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用到成語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成語在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並且每個成語都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 1

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四字成語故事 2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四字成語故事 3

成語解釋患:憂慮。沒有時怕得不到;得到後;又恐怕失去。指對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成語簡拼HDHS

成語注音ㄏㄨˋ ㄉㄜˊ ㄏㄨˋ ㄕ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患得患失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得,不能讀作“dě”。

成語辨形患,不能寫作“幻”;失,不能寫作“矢”。

近義詞斤斤計較、自私自利

反義詞公而忘私、大公無私

成語例子既無“患得患失”的念頭,心情也自然安泰,決非欲“騙人安心,所以這樣說”的:切祈明鑑爲幸。(魯迅《兩地書》六0)

英語翻譯worry about personal gains and losses

日語翻譯利害得失(りがいとくしつ)によくよくる

俄語翻譯своекорыстие

其他翻譯<德>immer um den eigenen Gewinn oder Verlust besorgt sein<法>attaché à son propre intérêt

成語謎語病癒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經常與學生討論爲人的問題,他說:可鄙的庸俗低級的.傢伙不能與之同事,當他沒得到權勢或好處時,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設法得到。而當他得到時,卻又怕丟失掉。像這樣的人都是利慾薰心,處處爲個人打算,什麼壞事都能幹得出來

四字成語故事 4

成語名稱:不貪爲寶

成語拼音:bù tān wé bǎo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廉潔。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以不貪別人的財產爲可貴,表示廉潔奉公。

成語來源: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成語造句: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從吾所好,豈曰富而可求;有命存焉,當以不貪爲寶。”

不貪爲寶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着它回家,請一個玉工來加以鑑別,玉工仔細看了後,讚不絕口地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啊。不過你得小心,別在人家面前露眼,讓人家把它偷了去!”,其實,這人請玉工來家,已經引起了鄰居的注意。原來,平時極少有人上他家,這回玉工突然來,有人便不時進來張望。宋人心裏不安,怕有個閃失空歡喜一場,便把寶玉祕密藏好。儘管如此,他還是擔心寶玉會被盜走。如果把它賣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價值,給別人佔了便宜。他考慮來考慮去,最後決定把它贈送給一個有身份的人,這樣多少還能留下些人情。過了幾天,他見沒人發現,便帶了寶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不字開頭的成語

不名一錢 不寒而慄 不學無術 不自量力 不可救藥 不拘一格 不遺餘力 不欺暗室 不屈不撓 不求甚解

包含有不字的成語

不足回旋 絕不輕饒 老龜煮不 內舉不失 寧可玉碎 千夫諾諾 千羊之皮 矢在弦上 泰山不讓 行不由西

四字成語故事 5

【成語】: 九牛一毛

【拼音】: jiǔ niú yī máo

【解釋】: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成語故事】:

西漢時代有個很有名的大將軍名叫李陵,他奉漢武帝的命令,率領軍隊去攻打匈奴。後來,因爲兵力不足而戰敗投降。武帝聽到這件事以後非常生氣,他覺得李陵不但不能立下大功,反而輕易對敵人投降,其它的大臣們也紛紛指責李陵的不忠。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爲李陵打抱不平,他仗義直言說道:李陵將軍孤軍奪戰,每一次出兵攻打敵方都有很好的.成績。而這一次,他沒有得到李廣利(擔任正面主攻任務的將軍)的協助,五千人的步兵雖然被八萬匈奴兵團團圍住,但是仍然冒死對抗,而且連續打了十幾天的仗,還殺傷敵兵一萬多人,直到糧草都用盡了,纔不得不假裝投降,這樣的戰績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李陵實在是個了不起的將領啊!至少他的功勞能夠抵他的罪過吧!

漢武帝聽到司馬遷不但爲李陵辯解,而且還諷刺他的親戚李廣利,頓時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把司馬遷打入死牢,接着又判了司馬遷當時最殘酷、最恥辱的宮刑。司馬遷遭受到如此大的打擊,受到這種侮辱,好幾次都想自殺一死了之,可是他想到自已這種情形即使死了,在大家眼中也不過就像是九牛之一毛,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一絲同情,還會受到大家的嘲笑。於是,他下定決心、勇敢的活下去,最後終於完成《史記》這部名流千古的史學鉅着。

四字成語故事 6

成語名稱:衆志成城

成語拼音:zhng zhì chéng chéng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萬衆一心。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城:城牆。萬衆一心,形成堅固的城牆。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成語來源: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下》:“衆心成城,衆口鑠金。”

成語造句: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23回:“衆志成城,當必能濟事了。”

衆志成城的成語故事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鐘即編鐘。景王準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鐘,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鐘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着演奏。

衆字開頭的成語

衆叛親離 衆志成城

包含有衆字的成語

烏合之衆 衆志成城 衆叛親離 牆倒衆人

四字成語故事 7

鳳毛麟角

右衛將軍劉道隆在坐,出候超曰:“方侍宴,說君有鳳毛。”謝徒跣還內,道隆謂檢覓鳳毛,待至暗而去。宋武帝曾經說:“謝超宗很有些個鳳毛。”右衛將軍劉道隆當時也在座,出來等到謝超宗,對他說:“剛纔宴席上,皇上說你有鳳毛。”謝超宗光着腳走進屋裏,劉道隆以爲是取鳳毛去了,直等到天黑了才離開。

謝超宗是劉宋的文人,父親叫謝鳳,祖父是赫赫有名的謝靈運。孝武帝非常欣賞謝超宗的文才,讚揚他“有鳳毛”,拿他和他的祖父謝靈運相比。旁邊有個叫劉道隆的`將軍,聽到這話後不知道皇帝稱讚謝超宗“有鳳毛”,是表揚他的學識才華,還以爲謝超宗真的有“鳳毛”這種稀罕寶貝。這一天,劉道隆專程登門拜訪,口口聲聲要看謝超宗的“鳳毛”。他不知道謝超宗的父親名“鳳”,這樣一口一聲要看“鳳毛”,觸犯了謝超宗的家諱,導致謝超宗慌慌張張,來不及穿鞋就躲到室內。不學無術的劉道隆不明所以,還傻傻地等在那裏,以爲謝超宗進去找“鳳毛”了,結果等到天黑了也不見謝超宗出來,只好悻悻地走了。這個故事被傳爲千古笑談。

四字成語故事 8

畫蛇添足

在很久以前,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後,他們準備把一壺祭祀用的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由於幫忙辦事的人較多,這壺酒不夠這麼多人喝,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餘。這一壺酒究竟要怎麼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提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就把這壺酒給他喝。大家都認爲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都同意這樣做。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就要開始喝酒。但他回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裏就想:他們畫得真慢。

他洋洋得意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隻腳也不算晚呢!”於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壺,右手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給蛇畫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裏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爲什麼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而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只能看着他喝完酒了,這個時候懊悔也沒有用了。

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舉,反而得不償失的人。後以“畫蛇添足”比喻做多餘的事有害無益。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四字成語故事 9

隋朝初年,有個名叫王劭的人,曾在北齊、北周做過官。齊、周相繼滅亡,進人陏朝後,隋文帝楊堅任命他爲“著作郎%隋場帝楊廣時期,他又連任原職,真可謂官運亨通,一帆風順。

這個官爲“著作郎”的王助,其實並不專心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他雖然也編寫過國史和做過其他的一些註釋工作,但是,他卻把主要的功夫用在邪門歪道方面。他時常假託什麼圖讖命符,散佈荒誕的童謠,謊報神奇的怪異現象,並且藉此預卜國家將如何興旺、恭維楊家皇帝將永遠穩坐江山等等。

有一次,他謊報說,某處獲得一隻神龜,龜腹腔有“天下楊興”四宇;皇后死了,他也胡造謠言,說皇后原是·‘妙善菩薩”轉生,她不是死,而是“返真”,臨去時,天上還曾派下仙樂和香花來迎接她。他就是這樣地胡說八道、花言巧語,以博取皇帝的歡心和維持他的官職。他的'這個“著作郎"竟一直做了將近二十年之久。

可是《陏書·王劭傳》卻給了他這樣的評論,說:“王劭用這些方法來取悅皇帝,在這個官位上將近二十年,採用迂腐奇怪和街談巷語的話,而且文詞鄙野,不符合常理,駭人聽聞,大爲有識之士所諷刺和嗤笑。”

四字成語故事 10

惴惴不安zhuì zhuì bù ān

【成語解釋】: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心而不安。

【成語出自】:《詩經·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臨於谷。”

【成語簡拼】:zzba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惴惴不安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大家都認爲這是震南村第一個大災難,愁眉苦臉,惴惴不安。(歐陽山《苦鬥》六七)

【近義詞】:忐忑不安、惶恐不安、心慌意亂

【反義詞】: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成語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死於公元前621年。穆公死後,秦國決定用177名活人殉葬,其中包括子車氏家族的奄息、仲行、於虎三人在內。這三人才能出衆,對秦國作出過很大的貢獻,深受百姓愛戴,如今卻要無辜被活埋,秦國人對他們無限同情,對統治者這種滅絕人性的暴行十分憎恨,他們無可奈何地創作了《黃鳥》一詩,來表達他們的悲哀和憤恨之情。這首詩保存在《詩經·秦風》裏。它一共有三章,第一章寫道: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湍湍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它的'大意是說;黃雀瞅瞅叫淒涼,一齊落在酸棗樹上。誰跟穆公去從死?子車奄息好兒郎。這位奄息人人今,一百個人比不上。走近墓穴要活埋。

全身發抖心裏慌。那老天爲何不睜眼,殺這好人不應當!如果可以贖他命啊,願用百人來抵償!第二章寫道;“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瑞惴其?、彼蒼老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它的大意是說:黃鳥瞅嗽叫淒涼,一齊落到桑樹上、準隨穆公去從死?子車仲行好兒郎、這位仲行人人愛,一百個人難比量、走近墓穴要活埋,全身發抖心裏慌、那個老天沒長眼,殺我好人太荒唐!如果可以替他死啊,願用百人來抵償!第三章寫道;“交交黃烏。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於虎。維此於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傈、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詩的意思是:黃鳥瞅瞅叫淒涼飛來落在荊樹上、誰跟穆公去從死?子車於虎好兒郎、說起子車?鋼虎啊,百人相比沒他強、走近墓穴要活埋。渾身顫抖心發慌、叫聲那個老天爺,殺我好人不應當?如果可以贖他命,願死百次來抵償!

“惴惴其理’這句詩,後來發展演變爲成語“惴惴不安”惴惴。

四字成語故事 11

成語名稱:妄自尊大

成語拼音:wàng zì zūn dà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不把別人放眼裏。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妄:過分地;尊:高貴。過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

成語來源: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成語造句:魯迅《且介亭雜文·買<小學大全>記》:“況且以這樣的‘名儒’而做官,便不免以‘名臣’自居,妄自尊大。”

妄自尊大的成語故事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囚辭歸,謂囂曰:“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釋義形容人狂妄地誇大自己,以爲自己了不起,輕視別人。故事是馬援,字文淵,茂陵人。東漢初年,劉秀做了皇帝,稱光武帝。當時,政權雖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統一,各路豪強憑藉自己的軍隊,各霸一方,各自爲政。在各路豪強中,公孫述最爲強大,他在成都稱帝。爲此,在隴西一帶稱霸的隗囂,派了馬援去公孫述處探探情況,以商討如何能長期地割據一方。馬援在隗囂手下,是個很受器重的將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爲公孫述是他的同鄉,早年又很熟悉,所以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熱情的`歡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敘日說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孫述聽說馬援要見他,竟擺出了皇帝的架勢,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許多侍衛站在階前,要馬援以見帝王之禮去見他,並且沒說上幾句話就退朝回宮,派人把馬援送回賓館去了。接着,公孫述又以皇帝的名義,給馬援封官,賜馬援官眼。對此,馬援當然很不愉快,他對手下的人說:“現在天下還在各豪強手中爭奪,還不知道誰勝誰敗公孫述如此大講排場,自以爲強大,有才能的人能留在此與他共同建立功業嗎?”馬援回到隗囂處,對隗囂說;“公孫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廣大,自以爲了不起,妄自尊大,我們不如到東方(洛陽)的光武帝那裏去尋找出路。”後來,馬援投靠了光武帝劉秀,在光武帝手下當了一位大將,竭盡全力,幫助光武帝統一天下。最後,公孫述被劉秀打敗。

妄字開頭的成語

妄自尊大

包含有妄字的成語

無妄之災 妄自尊大

四字成語故事 12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爲“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衆,爲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爲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爲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不恥:不以爲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爲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現在我們用來形容一個人謙虛、好學,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不恥下問。

四字成語故事 13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面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爲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爲他誇誇其談,不能承擔重任。

有一次,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大將廉頗採用了修築壁壘堅守的方法。後來,趙王聽信了秦國散佈的流言,以爲廉頗年老懦弱,不能低檔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死搬兵書上的教條,完全改變了廉頗持久抗戰的'計劃。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了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包圍。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一下子盡被殲滅。

四字成語故事 14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師起容關,至蒲水;士億有餘萬,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戰。武王左操黃戟,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故事: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徵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爲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製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後的痛苦爲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j隊從容關一直駐紮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爲兵士不願意爲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j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週武王左手擎着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右手節用犛牛尾裝飾的白色旌旗、坐着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j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四字成語故事 15

武則天掌權期間,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興和丘神績串通謀反,武則天命令來酷吏俊臣審查此案。來俊臣正在 和周興辦理案子一起吃飯,他問周興說:“囚犯多不肯招認,應該採取什麼辦法 ? ”周興說 :“這太容易了 ! 擡個大甕來,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進到裏面,還有什麼能不招認 ! ”來俊臣派人找來一口大甕,按照周興出的主意用火圍着烤,然後站起來對他說:“有人告你謀反,太后讓我審查你,請老兄自己進到甕裏吧! ”周興十分驚恐,叩頭認罪。

四字成語故事 16

【成語】:泰山壓卵

【拼音】:tàishānyāluǎn

【解釋】:泰山壓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極大,強大的一方必然壓倒弱小的一方。

【成語故事】:

孫惠是晉惠帝時齊王冏的謀士。在齊王失敗之後,孫惠受到了成都王的重用,後來成都王起兵攻打長沙王,孫惠十分失望,才退隱。不久,東海王在下邳起兵,孫惠知道,就上書東海王,指出歷代王朝危亡的情形,都是枝葉先雕零,才引起上下根株的死亡。因此,勸東海王應該一心平亂,匡扶王朝。同時還頌揚東海王的實力:“這種強大的力量,就像是烏獲摧毀冰塊;令孟賁折斷枯樹;使猛獸吞食狐狸;用泰山來壓卵一樣,這是沒有辦法相比的……”最後,東海王被孫惠懇切的`言詞打動,才起用了他。

以泰山的堅實、巨大,來壓微小、脆弱的蛋,兩者力量的懸殊,是可以想見的,用“泰山壓卵”這四個字,正可以巧妙的表現出一件事情的對比。所以,後人便用它來形容,以最強大的力量,加諸在最弱小的一方,也就是以強欺弱,能輕易達成任務的意思。例如,一家資本雄厚的公司,以賤價和小商店競爭,那必然會成功的,這就可以用“泰山壓卵”來形容。

四字成語故事 17

一敗塗地的故事

【解釋】

形容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劉邦是沛縣一名亭長(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他性格豪爽,樂於幫助別人。有一次,劉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總有幾個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們都走吧!”當時就有十幾個民夫情願跟隨劉邦。

劉邦帶這十幾個人正往別處逃走,忽然有條大蛇擋在路上,別人嚇得不敢前進,劉邦手提寶劍,把大蛇趕走,大家很佩服他這種勇敢精神。

那時候秦朝政治腐.敗,各地百姓紛紛起來造反。沛縣衙裏的文書蕭何和監獄官曹參知道劉邦是個好漢,便經常暗地與他來往,商量準備起兵反秦。

在蕭何和曹參的`幫助下,劉邦決定起義,他們首先攻下了沛縣。大家推舉劉邦爲起義軍的首領;劉邦說:“抗秦大業是艱鉅的,如果一敗塗地,就要賠上性命啊!我劉邦願帶領大家大幹一場!”

劉邦從這天開始,便率領沛縣的三千弟子展開反抗暴秦的鬥爭,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漢朝。

四字成語故事 18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着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麼時候睡着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麼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於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於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後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四字成語故事 19

孫知微是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畫家。他的技藝非常高明,尤其擅長人物畫,畫風獨特,爲當時繪畫界所推崇

有一次,成都壽寧寺約請他爲寺院畫了幅《九曜圖》,孫知微答應了

孫知微畫風嚴謹,構思巧妙,經過幾天思考纔開始作畫。草圖終於畫出來了,正準備着色,僕人趕來報告,今天主人的好友過生日,人家一定要請主人前去赴宴。不得已,孫知微只好停止作畫,然後把他的弟子叫到跟前,吩咐他們說:“這幅畫的草圖我已畫好了,我要去朋友家,剩下的着色工作,你們幾個人一起做吧,要用心揣摩,不要出錯。”弟子們由於得到老師的信任而感到十分高興,他們圍着畫品評了一番,正準備上色時,有人忽然發現圖中水曜君身邊的侍童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他們感到很奇怪

弟子中有個叫童仁益的人,平時學習很馬虎,卻總愛耍個小聰明什麼的,這次也不例外,他對大家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喜歡在瓶子畫上一枝鮮花,這次因爲急着要出去,一定是忘了畫了,我們給他補上吧。”於是立即拿起筆來,用心地在水晶瓶上添上了一枝粉紅色的蓮花

第二天,孫知微回來了,他來到畫前一看,發現水曜星君侍從童子手中的水晶瓶裏竟生出了一朵紅蓮花,鼻子都快氣歪了,責問他們爲什麼要在水晶瓶中隨隨便便添上一枝蓮花。童仁益等人說:“添上蓮花。這個圖畫不是更完整、更好看了嗎?”孫知微聽了以後,真是哭笑不得,只得說:“這簡直是瞎胡鬧!你們的出發點雖然沒有錯,卻幹出了自以爲聰明的蠢事。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鎮妖伏魔的寶貝,而不是用來插花的花瓶,否則寶瓶不就變成了普通的瓶子了嗎?”又說:“你們真可氣,這幅畫全讓你們給毀了!”孫知微的一番話說得他們目瞪口呆,無地自容。特別是童仁益,低着頭,恨不得有個地洞鑽下去纔好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成“弄巧成拙”這個成語,意思是說,賣弄聰明卻變成了愚笨,也指本來想幹些巧事,結果反幹了蠢事。

四字成語故事 20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着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着“咚”的一聲響,正飛着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着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我猜測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着講:“飛得慢是因爲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爲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裏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

——《戰國策·楚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