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植物成語故事大全

植物成語故事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導語:每個成語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那麼跟植物相關的成語,你又知曉哪些呢?你瞭解屬於它們的歷史故事嗎?今天小編整理了部分相關的植物成語故事內容,歡迎大家前來欣賞。

植物成語故事大全

南柯一夢

典故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寫淳于棼(fén)醉後夢入大槐安國,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盡榮華富貴,醒後發覺原是一夢,一切全屬虛幻。

寫的是隋唐期間,有一個人叫淳于棼,他過生日,中午宴請賓客,喝得大醉,就在槐樹下面睡着了,夢見有兩個穿着白色上衣的使者,把他請進了大槐安國。他被招了駙馬,還做了南柯太守。20年之中,淳于棼享盡榮華富貴。後來敵國侵犯,淳于棼帶兵出征,兵敗被罷官。妻子病逝,他覺得也應該告老還鄉了。還是由兩位穿紫衣的使者送他回家。等他回到家,就猛然驚醒了。

這時淳于棼才發現,自己還是在原來的院子裏,僕人在打掃,賓客朋友們在洗腳,一切如常。淳于棼告訴旁人他的夢境,別人覺得很奇怪。大家就在院子裏找,然後在大槐樹朝南的枝條下面發現了一個螞蟻洞,螞蟻們進進出出,原來這就是夢境中的大槐安國。

後人因此用“南柯一夢”借喻世間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空夢。

牛溲馬勃

這個成語是華而不實的反義詞,意思是看上去不怎麼地,但是用處卻不少。初看成語好像有兩種動物,“牛”和“馬”,其實錯了。成語中的“牛溲”是植物,“馬勃”是真菌。宋·黃毚(chán)《謝兩浙陳運使許薦啓》:“竹頭木屑;馬勃牛溲;鹹豫兼收;未嘗輕棄。”

溲的意思是小便,牛溲是車前草,人們發現它有利尿的功能,馬勃是一種可以食用、也可入藥的真菌,馬勃的孢子成熟後,如果受到外力碰撞,孢子就像煙霧一樣彈開。

古代人認爲這兩種草雖然都不起眼,但如果懂得利用它們性能,它們就有大用處。所以牛溲馬勃這個成語,比喻一般人認爲無用的東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裏可成爲有用的物品。

鐵樹開花

明·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吳浙間嘗有俗諺雲,見事難成,則雲鬚鐵樹開花。” 《五燈會元·焦山師體禪師》:“鐵樹開花,雄雞生卵,七十二年,搖籃繩斷。”

這個成語是比喻事情根本不可能實現。但是在現實中,鐵樹開花是挺常見的。特別是現在很多地方是暖冬,所以鐵樹開花並不稀奇。那爲什麼還用“鐵樹開花”來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呢?

其實,這是我們對這個成語誤解了。鐵樹是指用鐵做的樹,既然是鐵做的,那就是假樹。假樹當然不可能開花,所以古人的用法完全正確啊。

而真正的鐵樹又名蘇鐵、鳳尾松、鳳尾蕉、避火蕉,爲蘇鐵科蘇鐵屬裸子植物。鐵樹的花是雌雄同體。我們看到的“花”其實也並不是真正的花,雌花沒有“子宮”,直接結出種子,種子也裸露在外。

爲什麼叫蘇鐵?這跟蘇東坡有關。他一生坎坷,先後遭遇三次謫貶,一次比一次偏僻,先後被貶到黃州(今湖北)、惠州(今廣州)、儋州(今海南)。蘇東坡很豁達,他被貶得越來越遠,仍會去尋找當地的樂趣。當年他在嶺南看到鐵樹,看到樹幹上佈滿葉痕,很是喜歡。後來他回京了就把鐵樹種子帶回了中原,所以後人就把這種樹叫蘇鐵,表示對他的尊重。

華而不實

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另見《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

《爾雅》相當於古代的一本詞典,對各種各樣的花都有解釋。《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意思是:能開花的樹木叫做華,能開花的草本植物叫做榮。不開花直接結果實的,叫做秀,只開花而不結果實的,叫做英。

曇花一現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原指事物難得出現,後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曇花白色的花朵與黑夜產生色差,而且散發出怡人的芳香,有利於吸引夜行昆蟲前來爲它授粉。

曇花:即印度梵語“優曇鉢花”簡稱,爲仙人掌科多肉類植物,花爲白色且芳香,非常美麗。開放時間在晚上20~24點左右,花期很短。

椿萱並茂

椿:香椿樹,楝科落葉喬木。《莊子·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

椿有兩種,香椿和臭椿。古人說椿,指的就是香椿。以前臭椿另有名字,請留意下一個成語。

香椿樹

萱:即萱草,百合科萱草屬宿根草本,古人認爲萱草可使人忘憂,所以萱草又叫忘憂草。《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xuān)草,言樹之背。”其中“諼”即“萱”;“樹”是動詞,意爲種植;“背”爲背陰的北堂。

椿萱:喻父母,古稱父爲“椿庭”,母爲“萱堂”。“椿萱並茂”比喻父母都健康,這是一個褒義詞。

明日黃花

黃花:菊花(在《呂氏春秋·十二紀》和《禮紀·月令篇》中都有 “季秋之月,鞠有黃華”之記載,其中“鞠”通“菊”,“華”即“花”)。

黃花,就是菊花

“明日黃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凋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這個成語也與蘇東坡有關。他曾寫過一首詩,《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朋友啊),既然已經來了就不要着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爲好。因爲,如果等到“明日”,重陽已過,菊花凋零,那麼不但連人覺得無趣,恐怕連蝴蝶看了也會犯愁的。

這句詩裏很巧妙地運用了“將來時”。但是,現在許多人不瞭解這個成語的來源,僅憑想當然地以爲“明日”尚未到,既然是講過期的事情,便杜撰出“昨日黃花”這個根本不存在的成語。

南橘北枳

根據成語的原作《晏子春秋》記載,這是晏子的原話,橘樹由於水土不服,因此就變成了枳樹。

故事是說,齊國的晏子出使到了楚國。楚國國君想戲弄晏子,故意讓人扮成小偷,被人抓住。楚國國君故意問他,你是從哪裏來的。小偷說我從齊國來。國軍說,難道你們齊國盡出小偷嗎?晏子回答,我們齊國人在齊國都是良民,爲什麼來到楚國就變成小偷了呢?這一定是水土不服,就好像橘樹一到淮北,就變成了枳樹了。

其實,橘樹絕不會無端變爲枳樹。要變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早在戰國時期的果農就已掌握了果樹嫁接技術——橘樹以枳樹爲砧木嫁接,一旦過了淮河北岸,接穗(橘)不耐嚴寒而死去,於是根砧又重新萌發出枳的原苗來。而某些不諳農事的文人見之,自以爲枳樹乃橘樹所變,便有“橘逾淮而爲枳”之說。一直到今天,這項嫁接技術還在使用中。

晏子春秋是戰國時的作品,晏子是戰國時期的人。所以可以推測,果樹嫁接技術在當時已經被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