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馬的成語故事大全

馬的成語故事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導語: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寓意深遠的故事,蘊涵着豐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每篇故事都如同一個個智慧的錦囊,幫助開啓小朋友人生的智慧之門。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馬的成語故事,文章僅供大家的借鑑參考!

馬的成語故事大全

馬到成功

在秦始皇於統一全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來榮成成山頭拜日途中,聽說花斑彩石是女媧補天時遺落的神石,能保佑江山穩固,便專程禮拜花斑彩石。

當時他率領萬馬千軍,沿着修好的專用馳道,直奔花斑彩石所在處,恭敬而拜。回朝後果然事事如意,天下太平,便龍顏大喜,讓百官做詩慶賀。當時便有術士徐福(就是後來出海求仙不歸的徐福老先生)詩曰:“萬馬千軍御馳道,始皇拜石得成功。”可惜當時這首文采一般的賀詩沒得到秦始皇的青睞和衆人的喝彩。但花斑彩石所在的附近沿海卻因此稱之爲“馬道”。

“馬道”地名的出處一是秦始皇曾率萬馬千軍到此拜石,二是秦始皇東巡所修馳道由此經過。一直到了元朝,著名大作家關漢卿慧眼識寶,由“秦皇拜石”的典故創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 他在《五侯宴》這部作品中第一次提到他創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 由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現在已成了人們最喜愛的成語之一。

塞翁失馬

古時候,邊塞有一個老頭他養了一匹馬,老頭每天都精心地餵養着這匹馬。

有一天,老頭像往常一樣去馬圈餵馬時發現馬不見了,原來昨天晚上馬圈的門沒關馬跑掉了 。

周圍的鄰居知道了這件事,以爲老頭會很難過,都紛紛跑來安慰他。可是老頭笑着說:“馬雖然跑了,誰知道這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沒過幾天跑掉的馬又自己回來了,而且還帶了另外一匹好馬回來。周圍的鄰居知道以後又來像老頭祝賀。

可是老頭卻說:“馬雖然回來了,可是誰知道這是不是一件壞事呢 ?”

老頭養的馬多了,家境也漸漸的富裕起來。他的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常常騎着自家馬到處跑。

結果有一天,老頭的兒子在騎馬的時候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把腿給摔斷了落下了殘疾。 鄰居們都以爲老頭會傷心的不得了。

可令大家非常意外的是老頭看上去一點也不悲傷。他說:“孩子雖然跌斷了腿 可這說不定還是件好事呢 ?”

果然一年以後邊塞發生了戰爭,老頭的兒子是個跛腳不能上戰場打仗,因此父子兩人都保全了性命。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可是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能只看到它困難的一面,因爲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

就像這個故事裏的老頭,雖然丟了馬卻因此得到另外一匹更好的馬。老頭的兒子雖然摔斷了腿,卻因此不用上戰場打仗而保全了性命。

現在人們常用塞翁失馬這句成語來來比喻雖然暫時受到了損失,可是後來去因此得到了好處 。也常用來比喻“好事也有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有可能變成好事。”

指鹿爲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爲馬”比喻指着鹿,說是馬。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爲“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裏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徵。他說:“好男兒爲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多指軍人戰死於沙場。形容爲國作戰,決心爲國捐軀的意志。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爲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爲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着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爲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着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爲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爲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寓意 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 等,爲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東漢時期軍事長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爲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爲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爲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爲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爲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馬首是瞻

春秋時,晉國聯合齊魯等國一起伐秦。晉國大將荀偃任三軍統帥,指揮聯軍。聯軍人多心雜,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後來魯軍帶頭泅渡,聯軍才隨後跟上。

秦軍爲了阻止聯軍渡河,悄悄在河裏投下毒藥。聯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於是,人心惶惶,聯軍亂作一團。幾天後,聯軍才渡過涇水在榆林紮營。

荀偃下令道:“明天雞鳴出兵,唯餘馬首是瞻!”聯軍說:“幹嗎都要跟着荀偃的馬頭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隨他們各行其是。

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後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