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劉禹錫的生平簡介

劉禹錫的生平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裏,確實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劉禹錫的生平簡介

  【生平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弟。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十九歲遊學長安,上書朝廷。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與柳宗元並稱“劉柳”。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後因王叔文事貶爲朗州(今屬湖南)司馬。元和十年(815)召還,又貶連州刺史。曾爲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有《劉賓客集》。禹錫在朗州,曾仿民歌爲新詞。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劉禹錫曾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爲"三傑",建立了三賢堂。晚年,劉禹錫變得性格乖戾,很少和人往來,以專門從事創作來消閒度日,自得其樂。他常和白居易往來,酬和頗多。

劉“善詩精絕”,白居易讚揚他的詩說:“劉君詩在處,有神物護持。”推劉禹錫爲“詩豪”,意即詩人中的豪傑、出衆者的意思,後人也就據此而稱之。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詩集十八卷,今編爲十二卷。

  【劉禹錫的任性】

文人往往都是任性的,比如王叔文侍讀順宗,在棋枰上燕起鶴落,可謂乾坤一局棋。但王叔文縱負奇才,也沒有完成他的乾坤之局,僅僅八個月不到,他的壯志就在政敵的談笑中,灰飛煙滅了。結局是自己被賜死,他的戰友們“八司馬”被貶職流放。

劉禹錫就在這個“八司馬”之列。同時被貶的還有柳宗元。

宮廷鬥爭殘酷而又複雜多變,正是多變,便給那血腥的殘酷抹上一絲神祕詭異的色彩。讓後人觀看連續劇般去享受那其中的曲折驚險。但對於當時身在其中的人來說,宮廷鬥爭的結果就等於要流血,要人頭落地。公元806年,因爲宮廷鬥爭,詩人劉禹錫開始了他命運中的“桃花劫”。這一年,新即位的皇帝唐憲宗全盤推翻了他前任皇帝的“永貞革新”,並將奉先帝之命參與革新的一些官員革職貶黜。

就這樣,劉禹錫開始了他四處貶黜的流浪生活。貶黜十年,京都一夢。十年後,劉禹錫回到了長安。踏入長安的那一刻,前塵往事忽然涌上心來,令他微微眩暈。朱雀大街旁的里巷小道上,包着青巾的少女輕盈地從他的身邊走過,遺下了花朵的清香,柔軟的吟唱漸細漸遠,把他引到了玄都觀。

玄都觀的桃花開得如此炫人眼目,開得如此恣意自我。這一刻,讓敏感的詩人感動莫名,開口吟道:“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讓他重拾被當權者貶黜遠方的廂夢。或許是桃花那不顧別人貶譽而自我盛開的姿態,讓詩人領略到了美麗來自自我的發現、自我的實現。詩人劉禹錫一如既往地歌唱在自己行走的每一條路上,就像桃花把每一朵花開在每一根樹枝:“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人的樂觀豁達躍然紙上。人生苦短,四時有序,每個人都如那桃花,按照自己的季節開放自己的花朵,那麼這個世界便是一個美麗的世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篇千古傳唱的《陋室銘》正是詩人心靈裏桃花開出的芬芳。

或許正是如此執着地唱自己的`歌,開自己的花,他直到晚年仍是精華不衰,寫出“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的豪邁詩句。特別是十四年後再次被皇帝召回長安時,在這個只要少許低頭便可改善自己困頓境地的機會面前,劉禹錫又一次來到玄都觀,看着枯死的桃樹和滿地的野葵燕麥,再一次吟唱道:“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花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任性。直至臨終,也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寫下了《子劉子自傳》。

劉禹錫的任性,使得皇帝不高興了,權臣不高興了,他們不願意被諷刺爲菜花,於是劉郎這朵桃花就又被遣送他鄉。

在這個詩人多如星辰的時代,劉禹錫因爲任性,一直固守着自己桃花開放的時序觀,決心在屬於自己的季節裏散發自己的芬芳。正是因爲他任性,才讓他詩名遠揚,一如他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中所言,他那首首用心血寫就的詩篇和他那不畏威權的詩人氣節,如朵朵桃花一樣開在了尋常百姓家的庭院,如一隻只美麗的燕子飛進了尋常百姓家的堂前。

  【信仰】

劉禹錫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後他還說,寫詩的人應該“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董氏武陵集紀》),前句即指語言的簡練與含蓄,後句即指主體的觀照與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視通過錘鍊與潤飾使詩歌的語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對多用生僻字眼,提出“爲詩用僻字,須有來處…… 後輩業詩,即須有據,不可率爾道也”(《劉賓客嘉話錄》);

另一方面,他又極重視主體的觀照與冥想,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引》中他曾說: “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於詞。……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