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九年級試題 > 九年級語文下冊單元測試題

九年級語文下冊單元測試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導語:九年級下冊在整個初中階段教材體系中屬於最後一階段。本冊課程學習結束後,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應全面完成,學生的語文素養應得到了全面提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單元測試題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九年級語文下冊單元測試題

一、積累與運用(24分)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荇藻(zǎo) 白樺(huà) 蘸着(zhàn) 簇新(zù)

B.蝸行(wō) 淤灘(yū) 駁船(bó) 蓬蒿(hāo)

C.胚芽(pēi) 虔信(qián) 深邃(suì) 纖繩(xiān)

D.黝黑(yǒu) 瞰望(gǎn) 徹骨(chè) 迷惘(wǎng)

2.下列詞語的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悵惘 嘶啞 掙脫 晨曦 B.駁船 徹骨 疲憊 沐浴

C.喉嚨 蹂躪 慰藉 鑲嵌 D.蓬篙 粗獷 矛舍 噴薄

3.下列對課文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的感情基調是憂鬱、悲憤。

B.余光中的詩歌《鄉愁》抓住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表達內心情感,這四個意象分別對應人生的四個階段:小時候—長大後—後來—未來。

C.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以“殘損的手掌”爲意象,通過“摸索”與感受,運用對比的手法,展現了淪陷區的悽慘景象和解放區的繁榮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解放區的深情嚮往、對祖國未來的熱切盼望,抒發了對祖國的深沉摯愛之情。

D.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運用對比、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詩歌的文采,突出了主題。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3分)

A.俄羅斯舉行規模空前的閱兵式,目的在於向人們發出珍愛和平,反對戰爭對人類虐殺啊。

B.在第七個國家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各地舉行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以增強人們抗災、防災、減災的意識。

C.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中學生必須發揚奮發圖強、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

D.爲了提高同學們的語文素養,我市很多學校正在開展“讀經典作品,建書香校園”的活動。

5.下列句子的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正是微博的這種開放性和即時性,實現了信息傳播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轉變。

②它的主人可以是任何身份,任何一個會上網的人都能註冊自己的微博,在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③微博,是微博客的簡稱,它的開放性非常強。 ④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成爲直擊現場的記者,成爲最新信息的發佈者。 ⑤不需要經過專門的新聞職業訓練和教育,只要你能說話和打字,你就能在這個平臺上講述自己的喜怒哀樂。

A.②⑤④①③ B.③②⑤④① C.④③①②⑤ D.⑤②①④③

6.默寫。(4分)

(1)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2)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7.綜合性學習。(5分)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某校爲培養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舉辦了以“美麗中國,綠色生活”爲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下面的任務。

同學們在這次活動中搜集到以下資料,請根據材料概括空氣嚴重污染的原因。

①1月10日,連續的微風天氣,使北京遭遇自今年元月1日開始按新空氣質量標準實施監測後首個嚴重污染日。1月12日,北京PM2.5指數瀕臨“爆表”,空氣質量持續達到六級嚴重污染。直到15日,一場小雪帶着西北風,才驅走了籠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濃霾。1月23日,令人厭惡的霧霾又一次降臨。

②近二十年來,我國每億元GDP產生的指數一直呈下降趨勢,但燃煤、用油的數量以及鋼鐵、水泥業的增長卻大大超出預期,導致污染排放總量持續上升。以煤炭爲例,發達國家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30%以下,而我國迄今仍在70%的高位徘徊,幾乎佔全球煤炭消費量的一半。

二、閱讀理解(36分)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的問題。(11分)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8.下列對這首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3分)

A.本詩以紀實手法抒寫了作者自己“少小離家”到“老大難歸”的思鄉情愫。

B.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於一體:意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C.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的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D.詩歌有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複的詞語、有疊詞、有變換的量詞,加強了詩歌的音韻之美。

9.“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在詩中有什麼作用?

(3分)

10.簡要分析余光中的《鄉愁》中疊詞的表達作用。(2分)

11.簡要分析這首詩在結構上的特點。(3分)

(二)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後面的問題。(8分)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盡那邊,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因爲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爲只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裏,永恆的中國!

——《我用殘損的手掌》

12.詩人的情感隨“手掌”活動而變化,試仿照示例填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貼”:嚮往與期待

13.談談你對詩中“殘損的手掌”這一形象含義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就本詩運用的一種藝術手法作簡要賞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文,回答後面的問題。(17分)

集中營的課堂

程 剛

①納粹德國攻佔波蘭,控制着華沙。沙寧是剛來的老師,正給孩子們上課,幾個納粹兵來到學校,大聲地對她說:“沙寧,跟我們走一趟吧,你還要藏到什麼時候?”說完,他們便涌上來,將沙寧摁到了車上。

②孩子們都嚇哭了,只有謝達快速跑回家,告訴爸爸賽夫,沙寧老師被抓走了。賽夫聽到這個消息,不禁一驚,焦急地在屋裏來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謝達悄悄地來到集中營門口,他不知從哪裏找到了一枚手lei,然後大叫着衝向納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進了集中營。謝達很堅強,始終咬定手lei是撿來的,納粹只好把他關起來。看守每天鞭打他,讓他幹着與年齡不相稱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寧老師是否還在這裏,是否還活着。

④這天早上,謝達被驚醒,幾個納粹將一個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進來,謝達一看,這不是沙寧老師嗎?他突然一陣狂喜,和幾位婦女一起把沙寧老師扶到板子上,沙寧傷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納粹沒有從沙寧口中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消息,還不想讓她死,便給她醫治。沙寧醒後,第一眼便看見了謝達。她有些激動,想問謝達怎麼進來的。可她極度虛弱說不出話,聰明的謝達急忙小聲地對沙寧說:“沙寧老師,我來上課。”沙寧一怔……

⑤沙寧成了集中營裏的老師。納粹嚴密監視着她的動向,希望能從沙寧的講課中找到破綻。另外,這十幾個孩子讓他們傷透了腦筋。沙寧上課的時候,孩子們卻很安靜。爲了讓他們安靜些,納粹還假裝慈悲地給孩子們買了畫筆。沙寧對謝達非常好,除了給他上課,有時還教他畫畫……

⑥這一天,幾名想逃跑的戰俘又被他們抓回來折磨而死,然後再被吊起來,暴露在陽光下……一直以來,納粹就是這樣沒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會被處死並吊在營門外。每每看到這種場景,謝達心中充滿了仇恨。

⑦這一天早上,天還沒亮,謝達偷偷地走出房間,悄悄爬向納粹士兵的油庫,可就在他準備點燃火柴時,被納粹哨兵發現,一顆罪惡的子彈穿透了他的胸膛,謝達當即倒下,然後被拖出門外吊起來示衆。第二天中午,賽夫打通了關節,把謝達抱回家。他要給謝達穿上新衣服再埋葬,爲此,他幾度昏厥。

⑧四天後,盟軍報紙大幅報道了賽夫送出情報,納粹在波蘭的毒氣彈據點紛紛被摧毀的消息。如果再晚幾天,這些毒氣彈就會被運往前線,將會有成千上萬盟軍士兵中毒而亡。半個月後,沙寧被解救出來,她和賽夫都成了大英雄,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來。

⑨原來,沙寧掌握毒氣彈據點的情報後,來到華沙想與賽夫接頭,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賽夫本想自己進集中營和沙寧接頭,可他是地下組織的負責人,不能離開。便想出了讓謝達攻擊哨兵而進入集中營與沙寧接頭的辦法。沙寧的情報圖一直記在腦海裏,她便偷偷地教謝達畫畫,不久,謝達便能把地圖完整地畫出來。該怎樣把情報送出呢?就在這時,謝達見到逃跑的人都會被處死吊在營門外,於是,他便想到了這個慷慨赴死的辦法,悄悄地把地圖畫在了衣服裏面……他知道,爸爸肯定會想辦法把他抱回家,肯定會給他換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會發現畫在衣服裏面的地圖……

⑩謝達消逝在天堂裏,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驚天壯舉卻深深地感染了我們,那個集中營的課堂裏,上的是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課。

(選自《情感讀本道德篇》,有刪改)

15.根據小說的情節,以謝達爲陳述對象,完成下面表格。(4分)

地點 情節 主要事件

學校 開端 看見沙寧老師被捕。

集中營門口 發展 (1)

集中營裏面 高潮 (2)

16.文章多處運用了伏筆的手法,請舉一例,並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聯繫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

(1)賽夫聽到這個消息,不禁一驚,焦急地在屋裏來回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聰明的謝達急忙小聲地對沙寧說:“沙寧老師,我來上課。”沙寧一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集中營的課堂”有什麼深刻含義?文章以此爲標題有什麼作用?請作簡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寫作(40分)

19.根據要求作文。

“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有誰離得開大地母親,離得開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人遠離故土,雖原因各不相同,但鄉愁是共同的。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說明了祖先對土地的崇拜,開疆拓土是古代許多統治者成就霸業的目標,而保衛土地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如今,土地又被賦予了環境保護的意義。土地,哺育了人類,續寫着輝煌。

請以“土地”爲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體不限,兼用多種表達方式;②內容充實,表達真情實感,行文要流暢;

③全文不少於600字。

九年級語文(下)(人教實驗版) 第一單元檢測題

【參考答案】

1.B(A.“簇新”的“簇”讀cù;C.“纖繩”的“纖”讀qiàn;D.“瞰望”的“瞰”讀kàn。)

2.D(D項中“篙”應爲“蒿”,“矛”應爲“茅”。)

3.B(B項中“未來”應爲“現在”。)

4. D(A項,成分殘缺,“發出”缺少賓語,應在句末添加“的呼籲”。B項,語序不當,應是“防災、減災、抗災”。C項,搭配不當,不能說“發揚”“學習方法”,可將“和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去掉,也可在“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前加上“使用”一詞。)

5.B(這是一段說明性文字,可以按邏輯順序排序,注意關聯詞“因此”。)

6.(1)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本題屬於記憶型默寫題,只要熟記所學課文即能寫出,注意不要寫錯別字。)

7.不良天氣是因素之一,排放了太多的污染物質是根源。(第①段主要從不良天氣的角度談空氣的污染,連續的微風帶來了“濃霾”。第②段主要從排放污染物質的角度談空氣的污染。將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即可。)

8.A(本詩並非用“紀實手法”,而是用“象徵手法”。)

9.“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在詩中的作用是:這四個詞語組成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穿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綿綿的思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分析詞語的表達作用,要在通讀並理解全詩的基礎上進行。表示時間的詞語一般具有貫穿全詩的作用。)

10.“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疊詞,以一種輕描淡寫的筆觸,使“鄉愁”濃縮於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情緒。(疊詞的作用一般是強調。找出詩中的疊詞,具體分析這幾個疊詞在詩中的作用即可。)

11.《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統一的美。統一,就是相對的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爲避免追求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分析一首詩在結構上的特點,即分析詩的建築美,仔細分析全詩後可看出本詩具有整齊而參差之美。)

12.(示例)“摸索”:痛苦和仇恨 →“輕撫”:熱愛與幸福(意思對即可)(詩中“手掌”的活動——“摸索”“輕撫”“貼”分別表達的情感變化是“痛苦和仇恨”“熱愛與幸福”“嚮往與期待”。從詩歌中找到“摸索”“輕撫”等領起的詩句,認真體會其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仿照示例的形式,用兩個詞語加以概括。解答這樣的題目,要從整體上對詩歌加以分析,體會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確定詞語的範圍,結合上下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13. ①實指詩人被殘害的身體。②象徵民族遭受的傷痛和屈辱(或象徵祖國殘缺的版圖)。③表明詩人堅強不屈的意志和對祖國熾熱的愛。(“殘損的手掌”不僅寫實,它還飽含深意。“殘損”一詞飽含血淚:既有自己深受摧殘的痛苦,也有對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對億萬同胞慘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對苦難祖國命運的深沉思考……雖然被日本侵略者用酷刑將手掌殘損了,詩人卻始終沒有屈服,表達了詩人堅強不屈的意志和對祖國的熱愛。解答本題,要提煉描寫“殘損的手掌”特徵的詞語,挖掘其內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爲、情爲何端。)

14.(示例)虛擬:詩人虛擬祖國的廣大土地就在眼前,隨思維變化轉換空間,既可觀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氣味,表達了對祖國的深摯情感。

想象:藉助“無形手掌”的活動,想象國土的今昔變化和不同區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詩歌的豐富內涵,寄寓深厚情感。

對比:國土淪陷前後對比,突出表現祖國遭受的苦難及作者悽楚憂憤之情;淪陷區和“遼遠的一角”對比,表達對祖國光明未來的期待、嚮往以及堅定的信念。(詩人在虛擬性的總體形象之中,對現實事物作了直觀式的細節描繪。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象,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這首詩前後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詩人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表現出他對解放區的深情嚮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除從虛擬、想象、對比等方面進行賞析外,還可從暗示、烘托等方面進行賞析。回答時注意語言要流暢,表意要清楚。)

15. (1)手握一枚手lei,大叫着衝向敵人而被捕。(2)準備用火柴點燃油庫而被納粹射殺。[(1)根據地點“集中營門口”可以鎖定範圍,然後歸納出事件“謝達手握一枚手lei,大叫着衝向敵人而被捕”。(2)在集中營裏面發生的故事比較多,但是高潮應該是“謝達準備用火柴點燃油庫而被納粹射殺”。]

16. 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會被處死並吊在營門外”爲“謝達當即倒下,然後被拖出門外吊起來示衆”埋下伏筆。作用:(1)交代謝達找到了巧妙傳遞情報的辦法,使故事情節合情合理;(2)表現了謝達慷慨赴死的獻身精神。

示例二:例句:“除了給他上課,有時還教他畫畫……”爲“謝達便能把地圖完整地畫出來”或“悄悄地把地圖畫在了衣服裏面”埋下伏筆。作用:交代謝達能把地圖完整地畫出來的原委,表現了沙寧和謝達的機智、聰明。(伏筆可以理解爲前段文章爲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爲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如本文第⑤段寫了沙寧對謝達非常好,教他畫畫,爲第⑨段謝達能把地圖畫出來並畫在衣服裏埋下了伏筆。第⑥段寫了納粹處死逃跑犯人的方式,爲第⑦段寫謝達“被拖出門外吊起來示衆”埋下伏筆。)

17. (1)描寫了賽夫得知沙寧被捕後震驚的神態;表現賽夫爲地下組織遭破壞後如何完成任務的擔憂。

(2)描寫了沙寧在集中營看見謝達後的出乎意料、發愣的神情;同時表明沙寧對謝達來集中營意圖的疑惑不解(或沙寧老師對謝達說“我來上課”的心領神會)。[解答這樣的題目,要聯繫文章的主旨、人物、作者、上下文等,把握詞語的語境義、深層含義、特殊含義等。如(1)句中賽夫“驚”的是掌握毒氣彈據點情況的沙寧被捕,也是對能否摧毀毒氣彈據點這一任務的擔憂。(2)句中沙寧“怔”的是在集中營見到謝達的意外,也是對謝達來集中營意圖的疑惑不解。]

18. 含義:一是沙寧在集中營給孩子們上課;二是以謝達爲代表的波蘭人民在集中營上演的爲反抗納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幕。作用:(1)故事圍繞“集中營的課堂”展開,是文章的線索。(2)表明了地點的特殊性:集中營是關押囚犯的地方,課堂是傳播知識的場所,以謝達、沙寧爲代表的波蘭人民卻將集中營變成了反納粹的課堂,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熱愛祖國、反抗侵略的主題。(題目“集中營的課堂”一語雙關,表層意義是指沙寧在集中營給孩子上課,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指集中營的波蘭人民上演的爲反抗納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一幕。文章講了關於“集中營的課堂”的故事,可見標題是文章的線索;同時“集中營”點明瞭故事發生地點的特殊性,將“集中營”與“課堂”進行對比,反映了本文的主題。)

19.思路點撥:這是一道話題作文題,要求以“土地”爲話題寫作。在人類的歷史上,土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沒有土地,人類就無立足之地。可以結合學過的歷史上的土地改革或現今土地的不合理使用的狀況,寫成記敘文或議論文;也可以謳歌對祖國土地的熱愛等。

在構思立意時,同學們要調動起生活的積累,調動起自己的感情,選取其中內蘊豐富,值得反覆咀嚼、玩味的材料,或值得自己思考的方方面面,組織文章。要合理佈局,精心描摹,細節具體,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例文:

我愛這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鬱鬱蔥蔥的土地——雖然樹木已不再茂盛。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花香四溢的土地——雖然花兒們早已凋零。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遊人如織的土地——雖然現在已無人問津。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燃燒着我們的青春的土地——雖然我們都已不再年輕。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如此美麗的土地——雖然它已漸漸枯萎,漸漸失去生命。然而在我們的記憶中,它永遠生機勃勃、神采奕奕。

遠行的遊子:

我愛這土地,這孕育、哺育了我的土地。儘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我不會忘記你,這熟悉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令我快樂、令我留戀的土地。儘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讓我最後看看你,這溫柔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承載着我喜怒哀樂的土地。儘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讓我帶走這繽紛的回憶,這多情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遍佈了我成長足跡的土地。儘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你微笑着揮手向我告別,別讓我過分傷心,這可愛的土地。

盲人:

我愛這土地,這五彩斑斕的土地。我能聽到孩子們描述着紅色的花叢、綠色的草地、藍色的天空和五顏六色的房屋。這神祕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絢麗多彩的土地。我能想象到碧綠的湖水泛起層層漣漪,金色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純白的雪花洋洋灑灑地從天空中飄下,還有七色的彩虹架起一座通往天堂的橋。這令人嚮往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夢想繽紛的土地。我能看到,是的,我能看到,火紅的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嫩綠的新芽努力地生長,潔白的雲朵擋住暴雨,還有深藍的海洋大聲地咆哮。我用我心中的眼睛,看到了這生機勃勃的土地,這我生命中最燦爛的土地!

點評:本文開頭運用排比句式,以排山倒海之勢而來,激起讀者的共鳴。全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以遠行的遊子和盲人的視角來寫,新穎獨特。全文文采飛揚,大氣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