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08K 次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1

(甲)閱讀《曹劌論戰》,回答問題。(10分)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0、本文選自《》。(1分)

1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小惠未徧()

②又何間焉()

③彼竭我盈()

④望其旗靡()

12、曹劌認爲魯國“可以一戰”的根據是什麼?並簡要做以評註。(2分)

13、曹劌一介布衣,在國家危難時刻,力諫魯莊公,最終幫助魯國戰勝強齊的行爲給我們以哪些人生的啓示。(2分)

14、“一鼓作氣”流傳至今已成爲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最近廣爲傳唱的《一鼓作氣》就是以它作爲題目,“恨怨天地麻煩多,結果得到是什麼,若你 永遠撐我,我怕什麼渡過風暴才完整,溫室中怎得着本領,不怕傷不怕苦延續使命當天多得你替我打氣,看意志越磨練越鋒利,今天闖關我更要一鼓作氣”,請結合 本文和歌詞談一下“一鼓作氣”給你怎樣的人生警示?(3分)

(乙)閱讀短文《用兵八法》,結合上文內容,完成文後問題。(5分)

用兵之法:高陵(山頭)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擊),佯北勿從(追逐),銳卒勿攻,餌兵(用來誘敵上鉤的部隊)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包圍敵方部隊)必缺(讓條出路),窮寇(走投無路的敵軍)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選自《孫子今譯》)

1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分)

(1)佯北勿從()

(2)歸師勿遏()

16、在長勺之戰中,曹劌兩次曰“未可”,各與短文中哪一條法則相吻合?(2分)

17、杓山崔嵬向天橫,卻立不屈如爭雄。長勺之戰刀光寒,猶聞一鼓作氣聲。結合“長勺之戰”,對“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試從中歸納出戰場上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2分)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2

比較閱讀((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小題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與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潔,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D.無案牘之勞形

【小題2】.根據你對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題。(2分)

(1)甲文中統領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語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小題3】.甲文先說“斯是陋室”,結尾又說“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2分)答:

【小題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表現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乙文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B.甲乙兩文都是託物言志的名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

C.“銘”和“說”都是古代文體,“銘”側重於議論,“說”側重於敘事。

D.甲文句式整齊,對仗工整;乙文語言精練,駢散相間。

【小題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2)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答案

【小題1】D

【小題2】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襯托蓮之高潔。(如果答“對比”或“襯托”也給分)

【小題3】不矛盾,因爲居室環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小題4】C

【小題5】(1)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2) 對於牡丹的喜愛,人當然是很多了。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3

【甲文】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乙文】王荊公①病喘,藥用紫團山人蔘②,不可得。時薛師政③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註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②藥用紫團山人蔘:這裏指藥方中需要用到紫團山出產的人蔘。③薛師政:人名,即薛向,字師政。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2)今爲妻妾之奉爲之( )

(3)適有之( ) (4)藥不足辭 ( )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今爲宮室之美爲之 項爲之強(《幼時記趣》)

B.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餘則縕袍敝衣處期間(《送東陽馬生序》)

C. 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 悍吏之來吾鄉(《捕蛇者說》)

D. 萬鍾於我何加焉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3、翻譯下列句子。(6分)

(1)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

(2)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譯:

(3)親給錢糧,不扣一釐,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治水必躬親》)

譯:

4、聯繫甲乙兩段文字及翻譯句(3),說說人該如何保持本心?(3分)

參考答案:

1、得同“德”,感激恩德;侍奉;黃河;值得。

2、C

3、①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天性(是非羞惡之心,即“義”)。

②荊公曰:“(我)平生沒有紫團參,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③親自發錢糧給民工,一釐也不克扣,並且隨同的官吏差役也不曾橫行勒索一文錢財。

4、堅持原則,堅守底線,以身作則,(1分)拒絕金錢等的不良誘惑,(1分)始終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1分),關心人民羣衆的疾苦(1分),管好自家的'人、身邊的人(1分),才能保持本心。(答出其中4點即可)

《“王荊公病喘”》參考譯文:

王荊公(安石)有哮喘病,用藥需要紫團山人蔘,買不到。其時薛師政自河東還朝,正好有這藥,就送給荊公幾兩,荊公不接受。有人勸荊公說:“您的病,非這藥不能治。病是可憂慮的,這點藥物不值得推辭。”荊公曰:“平生沒有紫團參,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4

讀《童趣》,回答問題。(10分)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丘,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字(4分)

項爲之強( ) 鞭( )數十

蓋( )一癩蝦蟆 方( )出神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2分 任選一句翻譯)

①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②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

【小題3】、課文一共回憶了自己兒時哪四件趣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2分)

【小題4】、你認爲怎樣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成爲一個有情趣的人?(2分)

答案

【小題1】同“僵”,僵硬;鞭打;原來;正在。

【小題2】①夏天的蚊子叫聲像打雷,我心裏暗暗把它們比作一羣鶴在空中飛舞 ②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裏,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衝着煙霧邊飛邊叫。

【小題3】觀蚊飛;觀花臺草木;觀蟲鬥;驅蝦蟆。

【小題4】示例:首先應以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來細緻觀察事物,生活中的一切,無不蘊藏着難以察覺的妙處,惟有仔細觀察纔會有獨到的發現。其次要善於聯想與想像,超脫於世俗之外,尋找樂趣。

解析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5

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彬始生週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於席,觀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須取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

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①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於數四,彬猶不受。既而曰:“吾終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羣居燕會,亦所罕預,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陽召歸,謂曰:“我疇昔常欲親汝,汝何故疏我?”彬頓首謝曰:“臣爲周室近親,復忝內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交結?”

七年,伐江南。長圍中,彬每緩師,冀李煜歸服。城垂克,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曰:“餘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與其臣百餘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左右密謂彬曰:“煜入或不測,奈何?”彬笑曰:“煜素懦無斷,必不能自引決。”煜之君臣,卒賴保全。

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爲使相。”副帥潘美預以爲賀。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何功哉,況使相極品乎!”美曰:“何謂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及還,獻俘。上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少待之。”既聞此語,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遂以實對。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

鹹平二年,被疾。上趣駕臨問,手爲和藥,仍賜白金萬兩。六月薨,年六十九。上臨哭之慟。 (取材於《宋史·曹彬列傳》)

① 覿(dí):相見

6.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遂受而籍之衣櫃 籍: 登記造冊

B. 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 副帥潘美預以爲賀 預:參與,加入

D. 仍賜白金萬兩 仍:於,又

7.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 以百玩之具羅於席 吳越人以輕舟追遣之

B. 觀其所取 一無所受

C. 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彬之總師也 上臨哭之慟

8.對下列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使吳越,致命訖即還

出使吳越,傳達旨意完畢即刻返回

B.吾終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絕收禮,就會得到好的名聲

C.請煜入宮治裝

請李煜進入宮殿收拾行李

D.上覺,遽詰所以

皇帝察覺了,急忙追問其中的緣故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曹彬拒絕借公務而取私利,不過他做人處事也講究變通,收下禮品後如數上交。

B.曹彬爲官清正,對宋太祖不巴結逢迎,對同僚也不結黨營私,深得太祖的賞識。

C.曹彬突然稱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後不妄殺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禮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衆,宋太祖雖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備,並有所防範。

10.文中第5段寫道“美竊視彬笑”、“上亦大笑”,請分別簡述兩處“笑”的緣由。(4分)

6.C(預:提前,預先)

7.D(A兩個“以”都是介詞,前“以”翻譯爲“把”,後“以”翻譯爲“用、憑藉”;

B兩個“所”都是結構助詞,屬於“所V”結構,把動詞變爲名詞性結構;

C兩個“何”都是疑問代詞,翻譯爲“什麼”;

D前一個“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譯爲“……的時候”,後一個“之”在謂語和補語之間,翻譯爲“得”,“哭得悲痛”。)

8.B(“近名”,追求名聲。)

9.D(“心存戒備”“有所防範”原文無此意)

10.答案示例:

“美竊視彬微笑”:曹彬已經料到太祖不會兌現承諾,甚至預見到太祖要說的理由,潘美的會心一笑,表達了對曹彬的欽佩。

“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對曹彬的賞識。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太祖馬鞍在庫,而爲鼠所齧,庫吏懼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衝謂曰:“待三日中,然後自歸。”衝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齧者,謬爲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衝對曰:“世俗以爲鼠齧衣者,其主不吉。今單衣見齧,是以憂戚。”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俄而庫吏以齧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齧,況鞍縣柱乎?”一無所問。衝仁愛識達,皆此類也。凡應罪戮而爲衝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太祖數對羣臣稱述,有欲傳後意。

(選自陳壽《三國志·曹衝》)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

(1)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 免:

(2)此妄言耳,無所苦也 苦:

(3)俄而庫吏以齧鞍聞 聞:

2.給文中劃線句子需要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2分)

凡應罪戮而爲衝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

3.請用自己話概括曹衝的個性特點。(2分)

4.請指出曹衝爲庫吏脫罪的方法的巧妙之處。(3分)

參考答案:

1. (1)赦免,免罪 (2)愁,憂傷 (3)上報,報告

2. 凡應罪戮| 而爲衝微所辨理| 賴以濟宥者| 前後數十。

3. 一是仁慈;二是聰明(或:通情達理)。

4. 以假裝因爲迷信說法而憂傷,使曹操明白老鼠咬破東西對主人並無妨礙,而且很常見;因而使曹操不僅沒有怪罪庫吏沒能防止老鼠咬馬鞍,還主動爲庫吏講出免罪的理由。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7

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爲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爲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徵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3.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8

照玄上人詩集序 劉基

予初來杭時,求士於鄭希道先生。先生爲餘言,照玄上人之爲詩,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詩名者,莫之先也。餘素知鄭君善鑑而言不過,心常懷之。及訪於杭人,無能言上人之能詩者,心竊怪之。及餘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萬松嶺之壽寧寺,於是始得遍觀其所爲詩。蓋浩如奔濤,森如武庫①,峭如蒼松之棲縣崖,凜乎其不可攀也。而憂世感時之情,則每見於言外。嗚呼!是宜不以詩聞於杭之人矣!

夫詩何爲而作哉?情發於中而形於言,《國風》、二《雅》列於六經,美刺風戒,莫不有裨於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驗風俗、察治忽,以達窮而在下者之情,詞章云乎哉!後世太師職廢②,於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詩將其諛,故溢美多,而風刺少。流而至於宋,於是誹謗之獄興焉,然後風雅之道掃地而無遺矣。今天下不聞有禁言之律,而目見耳聞之習未變,故爲詩者莫不以哦風月、弄花鳥爲能事,取則於達官貴人,而不師古,定輕重於衆人,而不辨其爲玉爲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轉相詆訾⑤,而詩之道無有能知者矣。然則上人之不以詩稱於今之人,不亦宜哉!

嗚呼有伯樂而後識馬有匠石而後識梧檟⑥自古以及於今伯樂幾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詩,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鄭先生之爲伯樂、匠石也,故爲序其端焉。

【註解】①武庫:儲藏武器的倉庫。此喻其詩歌之富於才識,於各體制無所不能。②太師職廢:指停止采詩。③夸毗:諂媚,卑屈。意謂或以大言誇之,或以諛言阿附之。戚施:駝背,腰直不起來的人,以喻諂諛獻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擾爭吵。⑤詆訾(zi):誹謗非議。⑥梧,梧桐。檟,即楸樹。

16.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餘素知鄭君善鑑而言不過 過:過分

B.峭如蒼松之棲縣崖 縣:同“懸”

C.悉以詩將其諛 將:助長

D.於是誹謗之獄興焉 獄:監獄

17. 下列各組句子,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無能言上人之能詩者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是宜不以詩聞於杭之人矣! 不賂者以賂者喪

C.莫不有裨於世教 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D.取則於達官貴人,而不師古,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8.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第一段寫出了杭州詩壇一個怪現象:照玄上人之詩情辭並茂,“憂世感時”之情常溢於言表,卻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爲人知。

B.作者認爲詩歌從宋代開始溢美多,諷諫少,形成了吟風弄月、取媚達官貴人,更相朋附、不問詩歌好壞的詩風。

C.作者把詩序的寫作與對當時詩壇的尖銳批評巧妙地結合起來,因而自然激發了讀者要讀一讀本詩集的興趣。

D.全篇行文流暢,夾敘夾議,引人人勝,在鍼砭時下詩風格調低下的同時,讚頌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詩品,同時也凸現出照玄上人卓犖不羣、剛正不阿的人品和節操。

19.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用“|”標示。(3分)

嗚 呼 有伯 樂 而 後 識 馬 有 匠 石 而 後 識 梧橫 自 古 以 及 於 今 伯 樂 幾 人 匠 石 幾 人 耶 抱 奇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少 矣。

20. 把文言文閱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⑴近世之以能詩名者,莫之先也。(3分)

⑵然則上人之不以詩稱於今之人,不亦宜哉!(4分)

參考答案:

16、D

17、A

18、B

19.(3分)嗚呼!有伯樂而後識馬,有匠石而後識梧橫。自古以及於今,伯樂幾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

20.(7分)

(1)近代的憑藉寫詩歌聞名的人,沒有超過他的。

⑵這樣那麼照玄上人不能憑藉詩歌在現在的人中著稱,不也是應該的嗎!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9

王安石以新法佐宋神宗治天下,而是非相乘,卒至於亂。說者謂靖康、建炎之禍,皆由所爲,故追論之,若其奸有浮於章惇、蔡京者。嘻,此曲士之論也。

說者曰:祖宗之法,不當變也。夫祖宗之法,誠不當變。然宋之祖宗,與三代之君何如?以三代之法,不能無弊,而有忠、質、文之變。宋之祖宗,豈有萬世不變之法哉?且慶曆之初,杜、範諸公已有欲變之者矣。後此又數十年,弊當更甚。當時如呂正獻、蘇文忠輩,亦嘗欲變之矣。向使安石能待其學之既成,而後出圖天下之事,視其可變者變之,不可變者因之,有功則已不屍,無功則又集天下之公議,精思而熟講之,安見變法之非至理哉?而惜其不能待,故無成也。嗚呼,成敗豈足論人哉!

說者又曰:志太高也。夫以漢文帝、唐太宗爲不足法,而望其君爲堯、舜,誠高矣。夫人臣事君而不舉其至高者以爲責,豈忠乎?且堯、舜之政,亦未嘗不可行也。天地所留,方策所布,神而明之責在後人。向使諸君子不以天下馬安石一人之天下,而虛衷和氣,相與於成,堯舜豈不可復見哉?乃安石以躁成其憤,而諸君子亦以憤成其偏。安石誠有罪於諸君子,而諸君子亦不能告無過於安石也。

說者又曰:聽用非人也。夫以當世元臣故老、正士賢人,皆環向而立,而無一人之助,小人遂乘其孤而陰用之,豈安石之心哉?程子曰:“新法之行,我輩有以激之。”洵定論也。

然則宜何等乎?曰:安石有治天下之才,而未知治天下之道;雖有亂天下之跡,而實無亂天下之心。諸君子特以其據位之久,得君之專,而史意氣高遠,議論譎肆,雖竭天下之才智以攻之而不能摧,辯之而不能屈,故積其攻之辯之之氣以出於正,而元祜之誅求;又積其不能摧不能屈之氣以出於邪,而爲紹聖之報復:宋之爲宋不支矣。嗚呼!此豈一人之罪哉!

吾常見范增之事項籍,不用而憤惋以死,謂其弊在居家好奇計耳。霍光之受天任也,不學無術,後世譏之。夫計與術,皆不得已而用之者也。人以爲奇,我以爲常,乃善耳。術者,亦必本乎學也。苟無其學,斯無其術。安石雖非不學之流,而實有好奇之志,故亦適成其無術耳。然則安石者,乃范增、霍光之等也,若章惇、蔡京,小人之尤,豈其倫哉?

吾不忍以安石之賢而見誣如此,故爲一言。

(清 方孝標《王安石論》,有刪節)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是非相乘,卒至於亂 卒:最終。

B.有功則己不屍 屍:佔據。

C.小人遂乘其孤 乘:趁着。

D.術者,亦必本乎學也 本:根本。

5.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①然宋之祖宗,與三代之君何如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①安石誠有罪於諸君子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①諸君子特以其據位之久 ②趙王豈以一璧之故逆秦邪

D.①人以爲奇,我以爲常,乃善耳 ②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6.下列對原文有萊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項是()。(3分)

A.有人說祖宗之法不可變,作者認爲,宋朝的法度也不應該是萬世不變韻,只是王安石操之過急,才導致失敗,不是變法本身的錯。

B.有人批評王安石志向太高,作者認爲,如果反對者能拋棄偏狹,與正安石和衷共濟,相互支持,即使是堯舜之政也有可能實現。

C.作者認爲王安石有治天下的才能,無亂天下的本心,但由於不通治國之道,用人不當,陷入黨爭之中,終於導致宋王朝的大亂。

D.作者認爲計謀與權術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採用的,王安石雖然不是不學無術之輩,但追求奇功、治國無術也是不爭的事實。

7.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向使安石能待其學之既成,而後出國天下之事,視其可變者變之,不可變者因之。(5分)

譯文:

②然則安石者,乃范增,霍光之等也,若章惇、蔡京,小人之尤,豈其倫哉?(5分)

譯文:

答案

4.D5.C6.C(4—6,每小題3分)

7.(5分)①假使王安石能等到他學識完成,然後出來謀劃天下大事,看那些可以改變的地方就去改變,而不能改變的地方就加以繼承。(“向使”“圖”“因”各1分,整句內容準確,語句通順2分。)

②(5分)雖然如此,王安石依然是范增、霍光一類的歷史人物,像章惇、蔡京之流,只是小人中壞到極點的人,怎麼會是王安石的同類呢?(“等”“尤”“倫”各1分,判斷句式1分,整句內容準確,語句通順1分。)

[語文題]文言文閱讀10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爲養,孔子辭不受,出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覆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爲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子思居於衛,縕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急[注]聞之,妄與不如棄物於溝壑,急雖貧也,不忍以身爲溝壑,是以不敢當也。 (選自劉向《說苑·立節》)

[注]急:即子思。子思,孔子之孫,名急。

18、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景公致廩丘以爲養( ) (2)其不知丘亦甚矣( )

(3)吾假人,遂忘之( ) (4)妄與不如棄物於溝壑( )

19、下面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景公致廩丘以爲養 B、曾子衣弊衣以耕 C、請以此修衣。 D、不忍以身爲溝壑

20、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爲不受? _________________

(2)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 ___________________

21、孔子認爲齊景公其不知丘亦甚矣。從上文內容看,齊景公不瞭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上文將孔子、曾子和子思三人的例子放在一起,主要說明了什麼道理?請簡要闡述。(3分)

參考答案:

三、閱讀下文,完成18-22題。(17分)

18、(1)送,贈送 (2)厲害 (3)借 (4)胡亂 (各1分,共4分)

19、B(2分)

20、(1)先生不是向別人索求東西,是別人主動贈獻給你,你爲什麼不接受呢?(於、奚爲,3分)(2)即使國君有所賞賜而不傲視我,(但是)我能不畏懼嗎?(縱、不我驕,3分)

21、孔子是出於道義,而不是爲了謀求個人的利益纔來遊說景公(2分)

22、三人的行爲都很好地闡釋了儒家在義與利面前取捨的標準。他們都是重義而輕利,安貧樂道,寧可忍受貧乏的物質生活而尋求精神世界的富足。(意思對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