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5篇)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經典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5篇)

經典成語故事1

成語名稱:探囊取物

成語拼音:tàn náng qǔ wù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很容易的事。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連動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探囊:摸口袋。伸手到口袋裏拿東西。比喻極容易辦到的事。

成語來源:《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國用吾爲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成語造句: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四回:“這首輔之位,猶如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的成語故事

韓熙載是五代時期南唐著名的賢才,因爲明宗李嗣源殺害了他的父親,於是他決定離開中原,投靠江南的南唐政權。韓熙載的好友李前去爲他送行。臨行前,韓熙載告訴李:“江南的南唐如果重用我,讓我當宰相,那我一定能率軍北上,迅速收復中原。”而李聽後則說:“我如果擔任中原國家的宰相,那我就能率軍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地奪取南唐各國(就是探囊取物的.意思)。”韓熙載投奔南唐後不久,南唐就吞併了吳國。但是由於南唐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韓熙載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也沒能當上宰相。而他的好友李卻做了中原國家——後周的大將。他奉命征討南唐,屢建奇功,奪取了南唐的很多城池,受到後周朝廷的賞識。後來他雖然也沒能當上宰相實現自己的誓言,但他的境遇明顯要比韓熙載好得多。

探字開頭的成語

探玄珠 探囊取物 探驪得珠

包含有探字的成語

探驪得珠 探囊取物 探玄珠 不探虎穴

經典成語故事2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樹根,等着奇蹟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經典成語故事3

【注音】wáng yáng bǔ láo

【典故】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 《戰國策·楚策》

【釋義】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指知錯就改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知錯就改

反義詞】時不我待、知錯不改

【同韻詞】室邇人遙、鳩奪鵲巢、遇水疊橋、油煎火燎、哀思如潮、整瓶不搖半瓶搖、風舉雲搖、路遠迢迢、中心搖搖、壽同松喬、......

【成語故事】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五個月趁機征伐,很快佔領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爲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成語示例】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亡羊補牢,可稱晚悟。 章炳麟《與孫思昉論時事書》二

【其它使用】

◎ 當初羅馬舊教不能適應環境,力圖改革,以致逼成了宗教革命,現在反過來,宗教革命卻逼使羅馬舊教實行『亡羊補牢,』開始一種『反宗教革命的運動。

◎ 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層次是,大家常說的吃一塹長一智、亡羊補牢爲時不晚之類。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不怨天、不尤人,亡羊補牢,知恥後勇,奮起直追。

經典成語故事4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經典成語故事5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爲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爲“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經典成語故事6

1.開卷有益

【釋義】“開卷 ”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比喻讀書有好處。

【出處】宋·王闢之《繩水燕談錄·文儒》 太宗日閱《御賢》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 益,朕不以爲勞也”。

【故事】

宋大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時候,各地還存在着一些割據 政權。統一全國的任務,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后,才完成。趙 光義即位後改名趙光靈,史稱宋太宗。 宋太宗統一全國後,立志宏揚傳統文化,下令整理各種古籍。同 時,又重視各種古代文化資料的收集。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年)。下令編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從 而爲保存和發揚我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太平御覽》中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所 以,又可以說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識的總彙。 這部書原名《太平編覽》。編成後,宋大宗對它非常重視,規定自 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後全部看完;因而改名爲《太平御覽》,意思是太 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經常因處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計劃閱 讀這部書,於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補讀。侍臣怕他讀得時間太久,影響 身體健康,太宗說:“只要翻開書卷閱讀,就會有收益,所以我不覺得 疲勞。”

2.安居樂業

【釋義】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出處】《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髮。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爲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着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爲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3.愛屋及屋

【釋義】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係的人或物。

【故事】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爲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爲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爲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併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着,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準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佈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爲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爲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爲周朝。

當週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裏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爲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裏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衆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鹹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僕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4.安然無恙

【釋義】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故事】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爲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裏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5.八仙過海

【釋義】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

【故事】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柺李把柺杖投到水裏,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

經典成語故事7

西晉末年,中原地區戰亂頻發。晉王朝支撐不住了,不得不放棄半壁河山,南渡長江,遷都到建康(南京),靠偏居一隅來苟延殘喘,史稱東晉。

晉室南渡以後,隨來的一些官員和士人懷舊之情日益加重。他們每逢晴朗之日,便相約來到郊外長江邊的新亭,坐在芳草地上飲酒寄懷。

一日,正在飲宴中,周顗(yǐ)藉着酒勁,遙望長江對岸,不勝悲傷地感嘆說:

“風景未改,而山河卻變了!”

周顗的一句話,正勾起了在座各位官吏的思鄉之情。於是,遙望失土,然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想到不知何日才能光復舊地,都不禁傷痛得流下淚來。

只有丞相王導沒有流淚。看着哀傷不已的'同僚,王導怒容滿面,厲聲喝道:

“我們應當全力扶佐王室,收復失地,何必像楚囚一樣相對而泣!”

後來,“新亭對泣”這一典故,用來表現河山淪落之痛,或形容只知悲嘆而不知振作的迂腐無能之態。(澈蕪)

經典成語故事8

【注音】jiǎn xū huò yào

【出處】勣既忠力,帝謂可託大事,嘗暴疾,毉曰:‘用須灰可治。’帝乃自剪須以和藥,及愈入謝,頓首流血。帝曰:‘吾爲社稷計,何謝之。’ 《新唐書·李勣傳》

【解釋】剪:剪掉;須:鬍鬚;和:調製。剪下鬍鬚調製配藥。比喻體恤下屬。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結構】偏正式

【押韻詞】肝膽相照、鳴鑼開道、知恩必報、餘音繚繞、無可奉告、嫣然含笑、立功自效、憑空捏造、水流溼,火就燥、遷蘭變鮑、......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唐朝初年,李勣忠心效力朝廷,皇帝認爲他是一個可託付大事的人。一次李勣生了重病,醫生說要用鬍鬚作藥引。皇帝立即自剪鬍鬚給他當藥引和藥,不久李勣病癒入朝拜謝,磕頭磕到流血。皇帝說:這沒什麼,我是在爲江山社稷考慮。

經典成語故事9

【成語】: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解釋】: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成語故事】:

宋玉是戰國後期楚國的一位文人。楚王聽別人說了他一些壞話,就把宋玉找來問道:“先生的`行爲恐怕有些不檢點的地方吧!爲什麼許多人都對你不滿意呢?”宋玉答道:“先讓我說件事吧!有一個歌唱家在京城歌唱。開始唱的是楚國最流行的民間歌曲《下里巴人》,這時有好幾千人跟着唱。後來他又唱起比較高深的《陽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幾百人了。當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陽春白雪》時,跟着唱的就僅有幾十人了。最後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別和諧的最高級的歌曲,能跟着一塊唱的人就僅僅幾個人了。可見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說:“文人之間也是一樣。那些傑出的人物誌向遠大,行爲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況正是這樣啊!”楚王聽了宋玉這番狡辯,就沒有再追問下去。

經典成語故事10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爲,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經典成語故事11

【拼音】qián gōng jìn qì

【典故】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週,踐韓,而以攻樑,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

《戰國策·西周策》

【釋義】功:功勞;盡:完全;棄:丟失。以前的功勞全部丟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白忙

【相近詞】功虧一簣、功敗垂成、前功盡滅

【相反詞】大功告成

【同韻詞】救火拯溺、相時度力、坐收其利、聲色並厲、魚菽之祭、微言大義、帡天極地、齊心協力、蕭然四壁、因人而異、......

【成語故事】戰國末年縱橫家蘇厲去遊說周郝王去阻止秦國的'大將白起進攻魏國都城大梁,如果大梁不保,周王朝就危險了。並舉楚國名將養由基百發百中的例子,前邊99次都中了,只要一箭不中就前功盡棄了。白起沒有理會蘇厲的話,繼續進行兼併戰

【成語舉例】皇上叫你去帶兵,或是打土匪,或是打洋人,打贏了還好,打輸了,豈非前功盡棄,自尋苦惱。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九回

【成語造句】

◎ 馬幼平立即打電話詢問情況,得知即將出院的這位病人所以這樣做,是感到醫院的醫療條件和服務態度十分理想,他擔心回家後病情一旦惡化,將前功盡棄。

◎ 施工厚度應嚴格按製造廠提供的要求施工,過厚塗料將發生龜裂,導致前功盡棄。

◎ 所以爲了不使太空旅行之夢前功盡棄,那一段時間裏,王贛駿吃飯、喝水、走路、做事都十分謹慎,甚至在家裏也總是千方百計避免跟太太生氣,生怕引起身體不適。

◎ 鞋子、手袋、飾物,一樣都不能馬虎,否則很可能是前功盡棄。

經典成語故事12

物極必反

解釋: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後,就臨朝聽政,不久,他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爲則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帝還是不肯放手。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恆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則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着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爲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小朋友,這是一句勸人的話,含有適可而止,不要過分的意思,和器滿則傾是同一個意思。

一個人如果太貪心,對於地位和財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會說他“物極必反”。其實這句話也含有一點兒妒意。

經典成語故事13

成語作威作福出處:《後漢書·李固傳》有這樣一則故事。

東漢安帝死後,閻皇后爲了維護自己的權力,立濟北王劉壽的兒子劉懿做皇帝。當時,劉懿還是個幼兒,閻皇后便做了皇太后,自己執掌朝政。她的可哥閻顯做了車騎將軍,其他幾個兄弟也都做了大官。

可是好景不久。幾個月後娃娃皇帝劉懿生病死了。中常侍孫程便趁此機會,祕密聯絡王康等18箇中黃門迎立被安帝廢掉的太子濟陰王劉保做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漢順帝。

漢順帝即位後,把閻家的'人全殺了。但當時他只有11歲,朝廷大權又全部落到了孫程爲首的宦官手中。

過了7年,漢順帝18歲了,他立責人梁氏爲皇后,封樑皇后的父親爲大將軍,又下令各州郡推薦人才到京中會考。南鄭人李固在會考中名列第一,被漢順帝封爲“議郎”。

李固爲人正直,疾惡如仇,敢於說話,他看不慣宦官們爭權奪利、貪贓枉法的醜惡行徑,多次上書漢順帝,揭發他們的種種罪行。由於李固說得有理有據,而且他得到樑皇后的支持,因此有一百多名宦官被撤了職。孫程等宦官對李固恨之人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於是,他們在順帝的大舅子、大將軍樑冀的支持下,聯名向漢順帝告狀,說李固排斥皇上的親信大臣,使這些臣子不能盡心盡力的侍奉皇上。又說李固平時妄自尊大,依仗權勢,作威作福,罪該殺頭。

順帝看了以後,回宮徵詢樑皇后的意見。幸虧樑皇后很信任李固,才使李固免遭災難。

經典成語故事14

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講的是杜宣飲酒的時候發現杯中似乎有一條小蛇,其實是掛在牆上的弓映在酒杯裏,杜宣以爲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憂而病,應劭聽說杜宣生病後來看望杜宣,杜宣看到牆上的弓後病就好了。

有一年夏天,縣令應郴請主簿(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杜宣飲酒。酒席設在廳堂裏,北牆上懸掛着一張紅色的弓。由於光線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爲是一條蛇在酒杯中蠕動,頓時冷汗涔涔。但縣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請他來飲酒的,不敢不飲,所以硬着頭皮喝了幾口。僕人再斟時,他藉故推卻,起身告辭走了。

回到家裏,杜宣越來越疑心剛纔飲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隨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動,覺得胸腹部疼痛異常,難以忍受,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家裏人趕緊請大夫來診治。但他服了許多藥,病情還是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有事到杜宣家中,問他怎麼會鬧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飲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他幾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廳堂裏反覆回憶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裏怎麼會有蛇的。

突然,北牆上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結果發現,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細細觀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

應郴馬上命人用馬車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裏的影子,並說:“你說的杯中的蛇,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沒有其他什麼怪東西。現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後,疑慮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癒了。

 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點評

這個故事諷刺了在虛幻的現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驚擾的人。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告訴人們這麼一個道理:人在很多時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驚擾的,而由這種懷疑和恐懼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來解除其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疾病消除,恢復健康。

經典成語故事15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羣臣,宣佈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爲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纔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衆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爲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後花園內,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裏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裏。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大臣裝着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着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溼了,卻彷彿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樹枝在看什麼,手裏還擒着一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裏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溼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彷彿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纔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纔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準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