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導語:成語故事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今天小編整理了成語故事大全,文章僅供大家的借鑑參考!

成語故事大全

愛屋及烏

這個典故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後,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爲軍師,開始擴軍備戰,並遷都豐邑(今陝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

他聯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並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餘。"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牆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後來,這個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爲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象。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爲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按圖索驥

這個典故載於《漢書.梅福傳》。在春秋時代秦國,有個相馬專家叫伯樂,原名孫陽。他善於識千里馬並寫了一本《相馬經》。伯樂的兒子死讀《相馬經》,按照書中所說的馬的樣子去尋找騏驥良馬。有一天,在看見一隻大蟾蜍,他便高興地對伯樂說:"爸爸,這是一匹良馬,眼睛和額頭跟你書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樣。"伯樂知其子之愚,轉怒爲笑地說:"此馬好跳,不堪御也(無法駕馭)。"

這個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條,不能理論結合實際。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爲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爲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爲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爲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爲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阿嬌失寵

這個典故出自《昭明文選》卷十六《賦.長門賦》。漢武帝劉徹的妻子陳阿嬌非常得寵,被立爲皇后。但後來陳皇后一直未生下獨生子,她又嫉妒別的宮妃得寵,便暗中搞媚術和"巫盎"(用巫術詛咒的辦法)害人所以被漢武帝廢棄,逼令住在長門宮中。她悲苦愁悶,想恢復過去皇后的地位。聽說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是妙筆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獻一百斤黃金給司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請他們買酒喝。託司馬相如爲她寫一篇能解脫苦悶生活的文章。司馬相如就寫成了《長門賦》,呈獻給漢武帝,勸導他不記舊怨,重新和好。由此,陳皇后又得到漢武帝的寵愛。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無人賞、有才無人用的冷落境遇。

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衆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爲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覆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爲: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爲他認爲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爲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爲自己的一字師。

暗中摸索

這個典故源於於唐.劉束的《隋唐佳話》。唐朝時,大臣許敬宗爲人非常自傲輕慢,凡屬他見過的客人,儘管經人介紹,也常常忘記很快,如果再見面如同生人一樣。有的人就譏諷他記性太差了。許敬宗則回答說:"像你這樣的人,我當然很難記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遜、劉季綽、沈約、謝兆等著名學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認出來。"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沒有師傅或門徑,獨自探索知識或技術的掌握與創造。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爲學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裏卻想着:“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爲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爲相馬很容易,就拿着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着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爲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安步當車

這個典故原載《戰國策.齊策》。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顏蜀的人,很有才能,不願做官,寧願隱居在家。有一天,齊宣王召見他並用十分傲慢的口氣說:"蜀,過來!。"蜀站立不動,也叫道:"王,過來,"齊宣王大怒,高聲喝道:"到底是國君高貴還是文士高貴?"蜀笑道:"當然是文士高貴,國君有什麼高貴的。"顏蜀講了一個例子:"從前秦國攻打齊國,路經魯國,爲了保護名士柳下季的墳墓,秦國號令全軍:誰要毀壞墳墓五十步以內的草木,立即處死。進入宋國時又下令:誰要殺了齊王,封他爲萬戶侯,賞金千鎰。可見,一個活着的國王還不抵一個死去名士之墓。"齊宣王無話可話,表示十分欽佩,接着便改換笑臉請顏蜀收他爲弟子,勸顏蜀住到宮裏,每餐都有肉吃,出門有車坐,榮華富貴享受不盡。顏蜀回答道:"我不要榮華富貴,寧願'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娛'!"意思是說: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飯,肚子餓了,飯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穩,就好比坐車;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貴,不當官,可以自在自樂。

這個典故舊時表示文人安於貧苦生活費的清高思想。現在只用其字面意義,形容不乘車而從容步行的樂趣。

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爲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安然無恙

這個典故源於《國策.齊策》。戰國時,齊王派使臣出訪趙國。趙威後接見了這位使臣,一見面,趙威後便問:"今年你們齊國年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好嗎?"齊國的使臣一聽心裏很不高興,就對趙威後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貴國的,現在你先我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賤後貴,貴賤倒置嗎?"趙威後聽了連連搖頭:"不!如果沒有好年成,老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老百姓,哪裏還有什麼國君?我不這樣問你,難道讓我捨本問末,本末倒置嗎?"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麼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