跡,這樣的話,蕭翼雖然看到了真跡,還是拿不到。只有進一步的質疑真跡,纔會讓辯才和尚心理開始動搖,請求留下蕭翼的雜帖,以便對證真僞。既然是對症,真跡與雜貼必然放在屋內的某一處等待對症。這樣,就爲後來蕭翼輕鬆找到真跡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蕭翼緊緊抓住人性這一點,用幾張雜帖,誘出並拿到《蘭亭序》真跡。沒有動用到一兵一卒,看似簡單的幾個交往片段,蕭翼卻在其中暗暗佈下一個個局,一環扣一環,使得辨才和尚必然拿出《蘭亭序》真跡。

相比較於唐太宗,蕭翼的手法實在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