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關於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銜接的問題與對策大綱

關於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銜接的問題與對策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一、引言

關於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銜接的問題與對策

大學教育是高等教育,它與高中階段的基礎教育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入學之初諸多方面的不適應。因此,如何做好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一直是教育界比較關注的話題。傳統看法認爲,高中與大學教育的銜接主要是大學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其實,既然銜接是指兩個相鄰的教育階段之間的互相連接,那麼高中教師,特別是高三年級教師,對解決好這個問題也負有重要的責任。如果高中教師能關注並協助大學教師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就會使學生在大學生活和學習中少走一些彎路,事半功倍。有專家通過對大學新生情況連續調查研究發現,對大學新生做好入學前準備,即社會適應方面的準備和學習適應方面的準備,能夠使學生在生理、心理情感、學習適應和社會適應等方面有良好的發展,從而順利地實現由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的過渡。

二、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即大學新生的不適應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對所學專業的迷茫

學生在高考後選擇專業時呈現盲從性特點。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爲在中學教育階段未曾開設職業規劃課程,致使學生因缺乏職業和專業選擇意識而迷茫,不知所措。大部分學生選擇專業時主要依賴家長和老師,因此,在入學後對所學專業認識模糊。例如,歷史文物修復專業的新生認爲他們的任務是考古與文物的實踐修復,古文字學與歷史文化等課程於他們無用。對所學專業認識不清,造成一部分學生所選專業與興趣相違背。而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因對專業沒有興趣導致一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的懈怠。

(二)學習方法的不適應

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在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模式方面,高中的應試教育是以考試爲手段,單純以分數爲標準,教學是以教師爲主導的灌輸模式;而大學教育是以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爲主導的素質教育,其教學的目的是強調學以致用、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知識面的拓寬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然而許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後,由於缺乏自學能力,又沒有家長與老師的強制監督,一下子覺得學習壓力小了很多,從心理上逐漸感到學習沒勁,動力不足,也就不再把努力學習作爲主要目標了。

從教學方法來看,高中階段是以教師爲主的精講多練,每節課講的內容少,例題多,練習多,在精講多練中達到舉一反三、掌握知識的目的。大學教學是以學生爲主體的廣講博學,學生要想理解課堂上理論性強、容量大的'學習內容,必須大量閱讀相關的課外讀物和參考資料,這樣才能跟上老師的思維和進度,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學生若不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加強思維方法的訓練以及學習方法的改進,必然會在學習能力上與他人拉開距離。一些在高中階段適應應試教育、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如果不能很快地適應大學的教育方式,面對來自各地同樣優秀的學生,以前的種種優越感就會逐漸消失,甚至失去繼續好好學習的信心。

(三)校園生活的不適應

中學對學生實行的是嚴格的學習生活管理模式,學生的考試成績是學校、家長關心的焦點,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管理也非常細緻周到。在中學階段,班主任像一個多面手,包攬學生的學習、生活、紀律等一切;家長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爲了孩子的學習,在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導致一些孩子只知道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校內有老師的督促,在家有家長的監管,外力的監督使得學生們不得不集中精力自覺學習。而大學則是相對寬鬆的學習生活管理模式,學校注重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輔導員主要是在思想上、生活上給予指導,專業教師則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較少過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問題,和學生交流過少。因此,大學生獲得了相當的自由度,他們可以隨意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而剛剛脫離了中學管理模式的大學新生由於受習慣性心理定勢的影響,再加上部分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不能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之間互相攀比的現象較爲普遍,家境殷實的學生不僅日常生活消費水平較高,而且有實現學習或者生活目標的物質基礎,而經濟貧困的學生卻只能滿足基本的生活學習需求,其他任何多餘的消費都是奢侈的想法。各種各樣的差別存在於學生之間,如處理不當,會使他們產生距離感,導致隔閡,以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四)人際關係的不適應

高中生活比較單調,同學之間沒有地域差異,人際關係相對比較簡單,即使同學之間有矛盾,班主任也能及時發現並調節。而大學環境相對較爲複雜,來自於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的大學生從個人智力、是非辨別能力到社會化程度、交際能力、經濟條件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爲大學生社會交往設置了不同的障礙。從生源地來看,城市新生的人際交往障礙小於農村學生,因爲大學一般都設在大中城市,而來自農村的學生信息相對閉塞,視野不開闊,且城鄉生活方式與習慣存在較大的不同,城鄉差異會對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從而導致更多的自我適應、情緒適應等主觀方面的適應不良;從性別來看,女生比男生能更快地適應新集體,因爲女生更注重情感上的聯繫,容易在傾訴中表達自己的感受,能和他人進行良好而及時的溝通,因而在人際關係方面要好於男生。

三、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有效銜接的策略

要解決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問題,需要高中教師和大學教師的密切配合。

(一)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而規範的職業生涯指導

針對大學生對所學專業感到迷茫的問題,在高中階段特別是高三年級就應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而規範的職業生涯指導,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能獲得職業探索的絕佳機會,實現自我瞭解、自我認識、自我促進,學會策劃自己的人生,在填報志願、選擇專業上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培養對未來合理規劃的潛在能力。高中階段還可以開設選修課或興趣課,在內容上與大學課程接軌。在高中階段開設選修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提前瞭解大學專業的相關學習內容,爲他們日後準確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提供幫助。進入大學後,在新生入學教育活動中,系部領導應對本系部的情況作詳細的介紹,要突出專業思想教育;各專業的教師應對自己所教授的課程進行詳細的說明,使新生對所學專業課程的性質和知識結構有清晰而慎密的認識,瞭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景、該學科領域的前沿奮鬥目標等,明確學習方向,增強學習動力。

(二)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高中可以定期聘請大學教授以專題報告、講座等形式介紹大學的教育教學特點,便於學生及時瞭解大學的教學改革動態、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實現高中和大學教育的鏈接。高校教師要參與到中學的教學中來,定期去中學聽課,和高中教師進行座談交流,將大學提倡的自主學習精神和理念等傳播到中學中去,同時將中學裏好的學習精神和管理方法帶到大學,形成良性互動。例如,保定學院每年都選派有經驗的教師去中學聽課交流,每年寒暑假都組織高中各科骨幹教師和班主任進行培訓,對高中學校在課程設置、學生培養模式等環節上的改革進行指導。此外,針對大一新生缺乏自學能力的情況,高校對大一的課程要安排得緊密些,以後再逐漸減少;教師在教授課程時,要照顧到學生的水平和能力,讓剛升入大學的新生有個緩衝期,逐漸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

(三)對學生進行大學校園生活的指導

在高中教育階段應該逐漸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使他們形成較強的自主生活能力。對學生的管理與約束也要適當地放鬆,要讓學生逐漸形成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大學新生入學的前兩個月是習慣培養鞏固的關鍵時期。教師在讓新生熟悉學校概況,瞭解本校的歷史、建設、發展情況以及物質和人文環境的同時,也要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分析有利於個人成長的積極因素,摒除不利於個人成長的消極因素。如果學生在新的環境中能將學習和生活能動地統一,將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個人的積極因素緊密結合起來,那麼在學生實踐活動中,必將獲得一種良性的適應。此外,教師還要幫助新生設計新的合適的目標體系,獲得學習、生活的動力。在新生的適應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老生的傳、幫、帶作用,挑選高年級的優秀學生進行培訓,讓老生擔當起知心大哥大姐的角色,擔任入學新生的學生導員,從新生入學開始,從生活到學習,從校內到校外,每一步都積極協助輔導員指導新生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實踐表明,學生導員的傳、幫、帶作用顯著,同齡人之間的溝通會更加有利於新生快速適應學校環境,能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心理適應期。

(四)對學生進行人際關係的指導

高中教育,尤其是在後期階段,應注重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自我和他人都有很好的認識,要引導學生建立大學中類似成人的人際交往模式,與周圍師生建立良好和諧的關係。通過有效的指導,使高中生逐漸擺脫以自我爲中心的缺點,學會尊重、理解、信任,能夠容忍他人的過失,尊重不同的觀點,做到寬容豁達,爲進入高校後順利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奠定基礎。在大學階段,大學新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形成了個性化的心理和性格特徵,要想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就必須遵守集體生活的準則,具有高尚的集體主義精神。通過學習和生活中的集體活動,協調、統一、鍛鍊他們的思想意識和集體主義行爲,讓他們認同集體,對集體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針對個別存在交際障礙的學生,學校應該及時並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輔導和訓練,引導他們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逐漸形成科學合理的人際關係,培養他們善於發現自我優點和欣賞他人的能力,與同學友好相處,在關注和幫助其他同學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的提升。

四、結語

大學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如何儘快地進入角色,開始科學的學習與生活,是每一位大學生的迫切要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不僅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夠儘快適應大學生活的問題,而且也影響着他們人生觀和擇業觀的樹立。大學教師和高中教師密切聯繫、互相配合,培養學生在生活、學習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適應能力,實現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順利銜接,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