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南渡北歸》讀後感7篇

《南渡北歸》讀後感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南渡北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渡北歸》讀後感7篇

《南渡北歸》讀後感1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終於將厚厚的一大本書,《南渡北歸》第一部看完了。

這是一部寫大家,大師的書,太應該看了,而且應該早點看。我看的雖晚了,但終歸是看了,並收穫滿滿。

《南渡北歸》一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南渡》,第二部是《北歸》,第三部是《離別》。《南渡》應該是最難的吧?因爲後面兩部還沒有看。《南渡》是因爲日本侵略的原因,整個政治,經濟和教育都向南方轉移,稱爲南渡。

戰爭,本身就很可怕,在戰爭中逃難,就更難了。知識分子,拖家帶口,前途未卜?作爲讀書人,授課人,走到哪裏都會帶着書。最慘的要數陳寅恪了,從日軍鐵蹄下搶救出來的書籍,一批在運輸途中被換成磚頭,一批被燒成灰燼,陳寅恪一次次被打擊,昏厥過去。這些書,是陳寅恪經過批註的書,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稍加整理便是一部部驚世駭俗的大作。

作爲世界級的大家,三百年僅此一人的陳寅恪,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研究員職稱,還被牛津大學聘爲教授,請陳寅恪去牛津大學主講漢學。這是牛津大學創辦三百年多年第一次聘請中國學者爲專職教授。全歐洲的漢學家聽說陳寅恪要去講課,紛紛跑去準備聽課。由於二戰的爆發,陳寅恪未能成行,被困在香港。

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蔡元培,胡適,梁啓超,蔣夢麟,梅貽琦,朱家驊,葉企孫,李濟,陶孟和,傅斯年,樑思成,林徽因,金嶽霖,徐志摩,魯迅,冰心……數不過來的大師,大家和名人。看他們的人生成長經歷和學習過程是一種享受,佩服的`同時,也有對自己的激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瞭解和學習這些大師太有必要了。

過去,對其中的一些大師盲目崇拜,看了《南渡北歸》知道了很多,也開始學習甄別了。因爲這是一部關於歷史的書籍,包含了很多歷史記錄和資料。歷史,除了記錄,還是一面鏡子,形形色色的人留在了裏面。

這些被稱爲中國最後一批的大師們,在《南渡》的過程中書寫了新的歷史篇章,而且都是實實在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最能看出每個人的本質和特點,非常珍貴。

特別喜歡這本書,特別是關於陳寅恪等大師的部分,還有樑思成,林徽因,金嶽霖和徐志摩,這些人之間的關係,與傳說中的有所不同,是很值得羨慕的那種高尚的品格和關係。

接下來的兩部《北歸》和《離別》也是厚厚的,慢慢看吧。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這樣的書,看不夠,還想看。

《南渡北歸》讀後感2

縱觀歷史從戊戌變法到民國,中國人民在各個方面從未擡起頭來。但在民國後,有一羣大師,他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或寫詩,或考古,或研究科學,都在爲中華做出偉大的貢獻。

今天,我便推薦一本書《南渡北歸》,作者是嶽南,該書有上中下三冊。它講述的是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羣體的一系列故事。

南渡北歸封面(劉彥江攝)

大師雖然早已遠去,但是,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是寶貴的精神。當時北京大學一潭死水,是蔡元培當上了北大校長後,兼容幷包,銳意進取,才把北大從深淵裏拉了出來,成了一個嶄新的北大。他認人爲賢,這是大家都公認的。

除了蔡元培了以外,還有一些人,他們也有寶貴的精神,譬如傅斯年,他雖然無比高傲,但是,他有才氣,被形象的稱爲“傅聖人”。他在這期間創辦了史語所,爲歷史學和語言學做出了很多的貢獻。我欣賞的,就是傅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因爲他們的努力和貢獻,我們才能追上世界的步伐。

再譬如金嶽霖,他是非常有名的哲學家,他對哲學,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他在邏輯學上有着偉大的成就,把他的學生殷海光教導成有名的學者、教授。但這不是重點,我還想說的是他爲我們留下的精神便是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其實,在當時,這是非常寶貴的。因爲,在他的一些同行中,有些因爲自己在愛情方面的問題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金嶽霖卻沒有插手林徽因和樑思成的愛情,自己靜享孤獨,留下了一段佳話,被世人所稱頌。

還有陳寅恪,他是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也是一位文化大師。我認爲,他留下的精神就是“獨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還有他在晚年時,對他著作的執著和專注。他雖然受盡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也讓我們看到了文人的風骨。還有很多大師,他們也留下了很多精神,但在這裏,我不一一贅述了。

確實,作者在寫此書是帶着濃烈的主觀感受,而且“雖缺史家之大視野,少史家之大悲憫,無史家之深思考。”但是,它仍然是一本不容質疑的好書,它揭露了我們所不知道的歷史,豐富了我們對知識分子的認識,也可以讓我們學到歷史,以正確的價值觀來看待這些問題,以此來避免更多的悲劇。

在看今朝,面對着周國家以及大國的虎視眈眈,我們要勇往直前,有着獨立的思想正確的分析我國形式,積極想上,不枉先人爲中華做出的努力。

人雖已去,但精神不滅,我們要繼承大師們的精神,爲民族復興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渡北歸》讀後感3

第一章一開始便描述了北平戰火紛飛的歷史背景,作者是以寫實的語氣敘述的,許多文人學者被迫集體南下。第一次對蔣介石這個人物有了新認識,以前一度認爲他是一個“壞人”。1937年12月13日,放下武器的國民官兵被日軍集體屠殺,30萬無辜市民被殘暴的日軍屠殺,連續40天的大屠殺,這就是引起公憤的讓我們國人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南京大屠殺”,我要把這點講給孩子聽,讓他們不要忘記日本人對我們中國人犯下的這項滔天大罪。“南京大屠殺”之後,蔣介石提出和談條件其中有“與其屈服而之,不如戰敗而亡”,讓我對蔣有了更新的認識。而張學良這個人物,之前都是從父親嘴裏聽來的,後來又是從一些電視劇中看到的,書中對他的描述卻和我瞭解的不一樣,有疑惑。

書中大多筆墨都是敘說一些文人志士的,提到王國維,現在提起都是大師級的人物,他是我國第一個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人,可惜最後墜河自殺。梁啓超由於腎病在協和醫院做手術,主刀大夫的助手是一位外國人,竟然誤將樑先生的那個健康的腎切除了,這也爲他日後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埋下了雷,但梁啓超先生卻並沒有埋怨和責備醫生。梁啓超的兩個兒子分別叫樑思成和樑思永,林徽因是樑思成的愛人,兄弟二人秉承父願分別學了建築與考古專業。李濟是當時學成回國後較年輕的,在考古方面很有研究,後來在同樣年輕有爲的傅斯年的邀請下,去了廈大,專門研究考古,後來樑思永學成歸來後也加入了考古工作,爲我國的甲骨文發現等考古工作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清華的趙忠堯在大家撤退後又冒着危險返回來拿鐳的事件很感人。現在聽來很有名的`一些學者當時都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等知名大學的老師。最初主張不戰的胡適後來還被蔣介石派去美國當了“外交官”,日本人的日漸猖狂與侵略最後讓胡適也改變了原來的主張。由於戰事吃緊,日本人的先進武器,國軍節節敗退,文人們不得不南下,撤退圖書資料,考古文物等等,樑思成夫婦決定去昆明,長沙臨時大學也撤退,“十大金剛”分離告別的場面……葉公超給女兒和兒子起名源於《詩經》裏“管彤有煒”,突然產生了想看《詩經》的念頭。

《南渡北歸》讀後感4

遇到好書,就像遇到一見鍾情的戀人。

近日整理書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愛不釋手的好書,與君分享。

待產期間,參加完專業考試,便無所適從。心靈和腳步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一位老師推薦嶽南先生的《南渡北歸》給我,與此書結緣。半年的時間裏,連讀三遍,意猶未盡。,32100經典之處,提筆抄寫,待到去醫院生產的那天中午,記滿完了整個開頁的筆記本。清洗鋼筆,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8作者嶽南先生對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有獨特研究,其耗時年創作《南渡北歸》三部曲(分別爲南渡、北歸、離別),出版後得到海峽兩岸讀書界的高度評價,稱其爲“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羣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鉅著”。

隨着抗戰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識分子開始了大遷徙,由北平到長沙再到昆明組建西南聯大,前方戰火紛紛,後方的中國知識界在抗爭中維持着國家的科研、考古、文學創作之路。爲中國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物理學家趙忠堯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險,從清華園實驗室搶回五十克放射性鐳,喬裝乞丐一路逃到長沙,校長梅貽琦看到這一幕,淚水奪眶而出。這批知識分子可謂大師雲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劉文典、有數學天才華羅庚、有一代“學閥”傅斯年、有建築學家樑思成,不勝枚舉。物質匱乏、戰亂四起,每日在“跑警報”中維持學術研究的'教授們依然能做出令世界爲之側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養出李政道、楊振寧、朱光亞爲代表的這一批青年棟樑。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莊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細胞剝除手術,震驚歐洲生物界;華羅庚在昆明陳家營半間黑屋子裏完成的《推壘素數論》這部數學領域豐碑式的鉅著。

這是一個艱苦的戰亂時代,也是一個偉大時代,知識分子在優美學風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碩果累累。對於學者們當時艱難的生活狀況,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曾感慨道:這個曾經接受過高度訓練的中國知識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樸的農民生活,一面繼續致力於他們的學術研究事業。學者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已根深蒂固地滲透在社會結構和對個人前途的期望中了。

讀這部書,可零距離接觸大師感受戰爭年代中國學者的治學精神,可開闊眼界,可從側面瞭解抗戰那段歷史。限於本人才疏學淺,雖書讀三遍,猶不能表達作者之意萬分之一。

《南渡北歸》讀後感5

《南渡北歸》講了民國時期大學教授和學生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圖書,文物轉移到西南地區,抗戰勝利後再北上的故事,全冊分爲《南渡》、《北歸》、《離別》三部。書中,一個個堅韌絢爛的生命,在歷史的豐碑上,刻下記憶。

全書開始於淪陷後的北平,屈辱與尊嚴,征服與抗爭。每一個人,都是毫無杜撰有血有肉的人。這批人,他們護送中國文物和大學圖書在烽火下南渡。在軍閥混戰,中日戰爭的硝煙中描繪出中國最初的考古,建築輪廓。也在山區的艱難環境下完成生物科學實驗。本該在優越實驗室中完成的任務,他們在顛沛流離中仍不放棄。他們,讓“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在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正因爲有這批堅守信念的大師們,當我們再去凝視這段沉浸在深淵的.歷史時,纔會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風骨凜然,這是中國式的風骨,是對家國情懷的深刻詮釋。

在逃亡路上,爲了不丟棄人才培養,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大。在艱難的日子裏講課聲常伴隨敵機的轟炸,師生們卻把躲防空洞的事兒風趣地寫成對聯“人生幾何,戀愛三角。見機而作,入土爲安。”晚上停電時,劉文典就一襲長衫,對月講《月賦》。但卻這麼艱難的日子裏,它爲祖國培養了多少人才。

解放戰爭時,樑思成焦灼地在樓上轉圈,一看到有飛機在北平上空飛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這些古建築要全完了。”羅哲文回憶,樑思成在二戰末期經常抱着日本地圖標註古建築所在,並把地圖交給美軍請求他們不要轟炸這些人類共同的遺產。日本知曉後極爲感激——樑思成此時卻早已死去多年。

看過一張樑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們坐在檐上,並肩笑望鏡頭,林穿着合體的旗袍,腳下踩着一雙平底布鞋,他們正進行維修測量工作。那時候,所有的笑容都是發自內心的欣然。看照片的人關心的不會是林徽因的臉蛋長得美不美,也不會是照片拍的模糊而沒有色彩。它展現的是中國大師們的堅定信念,在一個古國的土地上,用生命的時間搶記建築的記印。

書本仍在讀,它在慢慢展現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國,我想,這就是樑思成和《南渡北歸》的意義吧。

《南渡北歸》讀後感6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爲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書的封面有個副標題(大師遠去再無大師)吸引着我一本本的讀下去,來探索驗證這個答案。

此書共有三本,分別是南渡-北歸-離別,越讀到後面越沉重,它呈現了從日本侵略中國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20世紀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羣體命運在劇烈的歷史變遷中的結局。處處引證、各處蒐羅,相對真實地還原了梁啓超、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樑思成等等知識分子的生活、學術、精神與情操,全景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大師們感傷的命運。

讀第一本的'時候,印象深刻的是,中華民國初年學風極盛,海龜衆多,大師輩出,辦學恪守學術之自由獨立之精神,學術研究蔚然成風,真可謂人才濟濟,但隨着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大師們只得嘆聲無奈地踏上那悲壯而浩大的南渡之旅。在西南聯大那麼艱苦的教學環境下,依然激情四射地給學生們講課,連“跑警報”跑的都很浪漫,苦難讓師生們變得更加堅韌,讓中華文明的血脈得以延續,並相繼走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而對比我們今天的年輕人,這麼好的學習條件,生活衣食無憂,卻少有大師們的成就,真是要感到慚愧啊!

經全國軍民與知識分子的共同奮戰,終於贏來了抗戰的全面勝利,南渡之後的北歸,本可以快慰人心,可誰又想到不出三年,內戰爆發,大師們的命途依舊多厄,又需做出一次無奈地人生抉擇,忍痛別離,自此天各一方,海峽兩岸遙遙相望,命運從此不同。

最後一部離別,是一個不堪回首的年代,百廢待興需重建,而在大陸的知識分子則需要迎接一場又一場的運動,人性的貪婪展現的是和戰爭一樣的殘暴,讓我們在運動中送走一位位大師;而在臺灣的傅斯年、梅貽崎、胡適等也紛紛駕鶴西去,相繼離別。

大師們雖已遠去,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昂的靈魂是永存的,面對國難、國亂,他們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勇氣和力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堅守信仰,無問東西。

《南渡北歸》讀後感7

今年暑假跟隨敘事者共讀了南嶽老師寫的《南渡北歸》三部曲,它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筆,止筆於大陸文革後。近四十年光景,中國烽火連天,風雨飄搖。最後一批大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傅斯年以及卷滾在大潮裏的衆生學者,從歷史的蒼茫中走來,又消失在那幽暗盡頭。這樣情形下,一大批知識分子、學界精英奔波向祖國西南,從長沙到昆明,從昆明到蒙自、李莊,在幾近食不果腹時,仍專心學術,不忘民族復興,用知識去觸摸那“爲萬世開太平”的理想。

一個月的時間,僅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頗多,我感受最深的還是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知識分子身上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許多富有才華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國外取得學位後,大多選擇回國,即使當時的中國非常落後,生活條件比現在差很多,但這些優秀的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爲國家服務,他們認爲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從民國知識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這正是我們當前最缺乏的,當前社會,拜金主義盛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的留學生大部分選擇在國外,中國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

大師們求學所爲中華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計個人得失而從容投身祖國懷抱,且在條件非常艱苦前提下,做出偉大功績和壯舉,將以八股論優劣的'時代,翻開中華民族的新篇章。他們從海外歸來,譜寫歷史,創造輝煌,這二三十年代產生我國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學,甚至在抗戰的艱苦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組建的西南聯大仍是中國大學史上的光輝。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的幾個大字,貌似決絕地滲出那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淒涼。曾離我們很近的大師們,當時光逝去,他們生命是遠去了,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貴的靈魂卻卻與年輪共生,“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讀罷《南渡北歸》,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大師們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輝深邃的文化造詣,起伏多舛的命運轉折,無不讓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後又久久難以釋懷!