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評課

古詩評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爲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評課,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評課

古詩評課1

古詩詞鑑賞也成爲一門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間接培養一個人的思想底蘊,因此在語文科目中佔有的比重比較大,所以我們在循序漸進地教好古詩詞鑑賞。

今天趙xx老師精心設計,執教的《古詩詞鑑賞》一課我認爲很出色!首先透過這節課我看到她平時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讀詩詞技巧的'培養,孩子們能說出自己所掌握的技巧,並會運用所掌握的技巧吟誦《相見歡》,指導吟誦時比如隔韻,重讀,語速,語調,情感的拿捏等方面的指導細膩準確。其次,她會藉助書下面的詮釋讓學生體會一個掌握生殺予奪之權的一國之主,忽而變爲任人宰割的階下之囚,景況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他領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傾瀉在詞中,因此學生吟誦時聲音深沉而哀怨。再播放示範朗誦錄音,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情境,完美的伴着音樂吟誦出《相見歡》。再舉一反三吟誦《如夢令》,吟唱《金縷衣》,拓展了內容,提高文學修養,達到預期的目標。雖然還存在小的瑕疵,但相信在不斷的校本課程研修中她會快速的成長,相信她的教學之路越來越寬廣,打造出更多更好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兆麟學子。

古詩評課2

在這樣明媚的春天裏,滿懷暖暖的心情,感受着幾位優秀教師春風化雨般的點點滋潤,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我從中得到了很多啓發和感悟。下面以X老師執教的《古詩二首》爲例談談。X老師本着古詩教學讀、解、品、背四個步驟進行教學,整堂課顯得乾淨利落。

一、利用直觀圖景,營造學習古詩濃厚氛圍

課伊始,多媒體展示了幾幅古色古香的古詩插圖,提問學生畫面內容分別照應了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村居》、《小兒垂釣》、《所見》)

一下子就將孩子們帶入了古典又魅力無窮的古詩品味氛圍中。這對激發學生的古詩學習興趣,滲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古詩欣賞理念非常重要。

回顧了之前所學描寫古代兒童趣事的古詩,X老師出示本課要學的《牧童》詩文,同時展示了相應的詩意圖,再現形象,使孩子們能更好地走入畫中,走入詩中。

二、指導朗誦,讀中品味古詩美

首先,X老師在檢查預習情況時,通過抽生讀,讀出節奏。接下來,又指導學生讀詩時“聲斷氣不斷,不讀破句”,積極鼓勵學生用心琢磨,讀出古詩的音韻美。之後,又採用讀單句、配樂讀、指名讀、讀整首詩、齊讀等多種方式,以讀品詩。通過指導重音讀、拖音讀等技巧,啓發學生讀出“草鋪橫野六七裏”的畫面美,體會牧童“笛弄晚風三四聲”、“不脫蓑衣臥月明”的'調皮、愜意之感。這樣入情入境的朗讀,學生能不陶醉於其中,並好學樂學嗎?

三、細品加想象,領會古詩意境美

學生細品,憑語感找出自認爲精妙的詞,通過推敲一些關鍵詞,幫助學生進入古詩難以言傳的意境中。第一行:X老師引導學生用“鋪”字組詞,體會“草鋪”的“橫野”形象:青草茂盛,一望無際,走在上面非常舒適……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行應抓住“弄”字,引導學生體會笛聲的輕快、悠揚,感受牧童“逗弄”牧笛的頑皮可愛;第三行的“飽”字,引領學生體會牧童生活的滿足自在。解析第四行,將“臥”與“躺”對比細品,從中體會牧童的舒適愜意。

還可以給學生插上想象翅膀,在詩的意境中遨遊。鼓勵學生想象笛聲爲什麼時斷時續?牧童邊吹笛子邊可能做些什麼?“臥”可以有哪幾種姿勢?……啓發合理想象,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加深了對詩的內容、意境的理解。

四、大膽放手,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引領學生充分感受了第一首詩的美妙之後,X老師將欣賞品味第二首詩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有了之前學習方法的滲透、啓發,學生們真正做起了學習的主人翁,在短時間內就出色地完成了學習目標。這啓發我在教學時要做到有X有弛,有的放矢,不能平均用力,要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授之以漁”會事半功倍。

以上談了X老師的課給我的啓發。通過這次聽課,我的確受益良多。這一堂堂精彩的語文課,猶如春日裏的一抹陽光,照耀着我,給我力量,讓我在語文教學之路上走得更堅定,更有信心。

古詩評課3

一、古詩生活化。

在第二節課上,是一位男老師上的課,好久有聽男老師上的課了,那麼這節課是本校的一位男老師上的,不過我覺得距離那麼近,老師是大可不必全副武裝的去上課的!那麼這節課呢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古詩詞教學的生活化!老師爲學生呈現了生活中的幾幅關於荷花的圖片,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此時此刻,孩子的生活經驗就被調到起來了,他們各自談了好多的感受,其中精彩的是這樣的,一個孩子說,我要把這些荷花全班採摘下來,擱在我的家裏。此時班級裏的另外一個學生說,老師,荷花不能摘,如果摘了,那麼我們的子孫後代就看不見了。聽完這個學生的發言後呢,我情不自禁的爲他鼓起掌聲來!看,多麼真誠的發言啊!

古詩教學生活化,需要教師能發現文本和生活的契合點,找準這個契合點,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真實的、生動的教學。

二、展現立體的古詩教學

在第三節課上,劉老師爲我們展現了一節詩情畫意的、全方位立體的古詩教學,內容是《漁歌子》張志和的。那麼劉老師在上這節課的時候呢,主要體現了這麼幾個非常好的特點

1,教師的語言。普通話非常好,聲音很有磁性!讓人聽起來很舒服和愜意。整個語言真的很重要,吐字清楚,聲音高低恰當,語速恰當。而且還得有抑揚頓挫。劉老師全做到了

2.劉老師很注重鼓勵,賞識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很關鍵,在總結會上,朱老師也專門提出了鼓勵的價值和作用。真的,我一直在班級裏以提倡鼓勵爲主,在差的孩子,我也總是能看到孩子的優點,哪怕是很小的一個優點。

3、劉老師將古詩教活了,展現了從天空到地上,在到水裏的一幅立體的圖畫。如,這是什麼樣的西塞山呢,白鷺是怎麼飛的呢?鱖魚是怎樣的雨啊,直鉤釣魚,姜子牙掉出了一個周文王,那麼張志和掉出了什麼呢?這一些列的問題,正是在劉老師的循序漸進的.引導下,把這首古詩給教活了,那麼這節課呢還是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如把張志和和他哥哥的兩首詩結合在一起來學,進行對比練習,這個創意不錯。然後呢,讓學生寫話,話呢,是劉老師精心爲孩子準備的,很細緻,很受用,對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的訓練有莫大的幫助作用!

三,講座的思考

講座是朱老師開的,很多,內容很豐富,恐怕得另外寫一篇博客了。其中有好多的句子對於工作的開展有莫大的幫助和指導意義。在這裏就不說了。

四,我的做法:

古詩詞教學還得繼續加強,

首先呢,在戰隊和晨會課山呢,每天必備。

其次呢,後面的黑板上呢,是每天都要寫一首詩歌的。

第三呢,教師要刻苦背誦和鑽研古詩的教學,這是一個潛在的巨大的職業市場,弄好了,有可能走出去!

古詩評課4

詩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人類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陳德鳳老師上的”綜合性學習課:“輕叩詩歌的大門”,引領學生走進了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學生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鍊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

一、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陳德鳳老師執教的《輕釦詩歌的大門》,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並給每組隊員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如:夢之隊,陽光隊,必勝隊,雄鷹隊,海燕隊,春蕾隊,奮進隊等等。

二、賦予了學生活動的自由性。在開展本次綜合性活動期間,學生通過蒐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學生懂得了不同體裁,不同題材的詩歌。認識了不少近代、現代詩人。並且根據自己喜歡的風格收集了不少優美的詩歌,進一步瞭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三、給予了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日益豐富,報刊雜誌、電視廣播、網絡等,在一個相對寬泛的空間發展着自己的個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陳老師在本次綜性學習中,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在彙報展示時,融入了朗讀、默讀、快速閱讀、思考、討論引進課堂,在不斷的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不斷的朗讀中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通過學生認真思考和熱烈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另外,在這次活到中,我最大的收穫是同學們都能參與進來。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活動,都有自己的`收穫。正如海燕隊的同學在總結中寫的那樣:我有很多收穫,我很高興參加這次活動,我希望多舉辦幾次這樣的的活動……同學們寫的詩,雖然稚嫩,

粗糙,但都發揮了大膽的想象,寫出了童真童趣,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我想只要學生勇於創作,樂於抒發即可。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水平,一定會隨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而不斷提高。

在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儘管充分體現了語文教材的文學性,但還是滿足不了學生文學方面的需求,部分學生蒐集的材料有限,應該適當安排閱讀欣賞課,把學生帶進閱覽室,讓他們在閱覽室裏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

古詩評課5

這是一節很成功的語文複習課,曹老師準備的很充分,首先讓學生迴歸書本,看書本都學習了什麼課文,從而引出本單元的主題“秋天”,包括三篇課文:《秋天到了》、《風姑娘送信》、《石榴娃娃笑了》。本節課運用提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很好,讓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本單元的內容。

曹老師能夠創設問題的情境貫穿於整堂複習課中,練習題和複習的知識點能夠對應起來,使學生能夠進行及時的複習和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1、我認爲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針對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本節課主要採用了闖關的形式,通過闖關看到秋天的景色,比較好的`調動了學生參與複習的熱情;在課中又安排了歸類識字,從筆順、筆畫、形近字、等方便進行識字的複習,而且在課前還讓孩子回家進行識字的梳理,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得到放鬆,一方面也可擴大學生的詞彙量。

2.比較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給同學提提醒,哪些字容易錯,這既是孩子自己複習的過程,也是生生間互相指正的過程,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

3.課文複習的時候,在屏幕上出示本篇課文的內容,並將背誦的篇目以填空的形式進行背誦,而且將這三篇課文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背誦複習,有連線、有填空等題型,並且將進行一些句式的仿寫,一會兒??一會兒??,學生說的很好教師給予及時的獎勵,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4在四關闖過之後,出示四副秋天的畫面,而且每個畫面代表語文七色光裏面的四個成語,引出的很巧妙,將秋天的美景展現給大家,讓我們眼前一亮,很值得學習。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部分時間安排不合理,例如筆順那一部分可以少用些時間,練習要進行整體的反饋。如果後面出示四副圖的時候可以闖過一關出示一幅圖作爲獎勵,複習一個成語,四關過後將四幅圖聯繫到一起進行再次熟讀和背誦對應的四個成語。總體而言,這是一節很成功的複習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值得學習。

古詩評課6

背誦古詩一直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傳統項目,也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林敏老師向我們展示的《漫遊詩林》將孩子們帶入了浩瀚、有趣的詩詞海洋。陶醉於中國古詩歌的神韻之中。課堂上學生們誦詩、對詩、唱詩、畫詩、演詩,真可謂生動活潑、動靜相宜。孩子們那搖頭晃腦,神氣活現的神態,充分展示了我們中華5000年的詩詞瑰寶,這種吟誦,既是對語言文字的`積澱,又是學生思想的啓蒙、人格的薰陶。 作爲一節中國傳統文化課,它又體現了以下幾個“多”:

一、 所展示的古詩多。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古詩誦讀複習學過的古詩,領略古詩詞的神奇魅力。林老師帶領孩子們誦古詩,佳言妙語對對碰。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學習古詩、展示古詩來進行。整堂課,孩子們始終快樂着、興奮着、學習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們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對古詩濃厚的興趣得益於老師精巧的設計。林老師在展示古詩時,充分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有小組看圖賽背古詩,有對佳言妙語,有和着音樂的旋律吟唱古詩,有根據詩意畫出古詩,還有小組合作表演古詩。

三、 課堂的作用多。

課堂上,孩子們不僅複習了所背的古詩,在對音樂、繪畫、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觸,整堂課詩、書、禮、樂相結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點建議:

希望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時,能指導孩子讀出詩的韻味。

古詩評課7

一、教材及教學目標: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詩文.這一課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這兩首古詩。《草》是一首詠物詩,是由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告訴人們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現象,從而讚美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全詩共四行,前兩行詩句描寫了春草茂盛的樣子,揭示了一歲一枯榮的規律;後兩行詩句歌頌了野草不可摧毀的頑強生命力。《草》這首詩含義較深,耐人尋味,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已成爲千古名句,流傳於世。二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善於形象思維。教學重點是圖文結合理解詩意。教學難點是通過理解詩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頑強。

結合古詩特點和本班學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會讀“枯榮”2個生字,會寫“枯、燒、榮”3個字。

2.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的意思,體會野草的生命力很強。

3. 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背誦。

二、教法學法

1、情境教學法

我除了充分運用課文中的精美插圖外,還應該充分運用多媒體資

源,爲學生提供一種氛圍,一個場景,從而有效地喚醒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在優美的畫面和音樂聲中披文入情,盡情釋放自己的情感。

2、誦讀法、詩歌的教學離不開誦讀和意境的想象。

教學中,我準備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品賞詩的意境,詩的感情。還採用想象法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詩句的內容進行補白。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在學法上我採用合作學習法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綜合學習方式,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團結合作、用於創新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我將用五個板塊的設計來實現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二)初讀感知,知人解題。(三)圖文結合,理解詩意。(四)指導書寫,規範美觀。(五)拓展延伸,感悟積累。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以上課開始,我就出示實物草,請大家說說自己對草的認識,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地帶學生進入文本的學習中。

第二板塊:初讀感知,知人解題。

第一步,我首先飽含深情的範讀詩歌,引領學生走進詩歌,感知文本內容。然後提出自讀要求,讓學生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確,把字形記清楚,把詩歌讀流利,找出自己認爲寫的美的詩句反覆讀一讀,大致瞭解詩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本課要求認的字並不多,只有“枯榮”兩個字,學生自主學習後交流識字方法

第二步,知詩人。學習一首古詩,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其作者,因爲古詩之所以爲“古”,原因之一是它離我們現在生活較遠,必須把它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去理解,這樣,就必須瞭解它的作者。因爲作者的生活的年代、當時的心境、人生品格等等,總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瞭解了作者,也就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理解起詩來,就容易多了。

第三步,解詩題。解詩題是在瞭解作者之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題者,文之眼睛也。有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板塊感知全詩內容。

第四步,讀中疑。讓學生說說哪些地方自己還不明白,有質疑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估計這些詞句學生對“離離、枯、榮、盡”這些字詞的理解有一定困難,這樣就明確了學習方向,體現以生爲本,以學定教的理念。

第三板塊: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

這是本課的重點環節。學生需要老師點撥。在幫助學生理解詞義中我注重學法的滲透。例如運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離離”是茂盛的意思。運用兩幅水粉圖自然而巧妙的.解釋了“枯、榮”的意思。用查

字典的方法理解盡的意思。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入詩境是關鍵。在分步理解詩意之後我讓學生加上動作、想象畫面生氣並茂的誦讀,讓詩文深深的印在腦海裏。整體理解力詩意之後我設計了樸實能夠點明詩中心的過渡語:“一棵棵小草,低矮、平凡、隨處可見。可就是這貌不驚人的小草卻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怪不得詩人情不自禁的這樣讚頌小草。”指導學生引讀全詩。 最後指導背誦。

第四板塊:指導書寫,規範美觀 。

寫字是語文課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閱讀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對書寫的訓練。本課要寫的生字不多,只有枯、榮、燒” 需要進行書寫指導。其中燒字是學生最容易寫錯的,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第一學段“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爲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正確,學生仔細觀察哪些字容易寫錯。我先出示生字“枯、榮、燒”,然後引導,小朋友們,老師請來了一些小動物,每個動物身上都有一個字,要仔細認一認。如果這些字你都能讀正確,寫正確,它們就能成爲你的朋友啦。第二層次:寫美觀。在學生仔細觀察字的間架結構的基礎上,我範寫,然後伴隨着優美的音樂讓學生進入靜心寫字的氛圍,感受到漢字的形體美麗,體驗寫字的樂趣。 第五板塊:課外延伸,感悟積累。

中國古詩博大精深,詩人筆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環節中內外相結合,不僅有草的後四句,還逐句出示了課外的四句。描寫描寫草的詩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草香)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草細)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

香。(草的顏色青)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草小)讓學生欣賞到了不一樣的小草。

語文教學光依靠教材是不夠的,我靈活把握教材,擴展教材,以課堂教學爲主體,以語文實踐活動爲雙翼,展開教學活動,使我們的小課堂得到無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設起課內、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樑,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的課程體系。

四、板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相機板書下列內容,以幫助學生領悟古詩的語言藝術,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 說效果

我以讀爲主旋律,以讀促讀思,讀中悟情,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說說中輕鬆領悟詩歌魅力。

古詩評課8

鄭老師的複習指導課環節清晰,突出練習指導,顯現了複習指導課的特點。導入課堂明確簡潔地提出課堂任務目標。課前練習交流環節,呈現學生作業答案,引導學生評價交流,引導結合學生現實的答題體驗歸納答題的相關方法和規範。這一環節,一進入課堂的正題,就呈現學生的作業,讓學生在真實的答題體驗中探討考點,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練習交流環節,及時地引導學生將前一環節總結的方法規範在課堂上進行運用練習。課堂小結和作業佈置都突出了課堂的指導重點。整節課環環緊扣,務實求真。

鄭老師的這節課是一定的有實效的。鄭老師的這節課立足於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發現作答古代詩歌表達技巧類鑑賞題時存在的問題並尋求解決之法,希望能通過這樣的課堂指導,幫助學生在課外練習中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答題能力,最終實現課堂的指導作用。學生在課堂的練習中,賞析詩歌時,能努力練習抓關鍵詞句。回答問題時能學着運用對應的答題規範,得分情況總體上是有進步的。

鄭老師的教態親切自然,使得任務艱鉅的'複習課平添一種輕鬆氛圍。當然,個人還有幾點建議,供商榷。如:一堂複習課,交流答案時,可以安排一道題板演,這樣,整個解題和答題的問題及改進過程就更直觀了,對於學生的指導將更有意義。再如:突出整體把握的指導,在指導中,引導學生鞏固整體把握詩歌的技巧,也可以提高學生答題的得分和信心。等等。希望這些建議,能爲鄭老師提供一點思考,更好地思索如何引導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養成整體把握的習慣,提高能力;怎樣在複習指導課中視學生情況靈活地調整指導程度等等。

複習課,因爲有着不遠的高考作爲最終的評價,其效果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鄭老師的這節課展示一種的嘗試,也爲我們更好地探索有效複習課的上課方式提供了思考點。

古詩評課9

古詩教學三步走《古詩兩首》《鋤禾》、《憫農》教學反思

本課兩首五言絕句《鋤禾》、《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爲了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圖上畫的農民勞動的情景,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裏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寫農民伯伯種糧食的勞動場面,從“日當午、汗滴、辛苦”等詞看出,第二首詩也寫了農民伯伯的勞動,從“春種、秋收”等詞看出。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覆讀,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着,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爲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還是照老規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4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後,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說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很難理解爲什麼“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儘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着,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後有什麼感受?孩子們都說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我又問:我們平時該如何做呢?孩子們表達了要愛惜糧食的決心。最後,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兩首古詩,再次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古詩兩首》教後反思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說到動情處,我配樂範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並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嘆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後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後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民們在忙着幹什麼?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閒田”一詞。農民們種了那麼多的地,按說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卻躺在了地裏,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說,那個老農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貪婪污吏、地主收走了。“農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說。

而《鋤禾》則爲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們中午在食堂裏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爲每一粒糧食裏邊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課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古詩兩首》真的很有教育意義哦!

古詩評課10

5月6日,春城一小與雙窖鎮中心小學開展了“手拉手”“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教研活動在春城一小舉行,雙方都派出了實力較強的老師上課,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共上了6節課。語文上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下冊的古詩《絕句》,上課的老師分別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雙窖中心小學的張海雲。

下面是聽課感受——同樣精彩,各顯千秋。

一、兩位教師教學基本功紮實,駕馭課堂能力較強。理解教材、熟悉教材,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熟練掌握古詩教法。

二、理解詩意、感悟意境,方法靈活多樣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兩位教師在學生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採用了多種方法和手段理解詩意,如演一演,練一練,畫一畫,做遊戲,講故事等。特別是在運用多媒體理解詩意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王老師播放動畫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教室裏聽到了黃鸝的鳴叫,看到了白鷺在天上飛;在教學詩歌的後兩句時,老師又出示了課件“窗含雪”“門泊船”的畫面。這樣的直觀教學,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麗,景色迷人”的圖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在獲得快感的同時又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三、注重朗讀,重視背誦

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求比較低,“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根據課後的背誦要求,

這首詩的教學應側重於讀,要把詩讀通順,讀出感情,熟讀成誦。

兩位教師都重視了讀書,讀書的形式較多,如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有自由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等。特別在指導學生如何讀出詩的節奏、抑揚頓挫方面,兩位教師採用了同樣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標有停頓的古詩課件,然後讓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抽查學生或指名學生朗讀,示範讀或放錄音讀等。經過教師的不斷引導、點撥,學生很快掌握了節奏,結果讀得“有板有眼”。在背誦方面,兩位老師都比較重視。而張老師的教學比較到位,她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試背,做動作試背,做遊戲試背等,然後採取了“挑戰”的形式背誦古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達到了背詩的目標。

以上三個方面是兩位教師突出的`共同的優點,而她們在教學中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師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方面,教法靈活多變,運用自如。例如利用課件輔助教學,抓重點詞語教學,講故事,做遊戲等,特別是在理解詩的第一、二句意思時所設計的課堂練習爲後面深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設計得很巧妙。大膽滲透古詩知識的教學——對仗,教師不是採用理論說教,而是通過“找朋友”的一道練習題讓學生感性認識了“對仗”,學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

張海雲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教師她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讀詩合作找出“景物”,找出“顏色詞語”,共同探究詩歌的意思。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質,培養學生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這兩節課如果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詩,教師上課更有激情一些,那麼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古詩評課11

學習詩歌,使學生具有優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懷。詩歌教學,使教師揮灑自如、開懷暢談,盡享語文教學的樂趣。

感謝黨老師慧眼識人,感謝王舒老師精心演繹,在陽光燦爛的冬日午後,讓我們共度好時光。

王舒老師的《言傳古詩詞之妙》古詩賞析課,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兩個字談談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實。

首先說說美。如詩如畫的古詩詞圖片,扣人心絃、觸動情思的配樂,教師行雲流水、詩意盎然的語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個妙可言說的古詩詞佳境。化繭成蝶、翩然起舞,從容、灑脫的王舒引領我們如在畫中游,感覺真是美不勝收。這麼成功的一節課,是王舒老師多個不眠之夜,大量閱讀資料,潛心揣摩,苦心歷練的結果。課美人更美,王舒老師廣泛學習、潛心鑽研、不斷自我挑戰、勇攀高峯的優秀品質令我折服。淡然、淡定、與世無爭、潛心育人、精心上課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樣。

再說說實。準備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一個月的準備時間,瘦了十斤的王舒老師把學生領上了古詩詞賞析的“溜光大道”,值了。然而受益的又何止學生,我們全組老師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她感動,受其觸動,在古詩詞教學方面頗有收穫,產生許多新的想法要在教學中嘗試。僅以我舉例,我聽了王舒老師的五節課,從她板書的四次改變;

教學思路的逐步清晰明瞭;重、難點內容的'確立、突破;指導學生賞析古詩詞方法的逐步細化、具體、可操作等等宏觀之處以及細節方面她都做得紮實而有效。她在教學過程中,時刻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紮紮實實的爲學生服務。例如學生介紹背景、作者時,教師指導學生緊扣作者經歷明確相關內容。使學生了解了李煜人生的經歷、作品的風格、把握了李煜的感情變化,爲學生理解《相見歡》《虞美人》做足了鋪墊。再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我感悟,小組交流,主動展示。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具體到位,有個別指導,還參與到小組討論中適時點撥,另外,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聯想、想象,學會聯繫背景,體會作者感情。個性的每個學生的看法都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完善;共性的重點知識老師呈現在黑板上——“知作者、品詞語、賞手法”三步賞析詩詞的方法簡單易操作。學以致用,講解《相見歡》,自學《虞美人》,是方法落到實處的再現。

總之一句話,紮實育人、踏實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

古詩評課1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爲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緯度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從入詩境、讀詩文、解詩意、悟詩情、續詩韻、拓詩篇這六個環節來談談對這課時的教學安排。

一、 入詩境

新課開始,教師可配上古曲《陽關三疊》,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

渲染氣氛,營造出詩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二、 讀詩文

詩歌短小精練,可以讓學生自由多讀上幾遍。

三、 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着文後的幾個註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溼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後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努力爲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

四、 悟詩情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爲什麼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成爲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麼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悟詩情這個環節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1.從好友的角度感受離別之情

先請學生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學生自讀

古詩後進行交流。可以從以下依據得到證實:

(1)元二,這個名字叫起來非常親暱,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2)從“故人”可以看出他們是好朋友,知己。

(3)“更”說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酒,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4)“盡”說明兩人喝酒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此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這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

的酒,“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回答: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爲喝完這最後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願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這還是一杯??的酒,讓學生帶着他們的感受,一遍一遍,反覆地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這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2.從渭城的景色感受離別之情

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更爲強烈。教師可以請學生再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1)雨,似乎老天也爲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如果沒有學生提起,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教師又可以採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3. 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當時陽關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麼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

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採用層進式的引讀,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在整個悟詩情的教學設計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完全感受了這首詩歌的獨特魅力。

五、續詩韻

這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包含了詩人多少的臨別贈言啊!其實王維想對元二說的話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這個分離在即的時刻卻什麼都說不出來了。在此,我設計了一個練筆環節,請學生把王維想對元二說卻沒有說出來的話寫下來,然後進行交流。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於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資源,填充“空白”的過程本身就是讓學生馳騁想象,激越創造性思維的實際操作行爲。我想,有了上一個悟詩情環節的鋪墊,這個練筆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學生不僅在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與詩人發生共鳴。

六、拓詩篇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可以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如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篇三:古詩兩首說課稿

老師們: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課本第七冊第五課《古詩兩首》。

一、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練,情感強烈,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於語言文字的興趣與敏感度。

我們教材安排的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全是名篇佳作,是我們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材料。本課我們將學習北宋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和南宋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這兩首古詩緊緊圍繞本專題“觀察與發現”進行編排,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古詩兩首》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啓示。相較於低年級學習到的古詩有一定的難度,但也爲之後高年級段學習作了鋪墊。我準備按順序先教學《題西林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學習古詩的方法,接着再學《遊山西村》。根據教材的難易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我分兩教時進行教學。第一教時,把《題西林壁》作爲範例進行教學,充分解剖,充分展示教學的過程;第二教時,引導學生自學《遊山西村》。

在《題西林壁》和《遊山西村》中的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詞,會寫4個生字;

2、學會背誦《題西林壁》、《遊山西村》;

3、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 ;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詩中的哲學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下面我重點來分析一下《題西林壁》這首古詩(出示課件並板書:題西林壁) 大家都知道《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

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廬山的感受。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這裏的.幽,是幽谷的幽)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重點:藉助以前讀詩的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並體會詩人的心境。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學思想,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的要求,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課後練習題,我制定了第一課時的五個教學目標:

1、掌握2個生字:題,緣;着重理解“西林”的意思(智能目標);

2、能說出這首古詩的意思(智能目標);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熟練背誦(技能目標);

4、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技能目標);

5、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說說自己的感受(情感目標);

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做了以下的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先預習古詩,儘自己的能力去弄懂古詩;

2、製作好講解的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

時運用“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大意;多誦讀,悟詩情”三個步驟來

學習。

2、學法:分學習小組。

三、基本教學過程:

1、解詩題、知作者:首先進行對同學們的引導,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

貹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的奧祕,認識萬物的聯繫,《題西林壁》就是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的產物,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首先出示《題西林壁》的ppt,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自行弄懂“題西林壁”的意思。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點撥,同時對“題”、“西林”進行解釋。在這裏,教師可以滲透一點,如果碰到題目不懂的古詩,一般先理解詩題。比如像“題西林壁”中對“題”“西林”“壁”可分別進行解釋,然後連起來對整個題目進行解釋,這樣子方便學生對於詩中內容的解讀。接着向學生介紹作者蘇軾及寫作的背景,引申唐宋八大家。

2、抓字眼,明大意:我先請學生回憶一下已經學了哪些古詩以及在課堂外掌握

了哪些古詩,再回憶學習古詩應該掌握哪些知識,所以通過這一環節,激活了學生記憶倉庫中的信息爲今天的學習所用。接下來,就請學生自由地讀詩句,簡單談談初讀的感受和發現。教師的備課不僅關注自己的教,更關注學生的學,並嘗試理解字義。在自學的基礎上,請他們討論學懂了哪些,哪些字詞不懂。估計學生對“橫”“嶺”“側”“峯”等字詞解釋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進行點撥。就拿第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話來說,對於其中的“橫”“側”“嶺”“峯”等字詞需要解釋,可由學生小組交流解釋並抽查翻譯,由這中知道學生的不足。(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中讀懂了什麼,四人交流合作)。同時進行朗讀的教學,讀出氣勢,“遠”重音,“近”低音,“高”重音,“低”低音。思考前兩句在蘇軾眼中,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變化(蘇軾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再引申哲理)

剩下的詩句也可以用此類的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學以及教師點撥解決字義。然後串講詩句的意思,這是教學的重點。

3、多誦讀,多悟詩:、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

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

理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爲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自己不是已經“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因爲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峯”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全面的瞭解,就要多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總結,蘇軾不僅對廬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的景象進行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在這節課中將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薰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

四、作業:

1、背誦並默寫《題西林壁》、《遊山西村》;

2、結合生活世界,說說你怎樣理解以下詩句(任選其一)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四: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評課稿

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藝術瑰寶,詩章簡短,意境深遠。本課所選的兩首送別組詩,都給人以“相聚時難別亦難”的傷感。由於詩詞內容時空跨度太大,而小學生閱歷較淺,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於詩歌意思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應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讀背吟誦,在讀中感悟,在比較中體會別情,在比較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藉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本節課教學首先通過音樂導入,創設意境,做好感情鋪墊。接着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討論學習,疏通詩意。然後,通過品讀關鍵語句,展開想象,領悟詩境。最後,通過配樂誦讀,昇華情感體驗。整體環節比較緊湊,銜接較爲自然。通過此次學習,學生對送別詩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基本上完成學習目標。

不足之處在於:1、部分學生不能樂於參與討論,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2、教師對於達到以生爲本,實現生本課堂的目標還需要努力,對於農村學生的學情要把握更精準。3、上課是對於語言表達訓練這塊處理有些倉促。4、對於“相惜”、“悲壯”品味還不夠深入。5、課堂總體平緩,無特別亮點和精彩之處。6、在學情把握上,“精讀一首,帶讀一組”應該會比兩首古詩同時進行比較教學效果會好。7、應該在古詩重點詞句進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點水。如果還有機會重上,我將着力解決以上幾方面問題。

篇五: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評課稿

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藝術瑰寶,詩章簡短,意境深遠。本課所選的兩首送別組詩,都給人以“相聚時難別亦難”的傷感。由於詩詞內容時空跨度太大,而小學生閱歷較淺,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於詩歌意思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應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讀背吟誦,在讀中感悟,在比較中體會別情,在比較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藉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本節課教學首先通過音樂導入,創設意境,做好感情鋪墊。接着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討論學習,疏通詩意。然後,通過品讀關鍵語句,展開想象,領悟詩境。最後,通過配樂誦讀,昇華情感體驗。整體環節比較緊湊,銜接較爲自然。通過此次學習,學生對送別詩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基本上完成學習目標。

不足之處在於:

1、部分學生不能樂於參與討論,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2、教師對於達到以生爲本,實現生本課堂的目標還需要努力,對於農村學生的學情要把握更精準。

3、上課是對於語言表達訓練這塊處理有些倉促。

4、對於“相惜”、“悲壯”品味還不夠深入。

5、課堂總體平緩,無特別亮點和精彩之處。

6、在學情把握上,“精讀一首,帶讀一組”應該會比兩首古詩同時進行比較教學效果會好。 7、應該在古詩重點詞句進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點水。如果還有機會重上,我將着力解決以上幾方面問題。

古詩評課13

記得語文課標中說:“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村居》這首詩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深受學生的喜愛。秦老師在教學時就採用了“以讀代講,以疑促思”的教學思路。引入課題後,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了課文,同桌互學了生字之後,就讓學生談談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並說說爲什麼?有的學生說喜歡“忙趁東風放紙鳶”一句,三月的風箏是孩子的最愛。也有學生說喜歡“草長鶯飛二月天”一句,因爲草啊,鶯啊,都是春天裏美麗的景物。突然,一個學生說“老師,我不明白:拂堤楊柳醉春煙這一句”。秦老師馬上點撥到“柳樹醉了。”“柳樹爲什麼會醉呢?”“因爲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裏了。”“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嗎?”頓時,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起來,學生的潛能被激發了,學生對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可見,教師在課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隻語,抓住一些稍縱即逝的感受,及時誘導學生放飛思維的空間,將會使課堂充滿活力。

古詩評課14

xxxx年4月10日,早上5點半就起牀了,從東海出發趕到贛榆青口小學聽古詩文觀摩課。雖然暈車暈得很不舒服,但授課老師和孩子們精彩的互動把我們帶進古詩文深遠的意境中,漸漸地不舒服的感覺煙消雲散,一顆心隨着授課者和孩子們的互生互動,穿行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隨着他時而遠觀,時而近視,時而發出由衷的讚歎,時而展開奇特的.想象,自己彷彿就是詩人,和他一起發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感慨!和他一起憂憤“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授課老師遊刃有餘的教學技能,豐富多彩的教學評價語言,充滿激情的啓發引導都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教學技能的貧窮、教學語言的空洞蒼白。也讓自己明白了今後努力的方向。

課後硃紅甫老師的解析,讓我們對古詩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一、古詩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其實就是把握古詩大意,感受情感,想象意境。

二、古詩文教學採用什麼策略纔有效?“讀”是古詩文教學應採用的主要策略,採用各種手段讓學生把詩讀準、讀順、讀出韻味。

三、在教學時,應採用一定的手段把語境還原,設計幾個問題,引導孩子從整體上理解詩文,避免逐句講解。總而言之,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學。孩子是有語言直覺的,一段文字讀完了,大意是可以把握的,請相信孩子,切不要心急地包辦代替。

最後,市教研員強調:百年的語文探索,它的核心都是人,就看你眼裏有沒有學生,要把時間留給學生,要學會等待。因爲,孩子的理解和感悟遠遠超出你想像。裝傻是最大的教學藝術!

古詩評課15

這節王老師的《古詩詞鑑賞》課給我一些啓發及思考。

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從目標定位來看,王老師的古詩詞複習課都把目標立足於“讀懂古詩詞”。長沙市語文中考對“古詩詞閱讀與鑑賞”這一考點的考查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初步鑑賞詩詞作品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初步評價詩詞作品中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而這兩個目標的大前提都是要“讀懂古詩詞”。但日常的古詩詞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是忽視了“讀懂”這一必需的環節,而直接進入“鑑賞”,使學生對詩詞的感悟只是被動接受老師的觀點,進而死記硬背,並不能形成能力。王老師的教學目標都是定位於先讀懂古詩詞意思,後感悟詩詞表現的情感,王老師的目標還更進了一步——品語言。應該說這王老師的目標定位對大部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實際情況而言是很準確的,對教師的日常教學也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二)從教學目標的陳述來看,王老師都能按照目標導向的教學策略的思想來敘述教學目標。王老師對目標的確立、達成、檢測三方面的問題,可見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過程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王老師的教學設計爲我們提供很好的研討示例,他的教學目標的敘述都注意到行爲主體是學生,他沒有要求學生必須按照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如“能夠說出意思”“能夠說出及寫出表達的情感”等。

(三)從課堂教學來看,我覺得有以下的亮點:

①王老師都注意到了在初三的複習課上發揮中考真題的作用,無論是導入還是精講、練習,都以中考真題爲材料,拉近了學生與中考的距離,也讓學生具體認識中考考什麼、怎樣考。

②王老師的閱讀指導都能重視緊扣文本,這在古詩詞閱讀中尤爲難得。

③王老師重視方法的歸納總結,而且方法很到位。會給學生及聽課老師帶來不少的啓發。如:《次北固山下》中“平”“闊”“正”“懸”等詞煉得好。王老師歸納出來的推敲古詩用詞的.主要思路(意情法、聯想法、替換法)以及感悟古詩詞情感的基本方法(找情詞、巧聯想、品手法),還有一些答題的規範句式,都較好地爲學生進行古詩詞閱讀的答題指出方向。

④王老師的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講練結合,即時反饋,而且練的形式比較多樣化。

聽完這節複習課,我也有幾點困惑之處:

①古詩詞複習課與日常的古詩詞教學課,目標的定位有何區別?王老師的教學目標似乎放在任何一節的古詞教學課都可以,該如何區分新授課和複習課的目標呢?

②作爲複習課,似乎教師講得多了一點如何在複習課上真正是學生在“複習”值得思考。

③有效的複習課,除了到位的方法歸納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用方法,所以我比較傾向於複習課採用“講——練——評——練”這樣的模式,尤其是教師的精講方法,師生的相互評點(賦分評點更能激發興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會引起學生的思考,促進吸收,這應該是複習課精華所在,這節課在“評”的環節上可作一些修改。

以上只是我對王老師古詩詞複習課的粗淺看法,總的來說啓發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