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七年級試題 >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我的名字,我的心痛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

我一直覺得,“遭遇”離婚,最痛苦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父母離婚那年,我12歲。也許是覺得我還小,他們一直沒有告訴我,要不是母親突然帶我搬回了姥姥家,要不是那天無意中在母親衣櫃裏發現了那本離婚徵,我還真不知道他們會瞞我到什麼時候。當時,真的很傷心,因爲他們完全忽略了我。然而,這一切纔剛剛開始。

幾個月後的一天晚上,我剛要睡着,迷迷糊糊中聽到母親說要跟我聊聊。我拉亮了檯燈,看到母親蓬亂的頭髮,紅腫着雙眼,頓時嚇了一跳,以爲發生了什麼事。誰知母親卻開始滔滔不絕的抱怨父親,說他沒出息,不會關心人,懶惰,吝嗇……好像父親成了天下惡人的典型。母親憔悴的臉龐由於憤怒而變得扭曲,我不敢相信眼前這個刻薄的女人竟是我昔日美麗善良的母親,也不敢相信那個被母親說得壞透頂的男人竟是我慈愛有加的父親。我哽咽着打斷母親求她不要再講下去。她頓了頓,說只是想讓我知道離婚是出於無奈,而且他要我改掉名字隨她姓,理由是我被判給了她,那一夜,我躺在牀上輾轉難眠,回想起從前全家其樂()(róngróng)的情景,淚水打溼了枕頭。那時,我才知道,原來離婚是如此可怕。

第二天,母親真的拿給我一本字典讓我選字改名,我怯怯地說用不着字典,其實要改,光改姓就行了。母親發起了火,怒氣衝衝地說要我和父親徹底劃清界限,連名代姓一個字不留。看着母親不容() (zhì)疑的表情,我別無他法。

那天,我在書桌前坐了一整天,被淚水浸溼的稿紙寫滿了我最熟悉的兩個字——吳娟,揉成了團的廢紙丟了一地,攤開的字典也被我畫得一塌糊塗。不是我找不到合適的字,而是我覺得,多年來這兩個字已成爲了我身體的一部分;小時候,父親總是咬着這兩個字叫貪玩的我回家,母親總是哼着這兩個字哄我入睡。這一切讓我如何割捨得下?

母命難違,最終還是在這兩個字上畫上了一個巨大的“╳”,“血淋淋”的像是刻在我的胸口。交到母親手中的紙,名字已經改成了“田婧”母親寬慰地笑了,也許她永遠發現不了新名字裏的祕密。“婧”字裏,“女”旁“月”底仍取自於“娟”因爲我永遠無法忘記爲我取名的父親,而那個“青”頭,上面一橫是我,下面兩橫是父親和母親,中間那一豎就是一個家,能把我們拴在一起,雖然我知道,那已經永遠成了過去。

閱讀記敘文回答問題:

29. 注音並解釋(2分)

刻薄 吝嗇

30、爲文中( )填漢字(2分)

31、文中加點的“如此”指代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2、第三段中的省略號與文中哪個詞相照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3、第三段對母親的外貌描寫有什麼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發揮你的想象,爲第二段“也許是覺得我還小”後面在加兩個句子。(2分)

(1)也許 ;(2)也許 。

35、如何理解“最痛苦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插敘部分有什麼作用?(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你認爲母親做得對嗎?爲什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用第二段加點的“要不是……,要不是……,還真不知道……。”造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29.bó 尖酸、小氣 ; lìn sè 小氣、不大方

30.融融;置

31.父母的離婚對於家庭造成重大的傷害。

32.滔滔不絕

33.表明母親受離婚的打擊之大。

34.(1)他們覺得我不懂事。

(2)他們怕傷害我。

35.父母的痛苦只是暫時的,離婚給孩子帶來的痛苦是無窮的。

36.說明“我”的家庭也曾經是一個無比幸福的家庭。

37.略

38.略

  我的母親

中國文化館要我寫一篇《我的母親》,並寄我母親的照片一張。照片我有一張四寸的肖像。一向掛在我的書桌的對面。已有放大的掛在堂上,這一張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親》一文從何處說起呢?看看母親的肖像,想起了母親的坐姿。母親生前沒有攝取坐像的照片,但這姿態清楚地攝入在我腦海中的底片上,不過沒有曬出。現在就用筆墨代替顯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親的坐像曬出來吧:

我的母親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親的老位子。從我小時候直到她逝世前數月,母親空下來總是坐在這把椅子上,這是很不舒服的一個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開間的樓廳,右邊是我的堂兄家,左邊一間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間是我家。但是沒有板壁隔開,只拿在左右的兩排八仙椅子當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親坐的椅子,背後凌空。若是沙發椅子,三面是柔軟的厚壁,凌空原無妨礙。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幾根木條,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親坐着沒處擱頭,很不安穩。母親又防椅子的腳擺在泥土上要黴爛,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襯在椅子腳下,因此這隻八仙椅子特別高,母親坐上去兩腳須得掛空,很不便利。所謂西北角,就是左邊最裏面的一隻椅子。這椅子的裏面就是通過退堂的門。退堂裏就是竈間。母親坐在椅子上向裏面顧,可以看見竈頭。風從裏面吹出的時候,菸灰和油氣都吹在母親身上,很不衛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闊的一條天井便是牆門。牆外面便是我們的染坊店。母親坐在椅子裏向外面望,可以看見雜沓往來的顧客,聽到沸翻盈天的市井聲,很不清靜。但我的母親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這樣不安穩、不便利、不衛生、不清靜的一隻八仙椅子上,眼睛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母親爲什麼老是坐在這樣不舒服的椅子裏呢?因爲這位子在我家中最爲重要。母親坐在這位子裏可以顧到竈上,又可以顧到店裏。母親爲兼顧內外,便顧不到座位的安穩不安穩,便利不便利,衛生不衛生,和清靜不清靜了。

我四歲時,父親中了舉人,同年祖母逝世,父親丁艱在家,鬱鬱不樂,以詩酒自娛,不管家事,丁艱終而科舉廢,父親就從此隱遁。這期間家事店事,內外都歸母親一人兼理。我從書堂出來,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親的身邊,向她討點東西吃吃。母親口角上表出親愛的笑容,伸手除下掛在椅子頭頂的“餓殺貓籃”,拿起餅餌給我吃;同時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給我幾句勉勵。

我九歲的時候,父親遺下了母親和我們姐弟六人,薄田數畝和染坊店一間而逝世。我家內外一切責任全部歸母親負擔。此後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時間愈加多了。工人們常來坐在裏面的凳子上,同母親談家事;店夥們常來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親談店事;父親的朋友和親戚鄰人常來坐在對面的椅子上,同母親交涉或應酬。我從學堂裏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邊,同母親討個銅板。有時這四班人同時來到,使得母親招架不住,於是她用了眼睛的嚴肅的光輝來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時又用了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來勸勉,撫愛,或應酬。當時的我看慣了這種光景,以爲母親是天生成坐在這隻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纏繞不清的。

我十七歲離開母親,到遠方求學。臨行的時候,母親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誡告我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關照我起居飲食一切的細事。她給我準備學費,她給我置備行李,她給我制一罐豬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網籃裏;她給我做一個小線板,上面插兩隻引線放在我的箱子裏,然後送我出門。放假歸來的時候,我一進店門,就望見母親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歡迎我歸家,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探問我的學業,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晚上她親自上竈,燒些我所愛吃的菜蔬給我吃,燈下她詳詢我的學校生活,加以勉勵,教訓,或責備。

我廿二歲畢業後,赴遠方服務,不克依居母親膝下,唯假期歸省。每次歸家,依然看見母親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像賢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師一般教訓我。

只是她的頭髮已由灰白漸漸轉成銀白了。

我三十歲時,棄職歸家,讀書著述奉母,母親還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我三十三歲時,母親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從此不再有我母親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見這隻椅子的時候,腦際一定浮出母親的坐像——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是我的母親,同時又是我的父親。她以一身任嚴父兼慈母之職而訓誨我撫養我,我從呱呱墜地的時候直到三十三歲,不,直到現在。陶淵明詩云:“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這個毛病;我曾經全部接受了母親的慈愛,但不會全部接受她的訓誨。所以現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親的坐像,對於她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覺得十分感謝,對於她眼睛裏的嚴肅的光輝,覺得十分恐懼。這光輝每次給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勵。

17.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2分)

(1)肖( )像 (2)沸( )翻盈天

(3)訓誨( ) (4)瞻( )望

18.作者寫作本文的緣起是什麼?(2分)

19.第一段中母親的照片“一向掛在我的書桌的對面”中的“一向”表現了作者對母親有什麼樣的感情?(2分)

20.第三段中作者從哪四方面寫出了母親座位的不舒服?(摘引文中語句回答)(4分)

(1)

(2)

(3)

(4)

21.母親座位既然如此不舒服,那她爲什麼老是坐在這樣不舒服的椅子裏呢?(4分)

22.第四段開頭寫到“祖母逝世,父親丁艱在家,鬱鬱不樂”,其中“丁艱”一詞是書面語,指遭到父母的喪事。我們在初中課本里學過哪一篇文章也寫到作者祖母去世,父親奔喪回家這一情節?(2分)

《 》

23.第五段結尾“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纏繞不清的”中“四班人”都指哪些人?(摘引文中語句回答)(4分)

(1)

(2)

(3)

(4)

24.第六段中兩次描寫了母親,當作者臨行時,先寫母親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後寫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爲什麼當作者放假歸來時,描寫順序卻相反呢?(4分)

25.第七段中“唯假期歸省”與魯迅的《社戲》中“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兩句中的“歸省”意思相同,寫出這個詞的意思。(2分)

26.第九段引用的陶淵明詩句“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是說明人在年輕時容易犯什麼毛病?(答案不得超過10個字)(4分)

27.“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是深深印在作者腦海中的母親的形象,這句話貫串全文,重複十次,可見其重要性。結合全文,分析概括出這句話所體現的母親的性格特點。(4分)

28.本文是一篇回憶母親的文章,我們在初中課本中還學過一篇這樣的文章。寫出這篇課文的作者和題目。(2分)

(1)作者

(2)題目《 》

  參考答案

17.(1)xiào (2)fèi (3)huì (4)zhān

18.中國文化館的約稿或中國文化館要我寫一篇《我的母親》(再加上“懷念母親”)。

19.深深的懷念之情。

20.(1)(很)不安穩 (2)(很)不便利 (3)(很)不衛生 (4)(很)不清靜

21.因爲這位子在我家中最爲重要。(或母親可以兼顧內外)

22.背影

23.(1)工人們 (2)店夥們 (3)父親的朋友 (4)親戚鄰人

24.爲突出母親對兒子的慈愛。

25.回家看望父母或回家探親。

26.不願聽從長輩的勸告(或不全部接受長輩的訓誨)。

27.嚴肅 慈愛

28.(1)朱德 (2)回憶我的母親[或(1)水上勉(2)母親架設的橋

  我等過你

(1)這幾年,我的心境與詹姆斯•拉斯特樂隊的曲子很貼切。這成了生活中可以稱爲幸福的事情之一。我聽了他的幾十張唱片,聆聽時懷着憧憬與猶疑,聽過已在心裏裝下充實,像從森林裏歸來的孩子兜裏揣滿松果一樣。

(2)人與音樂的契合,委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難事。作曲家與演奏家從來都是獨裁者,按他們自己的方式詮釋生活與哲理。聽者只能用聲音——唯一的傳導符號來體味它背後的無限豐富。當然,偉大的音樂家——讓自己的作品引起大多數人共鳴的音樂家——也由此誕生。風燭殘年的貝多芬,耳朵全聾了,仍執意指揮《第九交響曲》。這是令樂人們爲難的事,又得配合。貝多芬眼盯着樂譜,手臂僵舞,他的耳朵裏靜悄悄的。樂人們小心地瞟他的手勢,他們明知貝氏聽不見,但生怕拉錯一個音符。樂曲結束了,全場掌聲潮起。穿着燕尾服的維也納人起立鼓掌,眼裏漾着熱淚。他們尤爲結尾《歡樂頌》這一爲人類祈禱的樂思所感染。貝多芬卻依舊木然。女高音卡洛琳•婉格只好以不大禮貌的方式,抓住他的衣袖,指一指觀衆席。風溼蹣跚的老貝慢慢轉過身來,認真地睽視着觀衆少頃,爾後鞠躬致謝。

(3)還是回到詹姆斯•拉斯特。說到貝多芬,我會總有一種衝動,像說到蘇格拉底這樣的聖徒一樣。我只想說,他們作品的偉大,像轆轆把的繩子一圈挨一圈緻密繞在人格的圓木上。詹姆斯•拉斯特沒有貝多芬那麼偉大,至少現在還沒有人這樣說。他只是一個樂隊的組織者和指揮家。他所做的是把所有好的音樂作品加以改編,從古典樂曲片段到流行電影插曲。在編配與氣質上,使之具有獨一無二的詹姆斯•拉斯特的風格。

(4)他是通俗樂隊,但本質上卻很古典,典雅悠然,富於沉思。在詹姆斯•拉斯特那裏,無論是對往昔的回顧,對世事的前瞻,都與我的心性契合——那是一種漫不經心的中庸之美,沒有令人眼溼的激情。譬如說描寫愛情,其感人處如腳下激起的細碎浪花,瞬間變幻而消隱,耳畔更多的是潮音與濤聲,卻沒有兜頭的狂瀾。

(5)在照片上,詹姆斯•拉斯特,這位德國不來梅的老頭,灰白的金髮很長,脣髭整齊,下頦的鬍鬚剪得很好看,古銅色的臉膛上永遠帶着寧靜明朗的笑。這個我心中默默信賴的人,他使我這個沒有受過很好音樂教育的人,漸漸理解了許多西方古典樂曲,得以同大師進行兒童與巨人式的溝通。我感謝他。

(6)聽老詹。在他的曲子裏,我悟出典雅、開闊與不避俗亦爲文章之道。在這些紛紛如落葉的樂聲裏,我寂寞地寫着自己的文章。許多時候,環顧左右,也只有老詹的樂聲相伴。

(7)還能說什麼呢?南非詩人喬科寫道:“我只能說——我等過你。”

(選自《掌心化雪》,有改動)

1.文章開篇說“這幾年,我的心境與詹姆斯•拉斯特樂隊的曲子很貼切”,從全文來看,這種“貼切”具體而言是針對什麼來說的?(3分)

2.文章用了爲數不少的文字表現貝多芬,分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6分)

3.文章的標題爲“我等過你”,說說作者等來的東西是什麼。(5分)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4分)

A本文選取了貝多芬、詹姆斯•拉斯特、蘇格拉底、喬科等典型材料,表現了偉大音樂作品能夠感染人、啓迪人、給人以無盡的美這一主題思想。

B聆聽詹姆斯•拉斯特,憧憬,源於對音樂夢境的渴望;猶疑,源於對音樂家“獨裁”的敬畏,文章將普通愛樂者的微妙心理表現得真實、細膩。

C貝多芬與詹姆斯•拉斯特相比,他們的音樂各具風采:前者在典雅、恢宏方面更勝一籌;後者在通俗、感人方面更具優勢。文章運用對比如實地表現了它們的差異。

D偉大的作品源於同樣偉大的人格,無論是貝多芬、詹姆斯•拉斯特還是其他有成就的音樂家、藝術家,作者從它們的作品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

E本文的語言樸素而有詩意,在描寫方面也很出色,特別是老貝的演出、老詹的肖像等幾處,雖不是眼前實景,但生動、形象,人物如在目前。

  [答案及評分標準]

1.這種“貼切”是針對詹姆斯•拉斯特樂隊的曲子表現出“一種漫不經心的中庸之美,沒有令人眼溼的激情”而言的。(3分)

2.文章有不少的文字寫貝多芬,意在說明“人與音樂的契合,委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難事”(2分),進而用來表現作者與詹姆斯•拉斯特形成的默契、產生的共鳴(2分)是令人欣喜、彌足珍貴的(2分)。

3.作者“等來的東西”即詹姆斯•拉斯特樂隊帶給他的兩點收穫(1分):①他使我這個沒有受過很好音樂教育的人,漸漸理解了許多西方古典樂曲,得以同大師進行兒童與巨人式的溝通(2分);②在他的曲子裏,我悟出典雅、開闊與不避俗亦爲文章之道(2分)。[本題如果認爲作者“等來的東西”是“與我的心性契合的東西——一種漫不經心的中庸之美,沒有令人眼溼的激情”,可酌情給2分。]

4.[A][C](4分,每項2分)

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①小男孩走出大門,返身向四樓陽臺上的我招手,說:

②“再見!”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個早晨是他開始上小學的第二天。

④我其實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樣,再陪他一次,但我卻狠下心來,看他自己單獨去了。他有屬於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場,只能看作一把借來的琴絃,能彈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畢竟是有其歸還期限的。

⑤他欣然地走出長巷,很聽話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規蹈矩的模樣。我一個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細細的朝陽而落淚。

⑥想大聲地告訴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給你們一個小男孩,他還不知恐懼爲何物,我卻是知道的,我開始恐懼自己有沒有交錯?

⑦我把他交給馬路,我要他遵守規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不要拉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愛交給了縱橫的道路,容許我看見他平平安安地回來。

⑧我不曾搬遷戶口,我們不要越區就讀,我們讓孩子讀本區內的國民小學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學,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當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兒女爲賭注來信任——但是,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駭,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

⑨他開始識字,開始讀書,當然,他也要讀報紙、聽音樂或看電視、電影,古往今來的撰述者啊,各種方式的知識傳遞者啊,我的孩子會因你們得到什麼呢?你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他會因而變得正直、忠信,還是學會奸猾、詭詐?當我把我的孩子交出來,當他向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給他的會是什麼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呢?

1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本文選材以小見大,反映了父母和社會對孩子教育的責任,令人回味無窮。

B.本文多用細膩的心理描寫,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C.本文開頭與結尾前後呼應,這渲染了母親對孩子成長的焦慮之情。

D.本文在結構上突出的特點是倒敘法的運用,巧設懸念,耐人尋味。

15.文章第⑤段中加點的“欣然”和“循規蹈矩”反映了小男孩當時怎樣的心理?(4分)

欣然:

循規蹈矩:

16.文章第⑧段加點的“你”指代什麼?爲什麼要用第二人稱“你”?(3分)

17.“我”儘管將孩子交給社會,但仍有許多憂慮。第⑨段主要寫了“我”的哪些憂慮?(2分)

18.“你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中“瓊漿”“ 醍醐”在文中共同的意思是:(2分)

19.作者將母子關係看作“一把借來的琴絃”,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爲什麼?(3分)

  答案:

14.C

15.欣然:生動表現出孩子第一次獨自上學時的新奇、喜悅心情。 循規蹈矩:體現出孩子聽話及略顯膽怯的心理。

16.學校。寄寓了一個母親對學校對社會的殷切希望。

17.對獲得什麼樣的知識的憂慮。

18.精華(智慧)

19.兩種說法均可。同意的理由:孩子最終是要獨立生活的,母親不可能陪伴終身,因而將“母子關係”看做“借來的琴絃”是有道理的,它能夠讓孩子更早地學會生活。

不同意的理由:不應簡單地將“母子關係”看成是“借來的琴絃”,要對孩子的一生負責,不能將孩子一推了之,母親不應包辦,但應隨時撥動孩子心靈的琴絃。

  我們是一家人

(1)我進中學那年就開始盼望獨立,甚至跟母親提出要在大房間中隔出一方天地,安個門,並在門上貼一張“閒人免進”的紙條。不用說,母親堅決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話就是:我們是一家人。

(2)當時,我在學校的交際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內女生是個孤女,借居在嬸嬸家,但不在那兒搭夥,每月拿一筆救濟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種單身生活很灑脫,常在小吃店買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種自己做主的豪氣,這正是我最嚮往的。

(3)也許我敘說這一切時的表情刺痛了母親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說爲何不讓我試試呢?見母親搖頭,我很傷心,乾脆靜坐示威,餓了一頓。母親那時對我懷了種複雜的情感,她認爲我有叛逆傾向,所以也硬下心腸,準備讓我碰壁,然後回心轉意當個好女兒。當晚,母親改變初衷,答應讓我分夥一個月。我把母親給我的錢分成30份,有了這個樸素的分配,我想就不會淪爲捱餓者。

(4)剛開始那幾天,我感覺好極了,買些麪包、紅腸獨自吃着,進餐時還鋪上餐巾,捧一本書,就像一個獨立的女孩。家人在飯桌上吃飯,不時地看我,有了好菜,母親也邀我去嚐嚐,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領情,而是怕退一步,就會前功盡棄。

(5)我還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對面而坐。雖吃些簡單的麪食,但周圍都是大人,所以感覺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裏還是充滿那種自由的快樂。

(6)這樣當了半個來月單身貴族後,我忽然發現自己與家人沒什麼關係了。過去大家總在飯桌上說笑,現在這些歡樂消失了,我彷彿只是個寄宿者。有時,我踏進家門,發現家人在飯桌上面面相覷,心裏就會愣一愣,彷彿被拋棄了。

(7)天氣忽然冷下來,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傳染上了,頭昏腦脹,牙還疼個沒完沒了,出了校門就奔回家。

(8)家人正在燈下聚首,飯桌上是熱氣騰騰的排骨湯。母親並不知道我還餓着,只顧忙碌着。這時候,我的淚水掉下來,深深地感覺到與親人有隔閡、慪氣,是何等的悽楚。我翻着書,把書豎起來擋住家人的視線,咬着牙,悄悄地吞食書包裏那塊隔夜的硬麪包,心想:無論如何得捱過這一個月。

(9)可惜,事違人願,因爲一項特殊的事,離一個月還剩三天,身無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爲飢一頓,飽一頓,胃出了毛病,都沒來學校。我只能向母親開口借三天伙食費。可她對這一切保持沉默,只顧冷冷地看我。

(10)被母親拒絕是個週末。早晨我就斷了炊,喝了點開水,中午時,感覺雙膝發軟。那時的週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沒有理由不回家,因爲在街上聞到食物的香味,更覺得飢腸轆轆。推開房門,不由大吃一驚,母親沒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裏香氣四溢,彷彿要宴請什麼貴賓。

(11)母親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邊吃飯。我猶豫着感覺到這樣一來就成了可笑的話柄。母親沒有強拉,悄悄地遞給我一隻麪包,說:“你不願意破例,就吃麪包吧,只是別餓壞了。”

(12)我接過麪包,手無力地顫抖着,心裏涌動着一種酸楚的感覺,不由想起母親常說我們是一家人,那句話刻骨銘心,永世難忘。

(13)事後我才知道,母親那天沒心思上班,請假在家,要幫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14)當晚,一家人又在燈下共進晚餐,與親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陽光下,鬆弛而又溫暖。

(15)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門戶,可我時常會走很遠的路回到母親身邊,一家人圍坐在燈下吃一頓,飯菜雖樸素但心中充滿溫情。就因爲我們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16)人長大後都是要獨立的,可家和家人卻是永遠的大後方,永遠的愛和永遠的歸宿。

(選自《中國當代散文精華經典閱讀》,作者秦文君,有改動)

19.簡要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2分)

20.“母親那時對我懷了種複雜的感情,她認爲我有叛逆傾向”,請你在文中找出三個“我有叛逆傾向”的例子,簡要地寫在下面的橫線上。(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結合上下文簡要描述一下(11)段畫線句子中“猶豫”一詞表現的人物內心活動。(2分)

22.選文是以什麼爲線索組織材料的?(2分)

23.仔細閱讀全文,簡要回答第(10)段中“母親沒去上班”的原因。(2分)

24.選文用“我”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2分)

25.你的身邊或許就有與“我”一樣有“叛逆傾向”的青年,請你以朋友的身份給他(或她)寫幾句贈言,幫助他(或她)走出誤區。(3分)(不得少於30字。如果寫得精彩,獎勵1分,本題最高可得4分)

  參考答案

19.選文記錄了“我”在母親的幫助下,改變了“叛逆傾向”,最後回到了溫暖的家的經歷。

20.(1)要在大房間中隔出一方天地。

(2)嚮往毛姓女生的單身生活。(或嚮往自己做主的豪氣)

(3)受母親責怪後,靜坐示威,餓了一頓。

21.不吃吧,自己正飢餓難忍;吃吧,又怕給家人留下笑柄。

22.“我”對“我們是一家人”這句話認識的變化。

23.母親(那天沒心思上班,請假在家)要幫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24.人長大後都是要獨立的,可家和家人卻是永遠的大後方,永遠的愛和永遠的歸宿。

25.有幫助作用2分,語言通順、流暢1分,寫得精彩獎勵1分,此題最多可得4分。

  我尋求挫敗

①我一直在尋求挫敗。

②有人出發去“徵山”,我卻從來不是,而且剛好相反,我爬山,是爲了被山征服。有人飛舟,是爲了“凌駕”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親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歸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復歸拉於零的一次冒險。

③記得故事中那個叫“獨孤求敗”的第一劍俠嗎?終其一生,他遇不到一個對手,人間再沒有可以挫阻自己高人,天地間再沒有可匹敵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④生來有一塊通靈寶玉的賈寶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卻發生在他擲玉的剎那。那時,他初遇黛玉,一見面,彼此驚爲舊識,彷彿已相契了萬年。他在驚愕中竟把那塊玉胡亂砸在地上,那種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動人的,是真愛情最醇美的傾注。

⑤文學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陳師曾一遇見黃山谷,就燒掉自己的書稿,虛心去向黃山谷學習。一個人能碰見令自己心折首俯的人,並能一把火燒盡自己的舊作,應該算是和種極幸福的際遇。

⑥《新約》中的先知約翰,一見耶酥,便屈身降志。他對人們說:“我僅僅以水爲你們施洗禮,他卻以靈爲你們施洗禮,我之於他,只能算是一聲開道的吆喝聲。”《紅拂傳》裏的虯髯客一見李靖,便知天下大勢已定,於是飄然遠引。那使無數人爲之傾倒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麼想見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孫中山也有如此風儀,使四方豪傑甘於俯首授命。生的悲劇原不在頭斷血流,而在於沒有大英雄可以爲之赴命,沒有大理想供其追求。

⑦我一直在尋求挫敗,人生天地間,還有什麼比失敗更快樂的事?站在千丘萬壑的大峽谷前,感到自己渺小得像螻蟻一樣,還有什麼時候能如此心甘情願地卑微下來,享受大化的赫赫天威?曾記得一個夏夜,臥在海灘上,看到滿天繁星如雨陣如箭簇,一時幾乎驚得昏了過去,感到一種投身在偉大之下的絕望,知道人類永遠不能去逼近那百萬光年之外的光體。不過,這份絕望使我一想起來就覺興奮昂揚。試想,宇宙如果像一個窩囊廢一樣被我們征服了,日子會多麼無趣啊!讀聖賢書,其理亦然。讀一些好書,彷彿看見洞照古今長夜的明燈,聽見聲徹人世的巨鍾,心中自會涌出一份不期然的驚喜,知道我雖遇魯,天下人間能人正多,這一番心悅誠服,使我幾乎要大聲宣告說:“多麼好!人間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書!我連死的時候都可以安心了!因爲有這樣優秀的人,有這樣美麗的思想。”此外,在印度見到特瑞沙,在非洲見到史懷哲,或是在美術館看“八大山人”、石濤,在博物院看周鼎宋瓷,都會興起一份“我永世不能追摹到這種境界”的激動。這種激動,這種虔誠的服輸,是多麼難忘的大喜悅啊。

⑧如果問我此生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那便是不斷遇到更令我心折的人,不斷探得更勾魂攝魄的美景,好讓我能更徹底地敗潰,從心底承認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1、③④段列舉的一反一正兩個例子,各說明什麼道理?(4分)

2、填空。(3分)

從第⑥段看,大英雄指___、___、___三人。

3、第⑦段畫線句子中,“這份絕望”是指什麼?作者爲什麼“興奮昂揚”?(4分)

4、作者“尋求挫敗”的目的是什麼?請用文中的句子回答。(5分)

5、本文標題是“我尋求挫敗”,但③-⑥段列舉了別人的例子,這是否有必要?請說說你的理由。(可以發表不同的見解)(4分)

  參考答案:

1、(4分)前例說明沒有挫敗使人孤獨、痛苦;(2分)後一例說明挫敗可以帶來驚喜、幸福。(2分)(意思對就得分)

2、(3分)耶酥  李靖   孫中山 (各1分)

3、(4分)(1)“這份絕望”指的是對宇宙的偉大,感到人類永遠無法逼近那百萬光年之處的光體。(2分)

(2)“興奮昂揚”是因爲意識到人類儘管無法征服自然,達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但也永遠不會失去追求和理想。(2分)(第二問答“意識到人類儘管無法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但絕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意識到人類雖然永遠不能逼近那百萬光年之處的光體,但絕不會放棄對宇宙的探索和認識”,“意識到人們有時無法追摹到某種境界,但會在追求和發現中心悅誠服”也得分。意思到就得分)

4、(5分)不斷遇到更令我心折的人,不斷更探得勾魂攝魄的美景,(2分)好讓我能更徹底的敗潰,從心底承認自己的卑微和渺小。(3分)

5、(4分)①有必要。(1分)作者廣泛舉例,可以證明“尋求挫敗”不僅是自己的個人體驗,而且具有普遍意義。(3分)

②無必要。(1分)既然寫“我”尋求挫敗,就應該只寫自己的經歷和體驗。(3分)

③有必要,但略嫌多。(1分)可以刪去一點,以突出“我”尋求挫敗這一重點。(3分)

  梧桐樹

(16分)

①窗前有好幾株梧桐樹。這些都是鄰家院子裏的東西。但好像是專門種給我看的。自初夏至今,這幾株梧桐樹在我面前濃妝淡抹,顯出了種種的容貌。

②當春盡夏初,那些嫩黃的小葉子一簇簇地頂在禿枝頭上,好像一堂樹燈,又好像小學生的剪貼圖案。佈置均勻而帶幼稚氣。植物的生葉,也有種種技巧:有的新陳代謝,瞞過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換青黃。有的微乎其微,漸乎其漸,使人不覺察其由禿枝變成綠葉。只有梧桐樹的生葉,技巧最爲拙劣,但態度最爲坦白。它們的枝頭疏而粗,它們的葉子平而大。葉子一生,全樹顯然變容。

③在夏天,那些團扇大的葉片,長得密密層層,望去不留一線空隙,好像一個大綠嶂,又好像圖案畫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見的庭院植物中,葉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無過於梧桐了。芭蕉葉形狀雖大,但數目不多,那丁香結要過好幾天才展開一張葉子來,全樹的葉子寥寥可數。梧桐葉雖不及它大,可是數目繁多。那豬耳朵一般的東西,重重疊疊地掛着,一直從低枝上掛到樹頂。窗前擺了幾枝梧桐,綠葉成陰,我覺得綠意實在太多了。

④一個月以來,葉子由最初的綠色黑暗起來,變成墨綠;後來又由墨綠轉成焦黃;北風一起,翻大驚小怪地鬧將起來,大大的黃葉便開始辭枝——初突然地落脫一兩張來,後來成羣地飛下一大批來,好像誰從高樓上丟下來的東西。枝頭漸漸地盤空了,露出樹後面的房屋來,終於只剩幾根枝條,回覆了春初的面目。這幾天它們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經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樣子怪可憐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諦:“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一去數千裏,何當還故處?”現在倘要蒐集它們的一切落葉來,使它們一齊變綠,重還故枝,回覆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間一切支配者的勢力,盡了世間一切機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黃轉綠世間多,但象徵悲哀的莫如落葉,尤其是梧桐的落葉。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壽命短促,猶如耍兒初生即死,我們雖也憐惜他,但因對他關係未久,回憶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葉的壽命比花長得多,尤其是梧桐的葉,自初生至落盡,佔有大半年之久,況且這般繁茂,這般盛大!眼前高厚濃重的幾堆大綠,一朝化爲鳥有。世間的“無常”,莫大於此了!

⑤但它們的主人,恐怕沒有感到這種悲衰。因爲他們雖然種植了它們,佔有了它們,但都沒能體驗到上述的種種變化。他們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們的根幹,站在階前仰望它們的枝葉,爲它們掃掃落葉而已。何從看見它們的容貌呢?何從感受到它們的象徵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佔有的。可知藝術也是不能被佔有的。

(作者豐子愷,有刪節)

21.窗前的幾株梧桐樹在“我”面前顯出了三種容貌:

(1)梧桐樹生葉、(2) 、(3) 。(4分)

22.第④段運用了哪一種寫作手法?請分析這種寫作手法的表達作用。(4分)

答:

23.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本文以時間爲序,描寫、議論相結合,寫出了梧桐樹從生長到衰亡的過程。

B.爲了表現梧桐樹的不同容貌,文章用了許多比喻和擬人的句子,新穎而又形象。

C.第②段用梧桐的生葉與其他植物的生葉進行比較,表現梧桐生葉的拙劣和坦白。

D.第③段的“綠意實在太多了”一句,表達了作者對梧桐葉的喜愛之情。

24.文中結句說“可知自然是不能被佔有的。可知藝術也是不能被佔有的”,爲什麼?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示?(5分)

  參考答案

21.(2)綠葉成陰 (3)梧桐落葉

22.對比。通過梧桐落葉與落花的對比,寫出了梧桐落葉尤其令人悲哀(或渲染了梧桐落葉的悲哀)。

23.A

24.因爲擁有的東西未必能理解和欣賞,自然和藝術都是這樣。或者:因爲鄰居家雖然種植了梧桐樹,佔有了它們。但是,他們沒能看見它們的容貌,沒能體驗梧桐的種種變化,沒感受到梧桐生長的象徵意義,因而沒法“佔有”它們。自然和藝術都是這樣。啓示:(1)對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賞,才能爲自己所擁有。

(2)生活需要去感受(體驗),用心去發現,你纔可以說是擁有生活。

(3)形式上爲你佔有,而內容上未必爲你所佔有,這樣的情況在世上爲數不少。

(4)本文以這句話作爲全篇的結句,揭示了全文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