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知識點

《文言文》知識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知識點

《文言文》知識點1

學生們在享受學期的同時,也要面對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學習。語文網爲大家提供了初二下冊語文期中備考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文言詩文背誦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寫文言詩文語句,不僅要連貫前後語句,默寫時還應一字不錯。中考默寫一般4句詩、2句文,特別注意背誦篇目中的名句。記住並糾正自己以前默寫中的錯別字。

2.古詩理解鑑賞要重點關注各冊教材中以講讀篇目出現的古詩詞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學常識的積累,特別是教材中的註釋;要對《篇目點擊》中的賞析指導和練習相當瞭解,對詩句的理解、詩詞主要內容和寫作意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準確。

3.對一些名家名篇,還應瞭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時代和篇名。

4.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6個虛詞的用法。一般爲古漢語的特殊用法爲:一詞多義、通假、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因此對課文中的這類詞要特別重視,必須理解掌握《篇目點擊》中收入的150個實詞和6個虛詞的用法,特別是初中教材中出現的.義項。

5.在句子翻譯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識。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語賓語加上;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被動句、反問句等。在翻譯時要落實關鍵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翻譯句子的語氣句式必須與原句保持一致。

6.在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上,遇見不會的詞或者一下沒想起的詞大可不必緊張,聯繫上下文,結合故事(文章)的情節,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詞帶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記翻譯不可脫離文章。如果選文下有註釋,一定要充分利用註釋的提示作用。

7.在課內語段閱讀上要注重選文主要內容的歸納概括,如果在自己複習掌控的範圍內,當然可以憑記憶答題;若自己複習不到位或記憶不清,則要仔細閱讀選文收集處理信息,然後作出合理而簡要的表述。在課外文言文閱讀上,要注意文章蘊含的道理體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徵的歸納提煉。

《文言文》知識點2

《觸龍說趙太后》

一、重點詞語解釋

1、趙太后新用事(新:剛剛)

2、老婦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謝:道歉)

4、老婦恃輦而行(恃:依靠,依賴)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爲長安君約車百乘(約:置辦,配備)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義詞

1、質:

文質彬彬(本質)

質疑問難(詢問)

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作抵押,……做人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質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也(用 )

3、甚:

若長安君主甚(厲害)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嚴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讀書不求甚解(仔細,深入)

4、異:

永州之野產異蛇(奇異)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特別)

漁人甚異之(以……爲異,對……感到詫異)

曰:"姑俟異日觀"云爾(另外的)

5、少:

少時,一狼徑去(短時間)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齡小)

6、爲:

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作爲)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替)

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做,準備)

人之爲學有難易乎(做,治)

四、詞類活用

1、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侯:名作動,封侯;繼:動作名,繼承人)

2、日食飲得無衰乎(日:名作狀,每日)

3、沒死以聞(聞:使動,使……聽聞)

4、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尊:使動,使……尊)

五、古今異義詞

1、至於:至於趙之爲趙

古義:到,上推到;今義:多作副詞,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趙氏求救於齊(狀語後置)

2、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賓語前置)

七、重點翻譯句

1、 日食飲得無衰乎?

譯: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2、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譯:我私下認爲您喜歡燕後超過喜愛長安君。

3、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

譯:難道這不是爲他作長遠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做國君嗎?

4、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爲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譯:從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他的繼承人有在的嗎?

5、微獨趙,諸侯有在者平?

譯:不僅僅是趙王,其他諸侯的子孫繼承人有在的嗎?

6、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譯:這樣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他們身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他們的子孫身上。

7、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譯:父母愛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們作長遠的打算。

《文言文》知識點3

知識盤點: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採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牆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化爲動詞。所以,在習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裏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髮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的稱呼,應讀爲“kèhán”,而不能讀爲“kěhàn”。

積累卡片:

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爲“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爲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食、其

在用於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古同“旁”,讀páng,用於“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於王?(《公輸》)

當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並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很多小朋友都有這樣的苦惱:語文學習效率不高、語文成績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師責備,準備了從軍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高效地學習!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1.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裏選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賞析】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爲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爲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裏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爲“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爲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爲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爲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文言文》知識點4

一、一詞多義

1、見:①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見面,動詞)

②轉頭向戶裏,漸見愁煎迫(被,副詞)

③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我,代詞)

2、相:①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命相,名詞)

②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宰相,名詞)

③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復指你,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

④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互相,副詞)

⑤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輔助,動詞)

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互相,副詞)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輔助,動詞)

⑧勝不敢復相士(觀察,審察,動詞)

⑨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她,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我,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

3、迎:①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迎接,動詞)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後人(迎娶,動詞)

③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迎娶,動詞)

④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迎接,動詞)

⑤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投降,動詞)

⑥公夫人甚愛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動詞)

⑦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迎接,動詞)

二、古今異義的詞

1、下牀:媒人下牀去,諾諾復爾爾。

①古義:從座位上起來。

②今義:離開牀

2、多謝: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義:多多勸告。

②今義:謝謝。

3、交通: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①古義:交錯相通。

②今義:交通運輸。

4、可憐:可憐體無比,阿母爲你求。

①古義:可愛。

②今義:讓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①古義:自作主張。

②今義:沒有束縛,自由自在。

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1、第一遍讀文章時不要做題,第二遍閱讀時再做題。

2、遇到生詞不要急,試題中一旦出現生詞,一般會註上中文詞義,如果沒有注出詞義,那麼學生應該這樣處理:

①利用構詞法知識猜測詞義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寫法③有些名詞要根據上下文意思來猜測其意義④有的生詞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題目當中出現的,學生要根據上下文指出表達該詞在文中意義的選項。

3、弄清問題

①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句子設計的,可以從文中一句找到正確的答案②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一段話設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斷找到正確的答案③有的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認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或信息進行邏輯推理。

4、採用排除法

①與文中事實相反的選項②文中完全沒有談到的內容的選項③不合情理或荒謬的`選項④間接或次要的選項在這樣精泛結合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得到了鍛鍊,而且學生的思維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語文閱讀理解常考題型

1.內容概括

2.記敘文人稱及作用

3.記敘的詳略和線索

4.記敘的順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6.句子賞析和加點詞語賞析

7.標題、句子、文段的作用

8.結合實例(現實)談感受

9.表現手法(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文言文》知識點5

古今異義詞

現代漢語由古代漢語發展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許多詞的意義古今有很大差別。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概括起來,古今異義主要有這樣幾種:

①詞義擴大,即今義大於古義。

A:原單指某事物的詞,擴大到兼指特徵、性質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獸皮——皮膚,表皮——包在外面的東西,封皮)

雛(小雞——幼小的動物或誘餌,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狀,雛鳥,雛形)

B:由感覺性質相通,從原意擴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義。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樂意)

病(重病——病)

C:由專名擴大爲通名。

如:江、河(長江、黃河——一切河流)

匠(專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稱,鐵匠叫“冶”,瓦匠叫“陶”— 泛指各種有專門技藝的人)

好(與“醜”反義,一般專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與“壞”反義,對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飾)

中國(中原地區——全中國)

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詞,擴大到表示這一事物的整體。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②詞義縮小,即今義小於古義。

A:詞義程度的減弱。

如:餓(嚴重的飢餓,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餓)

怨(恨。“屈平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不滿意,責備,任勞任怨)

B:詞義表示範圍的縮小。

谷(各種穀物——專指稻穀)

丈夫(專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女子的配偶)

金(金屬——金子)

臭(各種氣味“其臭如蘭”——難聞的氣味)

丈人(老人——岳父) 子(孩子——兒子)

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於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C:詞義義項的減少。

勸(鼓勵、勸說、規勸“勸學”,“肅勸權召瑜海”——勸說,規勸)

遷(遷移、變換,調任、升職,貶謫、流放。“戰、守、遷皆不及施”“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太史令”“頃襄王怒而遷之”——遷移,變換)

讓(責備,謙讓——謙讓)

憐(愛,憐憫,愛惜——憐憫)

③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爲表示另外的事物。

A:由表示甲事物轉變爲表示乙事物。

涕(眼淚——鼻涕)

幣(禮物“置幣遺單于”《蘇武》——錢)

B:由表示甲動作轉移爲表示乙動作。

走(快步跑,逃跑。“竊計欲亡走燕”《廉頗》——一般步行)

去(離開——到某地去)

勤(辛苦,與“逸”相對。勤而無所,必生悖心”《崤之戰》——做事盡力,不偷懶)

C:由表示甲義的範圍轉移到表示乙義的範圍。

犧牲(作祭品的牲畜。“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爲正義事業獻身)

假(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勸學》——假期,真假)偷(苟且——偷竊)

④感情色彩變化。

A:褒義詞變爲貶義詞。

明哲保身(聰明有智慧,善於適應環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詩經》——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度)

爪牙(勇士,武將——壞人的黨羽)

衣冠禽獸(官服上繡的禽和獸的圖案——道德敗壞的人)

B:貶義詞轉爲褒義詞。

乖(偏執、不馴順“行爲偏僻性乖張”——聽話,安順)

鍛鍊(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卻,則鍛鍊而周內之”,卻,批駁退回,內通納《漢書》——

鍛鍊身體,褒義)

C:中性詞變爲褒義或貶義。

卑鄙(地位低,見識淺,表謙虛的`中性詞,“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貶義詞)

謗(公開批評別人的過失,“能謗譏於市朝者”——無中生有的誣衊,貶義詞)

鉤心鬥角(形容阿房宮的形制——各用心機,互相排擠)

祥(預兆,有吉有兇“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吉兆)

⑤名稱說法改變。

“目”改爲“眼睛”,

“日”改爲“太陽”

⑥注意單音詞和複音詞的辨析。

注意單音詞不能與現在的複音詞混淆。古代漢語單音節詞爲主,現代漢語複音節詞爲主。如:

痛恨(痛心,遺憾——非常恨)

地方(土地方圓——與中央相對的某一地區)

妻子(妻子兒女——男子的配偶)

中間(“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其中夾雜——方位名詞)

注意不要把雙音詞誤認爲兩個單音詞。現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詞,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單音節詞組成的短語,這類詞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別重視。如: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無論”就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無論”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起關聯作用的連詞,而文言文裏卻是兩個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妻子”原來是兩個詞,“妻”指妻子,“子”指兒女。現代漢語是一個雙音詞,指男子的偶。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秋水》“望洋”指仰視的樣子,不能理解爲“看着大海”

“匍匐以進”《中山狼傳》 “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個雙音節詞。

注意古文中的同義詞、近義詞連用的現象。如: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出師表》 “和睦”是同義連用,都是“和好”的意思。

登即相許和,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

注意偏義複詞。

偏義複詞就是古漢語中有的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詞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如:

逼迫兼弟兄,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

以上所說只是一般情況,其實某些詞語的意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往往不同,要根據具體語境分析,防止以“今義”解釋“古義”。

高中語文文言文必修知識

鈿頭銀篦擊節碎:“篦”通“鎞”,釵子。

曲終收撥當心畫劃。用撥子撥。

《寡人之子國也》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通“斑”,花白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勸學》

雖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輮以爲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過秦論》

合從締交從,通“縱”。合從,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呵問。

始皇既沒沒,通“歿”,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興起。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影子。

《師說》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文言文》知識點6

一、實詞

言:

感斯人言話,名詞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數:

使快彈數曲幾,表不確定的數目,數詞

一曲紅綃不知數數量,名詞

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

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爲:

因爲長句寫,創作,動詞wéi

初爲《霓裳》後《六幺》彈奏,動詞wéi

爲君翻作《琵琶行》替、給,介詞wèi

輕:

輕攏慢捻輕輕,形容詞

商人重利輕別離輕視,動詞

泣:

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

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二、古今異義詞

因爲:古:兩個詞,於是創作。今:表原因的.連詞。

闌干:古:參差錯雜,縱橫散亂。今:用木、石、鋼材製成的攔擋物。

向前:古:從前、剛纔。今:介詞和方位名詞構成的兩個詞。

老大:古:年齡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顏色:古:神態、臉色。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贈之賓語前置

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介賓短語後置;於,向

轉徙於江湖間介賓短語後置;於,在

本(是)長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謂語

使(之)快彈數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於)湓浦口省略句,於,在

《文言文》知識點7

一、一詞多義

“之”

1、公從之 (代佚之狐的建議)

2、許之 (人稱代詞,鄭文公)

3、將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詞)

4、子犯請擊之 (秦國,代詞)

5、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鄰之厚,君之薄也(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2、敢以煩執事 (介詞,拿)

3、越國以鄙遠 (連詞,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 (連詞,錶轉折)

5、以亂易整,不武 (介詞,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3、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於之”,在那裏)

4、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裏)

“其”

1、以其無禮於晉(代詞,鄭國)

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3、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爲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通“供”,供給)

3、秦伯說 (同“悅”)

4、失其所與,不知 (同“智”,明智)

三、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2、既東封鄭(封,疆界。這裏用作動詞,使……成爲疆界)

3、若不闕秦 (使動用法,使……削減)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5、越國以鄙遠 (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6、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動用法,使……滅亡)

7、燭之武退秦師 (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1、夫人(古義爲“那個人”,今義爲“妻子”的'尊稱)

2、行李(古義爲“出使的人”,今義爲“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A. 以其無禮於晉

B.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C. 佚之狐言於鄭伯

2、省略句

A. 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省略介詞“於”)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省略主語)

C. 敢以(之)煩執事 (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 (“之”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文言文》知識點8

石頭城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書憤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雨霖鈴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鵲橋仙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揚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文言文》知識點9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 處室: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居家過日子,共同生活)

2、 饜:則必饜酒肉而後反(滿足,飽食)

3、 瞷:吾將瞷良人之所之(暗中察看)

4、 墦:卒之東廓墦間(墳墓)

5、 善:通國之善弈者也(擅長,動詞)

6、 誨:使弈秋誨二人弈(教,動詞)

二、通假字

1、反:則必饜酒肉而後反(通"返",回來)

2、蚤:蚤起(通"早",早上)

3、施:施從良人之所之(通"迤",逶迤斜行,這裏指暗中跟蹤)

4、爲:爲是其智弗若與?(通"謂"認爲)

三、一詞多義

1、之:①吾將瞷良人之所之(前者是助詞,後者是動詞,去,往)

②之祭者,乞其餘(向,介詞)

③而良人未之知也(它。代事情的真相)

④又顧而之他(到,往,動詞)

⑤通國之弈者也(的,助詞)

2、施:

①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迤,暗中跟蹤)

②施施從外來(喜悅自得的樣子)

③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施行,實行,動詞)

④妾不驅使,徒留無所施(用處,動詞)

2、卒:①卒之東郭蕃間(終於,最後,副詞)

②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士兵,名詞)

③初,魯肅聞劉表卒(死亡,動詞)

④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通"猝",突然)

四、詞類活用

1、富貴:則盡富貴也(形作名,富貴的人)

2、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動作狀,站着)

3、驕:驕其妻妾(形作使動,使……驕傲)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①古義:國都。

②今義:國家。

六、句式

1、此其爲饜足之道也。(判斷句)

2、而相泣於中庭(介賓短語後置)

3、而良人未之知也(賓語前置)

4、惟弈秋之爲聽(相當於"惟弈秋是聽",賓語前置)

5、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判斷句)

七、難句翻譯

1、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認爲是這人的智力比不上(他)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2、惟弈秋之爲聽。

譯:完全按照弈秋說的去做。

《文言文》知識點10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蘭亭集序

一、重點詞語解釋

1、所以遊目騁懷信可樂也(用來,表憑藉;實在)

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 趣舍萬殊通(趨,往,取)

2、由今之視昔(通猶,如同)

三、多義詞

1、修: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 )

修守戰之具(整治)

2、期: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至,及)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周,期年:一週年)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3、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辭)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4、臨: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面對,引申爲閱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迎)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5、次: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按次序)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行軍途中的駐地)

四、詞類活用

1、 映帶左右(環繞,名作動)

2、流觴曲水(使(水)彎曲)

3、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4、所以遊目騁懷(使遊,使騁,動詞作使動)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樣,數量詞作動詞)

6、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五、特殊句式

1、 會於會稽山蘭亭(介詞結構後置句)

2、當其欣於所遇(介詞結構後置句)

3、晤言(於)一室之內(省略介詞於)

4、引以(之)爲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六、難句翻譯

1、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用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鴻門宴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饗: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用酒食款待,犒勞)

2、籍:籍史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登記)

3、續:此亡秦之續耳(後繼者)

4、當: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抵敵,抵當)

5、啖:拔劍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來何操(拿,攜帶)

7、刑:刑人如恐不勝(以刀割肉)

8、勝:刑人如恐不勝(盡)

9、乘: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四匹馬拉的車)

10、竊:竊爲大王不取也(副詞,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二、通假字

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關,毋內諸侯(通"拒",通"納")

3、張良出,要項伯(通"邀")

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違背)

5、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通"早")

6、令將軍與臣有卻(通"隙",隔閡,嫌怨)

三、一詞多義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②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憑藉)

③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就)

④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趁機)

2、如:

①萬事如意(順從)

②刑人如恐不勝(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廁(到)

3、舉:

①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舉)

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舉行)

③孫叔敖舉於海(被選拔)

④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奪取)

⑤殺人如不能舉(盡)

4、謝:

①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大王(道歉)

③乃令張良留謝(辭謝)

④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詢問)

5、意:

①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態)

6、置: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丟下)

③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購置)

四、詞類活用

1、軍:沛公軍霸上(名作動,駐紮軍隊)

2、王:沛公欲王關中(名作動,成爲王)

3、財物: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名作狀,像財物一類的)

4、活:項伯殺,臣活之(動詞使動,使……活下來)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狀,像對待兄弟一樣)

6、籍:籍吏民(名作動,登記)

7、目:范增數目項王(名作動,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狀,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地)

9、何:"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

10、間:道芷陽間行(名作狀,從小路)

五、句式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斷句)

2、此亡秦之續耳(判斷句)

3、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疑問句)

4、壯士,能復飲乎?(疑問句)

5、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被動句)

6、大王來何操?(賓語前置)

六、難句翻譯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譯:項伯於是當夜騎馬到沛公的軍營裏。

2、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

譯:我進入(函谷)關後,財物絲毫不敢據爲己有。

3、項莊拔劍起舞。

譯:項莊拔出劍來開始舞劍。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

譯:秦王有像虎狼一樣的(吞併)之心,殺人如恐不盡。

5、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譯:奪取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譯: 沛公回到軍營,立即殺死了曹無傷。

2、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譯:何況人壽的長短隨着造化而定,最後一切都化爲烏有。

3、 死生亦大矣

譯: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 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譯:當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譯:儘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

《文言文》知識點11

一、通假字。

1、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曬乾。)

2、木直中繩,輮以爲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3、師者,以是傳道受業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異也。(生:同“性”,先天,天資。)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8、自餘爲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10、山川相繆。(繆:同“繚”,連結,盤繞。)

11、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其下賢人也亦遠矣。(低於)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佔)

4、故爲之文以志。(寫文章)

5、外與天涯。(交會)

6、順流而東。(東進)

7、臥而夢。(做夢)

《文言文》知識點12

1、積累文中幾個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

2、試歸納文中有關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例句: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

3、理解背誦

①《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係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於從正面學習,也善於從反面借鑑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題發揮,教育弟子勤學好問的句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④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⑥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爲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⑦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文言文》知識點13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安全)

3、然後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裏)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髮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幹)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爲主次,先後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鄙人,複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複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睏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範宣子爲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責備、羞辱)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必以情(瞭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1、朝服衣冠(zhāo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於'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

4、是高、曾時爲一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憑藉)

3、自京師乘風雪(冒着)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爲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

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果真,如果)

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

2、爲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動以朝廷爲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8、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向---學習)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雲(隨從的人)

8、欲不可從(放縱)

9、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zòng次於最親的親屬,堂房親屬)

10、合從締交,相與爲一(通'縱'。東西爲橫,南北爲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反對秦國策略)

11、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

12、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稟我(辦事)

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危險)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於,幾乎)

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學則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1、木蘭當戶織(對着,面對)

2、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國者相見(執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當,應該)

7、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適合,合宜)

8、犯法當死(判處,判罪)

9、有狼當道,人立而啼(阻,攔)

10、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佔據、把守)

1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懷其璧,從徑道亡(路,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規律)

4、於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論)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律)

8、道不同,不相爲謀(意向)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10、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導、引導)

12、道義:道德和正義

1、所得表衆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2、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穫)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該)

5、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6、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具備)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對、合適)

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計算)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推測,估計)

3、度義而後動(考慮)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碼)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飛度鏡湖月(通'渡'渡過,越過)

8、常有大度。(度量)

9、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常態)

10、崔九堂前幾度聞(量詞、次、回、個)

11、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譜曲)

12、春風不度玉門關(過)

13、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離俗出生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不,沒有)

2、而墨子非之(責怪,反對)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是)

4、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除非,除了)

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意外的變故)

6、覺今是而昨非(不對的,錯誤的)

1、昭王南征而不復(返回。回來)

2、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恢復)

3、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再,又)

4、山重水複疑無路(重複)

5、王辭而不復(回答)

6、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報復)

7、沛幸得復,豐未得復。(免除賦稅徭役)

8、復之以掌,虛若無物。(通'覆',遮蓋,蓋上)

9、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復算,追究)

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負,使……承擔)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藉)

4、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敗)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8、通家尚負責。(虧欠,拖受,責通“債”)

1、日初出大如車蓋(遮陽避雨的用具)

2、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器物上的蓋子)

3、覆蓋周密無際(遮蓋)

4、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壓倒,勝過)

5、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約)

6、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連接上文,表示原因)

7、蓋鍾子期死,伯樂終身不復鼓琴(發語詞,不譯)

8、蓋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肯定判斷、原來是)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爲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原來,本來)

9、故臣復取璧(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2、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4、至於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7、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堅守、安定)

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1、贏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2、顧野有麥場(看)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探問,拜訪)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5、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6、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但是)

7、顧玩:仔細端詳

8、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表輕微轉折)

9、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難道)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國家的)

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諸侯國)

3、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國都,京城)

4、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地區,地域)

5、等死,死國可乎(國事)

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經過,通過)

2、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超過)

3、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勝過)

4、以其境過清(過分,過於)

5、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錯誤,過失)

6、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責備)

7、今公子故過之(訪問)

8、一日,大母過餘曰(到,到來)

1、卻看妻子愁何在(哪裏,代詞)

2、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什麼,代詞)

3、又何間焉(怎麼,爲什麼,狀語)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樣,怎麼樣)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麼辦,奈---何:對---怎麼辦)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麼辦)

7、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多麼)

8、何蓑何笠(hè背、扛)

1、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遺憾,不滿意)

2、此恨綿綿無決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感到遺憾)

4、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恨恨:惆悵、悲傷)

1、國胡以相恤(什麼)

2、胡取禾三百廛兮(爲什麼,怎麼)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統稱)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憂慮。擔心)

2、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六國論》)(憂慮,擔心)

3、爲操後患(《赤壁之戰》)(禍患)

4、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禍害,災禍)

5、愈膏肓之患難(疾病)

6、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諱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危害)

9、趙宣子驟諫,公患之(厭恨)

10、時有患瘧疾者(生病)

1、或曰:'梅以曲爲美,直則無姿'(有人)

2、或以爲死,或以爲亡,(《陳涉世家》)(相當'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時,偶或)

4、雲霞明滅或目睹(也許,或許)

5、賤賊公行,莫之或止;(《論積貯疏》)(用在動詞前,加強不定語氣)

6、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爲抵當(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點,毛病)

5、龐涓恐其賢於已,疾之(通'嫉'妒忌)

6、舉疾首而相告曰(疾首:頭痛)

7、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速、捷)

8、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中,而聞者彰(強、猛烈)

9、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銳利)

1、懷王悔,追張儀,不及(趕上,追上)

2、燒北船,延及岸上營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到達)

4、一人飛昇,仙及雞犬(涉及,牽連)

5、其賢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說備使撫表衆(和,並)

7、及第:科舉考試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於難(遭受)

11、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已(表他轉,至於)

1、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靠近,接近)

2、項伯即入見沛公(立即,馬上)

3、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當,當時)

4、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與'則'的用法相同,相當於'那就'的意思)

6、其傷於縛者,即幸留(即使)

7、聞雞鳴。即起盥櫛(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登上帝位)

1、言未既(盡,完)

2、既克,公問其故(已經,---以後)

3、將軍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軍既惑且疑(既----又---並列關係)

5、既而得其屍於井(既而:不久)

6、餚核既盡,杯盤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借)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憑藉,藉助)

3、大臣犯法,無所寬假(寬容)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不真,與'真'相對)

5、假令僕伏法受誅(假令:假如)

6、漢人未可假大兵權(給與)

7、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1、凡天地之間(兩事物的當中)

2、奉命於危難之間(中間,期間)

3、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一會兒)

4、安得廣廈千萬間(指房屋的間數)

5、彼節者有間(間隙,空隙)

6、遂與外人間隔(隔離)

7、間以詩記所遭(間或)

8、讒人間之可謂窮矣(離間)

9、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

10、骨微傷,病間月(間月:隔月,一個月以上)

11、間關鶯語花底滑(間關:形容鳥聲宛轉)

12、秦間來人,趙奢善食而遣之(間諜)

13、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表時間有時、偶然)

14、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表狀態,從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間語曰(表情態,祕密地、悄悄地)

《文言文》知識點14

一、虛詞

1. 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錶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並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錶轉折 )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錶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連詞,表修飾 )

2. 之

(1)月出於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 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爲聲(代詞,它 )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3. 於

(1)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介詞,在 )

(2)月出於東山之上( 介詞,從 )

(3)徘徊於斗牛之間( 介詞,在 )

(4)於是飲酒樂甚( 介詞,在 )

(5)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介詞,被 )

(6)漁樵於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於天地( 介詞,在)

(8)託遺響於悲風( 介詞,在 )

4. 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形容詞詞尾 )

(3)鬱乎蒼蒼( 形容詞詞尾 )

(4)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

(6)相與枕藉乎舟中( 介詞,在 )

二、實詞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

(3)舉酒屬客 ( 通囑,勸人飲酒 )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

2. 古今異義

(1)徘徊於斗牛之間

古義: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爲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3. 一詞多義

(1)東 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 a七月既望(名詞,農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佔)

b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 a縱一葦之所如 (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動詞,唱)

b歌曰 (名詞 歌詞)

c倚歌而和之 (名詞 曲調)

(6)長 a抱明月而長終 ( 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 (增長)

4. 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佔)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

(8)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侶,以……爲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

四、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介詞結構後置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相與枕藉乎舟中

5.定語後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6.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7.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8.賓語前置

何爲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五、重點語句翻譯

1.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

2.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在茫茫無際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過那浩蕩渺遠的江面。

3.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多麼廣闊浩瀚啊,我們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麼地方;飄飄然,我們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

5. 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

五、重點語句默寫

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前赤壁賦》)

2.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3.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前赤壁賦》)

4.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5.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前赤壁賦》)

6.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前赤壁賦》)

《文言文》知識點15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放、闢:放辟邪侈,無不爲已(放蕩;邪辟,不老實)

2、諸:不識有諸?(兼詞,之乎的合音)

3、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4、方: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圓)

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義(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長是悌)

二、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以通已,止)

2.爲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

3.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刑通型,作榜樣)

4.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罔:通網)

6.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已通矣,確定語氣)

7.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塗通途)

8.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愬通訴)

三、一詞多義

1、愛:①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②吳廣素愛人(愛護)

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喜愛,喜歡)

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詞,視力)

②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③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賢明的)

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形,明亮)

3、道:①促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②不足爲外人道也(說,講)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義、道理)

④任重道遠(路,道路)

四、詞類活用

1、無以,則王矣。(王:名作動,統一天下,王道)

2.故王之不王,不爲也,非不能也。(王:名作動,稱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老、幼:形作動,尊敬、愛護;後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

4.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保:使動用法,使安定)

5.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危:使動用法,使受到危害)

6.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7.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服:使動用法,使服從)

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罔:通網名作動,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五、古今異義的詞

1、百姓皆以王爲愛也。愛:古義:吝惜。今義:喜歡。

六、句式

1、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

2.何由知吾可也?(賓語前置)

3.王見之,曰:牛何之? (賓語前置)

4.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5.百姓之不見保,爲不用恩焉。(被動句)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7.不爲者與不能者何以異(賓語前置)

8、夫子之謂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謂也,說的就是)

七、難句翻譯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使百姓生活安定來實行王道,沒有誰能夠抵擋得了。

2、夫子之謂也。

譯:說的就是夫子這樣的人啊。

3、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譯:我並不是吝惜我的`財物才用羊來替代牛啊,百姓說我吝惜是合適的。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小孩。

5、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用這樣的做爲,來求取那所想要的東西,好象是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啊。

6、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用秤稱,這樣後就知道輕重了;用尺子量,這樣後就知道長與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