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唐詩的影響力爲什麼如此之大?

唐詩的影響力爲什麼如此之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峯。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詩的影響力爲什麼如此之大?

  【篇一】唐詩的影響力爲什麼如此之大?

唐詩的文學成就在於以下幾點:

一、詩歌數量達到了5萬首,超出各代詩歌總合的兩三倍。

二、詩歌質量較高。

三、唐詩的題材和意境也幾乎無所不包,修辭手段的運用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這對於想要另闢新境的宋代詩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王安石曾說:“世 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世間俗語言,已被樂天道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儘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爲我們所廣爲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爲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爲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爲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采、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爲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爲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爲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篇二】唐詩的影響力爲什麼如此之大?

法國漢學家蒲吉蘭曾感嘆地對我說:“中國的唐詩真了不起!一個普通的工人、農民都會背,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我走過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沒有這個現象,法國曆史上的詩人也不少,也不像中國,一千多年前的詩歌居然流傳至今,這個現象只有中國有,這是中國詩歌的偉大!”是的,不僅如此,就連幼兒園裏的小朋友,在母親懷中牙牙學語的幼童,都會背“牀前明月光”“白日依山盡”“兩個黃鸝鳴翠柳”……

其實,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詩,如六朝詩、宋詩、元詩、明詩、清詩等,也不乏名家和佳作。但今天社會上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名篇名句,十之八九都來自唐詩。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所有的朝代中,唯有唐代的詩歌流傳的`數量最多、影響最爲廣泛。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根據我數十年來對唐詩的研究,感到可以初步歸納出主要的三大點,這就是:口語化、格律化、短小化。

應該承認,在唐之前,中國也有許多著名詩人,如屈原、曹植、阮籍、陸機、陶潛、謝靈運、鮑照等,《離騷》等優秀詩作也堪稱經典。但能讓人記住、廣爲流傳的名句名篇卻不多,能被完整記住的極少。名句也只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而未悔”,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謝朓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等。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不能不歸結於詩的語言過於文人化,口語化程度不高。發展到唐代,卻發生了一個重大轉折,詩歌語言出現了一個巨大變化,這就是詩歌的口語化和平民化程度大大提高。“牀前明月光”、“紅豆生南國”、“春眠不覺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時節雨紛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海量詩句,不必解釋,放在今天還是聽之能懂,張口能誦,就像是現代人寫的一樣。因爲寫得朗朗上口,易記易背,也就容易口口相傳,流傳開去。這是唐詩流傳既多且廣、至今不衰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唐詩流傳甚廣,還因爲詩歌的格律化。每個國家和民族的詩歌,都有一個從非格律化走向格律化的過程。西歐是文藝復興時期。雖然在唐之前,沈約就提出過“四聲八病”之說,但並不成熟。只有到了唐代,詩歌才進入了格律化,出現了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長篇排律等大量格律詩。故嚴羽《滄浪詩話》認爲中國詩有四變:“一變而爲《離騷》,再變而爲西漢五言,三變而爲歌行雜體,四變而爲沈宋律詩。”“沈宋”即初唐詩人沈佺期與宋之問,中國格律詩的平仄要求和規矩大致在他們手中定型,一直被視爲律詩“正宗”和“正體”,不僅王維、杜甫沿襲,即現代文學名家魯迅、錢鍾書等無不遵從。絕句在古代又有“小律詩”之稱,故亦在律詩範圍之內。由於這些格律詩與曹植、陶淵明的古詩很不相同,所以常被稱爲“今體詩”或“近體詩”。格律化和平仄的運用有個好處,就是大大增加了詩的節奏感和音樂性,便於記誦和流傳,有時還可根據平仄規律,輕鬆迅速地憶起上句或下句。試看今日流傳的唐詩名篇,多爲五七言律詩和五七言絕句。此後的宋詞、元曲,都是在唐代格律詩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實際上都是格律化的詩。不少宋詞、元曲成爲名篇、多出名句,而與唐詩相媲美,頗得力于格律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爲至少不能排斥這種因素。

唐詩廣爲流傳的第三個重要原因,便是短小化,也就是以短小精悍、篇幅不長的詩居多。在唐以前,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魏晉南北朝的詩,大多都有一定篇幅。像曹植較爲短小的《七步詩》等反在少數。而到了唐代,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大量涌現,十分流行。這些詩短則20字,長則56字,相當容易背誦,許多都讓人過目不忘,一聽一誦便能記住。當然,不可否認,唐代也有不少長篇大詩,如杜甫的《北征》、白居易的《長恨歌》、李白的《蜀道難》等,不少名句來自長篇,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等,但畢竟來自短篇的名句更多。我曾統計過,《全唐詩》載詩近5萬首,其中絕句萬首、七律近萬首、五律超萬首,它們已佔去大半比例,再加上這些詩口語化、格律化,自然不脛而走,得人喜歡,以至膾炙人口,代代相傳。

探討和總結唐詩流傳的原因,是爲了更好地推動當今詩歌的發展。當然,唐詩的背景與今天已大不相同,唐詩走進了格律化的時代,如今則是走出了格律化的時代,至少不以格律詩爲主。但唐詩的成功與輝煌,仍可以讓我們從多方面加以借鑑,使今天的詩人獲得更多有益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