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歷史上的那些名人,他們之所以取得成功並流芳百世,都是因爲他們具有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一起看看吧,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

有一個年輕人自小父母離異,在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下長大。

小學時,年輕人對音樂情有獨鍾,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望子成龍的母親日積月累,湊前爲他買了一架鋼琴。“玩”者琴,年輕人挖掘着潛力,慢慢積聚着自己的音樂“資本”。

高中畢業後,年輕人沒有考上大學,只能到餐館當服務生,被老闆暴罵過,剋扣過薪水。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年輕人被臺灣樂壇老大吳宗憲看上,進入吳的公司做音樂製片助理。期間,他不停的寫歌,結果都被吳宗憲擱置一旁,有的甚至當面扔進垃圾桶。

年輕人沒有泄氣,吳被其努力感動了,答應找歌手唱他的歌。但是,許多著名歌手都不願意一展歌喉,因爲他寫的歌太稀奇古怪。年輕人只得一如既往、默默地進行着自己的創作。

有一天,吳宗憲拋給年輕人一個機會:10天,寫50首歌,然後自己挑選10首,自己唱,出專輯。這樣,年輕人廢寢忘食,沒日沒夜,絞盡腦汁,拼命寫歌。終於,他的第一張專輯問世了,立即轟動歌壇。接着第二張專輯《范特西》又流行音樂界。

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周杰倫——兩岸三地最受歡迎的歌手。

冰心有首小詩:成功的花/人們只敬慕它顯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周杰倫的成名之旅,不正是這首詩滋生懂得詮譯嗎?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2

蘇步青,1901年生,我國著名數學家、學者,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他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就在地裏勞動:放牛、割草、犁田,什麼都幹。那時他想,這輩子肯定沒有讀書的機會了。

恰好,村裏一戶有錢人請了家庭教師,教他的公子讀書。蘇步青有空,就在窗外聽聽,隨手寫寫畫畫。想不到,那位公子沒學好,蘇步青卻因此學到不少知識。他的叔叔見他這麼想學習,便拿出錢,說服蘇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學去讀書。

在小學的第一個學期,蘇步青考了個倒數第一名,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熱忱地鼓勵他。這使蘇步青大受感動,決心發憤圖強。真下了決心,情況就不一樣了,從第二學期起一直到大學畢業,他每學期都考第一。

蘇步青是抓緊時間、勤奮學習的典範。他從小學起,就抓緊時間讀了好多好書。進初中後,他的第一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篇作文交上去,教師一看,那寫作方法,很像是古代著名的《左傳》的寫法,便懷疑這是不是蘇步青自己寫的。上課時,老師要考考他,隨便點了《左傳》上的一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篇文章,要他說說寫的是什麼。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錯地把那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篇文章背給老師聽。這使老師和同學們大吃一驚:原來,他讀《左傳》讀得能夠背出來了!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3

在二次大戰期間,丘吉爾已經60多歲了,但他卻能夠每天工作16個小時,一年一年地指揮英國作戰,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祕訣在哪裏呢?他每天早晨在牀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口述命令、打電話,甚至在牀上舉行很重要的會議。吃過午飯以後,他要再上牀去睡一個小時。到晚上,在8點鐘吃晚飯以前,他要再上牀去睡2個小時。他並不是要消除疲勞,因爲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爲他經常休息,所以他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後。

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公司——杜邦公司的總裁格勞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擠出一小時來研究一種世界上最小的鳥——蜂鳥。權威人士把他寫的關於蜂鳥的書稱作自然歷史叢書中的傑作。

休格·布萊克進入美國議會前,並未受過高等教育,他從百忙中每天擠出一小時到國會圖書館去博覽羣書。數年如一日,就是在議會工作最忙的日子裏也從未間斷過。後來,他成了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是最高法院中知識最淵博的人士之一,他的博學多才也使美國人民受益匪淺。

威爾福·萊特康麗奮鬥了40年,成了全世界織布業的巨頭之一。儘管事務十分忙碌,他仍然渴望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決定每天抽一小時來畫畫。爲了保證這一小時不受干擾,他每天清晨5點前就起牀,一直畫到吃早飯。他說:“其實那不算苦,一旦我決定每天在這一小時裏學畫,每天清晨這時候,渴望和追求就會把我喚醒,怎麼也不想再睡了。”數年下來,他舉辦了多次個人畫展,其中有幾百幅被高價買走。他把用這一小時作畫所得的全部收入作爲獎學金,專供給那些搞藝術的優秀學生。他說:“捐贈這點錢算不了什麼,這只是我的一半收穫。從畫畫中我獲得了很大的愉快。”

人的一生在時間的長河中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智者認爲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他們努力過好每一天,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他們也合理地利用時間享受生活的快樂,對於該做的事,他們會動力地去做,對於沒有價值的事,他們絕不去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

愚者也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整天都沒有閒暇的時間,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在充分地利用時間,可是以頭來我們並沒有看到他們有什麼成就,其實,在愚者的忙碌中,有一大半是把時間浪費在可做可不做的沒有價值的事情上了,生命也就在這一分一秒中悄悄地消失了。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4

疼痛,是每個人成長必須走的一步,給成長一次疼痛的機會。你會發現,我們要走的路,會因迷茫而再現美美麗,因枯萎而再現希望。

之前,我實在是不看好他,不喜歡他,討厭他。討厭他太輕浮,討厭他所帶的那種放蕩。

爲替父還債,17歲出道,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拍第一部片子《古惑仔》系列電影時,他和300多人打打殺殺,因爲太過入戲,他不小心踢到了廢鋼,腳受傷了,血頓時流了出來。導演立刻喊停,要送他去醫院。他知道,這一去醫院,勢必要換人,那他的“星路”也許從此就斷了。於是,17歲的他對導演說:“找來300多人不容易,耽誤一天就是好多錢,我能堅持。”

於是,他將酒精直接倒在傷口上,再將塑料袋包腳穿上鞋子繼續拍攝。換了四個塑料袋,倒出四袋血,戲拍完時,他幾乎暈倒。

送到醫院,大夫說,再晚來一會兒,人就完了,而且,極有可能得破傷風。給他縫針之前,大夫讓他籤生死狀。在大夫給他縫針時,他就那麼看着,不喊、不叫、不哭,沒有打麻藥,就那樣一針一針地縫着。一個17歲的少年,知道自己面對的會是怎樣的人生。他說,哭是沒有用的。

最後一針,他對大夫說:“我來縫!”

大夫看着他,他居然笑了,“沒有嘗試過的人生,我都想嘗試一下。”這句話多麼豪邁,在場的人震驚了。因爲大夫說,如果熬不過去,他也只有四天的生命了,所以,他願意嘗試生命中不曾嘗試的痛,他要給自己縫一針。後來,他一直努力,不停地得獎。在得到金像獎之後,他曾經自傲地對父親說:“你演了一輩子戲,得過一個獎嗎?”

父親黯然。他一直自認爲是驕傲的、成功的,所以,他那時難免輕狂了些。幾年之後,他戀愛了、結婚了、生子了,他才知道,父親把他這麼麻煩的孩子養大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這一次,他又得了百花獎,當主持人問他想對家人或朋友說什麼話時,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哭了。多少年來,他沒有哭過。被臭雞蛋轟下臺時沒有哭過,折斷胳膊和腿時沒有哭過,戀愛失敗時沒有哭……可是這次,他哭了。他說,如果再有機會得金像獎,他一定把那個獎盃送給父親然後謝謝父親這麼多年的愛和寬容。

謝霆鋒是從給自己縫針那一天開始,他知道,所有的明天全要靠自己拼,只有經歷過風雨,才能看到彩虹。而他,也由一個少年成爲香港傑出的藝人,歷經十年,終成大器。

沒有人會輕輕鬆鬆就成功,即使是名人的兒子。他付出的努力和艱辛都得到了回報。自己縫針的那一刻讓他明白,疼痛,是每個人必須的一步。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5

華羅庚從小家境貧困,初中畢業不久就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是他酷愛數學,勤奮不怠:櫃檯旁,能看到他時常研讀數學書籍;半夜裏,能見到他挑燈思考的身影……

十九歲時,華羅庚到一所學校去當會計,他變得更忙碌了,但他並沒有因此中斷鑽研數學,熬夜是常有的事……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成爲舉世聞名的數學家。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6

王亞南睡三腳牀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爲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牀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爲三腳牀。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牀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牀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牀,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爲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爲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7

19世紀70年代,愛迪生開始着手研究電燈的工作。他想發明一種結構簡單、價格便宜、適合家庭使用的白熾燈。

爲了研究這項實驗,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吃,在實驗室裏睡。一個朋友來看他,開玩笑地說:“怪不得人頭腦裏知道那麼多的東西,原來你睡覺也往腦子裏記書上的東西啊!”

攻克白熾燈,最大的難題是玻璃泡裏那一截細燈絲。他起初用木炭、金屬鉑等做燈絲都失敗了。後來,他把燈泡裏的空氣抽掉,製成了一個真空的炭絲燈泡,但也只能亮8分鐘。這之後,他又用白金、銀、釕、鈦、鉬、銠等稀有金屬試驗,效果也不太理想。最後,他又用棉紗烤焦後試驗,燈泡壽命達到13個小時;又經過反覆的試驗和失敗,終於在1879年10月21日研製成功一盞炭絲燈,通電後亮了45個小時。新年之夜,曼羅園的松樹上掛上500盞電燈,像夏夜的繁星一樣,景色迷人。

但他仍不滿意,他想做成一個壽命能達1000多小時的燈泡。於是,他又開始了新的試驗,他曾用杉木、亞麻、藤條、椰子殼等植物纖維試驗,又用橡樹皮等反覆試驗,共計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最後發明了炭絲燈泡,達到300多小時;又經過反覆的試驗,終於發明了炭化竹絲燈泡,壽命達到1200多個小時,達到了他的願望。這時,他創建了電燈工廠。他又派人跑到世界各地去採集各種竹子樣品,最後發現日本出產的一種竹子質地最佳。他的工廠開始大批生產燈泡,價格便宜,深受人們的歡迎。

後來,又經過多年的試驗,改用鎢絲,使發光效率提高了三倍。他發明的電燈,照亮了全世界。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8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這不僅在當時,就是今日來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張衡能取得這些成就和他小時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開的。

張衡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裏乘涼。他坐在一張竹牀上,仰着頭,呆呆地看着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興奮地又問道:“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着,好幾次爬起來看北斗星。當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樣的北斗星果然倒掛着,他非常高興!心想:這北斗星爲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着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衆,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曆法的事情。爲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祕,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裏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他創立了“渾天說”,並根據“渾天說”的理論,製造了渾天儀。這個大銅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週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週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張衡從一個對着天空數星星的孩子,成長爲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他大膽追求自己的目標,不爲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縛,興趣爲師,潛心科學,終成一代大家。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有了感興趣的目標,一定不要輕易錯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於追求,不斷克服過程中的艱難險阻。一步步地攀登,最終會向目標不斷靠近。這就是追求的魅力,這就是追求的動力,這就是追求的教益。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9

1836年冬天,著名鋼琴家肖邦結識了比他大6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肖邦這個纖弱、儒雅而又溫柔的男子,對反傳統的多產女作家喬治·桑,第一印象並不太好。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喬治·桑越來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發現自己和她在一起時,可以盡情傾訴內心深處的情感。後來,肖邦和喬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們保持了長達9年的關係。喬治·桑給予肖邦的細心照料,有助於煥發肖邦的才華,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後來幾年,肖邦的作曲生涯達到了他個人生命的最高點,是肖邦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

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莊園裏一起度過了最後一個殘秋。11月,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分開了。

肖邦來到巴黎後心情十分憂鬱,肺病加重,身體越來越壞,但爲了生活,他還要帶病教學生彈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體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喬治·桑在一起的這些年,他很有感觸,於是,寫下了一首《升C小調圓舞曲》。

乍一聽,你會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實際上它隱藏着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哀。()接着出現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喬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憶。

肖邦似乎力圖忘掉悲慘的現實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創造的虛無縹緲的甜蜜夢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滲透着深刻的憂鬱情緒。

1848年,肖邦雖然病情嚴重,仍然訪問了英國和蘇格蘭。在倫敦,肖邦曾爲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英國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盡,他的學生把他帶到一座鄉村別墅中休養,並送給他當時迫切需要的一萬五千法郎。

肖邦臨終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稱爲“一個遠離母親的孤兒”。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0

關於世界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是誰發明的問題,科技史上早有定論,他就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卻否認這一點,他說是荷蘭人首先發明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1608年,荷蘭有一位眼鏡製造商叫漢斯?李波兒賽,他的兩個孩子很調皮,也很聰明。一天,偶然一個機會,兩個孩子從店鋪裏拿來兩片透鏡,一前一後擺弄着,用眼睛張望着。孩子們驚訝了,他們發現遠處教堂上的風標又大又近。李波兒賽得知此事也很高興,他就用一個簡易的筒,把兩塊透鏡裝好。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

1609年,發明望遠鏡的消息傳到了意大利,伽利略知道了,就按此方法制作了一個放大3倍的望遠鏡。後又經過改進,使望遠鏡一下子放大20倍。他用此觀察星星,居然可以觀察到木星的圓面,看到了月球上高低不平的環形山。1610年,他又用放大30倍的天文望遠鏡觀察到木星的4顆衛星,看到金星的圓缺變化。

正因爲是伽利略改進了望遠鏡的性能,又用來觀察星星、月球、金星以及太陽等天體,並首次發表觀察結果,因此確切地說,是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而那位漢斯?李波兒賽則是望遠鏡的發明人。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1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爲命,爲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爲大嫂所不容,爲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爲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爲一位偉大詩人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啓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爲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羣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爲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爲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爲美談,激勵着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爲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爲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比西方的麻醉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不要以爲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華佗小時候學醫,經歷了千辛萬苦。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2

陳景潤刻苦學習的故事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牀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爲“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Weil)曾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3

孫思邈,唐初著名醫學家,出生於公元581年,卒於公元682年,終年一百零二歲。

孫思邈從小刻苦學習、勤奮實踐的結果。孫思邈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中雖然不富裕,但父親依然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孫思邈小的時候聰慧過人,心思敏捷。他知道家中的錢來之不易,父親堅持供他讀書,是希望他將來能有出頭之日,光耀門戶。因此,他讀書十分刻苦,一天能誦千餘言。他喜歡讀諸子百家,尤其喜歡讀《莊子》、《老子》,還好讀翻譯成漢文的少數民族的書和外國的書,到七八歲時,就已“滿腹經綸,學富五車,言談話語,才華橫溢”了。潞州總管獨孤信很有學問,經過和孫思邈的交往,曾感慨地對人嘆道:“他真稱得上是神童啊!”

也許是孫思邈在讀書時過度勞累的緣故,他的身體漸漸變得虛弱多病起來。父母不得不帶着他到處尋醫治病。這期間,他深深體驗到患病的痛苦。同時他也看到,一些窮苦的百姓得病後,因無錢買藥醫治,只好痛苦地死去。他心中感到十分難過。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他那幼小的心靈裏,萌發出一個念頭:“救活一條性命是何等的重要啊!世間黃金雖貴,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但是人的性命沒有了,就是錢再多,也是買不回來的啊!”

他病癒之後,便決心學習醫學,他要用高明的醫術,爲成千上萬的人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他把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都很支持。特別是他的父親,爲了讓他學好醫術,四處奔走,到處爲他借書。

孫思邈更是發奮苦讀。因爲許多書是借來的,有的還是花錢租來的,所以他讀起來十分仔細,並且從中摘錄了大量的資料。有的書他感到非常重要,買又買不到,他便一邊讀一邊抄,從頭至尾一字不漏地全抄下來。

他不僅注重從書本中學習知識,而且注重臨牀實踐。每當聽說某村有了病人,請來醫生醫治的時候,他都要去看看醫生對病人如何診斷,如何下結論,如何用藥。當醫生看完病走後,他又隔三天兩天去病人家中一次,詢問治療效果。當他聽說某地有名醫時,寧可自己不吃飯也要省下錢來,備上厚禮,去登門求教。爲了採到一種中草藥,他翻山越嶺,掛破了手指,破了皮肉也不覺得疼。爲了學好鍼灸,他常常在自己身上體驗,一直找到針人體內的最佳感覺方止。

就這樣,他用了三四年的時間,不僅通讀了大量的醫學書籍,獲得了淵博的知識,而且還蒐集並細心研究了民間流傳的治病偏方。同時,他邊讀書邊實踐,爲當地百姓治癒了不少病,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於是,在他十六歲那年,便開始了正式行醫,而且很快出了名。

不久,他的名聲傳到了京都大興(今陝西西安),隋文帝召他人朝,封他爲國子博士,專門給朝中官員治病。但他不願意被束縛在皇宮,願爲廣大的窮苦百姓治病,以實現自己的心願,便藉口有病拒絕了。唐朝建立後,太宗召他入朝,封他爲諫議大夫,他又拒絕了。他深深懂得,他的醫術只有紮根民衆,纔會不斷提高。

孫思邈是爲了解除百姓的痛苦纔開始學醫的。因此,在他成了一代名醫之後,仍然把爲百姓治病作爲宗旨。在行醫過程中,他從不把病人拒之門外,並且對沒錢的病人可以不收錢,遠來的病人可以住他家裏,他還煎湯熬藥,將病人視爲家人。

孫思邈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終於在公元652年,編成了一部書,取名爲《千金要方》。又過了三十年,孫思邈又編成了另一部書,取名爲《千金翼方》。

孫思邈爲我國醫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爲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學家,人們尊稱他爲“藥王”,把他經常去採藥的五臺山,稱做“藥王山”,並且在山上建立了藥王廟。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4

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裏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裏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裏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爲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裏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裏流淚,嘴裏唏唏,頓時,周身發暖,睏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着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着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爲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讚歎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xx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衚衕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書步入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裏,一手拿着書看,另一隻手拿着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5

1、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爲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着有《大唐西域記》,爲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2、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3、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爲一代繪畫大師。

4、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爲什麼我們這裏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纔開始盛開呢?”,爲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纔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藉着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5、陸游書巢勤學

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裏,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牀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爲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6、劉勰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裏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爲裏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7、顧炎武讀破萬卷書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鑑》,終於成爲一代大學者。

8、歐陽修刻苦練字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裏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爲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爲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9、蒲松齡草亭路問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蒐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鉅著《聊齋志異》。

10、宋濂冒雪訪師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爲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爲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爲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爲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6

伊薩克·牛頓,於1642年的聖誕節出生於英格蘭林肯州活爾斯索浦。父親在他出生前3個月就去世了,母親改嫁後他只得由外祖母和舅舅撫養。

幼年的牛頓,學習平平,但卻非常喜歡手工製作。同時他還對繪畫有着非凡的才華。

1648年,牛頓被送去讀書。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啓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摺疊式提燈等等。

牛頓12歲開始上中學,這時他的愛好由手工製作發展到愛搞機械小製作。他從小製作中體會到學好功課,特別是學好數學,對動手搞好製作大有益處。於是牛頓在學習加倍努力,成績大進。

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製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地跑動,於是輪子不停地轉動;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着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鍾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牀。

他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裏牆角、窗臺上到處安放着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

1654年,牛頓進了離家有十幾公里九龍的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爲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

隨着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他在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藥劑師家裏,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薰陶。

牛頓15歲時,由於家庭原因,被迫輟學務農。非常渴求知識的牛頓,仍然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苦讀。

牛頓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感動了牛頓的舅舅。終於在舅舅的資助之下又回到學校復讀。

1661年,19歲的牛頓,考入了著名的劍橋大學。在學習期間,牛頓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魯獨具慧眼,發現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將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傳授給了牛頓,並把他引向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

1664年經考試牛頓選爲巴魯的助手。1665年,牛頓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正準備留校繼續深造的時候,嚴重的鼠疫席捲英國,劍橋大學被迫關閉了。

牛頓兩次回到故鄉避災,而這恰恰是牛頓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牛頓在家鄉安靜的環境裏,專心致志地思考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問題,思想火山積聚多年的活力,終於爆發了,智慧的洪流,滾滾奔騰。

短短的18個月,他就孕育成形了:流數術(微積分)、萬有引力定律和光學分析的基本思想。牛頓於1684年通過計算徹底解決了1666年發現的萬有引力。

1687年,他45歲時完成了人類科學史上少有科學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繼承了開普勒、伽裏略,用數學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經典力學體系,轟動了全世界。

牛頓的數學貢獻,最突出的有三項,即做爲特殊形式的微積分的“流數術”,二項式定理及“廣義的算術”(代數學)。

牛頓爲了解決運動問題,創立了一種和物理概念直接聯繫的數學理論,即牛頓稱之爲“流數術”的理論,這實際上就是微積分理論。

牛頓在1665年5月20日的一份手稿中提到“流數術”,因此牛頓始創微積分的時間來說比現代微積分的創始人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茨大約早10年,但從正式公開發表的時間說牛頓卻比萊布尼茨要晚。事實上,他們二人是各自獨立地建立了微積分。只不過牛頓的“流數術”還存在着一些缺陷。

牛頓開始對二項式的研究是在從劍橋大學回故鄉避鼠疫的前夕。他在前人瓦里士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負指數的含義。牛頓研究得出的二項式級數展開式是研究級數論、函數論、數學分析、方程理論的有力工具。

《廣義算術》,則總結了符號代數學的成果,推動了初等數學的進一步發展。這本書關於方程論也有些突出的見解。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牛頓冪和公式”。

牛頓的數學貢獻還遠不止這些,他在解析幾何中的成就也是令人矚目的。他的“一般曲線直徑”理論,引起了解析幾何界的廣泛重視。

牛頓在其它科學領域的研究,毫不遜色於在數學上的貢獻。

牛頓曾經說過: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爲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爲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爲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從這裏可以看出一代偉人的謙虛美德。這些美德和他的成就,都值得後人去繼承、去學習。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7

莎士比亞

他非常珍惜時間,從不放棄點滴空閒,少年時代在當地的一所“文學學校”學習,在校6年,他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學校圖書館裏的上千冊文藝圖書,還能背誦大量的詩作和劇本里的精彩對白。

從小喜愛戲劇的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鎮長,喜歡看戲,經常招來一些劇團到鎮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亞都看得非常入迷。鎮上沒有演出時,他就召集孩子們仿效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戲。他還自編、自導、自演一些鎮上發生的事,很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戲劇才能。

後來,父親因投資失敗而破產,13歲的莎士比亞走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他當過兵,做過學徒,當過瓦匠,幹過小工,還做過貴族的管家和鄉村教師。在爲養家餬口的奔波中,他對各種各樣的人物進行了細緻的觀察,還記錄了他們很有個性的對話,這些都爲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莎士比亞22歲時來到倫敦。對戲劇的強烈追求,讓他在一家劇場裏找到了看門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給看戲的達官貴人們牽馬看車。之後,他用掙來的小費轉付給一些小孩幫他完成工作,自己他卻抓緊時間到劇場裏去觀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亞開始在演出中跑跑龍套、當配角。

對此,他感到很高興,因爲這樣可以使自己能在舞臺上更近距離的觀摩到演員們的表演。後來,莎士比亞當了“提詞”。躲在道具裏的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抽空把自己對每個演員演出時的觀感記錄下來。正當莎士比亞成爲正式演員時,歐洲開始流行鼠疫,成千上萬的人死去,劇場被迫關門。老闆和演員們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亞卻選擇了留下來看守劇院。在經濟極度蕭條的兩年裏,莎士比亞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整理了自己各個時期的筆記,修改了好幾部劇本,並開始了新劇本的創作。等到英國經濟復甦、演出重新紅火的時候,莎士比亞的劇作一炮打響,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傑出的演員。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8

張廣厚少年時代刻苦學習

我國著名數學家張廣厚在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會對大家有所啓發。 張廣厚上小學時,由於算術成績特別差,因此,沒考上初中,但他並不灰心,他相信只要勤奮學習,一定能克服知識上的缺陷,把學習搞上去。

於是他仔細檢查了自己學習上的毛病,特別是數學學不好的原因。經過幾個月的苦練,他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改變,並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中學。在中學階段,他的學習更加勤奮了,讀完中學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最後在數學方面刻苦鑽研,成了國際公認的大數學家。

張廣厚上小學連算術都考不及格,但以後卻成爲著名的數學家,這件事十分生動地說明了一個道理——勤能補拙。

李陽學習英語的故事

李陽祖籍山西,1969年出生於祖國大西北的新疆烏魯木齊。其父母六十年代大學畢業後響應黨的號召志願支援邊疆建設。李陽中學的學習狀況不很理想,1985-1986年高三期間因對學習失去信心曾幾欲退學,1986年自新疆實驗中學勉強考入蘭州大學工程力學系。大學一二年級李陽多次補考英語。

爲了徹底改變英語學習失敗的窘況,李陽開始奮起一博,他摒棄了偏重語法訓練和閱讀訓練的傳統,另闢蹊徑,從口語突破,並獨創性將考試題變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後脫口而出。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努力,李陽在1988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一舉獲得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李陽,絕對是高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榜樣。基礎差不要緊,笨鳥先飛嘛,關鍵是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起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人家可以講一口流利、純正、地道的英語,我們也一定能!

梅蘭芳拜師學戲不成,笨鳥先飛

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着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拒不收留。

天資的欠缺沒有使梅蘭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餵鴿子,每天仰望長空,雙眼緊跟着飛翔的鴿子,窮追不捨;他養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隨着遨遊的金魚,尋蹤見影。

後來,梅蘭芳那雙眼睛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閃閃生輝,脈脈含情,終於成了著名的京戲大師。

曾國藩讀書遇“偷”

曾國藩,晚清重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爲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影響。

曾國藩6歲時進入私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了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爲優等,大家都說他天資聰明。其實曾國藩小時候天賦並不高,但說起他的勤奮,人人都稱讚不已。

說起勤奮,還有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深夜,家人都睡了,只有曾國藩還在讀書,當時他正讀那篇讀了好多遍都還沒有背下來的文章。這時,他家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兒好處,可是等了好久,曾國藩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小偷等得不耐煩了,非常生氣的跳出來對曾國藩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我都會背了。”然後把那篇文章背了一次,揚長而去。

而曾國藩見小偷居然也會背誦,自己卻背了半天,還沒背下來,慚愧不已,於是又坐下來重新背。

正所謂勤能補拙,一分辛苦一分才。曾國藩是勤奮的,他博覽羣書,涉獵文獻,常苦讀古書,苦思道理,苦寫文章,常將所感記在日記中,一點一點地積累知識。

童第周的讀書故事

生物學家童第周出生在浙江鄞縣的一個小山村。他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堂,只能一面跟父親念古書,一面幫助家裏勞動。

十七歲那年,童第周想報考寧波效實中學。這所中學是浙江省的一所名牌學校,入學成績特別高,而且年內只招收三年級插班生。家裏人都勸他不要異想天開,然而,童第周胸有成竹地答道:“我拼上一個暑假,準行!”

考試結果,童第周果真被錄取了。他成了效實中學有史以來第一個沒有上過中學而考取三年級的插班生。

不過,不少人仍在猜測,這個山村娃子究竟能不能跟上班。第一學期,他的總平均成績只有 45 分,英語更是考得糟糕。學校動員他退學或降級。他含着眼淚,一再向校長請求再跟班試讀一學期。學校勉強同意後,他便以驚人的毅力去攻克學習難關。早晨天不亮,他就悄悄起牀,在路燈下讀外語;夜裏同學們都睡了,他仍然站在路燈下自修功課。學監發現了,關上路燈逼他進屋。他趁學監不注意,又跑到廁所外的燈下學習,把學監也感動了。

就這樣,第二學期他終於趕上來了,總平均 70 分,幾何還考了 100 分。

直到晚年,童第周還對此記憶猶新,他說:“這使我知道,我並不比別人笨。

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界上的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19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嶽起伏,河流奔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幫助家裏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艱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閱讀古代的史書。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他格外的勤奮和絕頂的聰穎,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後來,他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爲師。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爲止。在父親的薰陶下,他從小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着一本書說:“孩子, 近幾個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你。現在趁飯還不熟,我教你讀書吧。”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了望父親:“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 ” 說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說中的神人點化。可是,司馬遷是怎麼會背誦的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着羊羣在前面走,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着。羊羣翻過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一片窪地。窪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羣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縈繞回蕩。看着這一切,父親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從20歲起,司馬遷開始到各地遊歷,考察歷史和風土人情,爲他日後編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後,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在全國巡遊, 又蒐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了解到統治集團的許多內幕。他還如飢似渴地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收集了各種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寫《史記》的時候,爲李陵說情觸犯了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 司馬遷出獄後繼續寫作,經過前後10年艱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史記》。這部鉅著,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因勤奮而成功的名人小故事20

達·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他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城附近的芬奇鎮,父親是當地的公證人,母親是農村婦女,但很早就死了。

達·芬奇從小就很聰明,長得也很漂亮,非常的惹人喜愛。上小學的時候,他各門功課的成績都是很優異,算術課上他提出的一些問題,經常使老師感到棘手。課餘時間,他的愛好是繪畫。他在木板上、地面上、牆壁上居然無師自通地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蛇、蝙蝠、蝴蝶、蚱蜢……父親見了,非常歡喜。鄰居們見他畫什麼像什麼,都是親切地稱他爲“小畫家”。

芬奇的父親本來不想讓孩子學畫,希望他子承父業,當一名律師。但是兒子非凡的畫藝,把固執的父親征服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終於高高興興地把他送到了當時的歐洲藝術中心佛羅倫薩,拜著名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費羅基俄爲師。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他的教法也是很有些特別。達·芬奇來到畫室的第一天是學畫雞蛋,第二天是學畫雞蛋,第三天仍是這樣。無休止地畫呀畫呀,枯燥乏味極了,就這樣畫了一年。芬奇畫膩了,心裏想:“這有什麼必要呢?一筆下去畫一個圈兒就行了。”費羅基俄老師彷彿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對他說:“別以爲畫蛋很容易,很簡單,要是這樣想就錯了。在一千隻雞蛋當中從來沒有兩隻蛋的形狀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看它,形狀便立即不同了……所以,如果要在畫布上準確地把它表現出來,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聽了老師這番教誨,達·芬奇懂得了老師的苦心,就決心不停地練習基本功。他每天一大早就對着雞蛋畫起來,直到夜深人靜了,仍然對着雞蛋畫。經過3年的努力,達·芬奇的技藝大長,他畫的雞蛋各具形態、維妙維肖,對色彩的感覺敏銳了,線條的把握準確了,手中的畫筆也能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了。老師看了非常滿意。

有一天,費羅基俄畫了一幅《基督受洗圖》,他自己很滿意,得意之餘,對達·芬奇說:“芬奇,在這幅畫上再畫兩個天使吧!”芬奇高興地答應了一聲,很快就把兩個天使畫好了,這兩個天使體態活潑自然,面部表情生動柔和。老師一看大吃一驚,相比之下,自己畫的是多麼生硬板滯呀。他在心裏承認學生超過了自己,感到既高興又慚愧,從此竟然擱筆不畫,專門從事雕刻了。

達·芬奇結束了學徒生活,開始了獨立創作,《最後的晚餐》《蒙那麗莎》等都是他的不朽名作。他的繪畫成就越高,作畫越是嚴肅。據說達·芬奇在畫《最後的晚餐》時,爲了把出賣耶穌的叛徒猶大畫好,曾到各種場合去潛心觀察賭徒、流氓、罪犯的各種形象和舉止。最後,他終於找到了讓猶大驚惶失措和手裏緊握錢袋的表現手段。這兩處細節描繪的巨大成功,是與少年時長達數年的刻苦畫蛋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