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閱讀考察類型和應對策略

初中文言文閱讀考察類型和應對策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文言文閱讀考察類型及應對策略:

初中文言文閱讀考察類型和應對策略

初中語文中考中文言文閱讀是必考內容,通常考察以下幾方面:

1、能正確地理解文言詞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通假字等)的含義。

2、能正確地將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3、能理解並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

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

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爲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

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

①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

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

例如:“慶曆(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爲: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爲:陳勝是陽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爲: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

④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

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爲: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

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

③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目四步驟: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爲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註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註釋。這些註釋有助於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註釋,而應結合註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藥”解答問題。

文言文與現代文比較:

《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庖丁解牛》《出師表》《六國論》魯迅《吶喊》自序 朱自清《綠》冰心《紙船》舒乙《香港最貴的一棵樹》限於曾學習文言的人,須有一定傳統文學修養一般小學生也看得懂,廣傳於華文世界背誦爲主,輔以字詞拆解字詞析解爲主,輔以文法分析

考點名稱:翻譯句子翻譯句子:

使用現代漢語寫出文言文中句子所表達的意思,主要考察句子中關鍵詞語的理解。古文今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

(1)直譯: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方法。它要求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確切表達原意。

例如:原文: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譯文: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道:“我不如老農。”

(2)意譯: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爲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這種方法多用來翻譯詩歌

對學習文言文來說,應該堅持用直譯的方法作今譯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①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

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論戰》)

譯文: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②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例如:原文: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鄭殺申侯以說於齊》)

對譯:不要到小國去,(小國)是不會你容納的。

調整:不要到小國去,(小國)是不會容納你的。

③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潔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例如:原文:一鼓作氣,再而衰。

對譯: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衰落。

增補: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已經衰落。

④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

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

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即可,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例如:原文:狼度簡子之去遠。(《中山狼傳》)

譯文:狼估計趙簡子已經離遠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

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諡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及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文言文翻譯題易混易錯知識點:

翻譯文言文以直譯爲主, 以意譯爲輔,是翻譯文言文的原則。

做到“字詞一一對映,句式應有體現, 句子沒有語病, 句意沒有改變”。

 但是, 由於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 學生在答題時常在一些易錯易混點上出錯, 造成一些不應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錯易混點有:

  一、專有名詞, 強行翻譯

在翻譯文言文時, 遇到一些國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號以及一些稱號等專有名詞, 可不作翻譯, 把它保留下來。

因爲這些名詞不好用現代詞語準確表達, 也不用翻譯, 但有的同學偏要“畫蛇添足”強行翻譯,

例:永樂元年入朝,留爲故官。未幾,復謝去。

錯誤譯文:永樂人在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參考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錯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詞強行翻譯的毛病,“永樂”是年號名詞。

二、該譯不譯, 文白摻雜

在翻譯句子時有個別的詞翻譯不徹底或者不翻譯, 導致文白摻雜, 不倫不類。

例:時陶侃爲散吏,訪薦爲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

錯誤譯文:當時陶侃爲閒官,周訪舉薦他爲主簿的官職,與他結爲好友,以女兒嫁給陶侃的兒子陶瞻爲妻。

錯因分析:本句犯了該譯不譯,文白摻雜的毛病。句中“爲”是動詞,應譯爲“擔任”,“以”爲介詞,應譯爲“把”。

參考譯文:當時陶侃擔任閒官,周訪舉薦他做主簿的官職,與他結爲好友,並把女兒嫁給陶侃的兒子陶瞻。

三、今古異義, 以今義解古義

隨着社會的進步, 很多詞語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 —有的已擴大, 有的已縮小, 有的感情色彩發生了改變, 有的詞義已經轉移。

因此, 我們在翻譯時應根據其語境確定詞義,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猶夫人之弟;況爲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項。

錯誤譯文:“我的弟弟,不同於夫人的弟弟,況且(他)是爲我死的,我怎麼還能活着呢!”於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錯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異義,應爲“衆人”。

參考譯文:“我的弟弟,不同於衆人的弟弟,況且(他)是爲我死的,我怎麼還能活着呢!”(張訥)於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錯誤譯文:到獲得皇帝召見,就見到了自己的親信。

錯因分析:“親信”應爲“親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義替代古義的毛病。

參考譯文: 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皇帝親近信任。

 四、脫離語境, 誤譯詞語

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多義詞, 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解釋, 在翻譯時一定要結合語境, 以免誤譯詞語。

例:諡號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錯誤譯文:諡號流傳後世永不磨滅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號,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號。

錯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譯爲“用來做什麼”,也可譯爲“因爲”。本句結合語境應爲“用來做什麼”。

參考譯文:諡號是用來流傳後世永不磨滅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號,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號。

 五、該補不補, 成分殘缺

古漢語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雖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則就容易導致成分殘缺。

例: 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

錯誤譯文:我喜愛他,不會背叛。讓他去那裏學習,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錯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譯時沒有補出,造成句子不通順。

參考譯文:我喜愛他,(他)不會背叛(我)。讓他去那裏學習(爲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該調不調, 語序混亂

在古漢語中常用倒裝句, 語序和現代漢語不一致, 翻譯時應調整過來;

還有一些不是倒裝句, 但由於古代的`表達習慣和現代漢語不一樣, 因此語序也不符合現代語法, 翻譯時也應加以調整。

例:欲潛師就尚於江南,並兵御之。

錯誤譯文:想要將隊伍祕密向劉尚靠攏轉移到江的南岸,合併兵力抗擊敵人。

錯因分析:這是一個狀語後置的句子,翻譯爲現代漢語時就要調整語序。

參考譯文:想要將隊伍祕密轉移到江的南岸向劉尚靠攏,合併兵力抗擊敵人。句子翻譯點撥:

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和句式上。

文言文翻譯有兩種形式:一是直譯、一是意譯,無論是採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義。

比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爲現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爲從全文看,那裏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着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二)翻譯時要落實好關鍵詞語。

如翻譯《狼》中的“其一犬坐於前”,關鍵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才能正確翻譯出這個句子。

關鍵詞語落實了,句子翻譯就比較順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較多,翻譯時應注意補充。

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譯爲“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泄盡了。”這裏的“再”“三”後應補譯上“鼓”(擊鼓)。

(四)一般用直譯,如直譯不便表達意思時,則用意譯。

如“明察秋毫”,直譯爲“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樣翻譯無法表意,應意譯爲“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

(五)有些詞可以略去不譯。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詞只起表達語氣的作用,有時可以不譯;

有的助詞只是表示停頓,也無需譯;有的字在句中沒有意義,只是爲湊足音節,可略去不譯;

有的字只是起某種連接作用,也可不譯。如“夫戰,勇氣也”,此處的“夫”是發語詞,翻譯時應刪去;

又如“久之,目似瞑”,此處的“之”是音節助詞,用在表示時間的詞之後湊足音節,無需譯。

 (六)凡屬地名、人名、官名、年號、帝號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都可照抄不譯。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費禕”“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義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譯。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應調整語序,使之與現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相同。

如介賓短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主謂倒裝句、定語後置句等。如“屠懼,投以骨”(《狼》),應譯爲“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啃)”。

另外,還應注意的是,譯文要保持原文的語氣,是陳述的應譯成陳述語氣,是感嘆的應譯成感嘆語氣,是疑問的應譯成疑問語氣。

翻譯句子要把握的原則:

1.語句通順,成分完整。(注意翻譯省略主語賓語時要補充完整,並添加括號。)

2.落實字詞,直譯爲主,意譯爲輔。方法是:吃透課內文言文,反覆誦讀,熟練掌握,再適當拓展。

考點名稱:文言實詞文言實詞:

和現代文裏的實詞是一樣的,指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的詞語。

實詞再細分爲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以及特殊實詞擬聲詞、嘆詞;

虛詞再細分爲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類。

掌握較多的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文言實詞特點:

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一詞多義;

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

三是詞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虛詞與實詞:

虛詞是沒有完整的詞彙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

文言文常見虛詞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爲、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反之則爲實詞,也就是考試時經常考到的那些,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

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

推敲實詞含義方法: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象。

  3.語境推斷法

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藉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

結構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文言實詞釋義九法:

解答文言文試題的關鍵在於牢固掌握文言基礎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分析判斷的綜合能力。

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要注重實詞、虛詞學習,逐個落實詞義、用法,進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點。

下面介紹幾種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

  1. 從字形推詞義。

在漢字中,形聲字佔大多數。形聲字分聲符和意符兩部分,其中的意符爲我們推斷字義提供了條件。

例如:“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我們知道是木製的“船具”,而對“檣”就不甚理解,但我們知道“檣”從“木”,同“櫓”字聯合成詞,都屬船具,便可推知“檣櫓”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格。

 2. 從通假字推字義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順文句的一種障礙,但我們只要根據通假字規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義來。

例如:“兵不頓而利可全”,把“頓”理解爲“勞頓”,就成了“武器不勞頓就可以取得完全的勝利”,意思顯然不通,這時“頓”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關鍵了。這時,如果我們根據同音形似通假的規律,聯想到表示“不鋒利”意思的“鈍”字,就可以將全句譯爲“(未經戰鬥)武器還很鋒利而勝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暢明白了。

  3. 根據詞語結構推詞義。

漢語的構詞規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構詞法就可以推斷詞義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這是一個並列關係的詞組。我們只要知道“恤”有“憐憫”之意,那麼,“存”與之同義並列,就具有與“恤”有聯繫的“安撫”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義並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詞義。

互文這種組合格式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現象。

例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裏的“殫”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盡”,就可以推知“殫”的意思也是盡了。

  5. 憑對文推詞義。

在句中,如果表達的意思互爲相反,其所用詞語的一方對另一方就構成了反義。

例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我們知道“終日”與“須臾”。是反義對文,這樣就可以由“終日”是“整天、時間長”的意思推知“須臾”的意思是“時間短”了。

 6. 憑上下文推詞義。

這種方法就是結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

例如:繆賢對趙王稱讚藺相如時說“臣竊以爲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釋爲“勇敢”或“勇氣”顯然不妥,但如果聯繫到後面詞語“有智謀”和他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的表現來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膽識的人”。

  7. 隨文引申推詞義。

詞有本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按詞的本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從詞的引申義去考慮。

例如:“朝服衣冠,窺鏡”中的“窺”的本義是從小孔或隙縫向裏看,按這一本義顯然解釋不通,我們可以順其本義聯想而推斷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補省略成分推詞義。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這無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難度。

例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義難以落實,若在“奔”字後面補上一個“馬”字,則“奔”字意義就可落實爲“奔跑的馬”,這樣整個句子就文通字順了。

  9. 用析句法推詞義。

在文言文翻譯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對句法的分析來確定詞類,再據詞類去推求詞義。這種方法,對解釋跨幾個類別的多義詞、活用詞、通假字、虛詞的作用較大。

例如:“信”字在“煙濤微茫信難求”一句中,從結構上看是在狀語“難”和謂語“求”的前邊,可以推斷其詞性爲副詞,這樣就可以解釋爲“確實”的意思了。

上面談的幾種釋義方法,在解題中可以根據題乾和題肢的具體要求採用某一種,也可以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面加以反覆推斷,以提高解題的準確率。

實詞和虛詞:

從功能上看:

實詞能夠充任主語、賓語或謂語,虛詞不能充任這些成份。

從意義上看:

實詞表示事物、動作、行爲、變化、性質、處所、時間等等,虛詞有的只起語法作用,本身沒什麼具體的意義,

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種邏輯概念,如“因爲、而且、和、或”等等。

  除此以外,實詞和虛詞還有以下一些區別:

(1)實詞絕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單獨成句),虛詞絕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單獨成句)。

(2)絕大部分實詞在句法結構裏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後置。

例如“有”可以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組成“有人”“有進步”“有嗎”。

絕大部分虛詞在句法結構裏的位置是固定的。

例如“嗎”“的”總是後置的(好嗎、新的),“被”“也”總是前置的(也去,被發現)。

(3)實詞是開放類,虛詞是封閉類。

所謂開放類,指是的難於在語法書裏一一列舉成員的大類。

所謂封閉類,是指可以窮盡地列舉其成員的不很大的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